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三國 正文 第六百一十三回 劉明真正的主力方向
    「曹操的表現不錯麼。看起來咱們也應該加快第二作戰的實施了。」劉明看完三路軍馬的戰報對郭嘉等人說道。

    「回陛下確實可以進行下一步作戰方案。」郭嘉認可的說道。

    「陛下這是不是早了一點。那江南的孫權沒有做出最後的反應。咱們還是再等等等那孫權的反應出來之後再一舉出兵平定天下如此也更穩妥一些。」田疇入主軍機處還是比較謹慎的言道。

    「無妨。無妨。如今天下局勢已定那江南孫權的反應也無非有三一是趁曹操全力應對咱們三路的大軍的時候趁機襲擊曹操奪取土地、物資人口;二是按兵不動等候更佳的時機以作出最後的抉擇;三是配合曹操出兵主動攻打咱們的漢中牽制咱們的兵力以減小曹操的壓力從而形成抵制咱們大軍鼎足之勢。可這三點卻全都在咱們的算計之中各有破招根本無足顧慮。」郭嘉意態風的說道。

    「請參謀長明示。」田疇向來穩重。對郭嘉得整體計劃雖然相當認同可這些細節上得差異卻也是不放過絲毫的。

    郭嘉對此也不為忤。工作上的事情尤其是這種軍國大事還是仔細一點好。有個唱反調的正好能完善周全的作戰計劃。這也是主公劉明組建智囊團時再三強調的。當初的苟彧、荀攸等人就是他郭嘉唱對台戲的。不是苟彧等人就是他郭嘉總是一反一正的。

    故此郭嘉含笑解釋道:「孫權的三種反應無需質疑。此已概括了孫權的所有應變。而孫權若是趁曹操主力在防守我軍之時趁機奪取曹操的土地和物資。此策絕對是下下之策只能更加加曹操的滅亡時日。且不說曹操一代梟雄惱怒孫權的背信之下完全可能與孫權拚個魚死網破白白的便宜了我們。就算是如了孫權地意。讓他順利接掌了曹操部分地盤和實力可那曹操也絕對無法應對咱們的後續公略。

    到時候那孫權根本連吸收、轉化那些土地和人員的時機都沒有就要面臨咱們的全面進攻了。而沒有曹操配合的孫權他的孤軍作戰。根本就不足為慮。而孫權以為屏障的天塹劍閣與長江卻根本不是咱們的攻擊目標和途徑那孫權地頑抗豈不是一句虛話。」

    此時的屋內眾人都是劉明軍機處的要員對於中原計劃的第二方案那都是早已爛熟於心的。聞聽郭嘉此言當即全都表示認可。

    而郭嘉在得到眾人的肯後不慌不忙的說道:「此下下之策。我等知之。想那別權身邊也有不少遠見之人如諸葛亮周瑜龐統等人也必知之就算周瑜、龐統不說那諸葛亮也必定不會讓孫權採取如此自取滅亡之道。省下來也就是保持現狀以及配合曹操主動出擊了。保持現狀對於孫權來說是一個觀明實力採取正確抉擇的一個好路子。可是對咱們也是不差啊。只要咱們後續方案實施。以如今的局勢曹操滅亡只在月餘。曹操滅亡後孫權獨木難支其觀看的結果十有八九卻是要投降我軍。此對孫權來說乃是中策。而對咱們卻是一個壞消息。咱們地軍機處會因此少了許多的功勞。而那國務部。內務部等等卻會多了許多工作。重組江南地兵員以及妥善安排當地的豪門世家那可是不小麻煩啊。從我個人意願上我倒寧願孫權能夠愚蠢一些跟咱們狠狠地打上一仗如此那許多內中的隱患卻都可以在戰爭中快刀斬亂麻般地解決掉。」

    郭嘉一說完屋內眾人也都忍不笑。確實如此。孫權坐等以孫權的消息往來不等孫權看出一個結果曹操已經就滅亡了。沒有了曹操的孫權只是江南和西川那一點點的小地方確實也只能如郭嘉描述的一般了。

    而郭嘉等大伙吸收了一下他的講話悠然的說道:「此中策雖然對孫權來說可能是一個最好的方案。可孫權身邊還有一個諸葛亮那諸葛亮據魯肅以及徐參謀所言乃是一個自視極高並且還很有些才華的人。雖然在具體的軍事操作上有些不太得手可是很有全局觀以及個人地遠見。故此我認為這諸葛亮也肯定不甘心在曹操滅亡後獨自面對我軍。故此諸葛亮很有可能採取他們認為的上策也就是配合曹操主動出兵以達到牽制我軍兵力減緩曹操壓力形成鼎足之勢的局面。此策略確實可以算得上是一個上策。但是這只適合一年前也就是孫權和曹操的軍力聯合起來能夠完全的與我軍抗衡。可現在。這種策略對我軍卻根本不適合的。我軍如今已經完全取得草原上的控制權南匈奴以及鮮卑等草原部族如今不僅不再是制肘我軍軍力的障礙。而且還為我軍提供了大量的兵員。而主公多年來藏兵於野在這一年來地新兵徵集中也取得了極大的效果。在這種局面下孫權配合曹操出兵也是於事無補的。何況關將軍和黃參謀都在漢中等候一年了那孫權出兵漢中也正是給關將軍和黃參謀一個施展的機會。而且有關將軍和黃參謀駐守漢中孫權的進攻也根本影響不到我們第二步驟地展開。曹操的滅亡也是照樣注定了得。如此反倒更給我軍一個打擊孫權的口實。」

    郭嘉說完眾人都很滿意。別人不說劉明可是知道的那諸葛亮曾經六出岐山那可是一個認死理的人絕對會在此出兵劍閣襲擊漢中的。這回可就看關羽和黃月英的了。

    而其他的那些大臣卻是對劉明一年來擴充的兵力有信心。

    那劉明原本的治國政策就是藏富於民藏兵於民。兵員徵集也是全民義務兵和募兵制相結合的。當初制約劉明兵力擴張的一個是募兵制比例過高服役三年以上的軍人直接轉為職業軍人各項薪金都是各行業中的高級標準對劉明地財政壓力很大。另一個就是陣亡撫恤金的付出乃是劉明這裡創雖然劉明軍隊因此形成了極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每一場戰役的人員傷亡都是一筆極大數目資金的付出故此每一次開戰前糜竺都要事先準備一大批的現金來準備應付戰後的撫恤金支付。雖說每一次作戰。劉明軍都會獲得一大筆的戰利品來和此對沖。

    可那些戰利品基本上都是物資而撫恤金地支付都是現金。這對幽州財政的現金流也是一個極大的打擊。

    故此這兩點因素極大的限制了幽州軍的軍力展。

    可隨著戰線的延長地盤的擴大幽州軍的軍力明顯不足。這就讓劉明不得不和糜竺研討了。

    在劉明和糜竺互相啟下軍隊主體的義務兵比例相應提高。戰時緊急動員治下的三年義務兵全部抽調出來。足統一作戰地應用了。

    而等太平之時這些義務兵也就各返家園了。而那些成為職業軍人地在統一了全國之後。憑著復員轉業以及全國統籌也是足可以供養的了。

    而且這對劉明軍力的整體素質也不影響畢竟一個步兵地標準訓練不過才三個月就可完工而如今劉明最缺的也就是這種最普通的步兵。一年的時間足夠劉明從他那四千萬的人口中徵集百萬大軍的了。

    而至於那撫恤金的放。也更改的更加人性化和地方化。以前的一次性付出雖然乾淨利索可卻也顯得有些冷漠了。好像人命的價值就只是那麼點錢似地。而且一次性的資金調集也是對幽州財政現金流的打擊。

    此外各地的生活水平不同統一的撫恤金補償有可能在某些地方顯得很高。進而刺激那些生活水準還比較低下的百姓如:萁州等地的百姓。可是對於另外的一些地方如幽州本土卻又有些不足。

    以至於造成不好的影響。

    針對這幾點撫恤金地放改一次性為長期贍養性。由當地民情所得老者們負責按月提供軍烈屬符合當地標準的口糧、薪金。並由當地的農墾兵負責為這些軍烈屬家庭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提供耕田以及一些其他的家政服務。

    如此一來一些集中性的大規模資金調動被分散到各個地方和長期的供養當中對幽州財政的打擊幾乎不存在了。而且民情所得那些老者都是地方上的德高之人對於那些軍烈屬家庭的幫助那絕對是太大了。各個地方物價不同的差距也因此而彌補了。最主要的就是那些充滿人情味的家政服務和農活幫助更是溫暖了人心。其中一位軍烈大娘的一句話:我失去了一個兒子卻得到了無數個兒子。在各個報刊登載後更是引起了一片共鳴。

    故此在如今徹底解決了幽州兵員不足的現在孫權的分兵牽制其意義根本不大。畢竟孫權要分散劉明的兵力那也得要劉明不得不把兵力調過去才成。可如今各個地方補充完備的兵力全都到位了。

    那關羽和黃月英更是等了孫權一年多了。對孫權出兵早就打出余量來的作戰計劃又怎麼會在乎孫權出兵呢?

    而就在劉明決定展開中原作戰的第二步驟時濮陽那裡也正打得有板有眼。

    張遼的濮陽戰線不同於高順得官渡那裡受困於黃河其灘涂都在張合烈焰彈的威脅下沒有餘地進攻陷入僵持也不同於呂布大軍損失慘重無力進攻。

    張遼這裡在攻破了張秀駐守的青龍大營清除了那些駐礙道路的山石後來到了濮陽隨即就對濮陽展開了攻勢。

    憑藉著霹靂神雷得遠程優勢一上手數的霹靂神雷就極大的殺傷了濮陽城頭的軍兵當時就有一種清場的效果。

    不過於禁早得張秀的匯報對此也是有一定的準備早就準備了大量的督戰隊等在城裡對那些敢從城頭逃跑的軍兵那是毫不留情的斬殺。再加上於禁平日治軍有方愣是把初次見到如此恐怖武器所造成的恐慌鎮壓了下去。

    而且早就佈置好的烈焰彈也隨之射出去以火海斷絕了張遼部隊的趁勢進攻。

    張遼面對烈焰彈的威脅也是沒有更好的策略。水火無情。血肉之軀那是不能和烈火對抗的。張遼只能以烈焰神雷遠程轟殺於禁的城頭士兵並派遣少量的部隊引誘於禁烈焰彈的射與於禁拼消耗。

    如此長時間下去於禁的軍兵對霹靂神雷倒有些適應了。那霹靂神雷畢竟是剛剛研製出來的其功效也就如同抗日戰爭中土地雷相仿。而且還是拋射的不是火藥射的炮彈飛散的碎片雖然對士兵殺傷力極大爆炸中心對一定的建築物也有傷害可畢竟不能如炮彈一樣摧毀城牆。對於濮陽這種以堅石厚土築就的堅城卻如曹操所料的那樣傷害力並不大。

    而於禁在以人員消耗為代價的觀察幾日後也現了這一點更在城頭一厚木、鐵甲搭建了碉堡掩體對幽州的霹靂神雷有效的抵制住了。只要不出城頭掩體霹靂神雷也傷害不了城上的士兵而若是張遼攻城那些軍兵還可以出來作戰。

    於是張遼和於禁在濮陽也是各展其謀打得有板有眼。

    只不過於禁防守的再出色曹操三路大軍防守的再徹底那也改不了曹操注定的命運。因為曹操與劉明的最佳作戰時機早就在曹操提心吊膽中過去了。而今劉明的三路大軍不過就是劉明吸引曹軍主力的誘餌罷了。其目的那就是便於劉明主力大軍的真正攻擊。

    在現如今曹操地勢的最大弱點那就是曹操沒有海防。而沒有海防就意味著要挨打。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