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風雲錄 煮酒論史 讖緯與《白虎通義》
    讖緯與《白虎通義》

    書目提要

    讖緯與《白虎通義》

    一、讖緯的名義和起源

    「讖」是神的預言,讖書是一種占驗吉凶的書。

    )先看下面的解釋:《說文》:「讖,驗也。有征驗之書,河洛所出書曰讖。」(「有征驗」以下十二字,段玉裁據《文選》中《鵩鳥賦》《魏都賦》注引補)《蒼頜篇》云:「讖書,河洛書也。」(《文選》張衡《思玄賦》注引)《三蒼》云:「讖,秘密書也,出河洛。」(玄應《一切經音義》卷9引)

    據上列字書的解說可知讖書是一種神學迷信的征驗書,是神的預言來示人以吉凶。漢初賈誼被貶謫到長沙,在一天日暮的時候有一對鵩鳥飛到他坐位的旁邊,賈誼認為這是不祥之兆,作《鵩鳥賦》說:「發書佔之兮,讖言其度。」可見讖是一種占驗之書,度就是數,「讖言其度」,譯成現代語即占驗書裡說明的吉凶之數。這個「讖」字在《史記·賈生列傳》裡作「策」,讖、策同聲,在《史記·趙世家》記秦穆公夢見到上帝那裡去的事說:「秦讖於是出矣」。《史記·扁鵲列傳》「讖」亦作「策」。這裡的讖也是占夢書一類。所以《文選·幽通賦》李善注云:「遺讖,謂夢書也。」由此可見讖書就是古代卜筮占夢之類預卜吉凶的迷信策書。《隋書·經籍志》云:「漢末郎中郗萌集圖緯讖雜占為五十篇,謂之《春秋災異》」。可見讖緯、雜占是性質相同的書籍。

    「緯」是什麼呢?「緯」本是對「經」而言。《釋名·釋典藝》云:「緯,圍也。反覆圍繞以成經也。」蘇輿說:「緯之為書,比傅於經,輾轉牽合,以成其誼,今所傳《易緯》、《詩緯》諸書,可得其大概,故雲反覆圍繞以成經。」(《釋名疏證補》)由此可見緯書的產生是依傍經義,其實質是神學迷信、陰陽五行說與經義的結合。

    「讖」與「緯」是否有區別呢?這個問題舊來即有異說,王鳴盛《蛾術編》云:「緯者經之緯也,亦稱讖。」(卷2「讖緯」條)俞正燮《癸巳類稿》說:「緯固在讖,讖舊名也。」(卷14《緯書論》)顧顏剛在《秦漢的方士與儒生》裡說:

    讖是預言,緯是對經而立的。……這兩種在名稱上好像不同,其實內容並沒有什麼大分別。實在說來,不過讖是先起之名,緯是後起的罷了。(第19章《讖緯的造作》)

    以上這些都認為讖、緯是沒有區別的。主張讖緯有區別的,在明朝有胡應磷、孫瑴(jue)。胡應鱗《四部正訛》上云:

    世率以讖緯並論,二書雖相表裡而實不同。緯之名所以配經,故自《六經》、《語》、《孝》而外,無復別出。《河圖》、《洛書》等緯皆《易》也。讖之依附《六經》者,但《論語讖》八卷,余不概見,以為僅此一種,偶閱《隋經籍志》注附見十餘家,乃知凡讖皆托古聖賢之名,其書與緯體迥別,蓋其說尤誕妄,故隋禁之後永絕。

    孫瑴《古微書》卷三十五《洛書緯》云:「今讀其文大類讖詞,豈《河圖》主緯,《洛書》主讖耶?」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讖自讖,緯自緯,並非一類。《提要》《易》類六附錄《易緯》案語云:

    儒者多稱讖緯,其實讖自讖,緯自緯,非一類也。讖者詭為隱語,預決吉凶。《史記·秦本紀》稱盧生奏錄圖書之語是其始也。緯者經之支流,衍及旁義。《史記·自序》引《易》「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漢書·蓋寬饒傳》引《易》「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注者均以為《易緯》之文是也。蓋秦漢以來去聖日遠,儒者推闡論說各自成書,與經原不相比附。……則讖與緯別,前人固已分析之。後人連類而譏,非其實也。右《乾鑿度》等七書皆《易緯》之文,與圖讖之熒惑民志,悖理傷教者不同。

    由於《提要》是皇帝敕撰的書籍,自是以後,清代學者多沿《提要》之說,認為讖緯截然不同。其實,讖作為一種神的預言,早已有之;而用於解釋「經」的傳、記、說等等也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因此從本意上講,二者是不同的。但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大量的預言打著「聖人」的旗號出現,而用於解經的緯大量引用讖作為立論的根據時,讖和緯實際上也就合二而一了。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有必要對讖緯的起源作一考察。

    讖緯出於西漢之未。漢代通儒謂讖緯起於西漢哀帝、平帝的時候。他們對當時方士化的儒生造作讖緯的底細是知道的,所以才能做出這一論斷。

    桓譚說:「今諸巧慧小才之人,增益圖書,矯稱讖記。」(《後漢書。桓譚傳》)

    《後漢書·張衡傳》載張衡上疏云:立言於前,有征於後,故智者貴焉,謂之讖書,讖書始出,蓋知之者寡。自漢取秦,用兵力戰,功成業遂,可謂大事,當此之時,莫或稱讖。若夏侯勝、眭孟之徒以道木立名,其所述著,無讖一言。劉向父子,領校秘書,閱定九流,亦無讖錄。成哀之後,乃始聞之。《尚書》堯使鯀理洪水,九載績用不成,鯀則殛死,禹乃嗣興,而《春秋讖》云「共工理水」。凡讖皆雲黃帝伐蚩尤,而《詩讖》獨以為蚩尤敗,然後堯受命。《春秋·元命包》中有公輸班與墨翟,事見戰國,非春秋時也。又言別有益州,益州之置,在於漢世。其名三輔諸陵,世數可知,至於圖中訖於成帝。一卷之書,互異數事。聖人之言勢無若是,殆必虛偽之徒,以要世取資。往者侍中賈逵摘讖互異三十餘事,諸言讖者,皆不能說。至於王莽篡位,漢世大禍,八十篇何為不戒?則知圖讖成千哀、平之際也。

    張衡這裡所提示的有幾點值得注意的,一、張衡給讖書的定義是「立言於前,有征於後」。這是讖語的特點,但他忽視了「讖」是假托神靈的預言,而不是科學的預言。二、成哀之後,始有讖書流傳。三、讖書雖托於孔子,但其中記有戰國時的事,可見非孔子所作。又有漢時州郡、陵寢,足證讖書出於漢代,成帝、哀帝以後,才有讖緯流傳。桓譚、張衡都是漢代通儒,他們距讖緯形成的時間很近,洞悉當時的情況,才能作出這樣的論斷。此後,有許多學者都贊同張衡之說。清代閻若璩也說:

    嘗思緯書萌於成帝,成於哀、平,逮東京尤熾。……案或問緯起哀平,子以為始成帝何也?餘日:張衡言「成哀之後,乃始聞之。」初亦不省所謂。讀班書《李尋傳》成帝元延中,尋說王根日:「五經六緯,尊術顯士。」則知成帝朝已有緯名,衡言不妄。衡又言「王莽篡位,漢世大禍,八十篇何為不戒,則知圖讖成於哀平之際也。」見尤洞然。(《尚書古文疏證》卷7)

    閻若璩推闡張衡之說,認為成帝時已有緯名,而圖讖成於哀平之際,是頗有見地的。讖緯出於漢代是有大量的事實根據的。

    二、讖緯的定型和興衰

    如上所述,讖緯是漢代方士所造作,依傍經術的書籍。王莽時征通「天文、圖讖、鍾律、月令、兵法」等「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後千數」。(《漢書·王莽傳上》)其中許多是方術之士,大量製造圖讖,使零星的讖語,匯成篇籍。後漢光武帝劉秀應圖讖興起。《河圖赤伏符》云:「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據《漢書,楚元王傳》說劉歆於「建平元年改名秀,字穎叔」。應劭注即引此讖為說。光武帝劉秀生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可見《赤伏符》的讖文在光武帝生前早已流傳,所以劉歆才有改名應讖之事。所謂「四七之際火為主」。四七為二十八。光武帝劉秀於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起兵,漢高帝劉邦於前206年滅秦稱漢王,由高帝滅秦至光武起兵正好228年,合於四七之數。《赤伏符》之讖可能出於漢成帝未年,成哀之際,此讖流傳已廣,所以才有劉歆改名應讖。光武帝取名秀是否也有應讖之意或屬偶合,已難詳考。

    東漢光武帝劉秀的興起是利用了讖緯的。在王莽時;卜者王況為李焉作讖有「荊楚當興,李氏為輔」(《漢書·王莽傳下》)的話。劉秀的同鄉李守「好星歷讖記」,王莽時為宗卿師,他也造「漢當復興,李氏為輔」的讖語(見袁宏《後漢紀》卷一)。李守的兒子李通就利用這條讖語去鼓動劉秀起兵,後來劉秀以應《赤伏符》的讖語即皇帝位。光武帝因圖讖興起,即位以後,所以他崇信讖緯,並且利用讖緯來決定一些紛爭和猶豫不決的事。光武帝於中元元年(56年)「宣佈圖讖於天下」(《後漢書·光武帝紀下》)。

    「宣佈圖讖於天下」,就是把圖讖作為定本正式公開。這包含著兩層意義。(1)在這以前,圖讖可以各自造作;如上所述卜者王況可以為李焉作讖。又如公孫述據蜀與劉秀對立,就曾自造讖語,雜引讖記來同劉秀鬥爭。《後漢書·公孫述傳》雲;「述亦好符命鬼神瑞應之事,妄應讖記,以為孔子作《春秋》為赤制,而斷十二公,明漢至平帝十二代,歷數盡也。一姓不得再受命。又引《錄運法》曰:「『廢昌帝,立公孫。』《括地象》曰:『帝軒受命,公孫氏握。』《援神契》曰:『西太守,乙卯金。』謂西方大守乙絕卯金也。……光武患之,與述書曰:『圖讖言公孫即宣帝也。代漢者當途高,君豈高之身那?』乃復以掌文為瑞,王莽何足效乎』?」這是一場劉秀與公孫述互相利用讖緯的神學鬥爭。從這個故事裡可以看出在新莽之後讖緯已經廣為流行,傳播開來,並且種類很多,所以公孫述可以引「《春秋》為赤制」。據《後漢書》李賢注這是《尚書·考靈昭》之文。又引《錄運法》《括地象》《援神契》等讖緯書,說明當時已是「緯候稠疊」。(《文心雕龍,正緯》)而各人對於讖緯的含義可以任意解釋。所以公孫述引《考靈曜》之文就說《春秋》十二公,可見孔子為漢製法,只能傳十二代。從高帝劉邦到平帝劉*

    為十一代,加王莽所立孺子劉嬰,正好十二代,以為漢運當終,這是公孫述的解釋,他並在手掌上刻「公孫帝」三字以應讖。但劉秀則說「公孫」是指漢宣帝「公孫病已」而言,又駁斥他以掌文為瑞之說。「宣佈圖讖於天下」,就是把過去的「秘經」棗絕密的宗教神學文獻公開出來,所以張衡說:「河洛六藝,篇錄已定。」(《後漢書·張衡傳》)李賢注說:「《衡集》上事雲,『河洛五九,六藝四九』,謂八十一篇也。」即指《河圖》《洛書》這兩類讖書凡四十五篇,合於五九之數。再加《七經緯》三十六篇,所謂「六藝四九」,兩者加起來共八十一篇,這即是張衡說的「篇錄已定」。以後凡再發現造作讖緯的,就成了「大逆不道」,要嚴加懲辦。如漢明帝時,楚王英交通方士,造作圖讖,被告發說有逆謀,判為「大逆不道」。結果楚王英自殺,牽連達一千多人(見《後漢書·光武十王傳》),阜陵質王延和他的親戚謝弇、韓光造作圖讖,為人揭發,謝弇、韓光自殺,這一案件也株連很多人(同上)。(2)過去可以增益圖書,私改讖記。如光武帝劉秀曾經命尹敏校訂圖讖。尹敏就說:「讖書非聖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別字;頗類世俗之辭,恐疑誤後生。」(《後漢書·儒林·尹敏傳》)劉秀迷信讖緯不聽他的意見。後來尹敏就在讖書裡增加了「君無口,為漢輔」(同上)一條讖語。結果被光武帝發現,尹敏說:「臣見前人增損圖書,敢不自量,竊幸萬一。」(同上)說明過去增損圖書是很多的。「宣佈圖讖於天下」就是把讖緯寫成定本,使讖緯定型化,此後凡有增損改易讖緯的也得治罪。這樣就使讖緯書籍定型化,並且用政治和法律的權力來維持讖緯神學的尊嚴。

    由於光武帝劉秀喜好圖讖,加以提倡,後漢時研習讖緯形成一股風氣。《後漢書·張衡傳》說:「初,光武善讖,及顯宗、肅宗因祖述焉。自中興之後,儒者爭學圖緯,兼復附以妖言」。東漢王朝,讖緯尊為「秘經」,號為「內學」,具有神學正宗的權威性。因之,漢明帝時,「詔東平王蒼正《五經》章句,皆命從讖。」(《隋書·經籍志》)樊*

    「以讖記正《五經》異說。」(《後漢書·樊*

    傳》自此以後,讖緯如日中天,盛極一時。凡是善於附會圖讖的就能加官進爵,反對圖讖的就會貶黜得罪。范蔚宗說:「桓譚以不善讖流亡,鄭興以遜辭僅兔,賈逵能附會文致,最差顯貴,世主以此論學,悲矣哉!」(《後漢書·鄭范陳賈傳論》)在白虎觀會議上引讖緯以釋經,讖緯成為漢王朝的神學正宗。

    圖讖在魏晉以後,往往被歷代野心家利用作為篡奪政權、改朝換代的工具。魏取代漢就造出「代漢者當途高」(《後漢書·袁術傳》)的讖語。「當途高」就是古代宮殿的兩觀,名叫「像魏」。象徵魏朝當興。又造出「漢以魏,魏以征。」(《春秋·漢含孳》)「代漢者魏公子。」(《春秋·玉版讖》)「鬼在山,禾女連,王天下。」(《易運期》)這些都是太史丞許芝引用溯緯證明曹魏當代漢為帝。晉宋迭興,都有符讖之說。宋劉裕代晉即帝位,「大史令駱達陳天文符瑞數十條」。晉恭帝司馬德文禪位璽書就說:「圖讖禎瑞,皎然斯在。」(《宋書·武帝紀中》)南齊蕭道成代宋稱帝,史稱他的「姓名骨體,及期運歷數,並遠應圖讖,數十百條。」(《南齊書·高帝紀下》)蕭衍代齊,太史令蔣道秀陳天文符讖六十四條。沈約對蕭衍說:「《讖》云:行中水,作天子。」(《梁書·沈約傳》)陶弘景「援引圖讖,數處皆成『梁,字,令弟子進之。」(《梁書·處士傳》)正因為圖讖成為竊國篡權的工具,所以在奪權正位之後的帝王,他們都深知其中弊病,他**過的花招,別人也會**。為了防止再有人**這一套,所以自漢以後,歷代都嚴禁圖讖。正如《漢書·揚雄傳》說王莽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後,欲絕其原以神其事」。這正是王莽之後歷代帝王野心家的故技。

    後漢張衡是最早揭露讖緯之偽,並倡儀禁絕讖緯的。他說:「宜收藏圖讖,一禁絕之,則朱紫無所眩,典籍無瑕玷矣。」(《後漢書·,張衡傳》)這種建議在當時自然不會被採納的。三國時,曹魏「科禁內學、兵書。」(《三國誌·魏書·常林傳》注引魚豢《魏略》)凡讖緯諸書都須上繳,「匿不送官」的坐罪。晉武帝司馬炎於泰始三年(267年)十二月「禁星氣讖緯之學」(《晉書·武帝紀》)。前秦苻堅「禁老莊圖讖之學」(《晉書。苻堅載記上》)。寧康三年(375年)「尚書郎王佩讀讖,(苻)堅殺之,學讖者遂絕」(《資治通鑒》卷103)。南朝遞禪,這些帝王既利用讖緯,即位之後又加禁絕。《隋書。經籍志》經部異說類敘說:宋大明(457一464年)中,始禁圖讖。梁天監以後,又重其制。」梁武帝蕭衍「禁畜讖緯」,阮孝緒「兼有其書」,有人勸他秘藏起來。孝緒曰:「昔劉德重淮南《秘要》,適為更生之禍,杜瓊所謂不如不知,此言美矣。」又有人向他求讖緯書,他說:「『己所不欲,豈可嫁禍於人』,乃焚之。」(《南史·隱逸·阮孝緒傳》)北魏拓跋氏嚴禁讖緯。魏太武帝拓跋燾於太平真君五年(444年)詔:「私養師巫,藏挾讖記、陰陽、圖緯、方技之書」,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止,「過期不出,師巫身死,主人門誅」(《魏書·世祖紀下》)。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和九年(485年)詔:「圖讖之興,起於三季。既非經國之典,徒為妖邪所憑。自今圖讖、秘緯及名為《孔於閉房記》者,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論。」(《魏書·高祖紀上》)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時說:「河洛出革命之符,星辰表代終之象」;「朕應簶受圖,君臨海內」(《隋書·高帝紀上》)。隋朝初年王劭還對楊堅說:「《皇參持》《帝通紀》二篇陳大隋符命者,明皇道帝德,盡在隋也。」(《隋書·王劭傳》)他是利用讖緯來表示天命所歸,應運該作皇帝。可是當他的政權稍加鞏固,就在開皇十二年(593年)下令「私家不得隱藏緯候圖讖。」(《隋書。高祖紀上》)「煬帝即位,乃發使四出搜天下書籍與讖緯相涉者皆焚之。為吏所糾者至死。自是無復其學,秘府之內,亦多散亡。」(《隋書·經籍志》)

    自漢以後,屢經亂離。讖緯魏晉以來,歷代禁毀,喪失甚多。東晉元帝時,散騎常侍戴邈上表就說:「圖讖無復孑遺於世。」(《宋書·禮志一》)又經南北朝隋朝的禁毀,據《隋書·經籍志》所載僅存十二部九十二卷。唐朝也禁止私家收藏圖讖,並懸為禁令,著於法律,唐高宗時制定的《唐律疏義》規定私家不得藏有「天文、圖書、讖書、兵書」,「違者徒二年」(卷9《職制》律)。疏議解釋說:「圖書者,河出圖、洛出書是也。讖書者,先代聖賢所記,未來征祥之書。」可見對於河洛圖讖是禁止的。但《唐律》規定「其緯候及《論語讖》不在禁限」。緯候指《七經緯》和《尚書·中候》,正因為有這一區別,所以經緯及《論語讖》才可以部分保存下來。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又重申「讖緯不經,蠹深於疑眾,蓋有國之禁,非私家所藏」。命令天下各州府查禁,「敕到十日內送官,本處長吏集眾焚燬。」(《舊唐書·代宗紀》)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詔:「民間天象器物,讖候**,並納所司焚之,匿不言者死。」(《宋史·真宗紀》)歐陽修《乞校正九經札子》諫議「悉取九經之疏,刪去讖緯之文。」當時雖未見實行,但後來魏了翁撰《九經要義》則盡刪讖緯之文。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禁「陰陽圖讖等書」。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又重申「私藏天文圖讖」的禁令,「有私習收匿者罪之」(《元史·世祖紀》)。明洪武六年(1373年)趙俶「請頒正定《十三經》於天下,屏《戰國策》及陰陽讖卜諸書」(《明史·趙俶傳》)。這是從魏晉到元明一千多年歷代禁絕讖緯的概況。總的來說,自隋煬帝發使四出搜繳讖緯以後,讖緯已大量散失。唐以後倖存下來的多屬零篇斷簡。讖緯到現在還能殘存下來,(1)由於《唐律》明確規定《七經緯》及《論語讖》不在收繳之內,所以其餘雜讖均已亡扶,而這幾種尚可倖免。殘存下來,這對以後禁讖頗有影響。如保存於《五經正義》、《文迭注》、《開元占經》以及各種類書中的讖緯均藉此得以倖存。(2)歷代禁讖緯大都是指民間私藏的,而對皇家秘書不在此限。部分讖緯賴以流傳,如清修《四庫全書》就從明代《永樂大典》中輯出《易緯》等書。但皇家圖書館的藏書由於戰亂,天災**,改朝換代損失很大,存十一於千百就很幸運,流傳到現在的,自然不會大多

    三、《白虎通義》與讖緯

    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召集諸儒於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漢武帝以後,獨尊儒術,設立《五經》博士,東漢立十四博士,《易》則施、孟、梁丘、京氏,《書》則歐陽,小夏侯三家,《詩》則魯、齊、韓三家,《禮》則大小戴,《春秋》則《公羊》嚴、顏二家。經有數家,家有數說,各家都有繁瑣的章句,多者達數十、百萬言。白虎觀會議就是一次統一經義經說的會議。由漢章帝親自裁決,做出結論。又命令班固將會議結論加以編輯,統一整理為《白虎通義》。《白虎通義》是皇帝欽定的經學教科書,在漢代具有很高的權威性。《白虎通義》以今文經學為主,但亦兼采古文經說,其中大量徵引讖緯,因為讖緯在當時被尊為「秘經」、「內學」,認為是孔子的心傳,微言大義所在,是儒學的精髓。所以說,讖緯裡吸取了大量的今文經說,而《白虎通》裡則吸取了大量的讖緯神學。

    「天」是《白虎通義》裡最高的神,他是具有意志及無上權威的「上帝」。故又稱「皇天上帝」。(《白虎通義·三軍篇》)他能作威作福,譴告懲戒君主。《白虎通義·災變》篇說:

    天所以有災變何?所以譴告人君,覺悟其行,欲令悔過修德,深思慮也。《援神契》曰:「行有點缺,氣逆於天,情感變出,以戒人也」……《樂稽耀嘉》曰:「禹將受位,天意大變,迅風靡木,雷雨晝冥。」

    讖緯中的「天」是至高無上的神,故引《孝經·援神契》為證。「天」是有意志的,稱為「天意」,所以引《樂緯·稽耀嘉》為證。但是如果君主順承天意,使陰陽和諧,萬物有序,那麼「天」(上帝)也會降符端以示嘉獎。《白虎通義·封禪篇》說:

    德至天則斗極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地則嘉禾生蓂英起,秬鬯出,太平感。德至八表則景星見,五緯順軌德至鳥獸則鳳凰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見,白烏下。

    這些都是根據讖緯,《孝經·援神契》說:「王者德至於天則斗極明,甘露降。德至於地,嘉禾生,蓂英起,秬鬯出。德至草木則朱草生。德至八表則景星見。德至鳥獸則鳳凰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鹿見,白烏下。」《白虎通》的文字完全相同,只是未標名引《援神契》而已。

    《白虎通義》與緯書一樣,以「天」(上帝)是至高無上,統理一切的。人間的帝王就是「天」的兒子,《白虎通義》說:「爵所以稱天子何?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爵篇》)這也是本於緯書,《周易·乾鑿度上》云:「天子者繼天理物,改正統一,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養萬民,至尊之號也。」《春秋·感精符》也說:「人主……父天母地,兄日姊月。」(《後漢書·李固傳》注引)關於天地萬物的生成,《白虎通義》也吸取了《易緯》之說。《白虎遁義·天地篇》說:

    始起先有太初,然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後剖判,清濁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精者為二光,號者為五行。……故《乾鑿度》云:「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白虎通義》根據《易緯·乾鑿度》來講夭地生成論,認為先有「太初」,這是氣之始,然後有「太始」、「太素」。《白虎通義》同緯書一樣,雖然也講了不少「氣」、「元氣」,但在讖緯和《白虎通義》的哲學體系裡「元氣」或「氣」都不是第一性的,而是由具有人格神的「天」、「地」所派生。「太素」為「質」之始,「太素」以前還有虛無寂寞的「太初」、「太始」兩個階段,《白虎通義》與《乾鑿度》都是講的由無生有的唯心主義體系。從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神學目的論發展而為讖緯神學,一直到《自虎通義》的哲學體系正是一脈相承的。

    「人」是受天命而生的,《白虎通義》說:「天命己使生也。」(《壽命》)但具體構**的則是陰陽五行之氣。《白虎通義》根據緯書之說認為人的性情是受陰陽之氣所決定的。《白虎通義·憎性篇》說:

    人稟陰陽氣而生,故內懷五性六情,……故《鉤命決》曰:情生於陰,欲以時念也;性生於陽,以就理也。陽氣者仁,陰氣者貪,故情有利慾,性有仁也。

    這說明人是由陰陽之氣所構成。因為人的性情也來源於陰陽二氣。性本子陽氣,陽氣溫熱和煦,流轉運行,所以「性」主於仁愛親和。「情」本於陰氣,陰氣寒冷凝聚,故「情」表現為貪慾斂財,以下引《鉤命決》為證,宋均注說:「陽氣主於流運,故仁;陰氣主於積聚,故貪也。」「性陽情陰,《孝經·援神契》也是這樣講的,《援神契》云:「情者魂之使,性者魄之使。情生於陰,以計念;性生於陽,以理契。」(《太平御覽》卷886引《白虎通義·性情篇》說:「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常,仁義禮智信是也。」案《易緯·乾鑿度》說:「八卦之序成立,則五氣變形。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五常。」可見《白虎通義》均據緯書之說。

    《白虎通義》中講的倫理道德也是出自讖緯。封建道德的總綱領是「三綱」,這個思想導源於韓非,而由漢代大儒董仲舒正式提出。《韓非子·忠孝篇》說:「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所謂「常道」就是綱,是不可變易的法則。董仲舒以儒學力中心為了維護漢王朝的統一的封建帝國,他吸取了法家、陰陽家各派的思想,熔為一爐。他認為君臣、父子、夫婦之義都是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但是**不能獨立,必定得附屬於陽,服從陽道。所以臣對君、子對父、妻對夫都應該絕對服從,這是「天」之道,因此他正式提出:「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春秋繁露·基義》)到了緯書和《白虎通義》裡進一步加以發展。《白虎通義·三綱六紀篇》說:

    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故《含文嘉》曰:「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又曰:「敬諸父兄,六紀道行。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何謂綱紀,綱者張也,紀者理也。大者為綱,小者為紀,所以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

    君臣、父子、夫婦本是三對社會關係。董仲舒把這稱為「三綱」。《禮緯·含文嘉》更確立了這三對關係中君、父、夫的主導地位。《白虎通義》根據《易·系辭》的「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互相配合,「故六人為三綱」,並且把三綱說成是「天地人之道」。(《三綱六紀》)證明這是永恆的法則,「紀」則是比「綱」低一級的道德標準。「三綱」說的提出確立了封建的君權、父權、夫權,它是封建倫理道德的總綱,其它的一些封建道德倫常都隸屬於這三大總綱之下。所以苟悅說:「仁義之大體,在於三綱六紀。」(《漢紀·成帝紀》)三綱說由董仲舒提出,而其理論闡述和體系的完成則在緯書和《白虎通義》裡。三綱說的實質是君尊臣卑,男尊女卑,在維護封建社會秩序上起著積極作用,所以為歷代帝王和封建統治者所提倡。

    《白虎通義》大量援據讖緯,明顯的稱引讖緯就達二十餘處,至於「稽合圖讖」,運用讖緯之說就更多了。例如《白虎通義·天地篇》說:「天者何也?天之為言鎮也,居高理下為人鎮也。」案《春秋。說題辭》云:「天之為言鎮也,居高理下,為人經緯。」(《爾雅·釋天》疏引《天地篇》說:「地者易也,萬物懷任,交易變化。」據《春秋·元命包》云:「地者易也,萬物懷任,交易變化,含吐應節。」(《藝文類聚》卷6引)兩相比較,可見《白虎通義》雖未明引讖緯而實際上是用緯書說。這類情況在《白虎通義》裡是很普遍的。把《白虎通義》與讖緯作一對照,「百分之九十的內容出於讖緯」(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2卷229頁)。俄緯神學是東漢王朝的統治思想,它是代表「天」(上帝)的意志,因之其地位在五經之上。這點從《白虎通義》裡可以看出。在《白虎通義》引證經典,凡有經有緯的,往往是先引讖緯,後引經書,例如:

    《白虎通義·誅伐》:「冬至所以休兵,不舉事,閉關,商旅不行何?此日陽氣微弱,……扶助微氣,成萬物也。故《孝經讖》曰:『夏至陰氣始動,冬至陽氣始萌』。《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可見它先讖後經。《白虎通義》的宗教神學體系,直接出自讖緯。如講社稷,見於《孝經·援神契》;講五祀,見於《禮緯·含文嘉》;講封禪,見於《孝經·鉤命決》;而其核心則在論證君權神授說。它認為受命的帝王君主都是「聖人」,聖人都是「天」生的,所以每一個帝王的出世都有一系列神靈顯示的預兆,帝王從誕生到登上皇帝的寶座都有不同凡響的神的啟示和安排,這就是讖緯神學中的感生、異貌、受命、符瑞、封禪等一整套的神學儀範。所以說《白虎通義》中的神學體系和神學內容正是對讖緯神學的繼承和肯定。

    四、讖緯的輯佚和研究

    讖緯秘魏晉以後屢遭禁絕,隋唐時已大量散失,《隋書·經籍志》著錄讖緯尚有13部92種,到了新舊《唐書》僅存鄭玄、宋均二家所注讖緯9部84種。到了宋末,馬端臨在《文獻通考·經籍考》裡唯存《易緯》8捉和《禮·含文嘉》一種,其餘亡佚殆盡。所以到了元朝明朝才有人注意讖緯的選輯工作。到了清代輯佚書的工作就由六藝附庸,蔚為大國,成為古籍整理中的一項重要的工作。

    明清兩代關於讖緯的輯佚有十餘家,而以明代孫瑴的《古微書》為最早的一部。孫瑴系湖南華容人,字子雙,號賁居子,一號雙甫。《古微書》共36卷,所輯讖緯共63種。其特點是,對於所輯的讖緯篇目大抵都有解題,只有極少數未加解說。最大的缺點是所輯讖緯文字均不注出處,使人難於稽考核實:其次是對緯書的概念及緯書的範圍不太明確,因此把講五行災異的《洪範五行偉》也輯入《尚書緯》中。《古微書》是明清以來讖緯輯佚的第一部著作,《四庫提要》對其評價校高。

    清代乾隆時編纂《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易緯》八種。《易緯八種》現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四庫全書》和《古經解匯函》本。

    清代讖緯的輯佚,主要有下列五種書:

    殷元正《集緯》

    只有抄本流傳,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日本京都大學圖書館均藏有此書抄本。上海抄錄不全。《集緯》所收共133種,在讖緯輯本中算是種類最多的。

    趙在翰《七緯》38卷

    其特點是恪遵《四庫提要》之說,嚴格區分讖緯,不僅河洛雜讖一概擯棄,連《論語讖》也不收入。對各種緯書,均按篇目分別輯錄,每條佚文均註明出處,各緯敘目於每一緯名皆解說其命名旨意,是極謹嚴的一部輯佚書。

    黃奭《漢學堂叢書》(1934年江都朱長圻又據甘泉黃氏原版補刊印和行稱《黃氏逸書考》)

    也沿襲《四庫提要》之說區別讖緯,所輯均注出處,並將《清河郡本緯書》采入。《清河郡本緯書》今不可見,唯賴此書存其遺文,尤其值得珍視。

    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及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

    馬氏所輯讖緯詳注出處,對每篇讖緯篇題有孫瑴解說者均加以援引,間亦自撰篇目敘錄,較《古微書》已大勝一籌。王仁俊《續編》本馬氏體例,加以續補,但精審不及馬氏。

    喬松年《緯捃》14卷在孫瑴《古微書》基礎上重輯。所輯讖緯總共131種,所輯佚文每條均註明出處,意在補孫書之遺漏,糾孫氏之違失。

    日本學者安居香山與中村璋八編輯《緯書集成》,於1964年印成油印本8冊徵詢意見,經過加工修訂,70年代以來,《重修緯書集成》正式出版。《重修緯書集成》是明清以來讖緯輯佚書的總結,也可以說是一部讖緯集大成的編纂。其特點是:(1)搜羅完備。它以《緯捃》為底本,參校了《說郛》、《古微書》、明楊喬岳《緯書》、林春溥《古書拾遺》、劉學寵《諸經緯遺》、殷元正《集緯》、趙在翰《七緯》、《玉函山房輯佚書》與《漢學堂叢書》等9種讖緯的輯佚書,並且還補充了中國、日本資料中為上列諸書所漏輯的讖緯佚文,可謂搜羅完備。(2)《重修緯書集成》對於所輯讖緯各條均註明「出典」,並作了些校核,於文字異同作了校勘記,載於各條之上便於參考。(3)《重修緯書集成》於每冊末都有詞目索引,便於檢索。

    返回

    ©未名書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