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風雲錄 煮酒論史 轉一些關於弩與元戎弩的資料
    轉一些關於弩與元戎弩的資料

    作者、始發地不詳

    商周時期,人們在弓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弩,秦以後人們開始製造並廣泛使用齊發弩,它可以一齊發射數支箭(已出土有三支箭槽的弩機).為證實遠古兵器超越時代的先進原理及國家專家對損益連弩發射原理的意見,申報了國家專利,(申報中載明上述原因)我的觀點理論已獲眾專家認同,專利號:ZL022513302。wWw.b111.net為讓中國史書記載的器物,載入世界史冊特為損益連弩申請了世界發明申請號

    )O3/01067。專利內容摘要:(1)眾所周所弩是古代士兵作戰時所持的兵器,而連發弩據史書記載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曰: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但因其圖本和實物早以失傳,以至於是否存在過這種兵器都是一個迷。(2)本發明創造性地發展了一弓一箭的結構將「連發」變為世界上唯一的現實。(3)本發明再現了一千七百年前古代兵器形態,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提供了佐證。眾專家、記者、民眾在成都武侯祠現場觀看了損益連弩的製作材料、結構和操作效果,電視台實況播放了連弩實物和射擊過程。損益連弩實物已收藏於武候祠博物館。

    經譯文、論證、製造、操作實驗所得出科學準確的數據,現對「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這句古語進行註釋(以實際操作為序)。

    *連弩:利用機械力量連續射箭的弓。

    *一弩十矢:一把連弩,箭匣裡裝十支箭。

    *損:減少箭匣裡的箭支數量。(實驗數據:發射4支箭雞已被射死,不需要再放箭。)

    *益:填補箭匣內減少的箭支,(損益連弩:隨意增減改動箭支數量的連發弩)

    *俱發:總括的有順序的把箭匣裡的十支箭全都發射出去。(實驗數據:6秒射出十支箭)

    *謂之元戎:人們稱連弩為主將。

    *以鐵為矢:通常普通的箭是由鏃、木桿、羽毛製成,箭在遠距離飛行時,羽毛起平衡作用。而連弩的箭若採用通常製法,箭身羽毛部位與箭匣壁發生阻礙,使箭支無法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到發射位置。所以連弩的箭採用非常規製法,「以鐵為矢」是科學合理的。連弩的箭採用鐵製就解決了三大問題:(1)由於整支箭的尺寸只有「八寸」非鐵製的箭,箭體輕,沒有太大的殺傷力。鐵矢就解決了這個問題。(2)箭匣底部加附磁石,鐵箭就會被吸附在箭槽上,解決了連弩向上仰射時弩身傾角大於90度,箭匣裡的矢脫離箭槽倒向反方向,張弓向下俯射時箭支滑落的問題。(3)解決了連續供箭問題,連續供箭,連續發射得以完成。

    *矢長八寸:當時孔明對矢的長度為八寸是相當科學準確的。經製造實踐,箭桿超過八寸,箭匣增長,機關互動就不暢通,鐵矢超過八寸重量增加,會影響箭的射程;而箭的尺寸小於八寸,箭匣縮短,弩的弦臂張開間距小,發射力量就會減弱。所以「矢長八寸」是最佳尺寸。

    全鐵的箭加裝羽毛困難,無羽的鐵箭在遠距離飛行時會失去平衡而翻滾,達不到遠射武器的作用。木製箭桿的製作要求精度高,人工製作難度大,不易大量製造使用。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使諸葛亮及其後人沒能解決「矢」存在的問題,導致連弩的實用性大大降低,加之損益連弩機關互動要求精度高,在野外使用時部件受陰雨等天氣的影響易變形從而使連弩發射機關失靈,而被軍事部門冷落,直至消失。人們對它深奧玄妙的組合,神奇的功能、獨特的箭矢記載下了「神弩之功,一何微妙」「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損益連弩功能數據:

    容箭量10支,矢長八寸(古尺),弩長65厘米,弓臂拉力150斤。

    射程:鐵矢50米(連弩射程依據弓臂力量大小不等而改變),普矢(無羽箭《玉海》曰:矢謂之飛槍)120米,單發精確射擊30米全中靶,連發快射6秒鐘射完十箭。

    古代的弓與弩(論及諸葛弩,即元戎弩)

    論及弓弩就不能不提箭,弓弩是力量的來源,箭則是力量的載體,載體的性能對

    力量的發揮有相當影響。設計成熟的箭,通常分為箭頭、箭桿和箭羽三部分,箭頭是戰鬥部,箭桿是平衡部,箭羽則是調節部。輕而韌的竹、木始終是箭桿的首選材料。而使飛行和下落遵循正確角度,從而飛得更遠,攻擊更加有效的箭羽,則以雕翎為上品,雁鵝羽為最差,並在東周時期就能根據箭桿的浮水狀態,決定其安裝長度了。

    商代的銅箭頭已頗陰毒,凸脊、三角形扁翼,當箭頭刺入身體後,兩翼的倒刺會牢牢鉤住合攏的傷口難以拔出,血槽就像吸血蝠般抽出敵人的血液。時至戰國,新興的三稜翼樣式更使箭即便拔出傷口也更難癒合,並且相應的血槽增至六個。

    秦代箭頭則提高了致人中毒的鉛含量,同時與某些秦劍一樣,飛越時代的表面氧化鉻技術也使某些箭頭歷久常鋒。但銅材較難得,秦代已經嘗試用鐵製作箭頭鋌部,而隨著西漢煉鋼業的發達,全鐵製的箭頭也問世了。早期鐵箭頭採用鑄造,顯然是捨不得銅箭頭樣式的慘毒,不過隨即就發覺其鋒利尚不及後者,於是只得改用鍛制。鍛制的缺點是澆鑄而成的複雜造型必須捨棄,改為如鐵劍的四稜劍身那般易於打造,但優點更為顯著,鍛制將使其比前輩堅韌得多。銅箭退出舞台,其開始與結束都在東漢。第一種鍛制鐵箭樹立了宋代以前鐵箭的基本特徵—扁平四稜形,這是利於鍛制的樣式。從魏晉到隋唐,鐵箭的分類很簡單,發展路線也就是使箭頭更硬更長,足以穿透日益精良的鐵甲,撕裂敵人的肌肉和骨骼。

    對鐵箭種類的細化又是始於宋代,這真是個頗有意思的時代,軍政軟弱的同時,軍事技術卻在突飛猛進的發展。宋代有值得欽佩的耐性對每種武器精雕細琢,而箭的樣式也因之精細化,像鐵脊箭、錐箭等,造型都已脫離扁平四稜形的單調,變得更為專業。南宋拉開了火器時代的帷幕,對金、元的連綿戰爭迅速使火器走向成熟,成為主宰戰場命運的力量。不過在火器的射速和命中率還只適合火力覆蓋的情況下,箭之序列的壯大會持續到明代,並繼續創立出更多令人目眩的種類和造型。

    射是周代時的『六藝』之一,也是古代最強大的攻擊手段之一。早時的貴族,如果家中生下男孩,都要向天地四方射出六箭,以示男子所要征服的世界,足見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東周時期複合技術的普及大大增加了弓身可儲存的勢能,使人在生理結構容許的拉程內,能將更多力量轉化給弓身,射出更快更遠之箭。

    古人超常的膂力令人驚詫,精銳射手竟能拉開70公斤的強弓,估計有效射程應在50-70米之間,最遠射程更是數倍之多。當然這其中也離不開始於商代的扳指的功勞。扳指這項不起眼的發明,卻令拉動強弓硬弩得以可行,避免因疼痛降低射速,甚至割傷手指。扳指對射手的意義如此重大,以至騎射起家的清朝王公貴族們,竟最終使其異化成為一種首飾。弓是以輕便、快速為特點的,這令其在清中期前始終佔據著騎兵遠射兵器序列的主力地位,而當火器的發展淘汰了強弩時,弓也仍能揚己所長與火器平分秋色了400年。

    弩在軍事領域的發展得益於復合弓和銅弩機的發明,否則憑其較短的拉程,是無法與弓的殺傷力較長短的。強弩的特點是又遠又准,有時間從容瞄準,但上弦比較費力耗時。根據這些特點,強弩通常被用於防禦和伏擊,射擊的連續性則依靠幾組射手的輪番。不過也有特例,比如唐代騎兵的車輪討敵戰術。戰國時強弩成了戰車的心腹大患,遠程打擊的強大殺傷力令戰車堅固的盾甲也黯然失色。但強並不是當時弩的唯一發展方向,足夠輕巧的弩在簡化射擊步驟以提高射速方面另有優勢,於是出現了帶有箭匣和活動臂的迷你連弩,這可視為諸葛弩的前身。

    西漢對強弩的發展影響深遠。不但在秦代增大望山的基礎上,又添刻度,使弩擁有了穩定的彈道參照,且隨著銅弩廓取代木弩廓,弩身對拉力的承受力也大大增強了。划船器般上弦的腰引弩最高拉力可達370公斤,簡直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有效射程超過500米,可惜由於實用性不如臂張和踏張,漢代以後就很少使用了。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了對抗魏國的強大騎兵,便製成了俗稱諸葛弩的元戎,元戎之名得自春秋時一種主將戰車,後代指將軍之意。元戎最誘人之處在於機巧而非實用,雖曇花一現,但拉臂上弦便能快射10支毒箭的巧妙設計,卻成了被當代人津津樂道的古代傳奇。

    剽悍的草原之風,終於為南北朝召喚出巨大的強弩之王—床弩。這種弩戰國亦出現過,當時稱為『連弩』,應是取多張弩聯合一體之意,可惜後代一度失傳。此時的床弩用多頭牛力絞軸上弦,威力已大大強於戰國人力絞軸的連弩,發射以皮或鐵葉為羽的巨大標槍,主要用於攻守城時撞毀樓台、攻城器、城牆等,其宋代極者的最遠射程超過1.5公里,是古代世界射程最遠的冷兵器。

    賦予床弩以機動性的是唐代,用牛牽拉的車弩不但大大提高了部署靈活性和生存機會,更錦上添花的將絞繩與車軸鉤連,行進就可上弦,大為提高了效率。車弩裝置1張拉力860公斤的巨弩,有7個發射槽,最遠射程超過1公里,中間槽所用的箭有1米多長。

    弩在宋代得到大發展,偏重步兵的宋庭將其視作對抗北方騎兵民族的利器。弩手多用踏張弩,採用三組輪射的迭射法,而『神臂弓』的發明,使宋軍的有效射程可至370米。床弩則從兩弩至四弩,從小型至巨型,種類繁多,兩床和三床弓還能在弦上綁一個裝有數十支普通箭的鐵兜子,使床弩擁有了殺傷人馬的功能。許是善於騎射的元朝過於武斷,竟乾淨利落的手起刀落,將弩留在了前朝,於是弩從宋代的極盛一跌而至元代的極衰,隨著火器的繼續發展,也就再沒機會翻身了。

    原本一直以為光榮對三國的考證一直很嚴謹.但是當看到三國誌Ⅹ裡「元戎弩」在戰場望風披靡的威力實在有點好氣又好笑稍有軍事常識都知道,元戎弩絕不是這樣設計的。要是中國古代一直擁有類似三國誌X這種殺傷力強大、機動力高「元戎弩」的話之後許多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根本沒有崛起的機會殺傷力強大、機動力高,這種武器正是騎兵的剋星宛如一挺現代機關鎗一樣來再多的騎兵也是有去無回但實際上,真正的「元戎弩」絕非三國誌X裡的那樣誇張。

    有人懷疑,為什麼元戎弩的威力這麼強?可以穿透複數部隊,甚至對躲在城門後面的部隊也能造成傷害沒錯,不用懷疑,它就是這麼強「元戎弩」的威力,在冷兵器時代對人的殺傷力可以說是所有武器之最沒有一個重裝騎兵的盔甲可以擋得住一箭中國古代重裝騎兵不發達,有很大的原因跟弩的大量使用有關係當然,培養一個重裝騎兵的花費,也是原因之一。

    但也正因為它的威力強大,所以並不是一個士兵就能掌控發動基本上,「元戎弩」是從「連弩」改良而來,而「連弩」又是從「弩」改進而成。弩是一種用機械發射的弓,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到了漢代,弩已經可以連續發射所以稱為「連弩」。諸葛亮把連弩改良,設計了能連續發射十枝箭的兵器,叫做「損益連弩」,又叫「元戎」。損益連弩的箭用鐵製成,發射速度快,威力強大,人們稱之為「摧山弩」,意思是弩強得能把山摧毀。但是「元戎弩」重達200多公斤,別說搬運困難,甚至箭矢要上弓都是用雙腳把弦蹬開,才能把箭矢安裝上去。基本上多作為守城武器或是埋伏用還有一個可能就是搭配「八陣圖」裡面的陣行。絕不是在三國誌X裡那樣,擁有不輸步兵的機動力,能馬上移動。

    但是「元戎弩」的發射方法跟普通的「齊發連弩」有所不同。「齊發連弩」是一次發射完畢所有上膛的箭矢後,就必須重新安裝箭矢一次。是「元戎弩」已有現代機關鎗的雛形,擁有自動上膛的功能當然至於具體操作如何,已經失傳不過西晉鎮南將軍劉弘曾經看過「元戎弩」的威力,並說出一句話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可以證明「元戎弩」的發射方法絕對跟劉弘司空見慣早已使用數百年的「齊發連弩」大有不同。否則他不會發出這種讚歎。

    我倒覺得在三國誌X裡,「弩」的進階武器應該是「連弩」才對至少在漢代已經有手持連弩只是填裝箭矢要比較花費時間而已

    另外一個題外話,在三國鼎立的期間裡,蜀漢的軍事科技技術反而是三國之冠。正由於蜀漢一直處於劣勢,形勢逼迫蜀漢必須要造出精良、先進的武器以抵禦、戰勝較強大的敵人。很多種武器跟工具都是基於這些原因而被發明製造出來的如之前提到諸葛亮發明的「元戎弩」就是一例。還有一種「側竹弓弩」,吳國人很喜歡蜀漢的側竹弓弩,但不會製作,後來當知道俘獲的蜀漢將領孟干、爨熊、李松三人會製作後,就立即令他們製作。可見,側竹弓弩也是蜀漢有而孫吳、曹魏沒有的先進射擊武器之一。

    還有一種是所謂的「神刀」。諸葛亮曾令蒲元造軍刀、斬殺若水芻,號稱「神刀」。據《諸葛亮別傳》載,諸葛亮曾令造軍刀三千口,取成都江水淬火,這棹刀「以竹密納鐵珠滿中,舉刀斷之,

    應手虛落,若落水芻,稱絕當世」。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為了搬運兵糧而設計出來的木牛流馬等等。

    至於弩兵的戰術其實在三國也曾大量被運用過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撤退時,已預料到司馬懿會派兵追擊故以弩兵設下埋伏,果然張郃中計,死於弩箭齊發事實上,為什麼每次諸葛亮每次北伐失敗幾乎都沒成功撤退其實也是因為由於蜀兵擁有三國裡面最強大的弩兵正如同,曹魏的精銳之師是騎兵,而孫吳則是水軍蜀漢是弩兵弩兵的威力,正好是騎兵的剋星,讓後來曹魏要追擊蜀漢的軍隊都必須小心翼翼

    諸葛亮著名的八陣圖,實際上就是步、弩、車、騎四個兵種相結合的混合軍陣。利用戰車結成以若干小方陣為單元的大方陣,步兵弩兵交錯其中,陣前部設鐵蒺藜,拒馬,鹿砦等障礙物,當敵騎兵集團衝鋒時,便利用弩兵依托戰車射殺敵軍;敵軍靠近時則由長槍兵依托戰車抵擋;敵軍衝入陣內,因戰車的阻礙和限制,兵力必然被分割,則乘機依托小方陣,以各種長短兵器夾擊,各個擊破。

    而在界橋之戰時,袁紹也曾經以大量弩兵大破公孫瓚名震一時的白馬騎兵.從此公孫瓚一蹶不振,最後終被袁紹所滅

    甚至,織田信長所發明的鐵炮「三段」,中國古代弩兵戰術早已運用其中。在漢朝就有了將士兵分為『上弩』『進弩』『發弩』等組輪番發射的多列式發射的戰術,能有效的保持火力的持續。這原理跟鐵炮三段是一樣。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