大漢帝國風雲錄 煮酒論史 三國人物介紹-魏(上)
    [color=Red][size=6][align=center][b]三國人物資料——魏篇[/b][/align][/size][/color]

    [color=Green][size=4][align=center][b]目錄[/b][/align]

    1、曹操、曹丕、曹睿、滿寵、曹芳、曹髦、曹奐、荀彧、荀攸

    2、賈詡、郭嘉、鍾繇、程昱、董昭、劉曄、蔣濟、劉放、孫資、王朗

    3、華歆、邴原、王修、國淵、涼茂、袁渙、田疇、崔琰、許攸、婁圭

    4、夏侯惇、韓浩、夏侯淵、曹仁、曹純、曹洪、曹休、曹真、徐奕、邢顒

    5、毛玠、何夔、司馬芝、鮑信、鮑勳、溫恢、賈逵、李孚、楊沛、梁習

    6、曹爽、鄧颺、丁謐、何晏、畢軌、李勝、桓范、夏侯尚、李豐、許允

    7、王經、劉馥、司馬朗、司馬孚、司馬望、任峻、張既、蘇則、杜畿、鄭渾

    8、張遼、樂進、於禁、張郃、徐晃、朱靈、李典、李通、臧霸、文聘

    9、呂虔、許褚、典韋、龐德、曹彰、曹植、王粲、桓階、陳琳、吳質

    10、衛覬、劉廙、劉劭、傅嘏、陳群、陳泰、陳矯、和洽、徐宣、衛臻

    11、盧毓、常林、楊俊、王象、杜襲、趙儼、裴潛、韓暨、崔林、王觀

    12、孫禮、高柔、辛毗、楊阜、高堂隆、田豫、牽招、郭淮、徐邈、胡質

    13、王昶、王基、王淩、毋丘儉、諸葛誕、秦朗、孔桂、郝昭、鄧艾、鍾會

    14、王弼、司馬懿

    人物之曹操

    字:孟德

    時間:155——220(壽66)

    籍貫:兗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官職:丞相

    謚號:武王

    功績:統一北方

    家庭成員:父:曹嵩,妻:丁、劉、卞,子:曹丕、曹植、曹彰、曹熊、曹沖、曹宇、曹昂

    歷史年表:

    175年,曹操被舉為孝廉,授洛陽北部尉,再改任頓丘令,後被徵召為議郎。

    )

    184年,漢靈帝封曹操為騎都尉,在穎川一帶(今河南禹縣)鎮壓黃巾起義。因軍功陞遷濟南相,任職三年,懲治貪官污吏、禁絕淫祀。

    187年,曹操得罪權貴,被降為東郡太守,於是稱病辭官。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人謀廢靈帝,邀請曹操同反漢帝,曹操拒絕。

    188年,曹操被任命為拱衛京師洛陽的西園典軍校尉。

    189年,董卓入朝專權,表曹操為驍騎校尉,曹操拒絕董卓拉攏,易名出關,中途被捕,後被釋放,至陳留招攬義兵,準備討伐董卓。十二月,曹操起兵於己吾縣(今睢縣東南),兵卒五千人。

    190年正月,袁術、韓馥、孔胄、劉岱、王匡、袁紹、張邈、橋瑁、袁遺、鮑信響應號召同時起兵討伐董卓,推袁紹為盟主,曹操任奮武將軍。二月,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諸侯聯軍觀望不前,唯曹操孤軍奮戰,敗於董卓部將徐榮,曹操中箭傷,力戰得脫。諸侯聯軍分崩離析後,曹操拒絕袁紹拉攏,開始獨立發展勢力。

    191年,曹操引兵於東郡,大勝黑山賊白繞於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袁紹表曹操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192年春,曹操剿滅黑山賊和匈奴於夫羅部。鮑信等人至東郡迎曹操領兗州牧,曹操進兵攻打黃巾於壽張(今山東省東平縣西南)之東。冬,曹操收黃巾軍降卒三十餘萬,號為青州兵。袁紹袁術兄弟不合,公孫瓚協助袁術,命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曹操與袁紹合力攻打三路軍馬,獲全勝。

    193年春,曹操屢勝袁術,袁術敗走淮北,至夏,曹操還軍定陶。秋,曹操軍征討陶謙,連續攻下十多座城池,陶謙守城不敢出戰。

    194年春,曹操父親曹嵩被陶謙殺害,曹操欲報殺父之仇。夏,曹軍進攻徐州,縱軍屠殺數萬人,攻拔襄賁(今江蘇省漣水縣)。呂布與張邈、陳宮等攻打曹操,曹軍調頭與呂布大戰,不敵呂布騎兵,慘敗,曹操被燒傷。曹軍與呂布軍對峙百日餘,呂布軍糧盡退兵。九月,曹操回軍鄄城。十月,曹操軍至東阿(今平陰縣東阿鎮),當年蝗災頻亂,軍糧奇缺。

    195年春,曹軍襲取定陶。夏,曹操用伏兵之計大破呂布軍,呂布投靠劉備。八月,曹操軍圍雍丘(今河南杞縣)。十月,漢獻帝拜曹操為兗州牧。十二月,攻破雍丘,張超自殺,曹操夷張邈三族。後張邈亦被殺,兗州平定,曹軍東略陳地(淮陽等處)。

    196年春正月,曹操軍攻取武平。曹操遣曹洪西迎漢獻帝,因兵亂未成。二月,曹操進軍討破汝南、穎川黃巾軍何儀、劉辟、黃郡、保曼等,漢獻帝拜曹操為建德將軍。六月,漢獻帝假曹操節鉞,錄尚書事。九月,漢獻帝加封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曹操迫使漢獻帝遷都許(今河南許昌),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總攬朝廷軍政大權。十月,曹操征討楊奉。曹操讓大將軍與袁紹,自任司空,行車騎將軍。曹操開始屯田。劉備軍被呂布打敗,曹操收納劉備。

    197年春正月,曹操攻打宛城,張繡投降,後又反悔,與曹軍交戰,曹軍戰敗,曹操中流矢,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戰死。曹操引兵還舞陰(今河南泌陽西北),後擊破張繡軍,歸還許都。袁術欲稱帝,曹操出兵與袁術軍交戰大勝;後數遭劉表、張繡軍侵襲。十一月,曹操親自南征到宛城,勝劉表軍,攻取湖陽、舞陰。

    (湖陽、宛亦為今河南湖陽、宛)

    198年春正月,曹操回軍許,初置軍師祭酒。(中、前、左、右軍師等)三月,曹操軍圍張繡於穰(今河南鄧縣)。五月,劉表遣兵救張繡,曹軍前後受敵,於是深夜鑿險為地道,過輜重,設奇兵,大破張劉聯軍。呂布部將高順打敗劉備,九月,曹操親征呂布。十月,曹軍屠戮彭城(今徐州),圍攻下邳(今徐州東)。曹操用荀攸、郭嘉計策,決泗、沂之水灌城,一月有餘,下邳城破,曹操處死呂布、陳宮等人,收降臧霸等將。

    199年四月,曹操進軍臨河(今內蒙古臨河縣),大破眭固等人。八月,曹操進軍黎陽(今今河南浚縣)。九月,曹操返回許都,分兵守官渡。十一月,張繡投降,被封為列侯。十二月,曹操兵發官渡。廬江太守劉勳率眾降,封為列侯。劉備與董承等人密謀,背反曹操,曹軍劉岱、王忠部攻打劉備失利。

    200年春正月,董承等人暗中謀害曹操,失敗後被處死。曹軍東征劉備,獲勝,劉備投奔袁紹,曹操收降關羽、俘獲劉備家小,返回官渡。二月,袁紹派遣郭圖、淳於瓊、顏良等人攻打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袁紹引兵親至黎陽。四月,曹軍北救劉延,從荀攸計策,於白馬大勝袁紹軍,斬殺顏良,解了白馬之圍。袁紹軍渡河追擊曹軍,曹操在延津南用輜重誘敵的計策大破袁紹軍,斬殺文丑,還軍官渡,袁紹軍進保陽武,關羽回歸劉備陣營。八月,袁紹曹操聯營數十里對峙,袁紹軍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曹操也做土山地道相應。孫策乘官渡戰局動盪,意欲偷襲許都,未出兵即為刺客所殺。曹操用荀攸計,派徐晃、史渙焚燬袁紹運糧車隊。十月,袁紹遣車運糧,派淳於瓊等五將領兵萬餘人護送,宿袁紹營北四十里。袁紹謀臣許攸投奔曹操,獻計燒糧。曹操自領步騎五千人夜襲淳於瓊部,士卒皆殊死戰,大破袁紹軍,斬殺淳於瓊等將。袁紹派遣張郃、高覽攻打曹操大營,張、高二將聞聽淳於瓊部被擊破,投降了曹操,袁紹軍大敗,袁紹與長子袁譚等人倉皇北逃。

    201年五月,袁紹病死。九月,曹操征討袁紹二子殘部,袁譚、袁尚屢敗退,固守不出。

    203年三月,曹軍大破袁譚、袁尚軍。四月,曹操進軍鄴(今安陽)。五月,曹軍回師許都,留賈信屯黎陽。八月,曹操征討劉表。袁紹二子相鬥,袁譚失利,投靠曹操。十月,曹軍復北進,袁尚軍挫敗。

    204年二月,曹軍攻打鄴城。五月,曹操決漳水灌城,城內大半人餓死。七月,曹軍大破袁尚援軍。八月,鄴城告破,曹操斬殺審配,哭祭袁紹,善待袁紹家眷。九月,曹操免去河北賦稅一年,漢獻帝封曹操為冀州牧。十二月,曹操進軍南皮,整頓地方局勢。

    205年正月,曹操軍大破袁譚,袁譚戰死,曹操平定冀州。四月,黑山賊張燕率兵卒十餘萬投降曹操,被封為列侯。八月,曹操征討烏丸。

    206年正月,曹操軍圍壺關征討袁紹外甥高幹,高幹敗走,後被殺。八月,曹操軍東征海賊管承部,獲勝。

    207年操從郭嘉計,北征三郡烏丸。曹軍受阻渤海濱,於是率軍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至冷口一帶),進軍柳城(今遼寧朝陽西南)。八月,登白狼山,烏桓之戰曹操軍大勝,斬殺烏桓王蹋頓,胡、漢降軍二十多萬。九月,公孫康殺死袁尚、袁熙,曹操統一北方。

    208年曹操回到鄴城,造玄武池操練水軍。六月,曹操被封為丞相。七月,曹操南征劉表。八月,劉表病亡,幼子劉琮代位,屯居襄陽,劉備屯居樊城。九月,曹操軍到新野,劉琮投降,劉備逃至夏口,曹操進軍江陵。十二月,赤壁大戰,曹操軍不習水戰,且瘟疫盛行,被孫權劉備聯軍大敗於赤壁,被迫退軍。

    209年治水軍,鞏固自身勢力、穩定北方政局,並設揚州郡縣長吏,開芍陂屯田。

    210年操作銅雀台。

    211年,太原商曜等叛亂,曹操派遣夏侯淵、徐晃圍破之。三月,曹操派鍾繇討伐張魯。馬超、韓遂舉大軍叛亂。曹操派曹仁討伐,馬超等人屯居潼關,曹操下令嚴守不出。七月,曹操西征迎戰馬超軍,派徐晃、朱靈等夜渡蒲孤津,據河西為營。曹操自潼關北渡,馬超截擊曹軍,曹操被校尉丁斐用餌敵之計救回。曹操軍拒渭口,多設疑兵,暗中用舟載兵入渭,造浮橋,深夜分兵結營於渭南,馬超夜裡劫營,被曹操伏兵擊破。馬超等屯居渭南,向曹操求和,曹操不許。九月,曹操進軍渡渭水,離間了馬超和韓遂,大勝關西軍,馬超敗走涼州。十月,曹操北征楊秋,圍攻安定,楊秋投降。

    212年,曹操回到鄴城。漢獻帝命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效仿漢初蕭何故事。十月,曹操再次征討孫權。

    213年曹操進軍濡須口,攻破孫權江西大營,俘虜孫權軍都督公孫陽。合併中國的十四州,改為九州。五月,曹操被封為魏公。七月,曹操開始建魏社稷宗廟。九月,曹操作金虎台,鑿渠引漳水入白溝疏通河道。十月,曹操分魏郡為東西部,設置都尉。十一月,曹操初置尚書、侍中、六卿。

    214年正月,夏侯淵與馬超、韓遂大戰,曹軍獲勝。三月,漢獻帝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七月,曹操再次征討孫權。夏侯淵平定涼州。十一月,漢皇后伏氏被曹操廢黜處死。

    215年,曹操之女被漢獻帝封為皇后。三月,曹操西征張魯。五月,曹軍剿滅氐王竇茂軍。七月,曹軍兵至陽平,夜襲陽平關,大勝張衛軍,張魯潰逃巴中,曹操軍入南鄭,收復巴、漢。八月,孫權圍合肥,張遼、李典擊破孫權大軍。十一月,張魯投降,被封為列侯。

    216年,曹操親耕藉田。五月,漢獻帝進曹操爵為魏王。十月,曹操再度征討孫權。

    217年,曹操進軍屯江西郝溪。孫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曹軍逼攻,孫權退走。三月,曹操引軍北歸。四月,漢獻帝命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帝王出行的車駕、道路)。五月,曹操興建泮宮。十月,十月,漢獻帝命令魏王官帽上佩綴十二旒,坐金根車,套駕六匹馬、配置五時副車,立曹丕為魏太子。

    218年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人謀反,兵敗被殺。三月,張飛、馬超不敵曹洪軍,撤往漢中,蜀漢大將吳蘭被殺。四月,代郡、上谷烏丸無臣氐叛亂,很快被曹軍剿平。七月,曹操治兵,西征劉備。九月,曹操兵至長安。十月,宛城守將侯音等人叛亂。

    219年,曹仁部屠戮宛城,斬殺侯音。夏侯淵與劉備於陽平大戰,被劉備軍所殺。三月,曹操軍自長安出斜谷,緊逼漢中,劉備拒守不出。五月,曹操引軍撤回長安。七月,曹操以夫人卞氏為王后。八月,漢水暴漲,於禁被關羽打敗,關羽圍攻曹仁,曹操派遣徐晃去解圍。十月,曹操自洛陽南征關羽,大軍未到,徐晃已經大破關羽軍,曹仁部得以解圍。

    220年,曹操回到洛陽,孫權襲殺關羽,獻關羽首級給曹操。正月二十三日,曹操在洛陽去世,二月二十一日,曹操被葬在高陵。

    歷史評價:

    陳壽:

    1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2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

    王沈: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魏書》:太祖自統御海內,芟夷群丑,其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與虜對陳,意思安閒,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故每戰必克,軍無幸勝。知人善察,難眩以偽,拔於禁、樂進於行陳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其餘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是以創造大業,文武並施,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及造作宮室,繕治器械,無不為之法則,皆盡其意。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采,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攻城拔邑,得美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四方獻御,與群下共之。

    曹瞞傳曰: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

    鍾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許子將: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鄭玄(謂太祖):「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涼茂:曹公憂國家之危敗,愍百姓之苦毒,率義兵為天下誅殘賊,功高而德廣,可謂無二矣。

    李通:曹公明哲,必定天下。

    諸葛亮: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

    魯肅:曹公威力實重。

    唐太宗:一將之才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鍾繇:方今英雄並起,各矯命**,唯曹兗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將來之望也。

    劉放:往者董卓作逆,英雄並起,阻兵擅命,人自封殖,惟曹公能拔拯危亂,翼戴天子,奉辭伐罪,所向必克。

    孫盛:魏武於是失政刑矣。易稱「明折庶獄」,傳有「舉直措枉」,庶獄明則國無怨民,枉直當則民無不服,未有徵青蠅之浮聲,信浸潤之譖訴,可以允釐四海,惟清緝熙者也。昔者漢高獄蕭何,出復相之,玠之一責,永見擯放,二主度量,豈不殊哉!

    鮑信: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雖強必斃。君殆天之所啟!

    陸機:曹氏雖功濟諸華,虐亦深矣,其民怨矣。

    朱靈:靈觀人多矣,無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

    楊阜:曹公有雄才遠略,決機無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盡其力,必能濟大事者也。

    田豫:終能定於下者,必曹氏也。宜速歸命,無後禍期。

    牽招:曹公允恭明哲,冀戴天子,伐叛柔服,寧靜四海。

    許靖:昔營邱翼周,杖鉞專征,博陸佐漢,虎賁警蹕。今日足下扶危持傾,為國柱石,秉師望之任,兼霍光之重。五侯九伯,制御在手,自古及今,人臣之尊未有及足下者也。夫爵高者憂深,祿厚者責重,足下據爵高之任,當責重之地,言出於口,即為賞罰,意之所存,便為禍福。行之得道,即社稷用寧;行之失道,即四方散亂。國家安危,在於足下;百姓之命,縣於執事。自華及夷,顒顒注望。足下任此,豈可不遠覽載籍廢興之由,榮辱之機,棄忘舊惡,寬和群司,審量五材,為官擇人?苟得其人,雖讎必舉;苟非其人,雖親不授。以寧社稷,以濟下民,事立功成,則系音於管弦,勒勳於金石,原君勉之!為國自重,為民自愛。

    人物之曹丕

    字:子桓

    時間:187——226(壽40)

    籍貫:同曹操

    官職:皇帝

    謚號:文皇帝

    功績:建立魏國

    家庭成員:父:曹操,母:卞,妻:甄、郭,子:曹睿

    歷史年表: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曹丕被司徒趙溫舉薦,曹操認為趙溫舉薦他的兒子,並不是因為他真實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祿勳郗慮持節奉策免去趙溫官職。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立為魏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零年)曹操去世,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改元建康元年。二月,以賈詡為太尉。庚午,漢獻帝禪位,改元黃初,大赦。孫權遣使奉獻。蜀將孟達率眾降。武都氐王楊僕率種人內附,居漢陽郡。

    黃初元年(公元二二零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

    黃初二年(公元二二一年)春三月,加封遼東太守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夏四月,以車騎將軍曹仁為大將軍。五月,鄭甘復叛,遣曹仁討斬之。丁卯,夫人甄氏卒。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並遣於禁等還。丁巳,使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

    黃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三月乙丑,立齊公叡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為王。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為鄄城王。閏月,孫權破劉備於夷陵。當初曹丕聽說劉備率軍東下,與孫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里,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後七日,破備書到。八月,蜀大將黃權率眾降。冬十月,孫權復叛。曹丕自許昌南征,諸軍兵並進,孫權臨江拒守。

    黃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丁未,大司馬曹仁薨。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於京都。甲申,太尉賈詡薨。

    黃初五年(公元二二四年)夏四月,立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黃初六年(公元二二五年)

    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魏書載帝於馬上為詩曰:「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將懷暴怒,膽氣正從橫。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古公宅岐邑,實始翦殷商。孟獻營虎牢,鄭人懼稽顙。充國務耕植,先零自破亡。興農淮、泗間,築室都徐方。量宜運權略,六軍鹹悅康;豈如東山詩,悠悠多憂傷。」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

    黃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丁巳,曹丕去世,時年四十。

    歷史評價:

    陳壽: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蓺兼該;一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典論》: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每每定省從容,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耳。余是以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

    崔琰: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

    人物之曹睿

    字:元仲

    容貌:有岐嶷之姿

    時間:205——239(壽35)

    籍貫:同曹操

    官職:皇帝

    謚號:明皇帝

    功績:治理魏國

    家庭成員:父:曹丕,母:甄,子:曹芳

    歷史年表:

    【219年】曹睿被封為武德侯。

    【221年】即曹丕繼位後的第二年,曹睿被封為齊公。

    【222年】曹睿被封為平原王,因其母甄氏被廢,並未被立為太子。

    【226年】

    曹丕病危,立曹睿為皇太子,托孤於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等人。不久,曹丕去世,曹睿繼位,追諡其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八月,孫權進攻江夏,文聘堅守。朝臣商議發兵救援,曹睿則認為孫權意在偷襲,今已相持,則不會持久,不久孫權果然撤退。十二月,曹睿大封群臣,封太尉鍾繇為太傅,征東大將軍曹休為大司馬,中軍大將軍曹真為大將軍,司徒華歆為太尉,司空王朗為司徒,鎮軍大將軍陳群為司空,撫軍大將軍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

    【227年】十二月,新城孟達反,司馬懿出兵討伐。

    【228年】

    司馬懿攻破新城,孟達被斬。蜀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睿派曹真、張郃等人拒敵,並親往長安壓陣。不久,馬謖被張郃大破於街亭,蜀軍撤退。十二月,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兵出陳倉,魏將郝昭防禦成功。

    【230年】曹睿詔曹真、司馬懿等出兵伐蜀,因大雨無功而反。

    【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兵出祁山。曹真病死,司馬懿代替其拒敵,防守成功。

    【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馬懿前去防守。不久,諸葛亮病逝,蜀軍退。

    【235年】曹睿開始大修宮殿,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消耗大量人力,影響了農業。大臣楊阜、高堂隆等人數次進諫,曹睿不聽。

    【237年】遼東公孫淵反,自稱燕王。

    【238年】

    司馬懿出兵征討遼東,獲勝。同年年底,曹睿病危,立燕王曹宇為大將軍,欲屬以後事,曹宇推辭,於是曹睿聽中書劉放、孫資之言改立曹爽為大將軍,同司馬懿共同輔政。

    【239年】曹睿病逝。

    歷史評價:

    陳壽:明帝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於時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顯祖,闡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漢武,宮館是營,格之遠猷,其殆疾乎!

    孫盛:魏明帝天姿秀出,立發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斷。初,諸公受遺輔導,帝皆以方任處之,政自己出。而優禮大臣,開容善直,雖犯顏極諫,無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偉也。然不思建德垂風,不固維城之基,至使大權偏據,社稷無衛,悲夫!

    劉曄: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

    曹操:我基於爾三世矣。

    《魏書》:帝容止可觀,望之儼然。自在東宮,不交朝臣,不問政事,唯潛思書籍而已。即位之後,褒禮大臣,料簡功能,真偽不得相貿,務絕浮華譖毀之端,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之大略。性特強識,雖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跡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經耳目,終不遺忘。含垢藏疾,容受直言,聽受吏民士庶上書,一月之中至數十百封,雖文辭鄙陋,猶覽省究竟,意無厭倦。

    孫權:今叡幼弱,隨人東西,此曹等輩,必當因此弄巧行態,阿黨比周,各助所附。如此之日,奸讒並起,更相陷懟,轉成嫌貳。一爾已往,群下爭利,主幼不御,其為敗也焉得久乎?所以知其然者,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離刺轉相蹄齧者也!強當陵弱,弱當求援,此亂亡之道也。

    裴松之:臣松之以為魏明帝一時明主,政自己出,孫權此論,竟為無徵,而史載之者,將以主幼國疑,威柄不一,亂亡之形,有如權言,宜其存錄以為鑒戒。或當以雖失之於明帝,而事著於齊王,齊王之世,可不謂驗乎!不敢顯斥,抑足表之微辭。

    人物之滿寵

    字:伯寧

    時間:(?—242)

    籍貫:山陽昌邑人(今山東巨野南人)

    官職:太尉

    謚號:景侯

    家庭成員:子:滿偉

    歷史年表:

    滿寵十八歲時,是郡中督郵(漢代各個郡都設有督郵,掌管監察檢舉郡內的不法之事情,同時兼管傳達上面傳下來的政策、抓捕逃犯等工作)。時郡內李朔等人都各自擁有自己的部區,為害百姓。太守便派滿寵前去糾察,李朔等聞後,前來請罪,並表示不再為害鄉里。後滿寵為高平令,縣人張苞(可不是張飛的兒子)是郡中的督郵,張苞貪污受賄,干亂吏政。滿寵便派人將其抓捕,並進行審問,可能因為用刑過度,所以張苞因此死在監獄中,滿寵只好棄官回家。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至兗州後,滿寵被聘任為為從事。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被任命為大將軍,便任命滿寵為許縣縣令。當時將軍曹洪作為曹操宗室,很是受曹操的重視。而曹洪的賓客中有人依仗權勢,在滿寵管轄的範圍許縣多次犯法。滿寵不畏強權,將犯法之人抓捕並依法處置。曹洪就寫信給滿寵,為其賓客求情,但滿寵並沒有接受曹洪的請求。曹洪就直接告訴曹操,準備借助曹操的權力來救自己的賓客。曹操就召喚許縣主事的人。滿寵聽說後,知道曹操準備放了這些人,便在曹操的命令下達之前迅速的將這些人殺了。曹操知道後,不怒反喜,說:「當事不當人啊。

    建安二年(197年)九月,原太尉楊彪因與袁術聯婚,引起曹操的懷疑,便將其抓捕,準備以大逆之罪將其處死,並令滿寵進行審問。因楊彪為當時名士,又是含冤。所以尚書令荀彧、少府孔融等都來見滿寵,並囑咐滿寵「只是問問就行了,請不要用刑」。誰知滿寵就好像沒聽到一樣,依舊按照慣例用刑拷訊。幾天後,滿寵求見曹操,說:「我對楊彪用刑拷問,但卻沒有問出什麼。此人是海內有名的名士,如果沒有確切的罪名就將其斬首,必定會大失民望,如果那樣,我私下為曹公你感覺可惜」。曹操當即釋放楊彪。起初荀彧、孔融聞滿寵拷打楊彪,即驚又怒;後楊彪卻因此而被釋放,更加讚許滿寵。楊彪獲釋後,見漢室衰微,曹氏當權,便稱自已的腳痙攣,十餘年未行走,因此得免於禍。滿寵在處這件事情上,即沒有違背曹操的意思,也沒有得罪荀彧、孔融,可謂多智。如果他如荀彧、孔融的建議所為,則對曹操而言,恐怕有徇私枉法的嫌疑,也許不但不能救出楊彪,恐怕還會陷自己於不忠。

    時袁紹雄霸河北,而汝南是袁紹的出生地,其門生賓客分佈於諸縣,都擁兵拒守。曹操甚為憂慮,便任命滿寵為汝南太守。滿寵招募500個服從命令的人,率這些人攻下二十多個軍營。並設計誘殺未降餘眾的首領十餘人,汝南因此被滿寵平定。滿寵因此得2萬餘戶,兵2000人,令其回家務農。建安十三年,滿寵隨曹操南征荊州,但在赤壁之戰中為孫、劉聯軍所敗。曹操令滿寵為奮威將軍,駐守當陽。孫權多次攻魏,曹操又將滿寵調回汝南,任太守,並賜爵關內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後,派孟達、劉封攻佔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勢力有所擴展。七月,孫權欲攻合肥,魏軍大部調動淮南防備吳軍。鎮守荊州的蜀前將軍關羽則乘機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荊襄。當時魏征南將軍曹仁駐守樊城(今湖北襄樊),將軍呂常駐襄陽,右將軍於禁及立義將軍龐德屯樊城北,平寇將軍徐晃屯宛(今河南南陽)。八月,大雨,漢水暴漲,於禁七軍均被水淹。因此於禁向關羽投降,而龐德也兵敗被殺。關羽乘勝圍攻樊城,並以一部兵力包圍襄陽。樊城守軍僅數千人,城牆因水淹多處崩塌,軍中都大驚失色。有人對曹仁說「今日之危,不是我們所能解決的。可在關羽的包圍還沒有完成之前,乘輕船趁著夜色逃跑,雖然失城,還可以保全性命」。曹仁也考慮放棄樊城,當時滿寵在樊城輔助曹仁滿寵便勸阻說「山洪又快又猛,應該不會長久。聽說關羽已經派遣其他將領已經攻擊到了郟下,自許以南,百姓擾擾,關羽之所以不敢立刻深入進攻的原因,是害怕我軍還在其身後。現在如果逃離,洪河以南,將不是我們國家所能控制了。您應該堅守啊」。曹仁認為很有道理,於是沉白馬,與軍人盟誓,激勵將士齊心協力奮勇抵禦。關羽軍雖乘船猛攻,一時仍不能攻下。後來徐晃率軍救援樊城,滿寵也奮力戰鬥立功,而關羽也因後方被吳將呂蒙偷襲,

    只得退軍。滿寵因為此站的功績,被封為安昌亭侯。

    黃初元年,曹丕即位,升滿寵為揚武將軍。後因在江陵擊敗吳軍有功,再被任命為伏波將軍,駐軍新野。

    黃初三年(222年),滿寵隨魏文帝曹丕南征東吳。關於滿寵隨曹丕征東吳的時間說法不一。(一般都根據盧弼《三國誌集解》卷二十六載稱為黃初六年滿寵以伏波將軍的身份隨曹丕出征。但據《三國誌•魏書•滿寵傳》所載,滿寵於黃初五年便被拜為前將軍。而且史載曹丕一生只有兩次攻吳,一次為黃初三年至四年,一次為黃初五年,所以這裡以黃初三年為準。)到達精湖時,滿寵率諸軍在前,與吳軍隔江相望。滿寵告誡諸將說:「今晚風猛,敵軍必定來對我軍火攻,應該早做準備」。於是命令部隊認真做好應敵突襲準備。到了半夜,吳軍果然前來偷襲燒營。滿寵待吳軍一到,便率軍突然出擊,大敗前來偷襲的吳軍,創造了以突襲反偷襲的成功戰例。滿寵因功進封南鄉侯,假節鉞。料敵先機,不能不歎滿寵的優秀啊。

    黃初五年(222年),滿寵被任命為前將軍。

    太和元年(227年),明帝曹叡即位,進封滿寵為昌邑侯。

    太和二年,領豫州刺史。五月,吳鄱陽太守周魴派人送親筆信給揚州牧曹休,謊稱受到吳王責難,打算棄吳降魏,請求派兵接應。曹休未辨真偽,即率步、騎兵10萬人,去皖城(今安徽潛山)接應。魏明帝曹叡(治晉陽,今太原西南)命大將軍司馬懿率軍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建威將軍賈逵率軍向東關(今安徽含山西南),與曹休相策應。八月,孫權進駐皖口(今安徽懷寧皖水入江處),遣陸遜為大都督、假黃鉞,並派奮武將軍朱桓、綏南將軍全琮為左、右督,各統兵3萬襲擊曹休。

    滿寵上表說:「曹休雖然精明果敢但很少用兵,如今他所選擇的路線,背湖旁江,易進難退,這是行軍的窪地啊。如果進入,恐怕凶多吉少,應該小心防備「。但是上表還沒送到,曹休就與陸遜戰戰於石亭(今安徽潛山東北),曹休大敗,被斬萬餘人,損失牛馬騾驢車乘萬輛,軍資器械無數。曹休殘部幸得賈逵接應,方得生還,但不久便因氣憤發病而死。

    曹休死後,明帝便讓滿寵為揚州都督。滿寵將要赴任的時候,其所管轄之民聽說滿寵要走,都依依不捨,史書描寫是「大小相隨,奔隨道路,不可禁止。護軍為此上表,打算殺了為首的人。以免百姓隨滿寵遷徙。明帝於是下詔,只讓滿寵率親兵千人相隨,而其餘一律不許相隨。

    太和四年(230年),滿寵被拜為征東將軍。同年冬,吳軍準備出兵攻魏合肥(今安徽合肥),滿寵聞信後,即上報朝廷,請求召集兗、豫兩州軍隊防禦吳軍。吳軍進至合肥,見魏軍有備,便自行退兵。魏明帝獲悉吳軍已退,下令停止集結軍隊。滿寵認為「如今賊軍(東吳軍)大舉進攻卻退還了,肯定不是其本來意願也,此舉必定是假裝退軍,以便讓我軍麻痺大意,而其軍到攻我軍之不備。」。於是,一面奏請朝廷請求不要解散集結的軍隊,一面加緊戰備。十幾天後,吳軍果然再次進攻合肥城。因滿寵預有準備,吳軍攻城不克,無功而返。

    太和五年十月,吳中郎將孫布奉吳帝孫權旨意,派人與魏揚州刺史王凌聯繫,表示要投降,但說「道路太遠,不能自己來見你,希望你能派兵來接應我」(其信中的意思是說由於雙方距離太遠,害怕在投降的過程中被其他軍隊阻止,希望魏國派軍接應)與此同時,吳帝孫權在阜陵(今安徽全椒東)預設伏兵,待機襲擊。王凌未辨真偽,即請求發兵相迎。滿寵判斷其中有詐,不同意派軍隊。(那當然啊,想當初周魴也用過這個計策啊)王凌上書說「(孫布)能分清區別邪正,打算遠離禍端而歸順我國,拋棄東吳的暴政而歸降正道,實在值得嘉獎啊。現在我打算派兵接應,然而如果兵太少了恐怕很難保護歸降的孫布,兵太多則可能洩露機密。希望能秘密的達成協議,讓我能臨時調度合適的軍力」。當時滿寵奉召入朝,滿寵告誡長史:「如果王凌要去接應,不要給他兵」王凌要兵不成,自作主張,派一名督將率領步兵、騎兵700人前往迎接。孫布乘夜襲擊,魏軍死傷大半。

    當初滿寵與王凌不和,王凌便派黨羽抵毀滿寵,說他年邁荒謬。所以明帝詔滿寵入朝,卻發現滿寵體氣康強,便令其返回。滿寵不願與王凌共事,請求留在京。明帝下詔說:「廉頗雖然老了,還很能吃,馬援雖然老了,也還能據鞍,如今君未老卻自認為已老,怎麼和廉頗、馬援大相逕庭啊?我希望你能安守該州,讓那個地方能受惠於你」

    太和六年(232年),吳上大將軍陸遜率軍向魏廬江(治六安,今安徽六安東北)進發。廬江告急,許多人都主張立即前往救援。滿寵則認為「廬江雖然很小,但將領能幹而士兵精明,能守比較長的時間。並且敵軍捨船二百里而來,我還打算引誘他來呢。如今應該讓他們進攻,還害怕他們逃跑了而我們追不上呢。」因此,滿寵沒有急於派兵救援廬江,而是督率精銳部隊在楊宜口(陽泉水和決水匯合處,今安徽霍丘東北)設伏,迎擊吳軍。陸遜探得魏軍動向,遂連夜率部撤退。此戰,滿寵以緩制急,不戰而屈人之兵。滿寵怎麼就這麼能算呢?不服不行啊。

    當時吳帝孫權,基本每年都有進攻合肥的打算。滿寵便上書說:「合肥城南臨江湖,北遠壽春,東吳軍如果來進攻,可以憑借水的優勢(東吳的水軍遠遠強於魏國的水軍);而我們要派軍隊援救,必須先擊敗敵軍的主力,然後才可能解圍。敵軍來從水上進攻很容易,而我們的軍隊前往援救卻很困難。在現在的合肥城三十里,有奇險可依靠,可在那裡從新立一新城,將現在城裡的兵士都遷移到新城,更有利於防守,而且可以將敵軍引誘到陸地上,截段他們的歸路,更適合我軍的計謀實施。」。護軍將軍蔣濟卻認為:「這樣既向天下以弱,又一看見敵軍進攻的烽煙就放棄合肥城,這是敵軍還沒進攻就攻陷了我們的合肥城啊。如果依照滿寵所說的,敵軍的劫略將沒有限制啊,還是應該在淮北守備啊。」(以滿寵的計策,建造新城,也只能將將士搬遷過去,而百姓因為土壤、家業等原因,是不可能搬遷過去的,所以蔣濟發表了這樣的言論)。所以明帝未答應滿寵的上書。滿寵於是再次上書說「孫子言,兵者,詭道也。所以我們可以向敵人示弱,讓敵人因為獲利而驕傲,示之以懾(這句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解釋了。這是外相和實際沒必要完全一致啊。孫子又曰『善動敵者形之』。如今敵軍還沒到我們就內移城池。這就是所謂的以假象來引誘敵人啊。而且引誘敵人遠離他們擅長的水戰,選擇對我們有利的地形戰鬥,舉得於外,則福生於內矣(這兩句又解釋不了了)」。尚書趙咨認為滿寵所言極是,明帝遂同意將合肥西遷30里另築新城。

    青龍元年(233年),孫權親統大軍欲攻新城。因該城遠離水域,吳軍不敢捨船陸戰,只得在水上停泊20多天。滿寵對諸將說:「孫權得知我移城。必定在軍中有自大之言,此次大舉進攻本來是想一舉成功,如今雖然不敢放棄水軍來進攻我們,卻必定會派一些軍士上岸來炫耀其武勇」於是秘密派遣步軍騎兵6000人埋伏在合肥城隱蔽處待機。不久,孫權果然派軍上岸炫耀實力,魏伏兵發起突然襲擊,吳軍被斬數百人,溺死者甚多。

    青龍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諸葛亮第五次攻魏,遣使聯絡東吳協同攻魏。五月,孫權親率大軍10萬進駐巢湖口,準備進攻合肥新城。明帝聞報,遣護軍秦朗統領步、騎兵2萬人援助司馬懿抵禦蜀軍,遣滿寵率步、騎兵8000人為先頭部隊馳援新城。七月,明帝親率水師繼進。孫權多次派兵攻打新城,守將張穎等努力抗戰拒守,孫權軍始終不能打下新城。滿寵招募將士數十人,折松枝為火把,灌以麻油,從上風縱火,焚燒吳軍攻城器械,射殺孫權的侄子孫泰。時吳軍患病者甚多,魏援兵趕到,明帝統率的大軍即將到達,孫權只得撤圍退兵。

    青龍三年(234年)春,吳帝孫權派數千家佃於江北。八月,滿寵認為「田見都在收割成熟的莊稼,漫天遍野都是收割的男女,其屯衛的士兵離城遠者有幾百里,可乘機襲擊」遂派長史率領三軍順江東下,摧破各個屯糧的倉庫,焚燒穀物之後才回來。明帝下詔讚賞滿寵,便把所獲之物全部賞給將士。

    景初二年(238年),滿寵因年邁而歸,三月,升滿寵為太尉。

    滿寵不治產業,家無餘財。詔書說:「君典兵在外,專心憂公,有行父、祭遵之風。賜田十頃,谷五百斛,錢二十萬,以明清忠儉約之節焉」滿寵前後食邑共計九千六百戶,子孫二人為亭侯。

    正始三年(242年),滿寵去世。

    歷史評價:

    陳壽對滿寵的評價是「滿寵立志剛毅,勇而有謀」,而實際上我覺得還有一點就是「算無遺策」。不過滿寵在曹操時期並沒有得到重用,基本一直都是作為配角的身份出現的,這大約和其即非曹操宗親,也非名重天下的名士相關吧。

    人物之曹芳

    字:蘭卿

    時間:232——274(壽43)

    籍貫:同曹操

    官職:皇帝

    謚號:厲公

    家庭成員:父:曹睿

    歷史年表

    曹芳,魏明帝曹睿的養子,宮中密事,莫知由來(《魏氏春秋》言:其為任城王曹楷之子)。

    【235年】曹芳被立為齊王。

    【239年】

    正月,魏明帝曹睿病重,於是封曹芳為皇太子。當天,曹睿病逝,於是曹芳繼位登基,年僅八歲,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輔佐朝政。同年八月,曹芳開始親臨朝政,聽取大臣奏事。

    【244年】曹芳在曹爽的建議下下詔伐蜀,結果無功而反。

    【249年】

    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掃魏明帝的墳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均跟從。司馬懿乘機上奏永寧太后,請廢曹爽兄弟,並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京都。曹爽最終屈服,自請免去職務,不久被司馬懿定罪,夷滅三族。從此曹魏軍政大權落入司馬懿之手。

    【251年】王凌謀立楚王曹彪,被司馬懿討伐,曹彪被賜死。同年,司馬懿病逝。

    【252年】司馬師被任命為大將軍,司馬氏繼續把握魏國朝政。

    【254年】

    二月,中書令李豐和張皇后的父親張輯等人圖謀廢掉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事情敗露,很多人受牽連被殺,張皇后被廢。同年九月,司馬師上奏太后廢掉皇帝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曹芳搬出洛陽,在河內郡重門營建齊王宮,所有禮儀制度都如同諸侯王的封國。

    【266年】西晉代魏,改封齊王曹芳為邵陵縣公。

    【274年】曹芳去世。

    歷史評價:

    陳壽:古者以天下為公,唯賢是與。後代世位,立子以適;若適嗣不繼,則宜取旁親明德,若漢之文、宣者,斯不易之常准也。明帝既不能然,情系私愛,撫養嬰孩,傳以大器,托付不專,必參枝族,終於曹爽誅夷,齊王替位。

    人物之曹髦

    字:彥士

    時間:241——260(壽20)

    籍貫:同曹操

    官職:皇帝

    家庭成員:父:曹霖

    歷史年表: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孫子,東海定王曹霖的兒子,從小好學,學業早成。

    【244年】曹髦被封為郯縣高貴鄉公。

    【254年】

    魏帝曹芳被廢,曹髦被立為魏國皇帝。登基後,曹髦下令減少後宮開支,禁止奢華。同年,曹髦被迫賜予大將軍司馬師黃鉞,並給予奏事不名、劍履上殿的特權。

    【255年】

    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因廢立之事叛亂,司馬師率兵討伐成功,但於歸途中病逝。曹髦無力阻止司馬昭繼任為大將軍,於是朝政繼續由司馬氏把持。

    【257年】諸葛誕叛亂,司馬昭率兵征討,於次年平定。

    【260年】

    曹髦發現權威日去,十分生氣,於是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三人商議,欲出宮討伐司馬昭。王經力勸,曹髦不聽。王沈、王業二人將此事密報給司馬昭,於是司馬昭有所準備。曹髦自率數百僕人,鼓噪而出,司馬昭的弟弟司馬胄跑來勸阻,被曹髦手下呵退。中護軍賈充又率眾出來阻擋,曹髦拔劍親自迎戰,於是眾人退卻,但太子舍人成濟在賈充的授意下持戈上前,將曹髦刺死。司馬昭聞訊後假裝大驚,將成濟斬首謝罪,又用太后的名義,以不敬太后、自尋死路的罪名將曹髦的皇帝名位廢掉。

    歷史評價:

    陳壽:高貴公才慧夙成,好問尚辭,蓋亦文帝之風流也;然輕躁忿肆,自蹈大禍。

    《魏氏春秋》:公神明爽鑈,德音宣朗。

    鍾會:才同陳思,武類太祖。

    人物之曹奐

    字:景明

    時間:246——302(壽57)

    籍貫:同曹操

    官職:皇帝

    謚號:元皇帝

    家庭成員:父:曹宇

    歷史年表:

    曹奐是魏國的第五代皇帝,曹操的孫子,燕王曹宇的兒子。曹奐本名曹璜,當皇帝後因本名難於避諱,故改名曹奐。

    【258年】曹奐被封為安次縣常道鄉公。

    【260年】魏帝曹髦被殺,曹奐被公卿們商議立為皇帝。

    【263年】在幾次假意推辭後,司馬昭最終被封為晉王,加九錫,離皇帝僅一步之遙。同年,蜀國滅亡。

    【265年】八月,司馬昭去世,司馬炎繼承王位。同年十二月,司馬炎代替曹奐為皇帝,魏國滅亡,晉朝開始。曹奐被改封為陳留王。

    【302年】曹奐去世。

    歷史評價:

    陳壽:陳留王恭己南面,宰輔統政,仰遵前式,揖讓而禪,遂饗封大國,作賓於晉,比之山陽,班寵有加焉。

    人物之荀彧

    字:文若

    時間:163——212(壽50)

    籍貫:豫州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

    容貌:偉美,有儀容

    官職:太尉

    謚號:敬侯

    功績:出謀劃策

    家庭成員:父:荀緄,叔父:荀爽,侄:荀攸,子:荀惲

    歷史年表:

    [189年]

    他舉孝廉後任亢父縣令,不久就辭官回家,臨行前對父老曰:「穎川乃戰爭之地,天下將變,應當遠去,不可久留。」帶領族人去投靠韓馥,但卻被袁紹迎接。袁紹待彧以上賓之禮。荀彧弟荀諶及同郡辛評、郭圖,皆為紹所用。

    [191年]

    曹操為奮武將軍在東郡,荀彧知袁紹終不能成大事,離袁紹而去投曹操。曹操大悅曰:「吾之張良也。」用為司馬,時年二十九。這時,董卓威鎮天下,曹操請教荀彧,荀彧曰:「董卓暴虐太過,必以亂終,無能為也。」同年董卓遣李傕等出關東,所過虜略,至穎川、陳留而還。鄉人留者多被殺略。

    [192年]曹操領兗州牧,後為鎮東將軍,荀彧官至司馬。

    [194年]

    曹操征陶謙,任彧留守事。張邈、陳宮在兗州造反,潛迎呂布。呂布既至,邈乃使劉翊告彧曰:「呂將軍來助曹使君擊陶謙,應供其軍食。」眾人皆疑惑。荀彧知張邈造反,馬上調兵設防,馳召東郡太守夏侯惇,而兗州諸城皆應布矣。這時曹操大軍攻謙,留守兵少,而守將大官多與張邈、陳宮通謀。夏侯惇至,其夜誅謀叛者數十人,眾人心定。豫州刺史郭貢帥眾數萬來至城下,或言與呂布同謀,眾甚懼。郭貢求見荀彧,荀彧要去。夏侯惇等曰:「靠你才能鎮住這個州,你不能去,去有危險」荀彧曰:「郭貢與張邈等,並非相好,現在剛到,計謀還沒定;可望說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郭貢見荀彧無懼意,對呂布說城未易攻,遂引兵去。荀彧又與程昱設計,成功守住范、東阿,卒全三城,以待曹操。曹操自從徐州還擊呂布濮陽,呂布東走。陶謙死後,曹操欲取徐州,之後在攻呂布。荀彧勸曹操先掃平兗州,擊敗呂布,方可進取天下。曹操乃止。大收麥田,然後與呂布交戰,分兵平諸縣。呂布敗走,兗州遂平。

    [196年]

    曹操擊破黃巾餘黨。漢獻帝自河東還洛陽。荀彧勸曹操順從民意,首唱義兵,迎回天子。曹操遂至洛陽,奉迎天子許都。天子封曹操大將軍,進荀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荀彧籌辦。荀彧多次向曹操推薦戲志才,郭嘉,陳群眾人。曹操皆用為官。自曹操之迎回天子,袁紹內心不服。袁紹統一河北,天下皆畏其強。曹操方東憂呂布,南拒張繡,而張繡敗曹操於宛。袁紹益驕,與太祖書,其辭悖慢。曹操大怒,出入動靜失常,眾皆說失利於張繡故也。曹操乃以袁紹書給荀彧看,曰:「現在我想討伐袁紹,而力不敵,怎麼辦?」荀彧說,現在與你爭天下者,只有袁紹。荀彧就用十勝十敗之說開導曹操,曹操非常高興。荀彧曰:「不先取呂布,河北也不可輕取。」曹操聽從荀彧。

    [198年]

    太祖大破張繡,東擒呂布,定徐州,就與袁紹相拒。孔融對荀彧說:「袁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太難攻了!」荀彧曰:「袁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200年]

    曹操與袁紹開戰。曹操守官渡,袁紹圍之。曹操軍糧已盡,做書與荀彧,說欲回許昌引誘袁紹。荀彧曰:「今軍食雖少,而你以袁紹十分之一的兵力,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曹操以奇兵襲袁紹別屯,斬其將淳於瓊等,袁紹退走。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許攸怒背叛袁紹;顏良、文丑臨陣授首;田豐以諫見誅:皆如彧所策。

    [201年]

    曹操糧少,不足與河北相支,欲因袁紹新破,以其間擊討劉表。彧曰:「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太祖復次於河上。紹病死。太祖渡河,擊紹子譚、尚,而高幹、郭援侵略河東,關右震動,鍾繇帥馬騰等擊破之。

    [203年]太祖錄荀彧前後功,表封彧為萬歲亭侯。

    [204年]

    曹操攻下鄴,領冀州牧。這時荀攸常為謀主。荀彧的哥哥荀衍以監軍校尉守鄴,都督河北事。曹操征袁尚時,袁紹外甥高幹密遣兵謀襲鄴,被荀衍發覺,盡誅之,兄弟以功封列侯。

    [207年]

    曹操要伐劉表,問荀彧有什麼計策,荀彧曰:「現在華夏已平,南土知到危險了。可從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不久劉表病死,太祖直趨宛、葉如荀彧計,劉表子劉琮以州請降。

    [212年]

    董昭等勸曹操即公位,荀彧認為曹操本興義兵以匡復漢室,不應該這樣。曹操心理不快。不久遠征孫權,請荀彧從征,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因為已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後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曹操軍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不久憂死。

    歷史評價:

    陳壽: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

    何顒:王佐才也。

    曹操:1吾之子房也。2侍中守尚書令彧,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臣自始舉義兵,周遊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雲,顯光日月。陛下幸許,彧左右機近,忠恪祗順,如履薄冰,研精極銳,以撫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3二荀令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4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是也。

    鍾繇:顏子既沒,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

    司馬懿: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裴松之:彧豈不知魏武之志氣,非衰漢之貞臣哉?良以於時王道既微,橫流已極,雄豪虎視,人懷異心,不有撥亂之資,仗順之略,則漢室之亡忽諸,黔首之類殄矣。夫欲翼贊時英,一匡屯運,非斯人之與而誰與哉?是故經綸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動於嶮中,至於大亨,蒼生蒙舟航之接,劉宗延二紀之祚,豈非荀生之本圖,仁恕之遠致乎?及至霸業既隆,翦漢跡著,然後亡身殉節,以申素情,全大正於當年,布誠心於百代,可謂任重道遠,志行義立。謂之未充,其殆誣歟!

    《晉陽秋》:彧立德高整,軌儀以訓物。

    《彧別傳》:彧德行周備,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為儀表,海內英雋鹹宗焉。

    人物之荀攸

    字:公達

    時間:157——214(壽58)

    籍貫:豫州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

    官職:尚書令

    謚號:敬侯

    功績:出謀劃策

    家庭成員:父:荀彝,叔父:荀衢、荀彧,子:荀緝、荀適

    歷史年表: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何進秉政,徵海內名士荀攸等二十餘人。荀攸到,拜黃門侍郎。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之亂,關東兵起,董卓遷都長安。荀攸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謀曰:「董卓無道,天下皆怨之,雖有強兵,實一勇夫。我們應該刺殺他以謝百姓,然後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事未成就被人發覺,收何顒、荀攸入獄,顒憂懼自殺,荀攸言語飲食自若,董卓見之免其死罪。荀攸棄官回,請官府去任城當官,不成。荀攸以蜀漢險固,人民殷盛,求為蜀郡太守,由於路太難走,在荊州居住。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天子至許昌,曹操素聞荀攸之名,做書招荀攸,於是升荀攸為汝南太守,入為尚書。曹操初見荀攸,與語大悅,對荀彧,鍾繇說:「公達,奇人也,吾得之於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用為軍師。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跟隨曹操征討張繡。荀攸對曹操說:「張繡與劉表相比,張繡強,然張繡以遊軍效力劉表,劉表不能供也,必然分離。不如緩軍以待之,誘敵前來;若急之,其勢必相救。」太祖不從,遂進軍與戰。張繡告急,劉表果救之。曹操戰敗。曹操對荀攸說:「果然如你所說。」乃設奇兵復戰,大破之。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自宛征呂布,至下邳,呂布敗退固守,攻之不勝,連戰,士卒疲勞,曹操欲回。荀攸與郭嘉說曰:「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敗,其銳氣已無。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戰意。就算陳宮有計謀也太遲了,現在呂布士氣尚未恢復,陳宮謀之未定,奮進急攻,可定也。」乃引沂、泗之水灌城,城潰,生擒呂布。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救劉延於白馬,荀攸設計斬顏良。攻破白馬回,遣輜重渡河向西。袁紹軍渡河追,與曹操軍遇。諸將皆恐,對曹操說快回去守營,荀攸曰:「現在正是破敵之時,為何回去!」曹操目視荀攸而笑。就以拋下輜重引誘袁紹軍,袁紹士兵競相搶之,大亂。曹操令回軍突擊,大破之,斬其騎將文丑,太祖遂與袁紹相拒於官渡。軍食方盡,荀攸對曹操說:「袁紹運糧至,其將韓猛銳而輕敵,可破也。」太祖曰:「誰可使?」荀攸曰:「徐晃可。」乃遣徐晃及史渙並擊破之,燒其輜重。後來許攸來降,說袁紹遣淳於瓊等將萬餘兵運糧,將驕卒惰,可擊也。眾皆疑惑。唯荀攸與賈詡勸太祖擊之。曹操乃留荀攸及曹洪守。自率兵破之,盡斬瓊等。而後袁紹將張郃、高覽來降,曹洪疑不敢用,荀攸謂曹洪曰:「張郃之計不被袁紹用,憤怒而來,為什麼疑惑?」曹洪乃受之。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跟從曹操討袁譚、袁尚於黎陽。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剛剛征討劉表,袁譚、袁尚爭冀州。袁譚遣辛毗請降求救,曹操許之,問部將。部將多認為劉表強,應先攻之,譚、尚不足憂也。荀攸曰:「天下大亂,劉表坐領江、漢之間,其無四方志可知。袁氏據四州之地,帶甲十萬,袁紹以寬厚得眾心,想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業,今兄弟為惡,此勢不兩全。若二人合,則難圖也。現在趁亂而攻之,河北定矣,此時不可失也。」曹操曰:「好。」就答應袁譚請和,回去擊破袁尚。而後袁譚兵叛,荀攸跟從曹操斬譚於南皮。冀州平,曹操表奏天子曰:「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於是封荀攸陵樹亭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下令論功行賞,增邑四百,並前七百戶,轉為中軍師。魏國初建,為尚書令。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跟從曹操征孫權,再路上去世。

    歷史評價:

    陳壽:1荀攸庶乎算無遺策,經達勸變,其良、平之亞欺!2攸深密有智防。

    曹操:1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2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彊,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甯武不能過也。3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子稱「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達即其人也。

    某某史書:1攸忠正密謀,撫寧內外,多謀善斷。2攸仁以立德,明以舉賢,行無洱挪,謀能立機,斯可謂近世大賢君子也。

    人物之賈詡

    字:文和

    時間:147——223(壽77)

    籍貫:涼州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

    官職:太尉

    謚號:肅侯

    功績:出謀劃策

    家庭成員:子:賈穆

    歷史年表:

    [189年],董卓侵入洛陽,開始控制中央政權。賈詡以太尉屬官的身份成為平津都尉,後來升為討虜校尉。當時董卓的女婿牛輔屯兵於陝,賈詡就在牛輔軍中。

    [192年],董卓被王允、呂布等人謀殺。不久,牛輔也在逃竄中被部下所殺,眾人恐懼。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張濟等人無所依靠,便遣使去長安請求赦免。王允為人剛直,竟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為,準備各自解散部隊,逃回鄉里。賈詡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們,說:「聽說長安傳聞要殺盡西涼人,要是你們棄眾獨行,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卓報仇,如果能夠幸運地成功,就可以在朝廷的名義下征討全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遲。」這個計劃被眾人採納。李傕等以替董卓報仇為名,聯絡西涼諸將,率軍襲擊長安,等到長安城下,已聚合10餘萬人。李傕與樊稠、李蒙等圍攻長安城,因城防堅固而不能攻克。後由城內叛變士兵引導李傕軍入城,與守將呂布展開巷戰,呂佈兵敗,僅率百餘騎出逃。李傕等縱兵擄掠,吏民死者萬餘人,屍積滿道。一時間,京城腥風血雨,朝野大亂。事成後,賈詡被任命為左馮翊。李傕等以賈詡之功欲封其為侯,賈詡說:「這是保命的計謀,哪有什麼功勞?」堅決不受。李傕等又讓賈詡為尚書僕射,賈詡說:「尚書僕射是百官的師長,是天下的榜樣,我賈詡一向沒有什麼名望,難以服人。就算我可以貪享虛榮,對國家又有什麼好處?」於是改拜賈詡為尚書,掌管選拔人才,在人事方面多有貢獻,李傕等人親近賈詡但同時也很懼怕他。不久,賈詡的母親去世,賈詡辭掉官職,後來又被拜為光祿大夫。

    [195年],李傕、郭汜、樊稠三人互相猜忌,爭權奪利,爭鬥起來,李傕使騎都尉胡封刺死樊稠。不久,李、郭之間矛盾日益激化,開始交兵,李傕請賈詡為宣義將軍,來幫助自己。後來,李、郭二人講和,放出被劫持的獻帝和朝臣,對此賈詡作出了很大努力,之後賈詡便上還官印。當時將軍段煨與賈詡同郡,屯駐華陰,賈詡去投靠段煨。賈詡向來知名,為段煨軍所敬服,段煨心裡怕賈詡奪其兵權,但在表面上對賈詡十分禮遇。賈詡看出後,心不自安。南陽張繡與賈詡暗中有來往,張繡便派人去迎接賈詡。賈詡臨行時,有人對賈詡說:「段煨待你這麼好,你為何還要離去?」賈詡說:「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待遇雖然優厚,卻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會被他所害,而我離開他一定很高興,又指望我連結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而張繡缺乏謀士,也很願意得到我,這樣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夠得到保全。」賈詡到達張繡處,張繡果然大喜,率子孫前來迎接。而段煨知道賈詡離去,也果然善待其家人。

    [198年],曹操南征張繡,包圍張繡據守的穰城。不久,曹操聞袁紹欲趁虛襲取許都,便立即從穰城撤退。張繡率兵尾隨追擊,劉表也派荊州軍佔據安眾,切斷曹軍退路,企圖與張繡夾擊曹軍,曹操出奇兵大敗張、劉聯軍。曹軍獲勝後,速行北撤。張繡親自率兵追擊,賈詡勸阻說:「不可追,追必敗。」張繡不聽,強行追擊,被曹操親自斷後擊敗。賈詡這時又對張繡說:「趕快再追,一定會獲勝。」張繡說:「不聽你的建議才落到這種地步,現在已經敗了,為何要再追?」賈詡說:「形勢已經起了變化,趕快去追準能獲利。」張繡聽從賈詡建議,收集散兵,再行追擊,竟將曹操後衛部隊擊潰。得勝後,張繡問賈詡請教是怎麼回事,賈詡解釋說:「這很容易明白。將軍雖擅於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對手。曹軍剛撤,曹操一定親自斷後,我們的追兵雖精,但將領比不過他們,他們的士兵還很有士氣,所以我知道將軍你必敗。曹操之所以還未盡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後方出了事,所以擊破將軍的追兵後,一定會全力撤退,留別人斷後,他留的將領雖厲害,卻比不上將軍,所以我知道將軍用敗兵也能取勝。」張繡大為佩服。

    [199年],袁紹遣人招降張繡,並與賈詡結好。張繡準備同意,賈詡卻當著張繡的面回絕了袁紹的來使,準確地指出袁紹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點優勢: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名正言順;曹操兵力較弱,更願意拉攏盟友;曹操志向遠大,一定能夠不計前嫌。張繡聽從賈詡的建議,率眾歸順曹操。曹操聞訊後大喜,親自接見賈詡,執其手說:「使我的信譽揚於天下的人,是你啊!」曹操拜賈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由於當時冀州為袁紹所佔,賈詡便留參司空軍事。

    [200年],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曹軍軍糧用盡,曹操問計於賈詡,賈詡說:「您在精明、勇敢、用人、決斷四個方面都勝過袁紹,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過取勝,是想顧及周全啊,抓住機會,便能很快取勝。」曹操稱善,後來抓住機會偷襲烏巢,一舉戰勝袁紹。河北平定後,曹操領冀州牧,改任賈詡為太中大夫。

    [208年],曹操佔領荊州,想乘機順江東下。賈詡勸阻,說應該安撫百姓,等待時機,曹操不從,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

    [211年],曹操於渭南於馬超交戰。後來,馬超軍不利,提出劃地為界的要求,並送子為人質。賈詡認為可以表面上假意應允,麻痺對方,實際積極準備,伺機殲敵。曹操又問賈詡如何破敵,賈詡說:「離間他們。」曹操採用他的計謀,寫書離間馬超和韓遂,使他們內亂。曹操視時機成熟,主動對關中軍發起進攻,大勝而歸。

    [217年],曹操仍未立太子。曹丕曾派人向賈詡問計,賈詡說:「希望將軍修養品德,勤於學習,日夜孜孜不倦,不違背作兒子的道義,這就夠了。」曹丕聽從了他的建議,刻意磨練自己。後來,曹操私下問賈詡對立嗣的看法,賈詡閉口不答,曹操問他為何不答,賈詡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啊。」曹操大笑,於是於該年立曹丕為太子。賈詡認為自己非曹操舊臣,卻策謀深長,所以怕曹操猜嫌,於是採取自保策略,閉門自守,不與別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結權貴,當時天下談論智謀之士時都十分推崇他。

    [220年],曹丕即位,封賈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增食邑300,前後共800戶。又分食邑200,封幼子賈訪為列侯,以長子賈穆為駙馬都尉。

    [223年],曹丕首征東吳,以失敗而告終。當初,曹丕便問計於賈詡:「我想統一天下,吳、蜀應先征討哪個?」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無功而反。同年,賈詡去世。

    歷史評價:

    陳壽: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閻忠:詡有良、平之奇。

    人物之郭嘉

    字:奉孝

    時間:170——207(壽38)

    籍貫:豫州穎川陽翟(今河南禹州)

    官職:司空軍祭酒

    謚號:貞侯

    功績:出謀劃策

    家庭成員:子:郭奕

    歷史年表:

    [196年]曹操得力謀士戲志才死,求才於荀彧,後者柬郭嘉。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大喜道:「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他了!」,郭嘉也欣然:「是我真正值得輔佐的人。」,遂出仕。表為司空軍祭酒。

    [197年]曹操討張繡新敗,袁紹與信羞辱。操就北方之勢問計荀彧,郭嘉。出來乍到的郭嘉詳細立體的分析了曹操與袁紹的狀況對比,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說,勸說曹操征討呂布。郭嘉的分析流暢縝密,很具說服力,不但重新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從而正式將自己送入了曹操軍事智囊的核心。

    [198年]呂布擊敗劉備和曹操的援軍收納了泰山賊部若干,勢力壯大,虎踞徐州。曹操將戰略重點轉移到了東線,對呂布展開攻勢。呂布在前期遇挫後固守,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放棄。郭嘉和荀攸卻看出勝機。郭嘉以項羽為例勸諫曹操,提出有勇無謀者若之氣衰力竭只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從諫,果然一鼓作氣擒殺呂布。

    [199年]曹操派劉備朱靈聯合袁術。郭嘉看破劉備狼子野心,與程昱,董昭諫曰:「劉備不可譴也!」曹操從言大悔,派人追劉備回來,已經來不及了。後來劉備果然殺車胄叛走,聯合東海賊寇聚數萬之眾欲與袁紹聯兵。(關於這一節,參考《傅子》及《資治通鑒》。《三國誌》中沒有相關記載,僅見與裴注。但是《魏書》中有完全相反的記載,說有人勸曹操殺劉備,郭嘉勸曹操莫因一害而傷眾士之心,曹操笑而附之。)

    [200年]曹操譴將征討劉備,不克,欲自討之。諸將都懼怕袁紹偷襲後方勸阻曹操,曹操拿不定主義,問計於郭嘉。郭嘉說:「袁紹性格遲緩多疑,就算要偷襲也不會很迅速。但劉備的勢力剛剛聚集不久,眾心未附。如果實行閃電戰,必然得勝。」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獲其妻子,擒關羽,進而又擊破了和劉備聯合的東海賊寇。

    江東小霸王剛剛成就江東霸業,其時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遂有謀圖中原之心。曹軍得知這個消息都很畏懼,只有郭嘉料道:「孫策剛剛吞併江東,所殺的都是深得人心眾養死士的英雄豪傑。而孫策本人又輕率疏於防備,雖然有百萬之眾,但還是和孤家寡人一樣容易對付。如果有刺客伏殺,只不過能憑借一人之勇罷了。我看他必然死於匹夫之手。」(此前董卓,曹操都遭到過刺殺)果然,孫策是年死於許貢家客的刺殺,北進計劃毀於襁褓。

    [203年]袁紹已死,袁尚、袁譚被逐退到黎陽。諸將想乘勝攻破二袁。郭嘉說曹操道,譚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記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曹操十分贊同,於是南征,在軍隊形至西平的時候,果然譚尚變起,袁譚被擊敗走保平原。曹操輕而易舉的分別擊破了袁尚袁譚。是年,郭嘉被封為洧陽亭侯。

    [205年]郭嘉建議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並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徹底鞏固目前的控制抵禦。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甚至重用了曾經詆毀過自己的陳琳,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

    [207年]袁尚逃入烏桓。諸將都說:「袁尚已如喪家之犬,關外夷人貪婪不義不會支援他們的。如果再做遠征,劉備必然會挑撥劉表襲擊許昌,萬一有什麼變數怎麼辦?」郭嘉進言道:「胡人自持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覆滅。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著遲早是隱患,現在四州未穩,袁家的影響還很大,這個時候南征,胡人一動,舊臣復應,民夷俱動後方就不安穩了。劉表是個只知坐談的政客,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必然會對他有所防備不盡其用。現在雖然是虛國遠征,但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後患啦。」曹操聽從了郭嘉的建議,立刻進兵遼東。

    到了易城,郭嘉覺得推進的速度還是太慢,進言道:「兵貴神速。現在千里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被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就要做防備。不如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曹操於是便問計熟知遼東地理的田疇,行小路奇襲柳城,大破倉促應戰的敵軍。這一戰也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具有深遠的影響。在從柳成回來的途中,也許因為水土不服,氣候惡劣,日夜急行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逝,一代星隕。

    歷史評價:

    陳壽:1郭嘉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2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

    曹操:1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2軍祭酒郭嘉,忠良淵淑,體通性達。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自在軍旅,十有餘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東禽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逾越險塞,蕩定烏丸,震威遼東,以梟袁尚。雖假天威,易為指麾,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凶逆克殄,勳實由嘉。3唯奉孝為能知孤意,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則不生還』。然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此為不但見計之忠厚,必欲立功分,棄命定。事人心乃爾,何得使人忘之!4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人物之鍾繇

    字:元常

    時間:151——230(壽80)

    籍貫:豫州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

    官職:太傅

    謚號:成侯

    家庭成員:族父:鍾瑜,弟:鍾演,子:鍾毓、鍾會

    歷史年表:

    鍾繇年少時,祖父鍾瑜資助鍾繇成才。

    鍾繇舉孝廉,除尚書郎、陽陵(咸陽一帶)令;後因疾病辭官;後又被任為廷尉正、黃門侍郎。

    李催、郭汜亂長安,挾持漢帝。

    公元一九二年(初平三年)十二月,曹操遣使者王必聯絡李催、郭汜。李、郭懷疑曹操遣使的誠意,不願與其來往。鍾繇勸李、郭道:「如今諸侯四起,各懷私心;唯有曹操顧念天子,心向王室。二位輔佐漢帝,如果不能團結忠臣,將來難以控制亂局。」李、郭聽從鍾繇勸諫,與曹操交好;後李催、郭汜交兵。李催劫持獻帝。鍾繇與尚書郎韓斌籌劃營救獻帝。獻帝逃離長安,鍾繇功不可沒,被任為御史中丞,後遷侍中尚書僕射,並封為東武亭侯。

    曹操迎獻帝,遷都許昌。

    公元一九七年(建安二年)一月,曹操表鍾繇以侍中身份為司隸校尉之事,持節督關中兵馬,鎮守長安地帶。鍾繇上任後,寫信寄於馬騰、韓遂,勸二人歸順曹操。馬騰、韓遂從鍾繇之言,並各遣一子入關,表達忠心。

    公元二零零年(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鍾繇將兩千餘匹馬贈於曹操。曹操寫信感謝鍾繇贈馬,並稱讚鍾繇勸降馬、韓之功,更將鍾繇比作蕭何。

    公元二零二年(建安七年),袁尚派遣河東太守郭援、并州刺史高幹和匈奴南單于攻打曹操治下的河東。鍾繇奉曹操之命在平陽圍剿匈奴南單于,並邀馬騰出兵相助。南單于未敗,郭援兵至,鍾繇料定郭援將渡汾水,決定待郭援渡半時擊之。郭援渡汾水過半時,鍾繇、馬超出擊,大敗敵軍,並斬郭援首級;南單于不戰自降。郭援是鍾繇的外甥。龐德得知後向鍾繇表示歉意,鍾繇答道:「郭援是國賊,死有餘辜。你不必抱歉」言畢,放聲大哭。

    後河東衛固、張晟、張琰和高幹作亂,鍾繇出兵討伐,平息叛亂。

    鍾繇將關中居民遷入洛陽,招降叛逆,收留難民。幾年後,關中一代人口充實。曹操因鍾繇治理用功表其為前軍師。

    公元二一三年(建安十八年)十一月,鍾繇任大理。曹操提議恢復肉刑。朝臣多有反對,唯有鍾繇、陳群同意。

    公元二一六年(建安二十一年)八月,鍾繇被任為相國。

    公元二一九年(建安二十四年)魏諷謀反。鍾繇因舉薦魏諷被免官。

    公元二二零年(黃初元年),曹丕建魏國,復用鍾繇為太尉。

    公元二二六年(黃初七年)十二月,鍾繇被任為太傅。

    公元二三零年(太和四年)四月,鍾繇去世。

    歷史評價:

    曹丕:1太傅學優才高,留心政事,又於刑理深遠。2太傅功高德茂,位為師保,論行賜謚,常先依此,兼敘廷尉於、張之德耳。

    陳壽:1鍾繇開達理干,一時盛偉。2鍾繇明察當法,以治獄見稱。

    《魏書》:繇為廷尉,辨理刑獄,決嫌明疑,民無怨者。

    人物之程昱

    字:仲德

    時間:141——220(壽80)

    籍貫:兗州東郡東阿(今山東陽谷)

    容貌:長八尺三寸,美鬚髯

    官職:衛尉

    謚號:肅侯

    功績:出謀劃策

    家庭成員:子:程武

    人物傳記:

    三國時魏國名臣。本名程立,因夢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於東阿率領民眾抗擊黃巾。後從曹操於兗州,封壽張令。曹操征徐州時,程昱與荀彧留守後方,阻呂布、陳宮大軍,保住三城,因功受封為東平相,屯於范縣。昱常為曹操出謀獻策,漢獻帝定都許昌後,以程昱為尚書,後又為東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宜。後文帝踐阼,程昱為阡尉,進封安卲侯。黃初元年逝世。

    歷史評價:

    陳壽:1程昱,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2昱性剛戾,與人多迕

    曹操:微子之力,吾無所歸矣。

    人物之董昭

    字:公仁

    時間:152——232(壽81)

    籍貫:兗州濟陰定陶(今山東定陶)

    官職:司徒

    謚號:定侯

    功績:出謀劃策

    家庭成員:子:董胄,弟:董訪

    歷史年表:

    192年,袁紹於公孫瓚在界橋交戰,公孫瓚兵強,於是鉅鹿太守李邵等人叛離了袁紹去投奔公孫瓚。袁紹派董昭去任巨鹿太守,董昭到任後,假傳袁紹的檄文,斬殺了圖謀不軌的郡中大姓孫伉等人,一郡皆驚。董昭隨即安撫了巨鹿郡,這種做法得到了袁紹的稱讚。這時,魏郡太守栗攀被士兵殺害,袁紹又讓董昭去任魏郡太守。當時魏郡郡中大亂,人數上萬名敵軍,派使者前來要求做買賣。董昭表面上答應,暗地裡使用離間計,並趁機征討,兩天內三傳捷報。

    194年,因董昭的弟弟董訪在張邈軍中,而張邈與袁紹有矛盾,袁紹聽信讒言想要治董昭的罪。於是,董昭要求去晉見漢獻帝,藉機脫離袁紹,半路上卻被張楊留在了河內。這時,曹操統領兗州,想借道去朝見漢獻帝,張楊起初不肯,但在董昭的勸說下最終答應。董昭還為曹操寫信聯絡李傕、郭汜等人。

    195年,漢獻帝東歸,到達安邑。董昭隨張楊前往迎接,被拜為議郎。

    196年,漢獻帝到達洛陽,韓暹、楊奉、董承等人不和,相互爭權。董昭假做了一封曹操的書信拉攏楊奉,楊奉非常高興,勸諸將共同上表封曹操為鎮東將軍,董昭升為符節令。不久,曹操來朝見漢獻帝,向董昭問計,董昭建議曹操遷走漢獻帝,曹操依計將漢獻帝迎往許昌。楊奉等人不滿,出兵阻攔,但被擊敗,投靠於袁術。

    198年,董昭升任河南尹。這時張楊被部下所殺,曹操派董昭去拉攏張楊的殘部,董昭順利完成任務,升為冀州牧。

    199年,曹操派劉備去征討袁術,董昭暗地裡出言勸阻,認為劉備不可信任,曹操並沒有改變主意,不久劉備果然佔據徐州造反。曹操親自征討擊敗了劉備,調董昭作徐州牧。

    200年,袁紹將顏良進攻東郡,董昭改任魏郡太守,隨曹操征討顏良。

    204年,曹操平定冀州,圍攻鄴城,董昭寫信勸降鄴城守將春卿。鄴城平定後,董昭被任命為諫議大夫。

    207年,曹操遠征烏桓,運糧困難,在董昭的建議下開鑿了平虜、泉州二渠入海通運,解決了運糧問題。曹操上表封董昭為千秋亭侯,轉拜司空軍祭酒。董昭建議恢復五等爵位,並遊說群臣,建議給曹操加九錫。後來曹操接受的魏公、魏王的稱號,都是董昭所創製的。

    219年,關羽包圍樊城,孫權秘密聯繫曹操,群臣認為應該保密,唯獨董昭認為應該把消息洩漏給關羽,使關羽、孫權相互猜忌,促成內訌。曹操依計行事,關羽果然猶豫不決,不久因東吳的偷襲而失敗。

    220年,曹丕繼承王位,董昭被任命為將作大匠。同年,曹丕稱帝,董昭升為大鴻臚,位列九卿,進封右鄉侯。

    221年,董昭升任侍中,並分出封邑賜其弟董訪為關內侯。

    222年,曹休出兵伐吳,曹丕擔心,欲下詔制止,董昭勸阻,後來曹休果然獲勝。曹丕親征,在董昭的建議下避免了部隊被水淹沒,曹丕稱讚董昭有張良、陳平那樣的見識。

    224年,董昭改封成都鄉侯,拜太常。同年,董昭改任光祿大夫、給事中,隨皇帝東征。

    226年,董昭回朝,拜太僕。

    227年,曹睿繼位,董昭進封樂平侯,食邑1000戶,轉任衛尉。

    230年,董昭開始代理司徒的工作。

    232年,董昭被正式任命為司徒,他上表陳述不良風氣的弊端。魏明帝曹睿下詔,斥免了諸葛誕、鄧颺等人。不久董昭去世。

    歷史評價:

    陳壽:董昭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曹丕:君論此事,何其審也!正使張、陳當之,何以復加。

    人物之劉曄

    字:子揚

    籍貫:淮南成德

    官職:大鴻臚

    謚號:景侯

    功績:出謀劃策

    家庭成員:父:劉普,母:修,兄:劉渙,子:劉陶

    歷史年表:

    曄七歲,而母病困。

    曄年十三,謂兄渙曰:「亡母之言,可以行矣。」渙曰:「那可爾!」曄即入室殺侍者,逕出拜墓。

    曄時年二十餘,心內憂之,而未有緣。會太祖遣使詣州,有所案問。曄往見,為論事勢,要將與歸,駐止數日。

    太祖至壽春,時廬江界有山賊陳策,眾數萬人,臨險而守。破敵至則克策,如曄所度。太祖還,辟曄為司空倉曹掾。

    太祖征張魯,轉曄為主簿。既至漢中,山峻難登,軍食頗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國耳,何能為有無?吾軍少食,不如速還。」便自引歸,令曄督後諸軍,使以次出。曄策魯可克,加糧道不繼,雖出,軍猶不能皆全,馳白太祖:「不如致攻。」遂進兵,多出弩以射其營。魯奔走,漢中遂平。曄進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慴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太祖不從。大軍遂還。

    曄自漢中還,為行軍長史,兼領軍。

    延康元年,蜀將孟達率眾降。達有容止才觀,文帝甚器愛之,使達為新城太守,加散騎常侍。曄以為「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為國生患。」文帝竟不易,後達終於叛敗。

    黃初元年,以曄為侍中,賜爵關內侯。

    黃初五年,幸廣陵泗口,命荊、揚州諸軍並進。會群臣,問:「權當自來不?」鹹曰:「陛下親征,權恐怖,必舉國而應。又不敢以大眾委之臣下,必自將而來。」曄曰:「彼謂陛下欲以萬乘之重牽己,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別將,必勒兵待事,未有進退也。」大駕停住積日,權果不至,帝乃旋師。云:「卿策之是也。當念為吾滅二賊,不可但知其情而已。」

    明帝即位,進爵東亭侯,邑三百戶。

    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

    有間,為大鴻臚,在位二年遜位,復為太中大夫,薨。

    歷史評價:

    傅子:以曄之明智權計,若居之以德義,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賢,何以加諸?獨任才智,不與世士相經緯,內不推心事上,外困於俗,卒不能自安於天下,豈不惜哉!

    陳壽:劉曄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人物之蔣濟

    字:子通

    時間:?——249

    籍貫:揚州楚國平阿(今安徽懷遠)

    官職:太尉

    謚號:景侯

    功績:出謀劃策

    家庭成員:子:蔣秀

    歷史年表:

    蔣濟早年曾任郡計吏、州別駕等職。

    208年,孫權圍合肥,曹軍主力在荊州受挫,無力派大軍前去救援。蔣濟使用偽書,詐稱大軍前來救援,不僅鼓舞了守城部隊德的士氣,也使孫權真的相信大量救兵到來,遂解圍撤退。

    209年,蔣濟來到譙城,曹操欲遷徙淮南的百姓,詢問蔣濟的意見。蔣濟表示反對,曹操不聽,結果十幾萬百姓受驚嚇逃到吳國。蔣濟被任命為丹陽太守、揚州別駕,後又被任命為丞相主簿、西曹椽。

    219年,關羽圍樊,曹操欲遷許都避其鋒芒,蔣濟同司馬懿一起勸阻了曹操。

    220年,曹丕繼位,蔣濟改任相國長史。同年,曹丕稱帝,蔣濟外放為東中郎將。蔣濟請求留於朝中,上表《萬機論》,曹丕稱善,改任蔣濟為散騎常侍。

    222年,蔣濟隨大司馬曹仁伐吳。曹仁欲攻取濡須洲中,蔣濟反對,曹仁不聽,果然失敗。後來,曹仁病逝,蔣濟再次被任命為東中郎將,代領曹仁的部隊,不久又被徵召入朝,被任命為尚書。

    227年,曹叡繼位,蔣濟被封為關內侯。曹休伐吳,部隊前往皖城,蔣濟多次上表勸阻,然而曹休已經中計失敗。事後,蔣濟被升為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

    240年,曹芳繼位,蔣濟轉為領軍將軍,進封昌陵亭侯,後來又陞遷為太尉。當時,曹爽專權,曹爽黨羽丁謐、鄧颺等人經常輕易更改法度,蔣濟上疏勸阻,不被聽從。

    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蔣濟跟隨出兵洛水浮橋,討伐曹爽。事後,蔣濟進封都鄉侯,食邑700戶,蔣濟堅決推辭,但不被准許。同年,蔣濟去世。

    歷史評價:

    陳壽: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曹丕:卿兼資文武,志節慷慨。

    曹睿:夫骨鯁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濟才兼文武,服勤盡節,每軍國大事,輒有奏議,忠誠奮發,吾甚壯之。

    裴松之:濟豺獺之譬,雖似俳諧,然其義旨,有可求焉。

    人物之劉放

    字:子棄

    時間:?——250

    籍貫:冀州涿郡方城(今河北固安)

    官職:中書令

    謚號:敬侯

    家庭成員:子:劉正

    歷史年表:

    劉放是漢廣陽順王的兒子西鄉侯劉宏的後代,曾在郡中擔任綱紀官員,被舉為孝廉。時值漢末大亂,漁陽王松割據本土,劉放前去依附他。

    【204年】

    曹操平定冀州,劉放勸說王松歸順曹操,王松贊同他的建議。正趕上曹操在南皮征討袁譚,以書信招王松來降,於是王松以雍奴、泉州、安次等地來依附曹操。劉放替王松給曹操回信,文詞華美,曹操很欣賞,又聽說他勸過王松歸順,於是征辟他為官。

    【205年】

    劉放和王松一起到達曹操處,曹操十分高興,將此事比作「班彪依附竇融而勸河西歸漢」,任命劉放參司空軍事,歷任主簿記室以及郃陽、祋祤、贊縣三處縣令。

    【213年】曹操稱魏公,魏國政權初建,劉放與孫資俱任秘書郎。

    【220年】

    曹丕繼位,劉放、孫資轉任秘書左右丞。幾個月後,劉放轉任秘書令。後來,魏國改秘書為中書,劉放任中書監,加給事中,賜爵關內侯,同中書令孫資一同掌握機密。

    【222年】劉放進爵魏壽亭侯。

    【226年】

    魏明帝曹睿繼位,劉放、孫資二人更加被寵信,同加散騎常侍。劉進放爵西鄉侯,孫資樂陽亭侯。劉放擅長寫書信和檄文,曹操、曹丕、曹睿的詔命文書,很多都是劉放所為。

    【233年】

    孫權與諸葛亮聯合,打算一起進攻魏國。魏國的邊境偵察兵繳獲孫權的書信,劉放於是改寫信中言詞,往往能夠更換本文卻仍與上下文相銜接,將信改作寫給魏征東將軍滿寵,表現出欲歸順魏國的意思,將其封好送給諸葛亮。諸葛亮將信抄給吳將步騭等人,孫權看到後,怕諸葛亮懷疑他的合作誠意,費力做出解釋。這一年,劉放、孫資二人俱加侍中、光祿大夫。

    【238年】

    司馬懿平定遼東,劉放、孫資二人以參謀之功,各進爵,封本縣。劉放方城侯,孫資中都侯。同年,魏明帝曹睿病危,打算招燕王曹宇為大將軍,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同輔政。曹宇性格謙恭,推辭任命。劉放、孫資二人趁機稱曹宇能力不足,大讚曹爽,又力勸曹睿招回司馬懿共同輔政。(《魏晉世語》言:劉放、孫資久掌中央事務,夏侯獻、曹肇等人不滿,劉孫二人怕這些人輔政後自己失權,故力勸曹睿改任曹爽、司馬懿輔政。)最後,曹睿獨召曹爽、劉放、孫資以及趕回的司馬懿同受詔命,免去曹宇、夏侯獻、曹肇、秦朗的官職。

    【239年】曹睿去世,曹芳繼位,劉放、孫資各增邑300戶。劉放並前共1100戶,封愛子一人亭侯,次子騎都尉,余子皆郎中。

    【240年】朝廷加劉放左光祿大夫,金印紫綬,儀同三司。

    【245年】劉放任驃騎將軍,仍領中書監。

    【246年】

    朝廷又封劉放一子為亭侯。劉放、孫資均以年老讓位,每月朔望之日仍以列侯的身份上朝,位特進。(《資別傳》載:曹爽專權,多變舊制,孫資不願居要職而無權,於是稱疾讓位。)

    【250年】劉放去世。

    歷史評價:

    陳壽:1劉放文翰,權聞當時,雅亮非體,是故譏諛之聲,每過其實矣。2放才計優孫資,而自脩不如也。既善承順主上,又未嘗顯言得失,抑辛毗而助王思,以是獲譏於世。然時因群臣諫諍,扶贊其義,並時密陳損益,不專導諛言雲。

    裴松之:劉於時號為專任,制斷機密,政事無不綜。放被託付之問,當安危所斷,而更依違其對,無有適莫。受人親任,理豈得然?

    人物之孫資

    字:彥龍

    時間:?——251

    籍貫:并州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北)

    官職:侍中

    謚號:貞侯

    家庭成員:子:孫宏

    歷史年表:

    孫資年少時就表現得很聰明,三歲喪雙親,被兄嫂撫養,同郡王允很重視他。曹操任司空時,曾征辟他為官,孫資因避仇人而搬家,不能赴任。後來,孫資在友人賈逵的勸說下出仕,歷任縣令,參丞相軍事。

    【213年】曹操稱魏公,魏國政權初建,孫資與劉放俱任秘書郎。

    【220年】曹丕繼位,劉放、孫資轉任秘書左右丞。後來,魏國改秘書為中書,孫資任中書令,加給事中,賜爵關中侯,同中書監劉放一同掌握機密。

    【222年】孫資進爵關內侯。

    【226年】魏明帝曹睿繼位,劉放、孫資二人更加被寵信,同加散騎常侍。劉進放爵西鄉侯,孫資樂陽亭侯。

    【227年】

    蜀相諸葛亮出屯南鄭,有人勸魏明帝曹睿伐蜀,孫資認為主動攻伐空耗國力,不如據險防守,待吳蜀自疲,於是曹睿放棄了這次伐蜀計劃。後來,吳國境內彭綺造反,有人提議趁機伐吳,孫資再次勸阻,認為彭綺造反不會對吳國造成很大的危害,不久彭綺果然敗亡。

    【232年】吳國派遣將領周賀渡海去遼東,招誘公孫淵。曹睿欲邀討之,朝議多以為不可,惟孫資贊成使計劃實行,果大破之。孫資因功進爵左鄉侯。

    【233年】劉放、孫資二人俱加侍中、光祿大夫。

    【238年】

    司馬懿平定遼東,劉放、孫資二人以參謀之功,各進爵,封本縣。劉放方城侯,孫資中都侯。同年,魏明帝曹睿病危,打算招燕王曹宇為大將軍,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同輔政。曹宇性格謙恭,推辭任命。劉放、孫資二人趁機稱曹宇能力不足,大讚曹爽,又力勸曹睿招回司馬懿共同輔政。(《魏晉世語》言:劉放、孫資久掌中央事務,夏侯獻、曹肇等人不滿,劉孫二人怕這些人輔政後自己失權,故力勸曹睿改任曹爽、司馬懿輔政。)最後,曹睿獨召曹爽、劉放、孫資以及趕回的司馬懿同受詔命,免去曹宇、夏侯獻、曹肇、秦朗的官職。

    【239年】曹睿去世,曹芳繼位,劉放、孫資各增邑300戶。孫資並前共1000戶,封愛子一人亭侯,次子騎都尉,余子皆郎中。

    【240年】朝廷加孫資右光祿大夫,金印紫綬,儀同三司。

    【245年】孫資任衛將軍,仍領中書令。

    【246年】

    朝廷又封孫資一子為亭侯。劉放、孫資均以年老讓位,每月朔望之日仍以列侯的身份上朝,位特進。(《資別傳》載:曹爽專權,多變舊制,孫資不願居要職而無權,於是稱疾讓位。)

    【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曹爽,孫資復職為侍中,領中書令。

    【250年】孫資再次退位回家,拜驃騎將軍,轉侍中,特進如故。

    【251年】孫資去世。

    歷史評價:

    陳壽:1孫資勤慎,並管喉舌,權聞當時,雅亮非體,是故譏諛之聲,每過其實矣。2劉放才計優孫資,而自脩不如也。既善承順主上,又未嘗顯言得失,抑辛毗而助王思,以是獲譏於世。然時因群臣諫諍,扶贊其義,並時密陳損益,不專導諛言雲。

    裴松之:孫於時號為專任,制斷機密,政事無不綜。資被託付之問,當安危所斷,而更依違其對,無有適莫。受人親任,理豈得然?

    人物之王朗

    字:景興

    時間:?——288

    籍貫:徐州東海(今江蘇)

    官職:司徒

    謚號:成侯

    家庭成員:子:王肅

    歷史年表:

    本名嚴後改為朗。

    漢帝在長安,關東兵起,朗為陶謙治中。與別駕趙昱等說謙曰:「春秋之義,求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謙乃遣昱奉章至長安。天子嘉其意,拜謙安東將軍。以昱為廣陵太守,朗會稽太守。

    孫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為漢吏,宜保城邑,遂舉兵與策戰,敗績,浮海至東冶。策又追擊,大破之。朗乃詣策。

    太祖表徵之,朗自曲阿展轉江海,積年乃至。拜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

    魏國初建,以軍祭酒領魏郡太守,遷少府、奉常、大理。

    文帝即王位,遷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

    及文帝踐阼,改為司空,進封樂平鄉侯。

    明帝即位,進封蘭陵侯,增邑五百,並前千二百戶。使至鄴省文昭皇后陵,見百姓或有不足。是時方營修宮室,朗上疏曰:「陛下即位已來,恩詔屢布,百姓萬民莫不欣欣。臣頃奉使北行,往反道路,聞眾徭役,其可得蠲除省減者甚多。原陛下重留日昃之聽,以計制寇。昔大禹將欲拯天下之大患,故乃先卑其宮室,儉其衣食,用能盡有九州,弼成五服。句踐欲廣其御兒之疆,一馘夫差於姑蘇,故亦約其身以及家,儉其家以施國,用能囊括五湖,席捲三江,取威中國,定霸華夏。漢之文、景亦欲恢弘祖業,增崇洪緒,故能割意於百金之台,昭儉於弋綈之服,內減太官而不受貢獻,外省徭賦而務農桑,用能號稱昇平,幾致刑錯。孝武之所以能奮其軍勢,拓其外境,誠因祖考畜積素足,故能遂成大功。霍去病,中才之將,猶以匈奴未滅,不治第宅。明恤遠者略近,事外者簡內。自漢之初及其中興,皆於金革略寢之後,然後鳳闕猥閌,德陽並起。今當建始之前足用列朝會,崇華之後足用序內官,華林、天淵足用展游宴,若且先成閶闔之象魏,使足用列遠人之朝貢者,脩城池,使足用絕逾越,成國險,其餘一切,且須豐年。一以勤耕農為務,習戎備為事,則國無怨曠,戶口滋息,民充兵強,而寇戎不賓,緝熙不足,未之有也。」轉為司徒。

    太和二年薨。

    歷史評價:

    《魏書》:朗高才博雅,而性嚴整慷慨,多威儀,恭儉節約,自婚姻中表禮贄無所受。常譏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窮賤,故用財以周急為先。

    陳壽:1王朗文博富贍,誠一時之俊偉。2雖流移窮困,朝不謀夕,而收恤親舊,分多割少,行義甚著。

    孫策:以儒雅,詰讓而不害。

    曹丕:朕求賢於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稱疾,非徒不得賢,更開失賢之路,增玉鉉之傾。

    人物之華歆

    字:子魚

    時間:157——231(壽75)

    號:一龍之龍頭

    籍貫:冀州平原高唐(今山東高唐)

    官職:太尉

    謚號:敬侯

    家庭成員:子:華表,弟:華緝

    歷史年表:

    公元一八八年(中平五年)五月,冀州刺史王芬欲廢靈帝、立合肥侯,邀華歆共議廢立。華歆認為王芬難成大事,遂拒絕王芬。事後王芬事敗自殺。

    華歆舉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

    公元一**年(中平六年)華歆被任為尚書郎。

    公元一九零年(初平元年)董卓遷都。華歆求為下邽令,後因病從藍田到南陽。袁術在南陽,遂收留華歆。華歆勸袁術討伐董卓,袁術不從。華歆辭袁術,東至徐州,任豫章太守。華歆清廉公正、做事有效率,深受百姓愛戴。

    公元一九六年(建安元年)劉繇病卒。劉繇舊部欲奉華歆為主。華歆鑒於自己身為人臣,遂拒絕。

    公元一九九年(建安四年)孫策欲取豫章,遣虞翻勸降華歆。華歆自知無力與孫策戰,遂降。孫策以上賓禮待華歆。後孫策死。

    公元二零零年(建安五年)曹操假天子之命征華歆回朝。孫權意圖將華歆留在江南。華歆道:「將軍當奉天子之命,同時可與曹操結好。」孫權遂遣華歆北上。數千人為華歆送行,共贈送數百金。華歆收下禮金,臨行前將所收之禮一一奉還。同年,曹操封華歆為議郎、參司空軍事。

    公元二一四年(建安十九年)華歆奉曹操命收伏皇后璽綬,並鳩殺二皇子。

    公元二一七年(建安二十二年)六月,華歆任御史大夫。

    公元二零零年(黃初元年)二月,華歆任相國,被封安樂鄉侯。華歆為官清廉,所得俸祿和賞賜多用於接濟朋友、親人、舊故,並為奴僕們安家。同年,華歆任司徒。

    公元二二三年(黃初四年)華歆舉薦管寧。曹丕徵用管寧,管寧不從。

    公元二二六年(黃初七年)十二月華歆任太尉,欲讓位於管寧。曹睿不允,征管寧為光祿大夫,管寧不從。

    公元二三零年(太和四年)六月,曹真伐蜀。同年八月,華歆上書:「出兵浪費人力物力,於民有害,於國無利。況且蜀國地勢凶險、易守難攻,太祖、先帝先後討伐,皆出師不利。」並勸諫:「先留心於治道,以征伐為後事。」時逢大雨,曹真舉兵難進。曹睿詔曹真回師。

    公元二三一年(太和五年)十二月,華歆病卒。

    歷史評價:

    陳壽:1華歆清純德素,誠一時之俊偉也。2歆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家無擔石之儲

    孫盛:夫大雅之處世也,必先審隱顯之期,以定出處之分,否則括囊以保其身,泰則行義以達其道。歆既無夷、皓韜邈之風,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撓心於邪儒之說,交臂於陵肆之徒,位奪於一豎,節墮於當時。昔許、蔡失位,不得列於諸侯;州公實來,魯人以為賤恥。方之於歆,咎孰大焉!

    曹丕:國之俊老,所與和陰陽理庶事也。

    陳群:若華公,可謂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

    《魏書》:歆性周密,舉動詳慎。

    《華嶠譜》:歆淡於財欲,前後寵賜,諸公莫及,然終不殖產業。

    傅子:華太尉積德居順。

    曹睿:君深慮國計,朕甚嘉之。

    人物之邴原

    字:根矩

    號:一龍之龍腹

    籍貫:北海朱虛

    官職:五官將長史

    歷史年表:

    原十一而喪父,家貧,早孤。

    少與管寧俱以操尚稱,州府辟命皆不就。

    黃巾起,原將家屬入海,住郁洲山中。

    時孔融為北海相,舉原有道。原以黃巾方盛,遂至遼東。

    原在遼東,一年中往歸原居者數百家,遊學之士,教授之聲,不絕。

    後得歸,太祖闢為司空掾。

    後代涼茂為五官將長史,閉門自守,非公事不出。太祖征吳,原從行,卒。

    歷史評價:

    崔琰:徵事邴原皆秉德純懿,志行忠方,清靜足以厲俗,貞固足以幹事,所謂龍翰鳳翼,國之重寶。舉而用之,不仁者遠。

    荀彧:此一世異人,士之精藻。

    曹操:邴原名高德大,清規邈世,魁然而峙。

    陳壽:邴原躬履清蹈,進退以道,蓋是貢禹、兩龔之匹。

    人物之王修

    字:叔治

    籍貫:北海營陵人

    官職:大司農郎中令

    功績:抑強扶弱

    家庭成員:子:王忠、王儀

    歷史年表:

    年七歲喪母。母以社日亡,來歲鄰里社,脩感念母,哀甚。鄰里聞之,為之罷社。

    年二十,遊學南陽,止張奉捨。

    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為主簿,守高密令。

    袁譚在青州,辟脩為治中從事。及譚之敗,劉詢起兵漯陰,諸城皆應。譚復欲攻尚,脩諫曰:「兄弟還相攻擊,是敗亡之道也。」譚不悅,然知其志節。後又問脩:「計安出?」脩曰:「夫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將斗而斷其右手,而曰『我必勝』,若是者可乎?夫棄兄弟而不親,天下其誰親之!屬有讒人,固將交斗其間,以求一朝之利,原明使君塞耳勿聽也。若斬佞臣數人,復相親睦,以御四方,可以橫行天下。」譚不聽,遂與尚相攻擊,請救於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譚又叛。太祖遂引軍攻譚於南皮。脩時運糧在樂安,聞譚急,將所領兵及諸從事數十人往赴譚。至高密,聞譚死,下馬號哭曰:「無君焉歸?」遂詣太祖,乞收葬譚屍。太祖欲觀脩意,默然不應。脩復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斂譚屍,然後就戮,無所恨。」太祖嘉其義,聽之。以脩為督軍糧,還樂安。譚之破,諸城皆服,唯管統以樂安不從命。太祖命脩取統首,脩以統亡國之忠臣,因解其縛,使詣太祖。太祖悅而赦之。

    魏國既建,為大司農郎中令。頃之,病卒官。

    歷史評價:

    陳壽:1修識高柔於弱冠,異王基於幼童,終皆遠至,世稱其知人。2為治,抑強扶弱,明賞罰,百姓稱之。3王修忠貞,足以矯俗。

    曹操:君澡身浴德,流聲本州,忠能成績,為世美談,名實相副,過人甚遠。

    人物之國淵

    ?5字:子尼

    籍貫:青州樂安蓋縣(今山東沂源東南)

    官職:太僕

    家庭成員:子:國泰

    人物傳記:

    是漢末經學大師鄭玄的高足,曾避亂遼東,後來歸魏為臣。他是魏國著名的政治大臣,功績比得上棗祗、袁渙等人;初歸曹氏時,主治屯田事宜,在任期間「屢陳損益,相土處民,計民置吏,明功課之法」,使「五年中倉廩豐實,百姓競勸樂業」。當曹操征討關中之時,以國淵為居府長史,統領留守都郡事務。其時田怠、蘇伯於河間造反,事敗後二人的餘黨被捕,按律皆應伏法受刑。但國淵認為這些人都不是首惡元兇,於是請求不必行刑。曹操聽從其請,於是賴國淵而得以生存者,足有千餘人之多。當時有人上投匿名書刊對朝廷作出誹謗,曹操十分不滿,一定要知道這本謗書的作者。魏郡太守國淵運智用計,終於得知事情的真相,捉拿了造事者。後遷太僕,

    節衣簡食,以恭儉自守,並於任期內逝世。

    歷史評價:

    鄭玄:國子尼,美才也,吾觀其人,必為國器。

    《魏書》:淵篤學好古,在遼東,常講學於山巖,士人多推慕之,由此知名。

    人物之涼茂

    字:伯方

    籍貫:山陽昌邑人

    官職:太子太傅

    人物傳記:

    少好學,論議常據經典,以處是非。太祖闢為司空掾,舉高第,補侍御史。時泰山多盜賊,以茂為泰山太守,旬月之間,襁負而至者千餘家。轉為樂浪太守。公孫度在遼東,擅留茂,不遣之官,然茂終不為屈。度謂茂及諸將曰:「聞曹公遠征,鄴無守備,今吾欲以步卒三萬,騎萬匹,直指鄴,誰能御之?」諸將皆曰:「然。」二又顧謂茂曰:「於君意何如?」茂答曰:「比者海內大亂,社稷將傾,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成敗,夫為人臣者,固若是邪!曹公憂國家之危敗,愍百姓之苦毒,率義兵為天下誅殘賊,功高而德廣,可謂無二矣。以海內初定,民始安集,故未責將軍之罪耳!而將軍乃欲稱兵西向,則存亡之效,不崇朝而決。將軍其勉之!」諸將聞茂言,皆震動。良久,度曰:「涼君言是也。」後徵遷為魏郡太守、甘陵相,所在有績。文帝為五官將,茂以選為長史,遷左軍師。魏國初建,遷尚書僕射,後為中尉奉常。文帝在東宮,茂復為太子太傅,甚見敬禮。卒官。

    人物之袁渙

    字:曜卿

    籍貫:陳郡扶樂

    官職:郎中令

    功績:治理地方

    家庭成員:父:袁滂,子:袁侃、袁□、袁奧、袁准,從弟:袁敏、袁霸

    歷史年表:

    郡命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後辟公府,舉高第,遷侍御史。除譙令,不就。

    劉備之為豫州,舉渙茂才。

    後避地江、淮間,為袁術所命。術每有所咨訪,渙常正議,術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禮也。

    頃之,呂布擊術於阜陵,渙往從之,遂復為布所拘留。

    布誅,渙得歸太祖。拜為沛南部都尉。

    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渙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太祖從之,百姓大悅。遷為梁相。後徵為諫議大夫、丞相軍祭酒。

    魏國初建,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渙言於太祖曰:「今天下大難已除,文武並用,長久之道也。以為可大收篇籍,明先聖之教,以易民視聽,使海內斐然向風,則遠人不服可以文德來之。」太祖善其言。時有傳劉備死者,群臣皆賀;渙以嘗為備舉吏,獨不賀。

    居官數年卒,太祖為之流涕。

    歷史評價:

    袁敏:渙貌似和柔,然其臨大節,處危難,雖賁育不過也。

    陳壽:1渙為政崇教訓,恕思而後行,外溫柔而內能斷。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家無所儲,終不問產業,乏則取之於人,不為皦察之行,然時人服其清。2袁渙躬履清蹈,進退以道,蓋是貢禹、兩龔之匹。

    人物之田疇

    字:子泰

    時間:169——214(壽46)

    籍貫:右北平無終

    官職:議郎

    功績:計破烏丸軍

    歷史年表:

    初平元年,義兵起,董卓遷帝於長安。幽州牧劉虞歎曰:「賊臣作亂,朝廷播蕩,四海俄然,莫有固志。身備宗室遺老,不得自同於眾。今欲奉使展效臣節,安得不辱命之士乎?」眾議鹹曰:「田疇雖年少,多稱其奇。」疇時年二十二矣。虞乃備禮請與相見,大悅之,遂署為從事,具其車騎。

    疇乃歸,自選其家客與年少之勇壯慕從者二十騎俱往。虞自出祖而遣之。一既取道,疇乃更上西關,出塞,傍北方,直趣朔方,循間徑去,遂至長安致命。詔拜騎都尉。疇以為天子方蒙塵未安,不可以荷佩榮寵,固辭不受。朝廷高其義。三府並辟,皆不就。

    馳還,未至,虞已為公孫瓚所害。疇至,謁祭虞墓,陳發章表,哭泣而去。

    公孫瓚獲疇,釋不誅也。拘之軍下,禁其故人莫得與通。或說瓚曰:「田疇義士,君弗能禮,而又囚之,恐失眾心。」瓚乃縱遣疇。

    疇得北歸,袁紹數遣使招命,又即授將軍印,因安輯所統,疇皆拒不(當)〔受〕。紹死,其子尚又辟焉,疇終不行。

    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烏丸,未至,先遣使辟疇。署司空戶曹掾……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舉茂才,拜為蓨令,不之官,隨軍次無終。

    時方夏水雨,而濱海洿下,濘滯不通,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太祖患之,以問疇。疇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於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今虜將以大軍當由無終,不得進而退,懈弛無備。若嘿回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備,蹋頓之首可不戰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軍還,而署大木表於水側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虜候騎見之,誠以為大軍去也。太祖令疇將其眾為鄉導,上徐無山,出盧龍,歷平岡,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餘里,虜乃驚覺。單于身自臨陳,太祖與交戰,遂大斬獲,追奔逐北,至柳城。軍還入塞,論功行封,封疇亭侯,邑五百戶。

    遼東斬送袁尚首,令「三軍敢有哭之者斬」。疇以嘗為尚所辟,乃往弔祭。太祖亦不問。

    從征荊州還,太祖追念疇功殊美,恨前聽疇之讓,曰:「是成一人之志,而虧王法大制也。」於是乃復以前爵封疇。疇上疏陳誠,以死自誓。太祖不聽,欲引拜之,至於數四,終不受。用夏侯元讓勸亦不受。太祖喟然知不可屈,乃拜為議郎。年四十六卒。

    歷史評價:

    陳壽:田疇好讀書,善擊劍。

    某某:田疇雖年少,多稱其奇。真義士也。

    曹操:1文雅優備,忠武又著,和於撫下,慎於事上,量時度理,進退合義。幽州始擾,胡、漢交萃,蕩析離居,靡所依懷。疇率宗人避難於無終山,北拒盧龍,南守要害,清靜隱約,耕而後食,人民化從,鹹共資奉。及袁紹父子威力加於朔野,遠結烏丸,與為首尾,前後召疇,終不陷撓。後臣奉命,軍次易縣,疇長驅自到,陳討胡之勢,猶廣武之建燕策,薛公之度淮南。又使部曲持臣露布,出誘胡眾,漢民或因亡來,烏丸聞之震盪。王旅出塞,塗由山中九百餘里,疇帥兵五百,啟導山谷,遂滅烏丸,蕩平塞表。疇文武有效,節義可嘉,誠應寵賞,以旌其美。2蓨令田疇,至節高尚,遭值州里戎夏交亂,引身深山,研精味道,百姓從之,以成都邑。袁賊之盛,命召不屈。慷慨守志,以徼真主。及孤奉詔征定河北,遂服幽都,將定胡寇,時加禮命。疇即受署,陳建攻胡蹊路所由,率齊山民,一時向化,開塞導送,供承使役,路近而便,令虜不意。斬蹋頓於白狼,遂長驅於柳城,疇有力焉。

    裴松之:田疇不應袁紹父子之命,以其非正也。故盡規魏祖,建盧龍之策。致使袁尚奔迸,授首遼東,皆疇之由也。既以明其為賊,胡為復弔祭其首乎?若以嘗被辟命,義在其中,則不應為人設謀,使其至此也。疇此舉止,良為進退無當,與王脩哭袁譚,貌同而心異也。

    鍾繇:疇雖不合大義,有益推讓之風,宜如世子議。

    人物之崔琰

    字:季珪

    時間:163——216(壽54)

    籍貫:冀州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武城東北)

    容貌: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

    官職:中尉

    家庭成員:從弟:崔林

    歷史年表: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崔琰年二十三,鄉移為正,始感激,讀論語、韓詩。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琰年二十九,乃結公孫方等就鄭玄受學。學未期,徐州黃巾賊攻破北海,玄與門人到不其山避難。時谷糴縣乏,玄罷謝諸生。琰既受遣。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琰乃歸,以琴書自娛。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聞而辟之。時士卒橫暴,掘發丘隴,琰諫曰:「昔孫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雖湯武不能以戰勝。』今道路暴骨,民未見德,宜敕郡縣掩骼埋胔,示憯怛之愛,追文王之仁。」紹以為騎都尉。後紹治兵黎陽,次於延津,琰復諫曰:「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紹不聽,遂敗於官渡。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紹卒,二子交爭,爭欲得琰。琰稱疾固辭,由是獲罪,幽於囹圄,賴陰夔、陳琳營救得免。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太祖破袁氏,領冀州牧,辟琰為別駕從事,謂琰曰:「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琰對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塗炭,而校計甲兵,唯此為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太祖改容謝之。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於鄴。世子仍出田獵,變易服乘,志在驅逐。琰書諫曰:「蓋聞盤於游田,書之所戒,魯隱觀魚,春秋譏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經之明義。殷鑒夏後,詩稱不遠,子卯不樂,禮以為忌,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察也。袁族富強,公子寬放,盤遊滋侈,義聲不聞,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羆壯士,墮於吞噬之用,固所以擁徒百萬,跨有河朔,無所容足也。今邦國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況公親御戎馬,上下勞慘,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經國之高略,內鑒近戒,外揚遠節,深惟儲副,以身為寶。而猥襲虞旅之賤服,忽馳騖而陵險,志雉兔之小娛,忘社稷之為重,斯誠有識所以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眾望,不令老臣獲罪於天。」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太祖為丞相,琰復為東西曹掾屬徵事。

    建安十五年【公元211年】,拜尚書。時未立太子,臨菑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唯琰露板答曰:「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貴其公亮,喟然歎息,遷中尉。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太祖為魏王,訓發表稱讚功伐,褒述盛德。時人或笑訓希世浮偽,謂琰為失所舉。琰從訓取表草視之,與訓書曰:「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琰本意譏論者好譴呵而不尋情理也。有白琰此書傲世怨謗者,太祖怒曰:「諺言『生女耳』,『耳』非佳語。『會當有變時』,意指不遜。」於是罰琰為徒隸,使人視之,辭色不撓。太祖令曰:「琰雖見刑,而通賓客,門若市人,對賓客虯鬚直視,若有所瞋。」遂賜琰死。

    歷史評價:

    曹操:君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斯可以率時者已。

    陳壽:1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皆以恃舊不虔見誅。而琰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2崔琰高格最優。

    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憚焉。3崔琰鑒識篤義。

    《先賢行狀》:琰清忠高亮,雅識經遠,推方直道,正色於朝。魏氏初載,委授銓衡,總齊清議,十有餘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歸高,天下稱平。

    人物之許攸

    字:子遠

    籍貫:荊州南陽(今河南南陽)

    歷史年表:

    許攸年青時與袁紹、曹操相友善。

    184年左右,冀州刺史王芬與許攸等人謀廢漢靈帝,立合肥侯,最終以失敗告終。

    189年,袁紹從董卓初逃出,投奔冀州,許攸跟隨,成為袁紹的謀士,力勸袁紹與曹操聯盟。

    196年,漢獻帝東歸,許攸勸袁紹迎接漢獻帝,袁紹不聽,許攸深感不滿。

    200年,曹操、袁紹開始交戰,許攸勸袁紹緩攻曹操,袁紹自以為強盛,不聽勸諫,許攸深感失望。許攸貪財,其家人犯法,被審配收治,許攸於是投奔曹操,建議曹操出兵烏巢,結果大獲全勝。後袁紹將張郃、高覽來降,曹洪表示不信任,許攸出面為其擔保。

    官渡之戰後,許攸跟隨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勞,但許攸擁兵自重,屢次輕慢曹操,稱呼曹操小名,曹操表面上雖嘻笑,心裡卻很討厭他。一次,許攸出鄴城東門,對左右說:「這家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有人向曹操告發,於是許攸被收押,最終被殺。

    歷史評價:

    孔融:許攸,智計之士也。

    荀彧:許攸貪而不治。

    人物之婁圭

    字:子伯

    功績:破馬超軍

    人物傳記:

    與太祖有舊。初平中在荊州北界合眾,後詣太祖。太祖以為大將,不使典兵,常在坐席言議。子伯少有猛志,嘗歎息曰:「男兒居世,會當得數萬兵千匹騎著後耳!」儕輩笑之。後坐藏亡命,被系當死,得逾獄出,捕者追之急,子伯乃變衣服如助捕者,吏不能覺,遂以得免。會天下義兵起,子伯亦合眾與劉表相依。後歸曹公,遂為所用,軍國大計常與焉。劉表亡,曹公向荊州。表子琮降,以節迎曹公,諸將皆疑詐,曹公以問子伯。子伯曰:「天下擾攘,各貪王命以自重,今以節來,是必至誠。」曹公曰:「大善。」遂進兵。寵秩子伯,家累千金。從破馬超等,子伯功為多。及河北平定,隨在冀州。其後太祖從諸子出遊,子伯時亦隨從。子伯顧謂左右曰:「此家父子,如今日為樂也。」人有白者,太祖以為有腹誹意,遂收治之。

    歷史評價:

    曹操:1子伯之計,孤不及也。2婁子伯富樂於孤,但勢不如孤耳!

    魚豢:古人有言曰:「得鳥者,羅之一目也,然張一目之羅,終不得鳥矣。鳥能遠飛,遠飛者,六翮之力也,然無眾毛之助,則飛不遠矣。」以此推之,大魏之作,雖有功臣,亦未必非茲輩胥附之由也。

    人物之夏侯惇

    字:元讓

    時間:157——220(壽64)

    籍貫: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號:盲夏侯

    官職:大將軍

    謚號:忠侯

    戰績:1、濮陽之戰戰敗,被呂布俘虜,後來被手下將韓浩救出。2、官渡之戰戰勝,夏侯惇率部防守敖倉,掩護大軍左側安全。3、博望坡之戰戰敗,被劉備伏兵所擊,逃跑了。

    家庭成員:弟:夏侯廉,字:夏侯充、夏侯楙

    歷史年表:

    夏侯惇是西漢名臣夏侯嬰的後代,14歲時,跟從老師學習,有人侮辱了他的老師,夏侯惇就殺了那個人,因此以性格剛烈有勇氣而出名。

    [190年],曹操在陳留起兵,夏侯惇擔任裨將,跟隨征伐。後來曹操擔任奮武將軍,讓夏侯惇為司馬,另外帶兵屯住於白馬,升為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

    [193年],曹操進攻陶謙,留夏侯惇守濮陽。張邈叛變迎接呂布,曹操的家在鄄城,惇帶領部隊輕裝前往,與呂布在半路相遇,經過交戰。呂布退還,但隨即進入濮陽,襲擊了夏侯惇軍的輜重部隊。呂布派遣將領詐降,成功綁架了夏侯惇。夏侯惇的部將韓浩聲稱按照國法將不考慮人質的安全,做出了要招兵襲擊劫持人質者的姿態。劫持人質者害怕,於是放棄人質投降。曹操聽說這件事後,將攻擊劫質者不用顧忌人質定為法令,於是以後就沒再發生劫持人質事件。曹操從徐州歸還,夏侯惇跟隨曹操征討呂布,被流矢射中左眼。後來,夏侯惇兼任陳留、濟陰太守,加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當時大旱,蝗蟲四起,夏侯惇於是截斷太壽水修建陂,親自搬運泥土,鼓勵將士種田,民眾也因此得到了好處。

    [196年],曹操接漢獻帝到許昌,夏侯惇轉任河南尹。

    [200年],曹操開始與袁紹交戰,夏侯惇率部防守敖倉,掩護大軍左側安全。

    [204年],曹操攻破鄴城,夏侯惇被提升為伏波將軍,依然兼任河南尹,被授予可以隨機應變處理事務,不受規章限制的權利。

    [207年],曹操下令統計夏侯惇前前後後的功績,增加食邑1800戶,加上以前的一共2500戶。

    [216年],夏侯惇跟隨曹操征討孫權,回來後被委派統領26支軍隊,留守居巢,還被賜予著名的樂師和歌舞藝人作為獎勵。

    [219年],曹操部隊駐紮在摩陂,經常邀請夏侯惇一起乘車外出,顯得格外親近,並允許他自由出入自己的臥室,別的將領都得不到這種待遇。後來,夏侯惇被升為前將軍,統領諸軍返回壽春,改屯於召陵。

    [220年],曹丕即位,夏侯惇被升為大將軍,幾個月後去世。

    歷史評價:

    陳壽:1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性清儉,有餘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於官,不治產業。2夏侯以親舊肺腑,貴重於時,左右勳業,鹹有效勞。

    曹丕:惇,魏之元功,勳書竹帛。昔庭堅不祀,猶或悼之,況朕受禪於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宜擇惇近屬劭封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