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三國 正文 第四百一十七回 三韓和鮮卑騎兵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大漢就是保家鄉。炎黃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救助好兄弟美名威風揚……」

    嘹亮的歌聲震動著大地溫暖著人心。即使在這飛雪飄舞的日子也讓這踏雪前進的隊伍充滿了活力充滿了昂揚的漏*點。

    聽著這似乎熟悉的歌聲讓這歌的創造者劉明彷彿又回到了從前的熱血軍營之中。只不過劉明眼前的這支隊伍卻不是什麼援助的志願軍。而經劉明改過的這歌它後面的那幾句不合時宜的詞句也產生了細小的變化。

    然而這卻足以激起劉明心中的感慨。只是劉明兩旁不知道劉明心中變化的人卻以為自己的主公在為了那些出征的將士而感慨。

    而且除了劉明之外其他聽著歌聲看著這支隊伍出的人們那也是心懷激盪。

    沒別的。就如同那歌聲中唱的一樣。這支部隊的目標就是要跨過那遼闊的鴨綠江。拯救先秦移民過去的炎黃子孫。弘揚大漢的國威。

    當然了。這一舉動那也不是突的。雖然炎黃從來不缺熱血兒女。但是冒然的戰爭沒有利益的戰爭那卻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領導人該做的。雖然劉明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得上是一個好的領導人。可是小兵出身不樂意那士兵當炮灰作無謂損傷的劉明那卻也是不會冒失出兵的。

    這一次的行動方案。同樣也是黃月英當初獻上的那兩個方案之中的另一個。

    在經過漫長的準備和實施之後。遠東之地的辰韓也終於在黃月英的計策下受不了了。向劉明獻上了完全臣服的國書。現在劉明就是派出高順帶著兵馬去接受辰韓得歸降。同時徹底地降服馬韓、弁韓統一遼東半島。

    黃月英逼迫辰韓歸降得計策之所以這麼晚才見成效。只因為辰韓馬韓弁韓與那把婁、夫余、高句驪有著極大的不同。

    這佔據遼東半島的三韓很早之前那就已經是大漢的屬國了。只是因為他們的處偏遠從而保持了自主權而已。而且。這三韓在劉明統治幽州以來那也都是按著規矩進貢。也沒有給劉明什麼進攻的借口。此外這三韓由於大量的先秦移民的教化他們的開化程度那也是遠遠要高於挹婁和夫余得。故此這計策地實施的目標和方法以及出征的時間。那也自然會有所不同。

    此時高順在馬上冒雪督促著兵馬前進。而高順的內心卻無視這風雪。而在繼續思考著主公在交待自己任務之時給自己分析的整個作戰計劃以及意圖。

    高順即使在思索了這麼長的時間之後高順仍然不禁培佩服黃月英的構想的巧妙。

    三韓之中馬韓最強辰韓次之弁韓最弱。故而馬韓之中的月支部落酋長號稱辰王算是三韓的大君長。辰韓弁韓大小酋長也都是馬韓人。而且還不得自推酋長。

    這樣一來。貌似鐵板一塊地三韓部落那也絕對不可能沒有內部矛盾。

    然而三韓之中最弱地弁韓。雖然他們受馬韓的壓迫最大。可他們人數最少開化的程度也是最低而且最弱地弁韓還是當地土族被馬韓人征服的小民族。離著幽州的距離也最遠和幽州得本土又沒有任何的連接部位。只是通過海船有所通商。再加上他們早已習慣了馬韓得壓迫認同了馬韓實在不是一個理想的目標。

    而那三韓之中最強的馬韓那已經差不多就是遼東半島的實際統治者了。更不可能自己反對自己給劉明他們什麼機會。就算這馬韓一直都在萬分仰慕中原文化那他們也不至於因此就不要他們的那個化外逍遙王得身份了。故此。馬韓也不是什麼理想的目標。

    於是這就只剩下辰韓了。而辰韓恰恰是由大量為了躲避戰火從而跑到遼東半島避禍的先秦遺民所構成。他在血緣上就和大漢地子民沒有什麼區別。而且辰韓作為後來的移民那在遼東半島也是頗受馬韓壓迫的。他們只能作為馬韓得附屬存在。這一點從他們的部落酋長只能由馬韓人擔任而不能由部落隨意推舉這就可見一斑。

    此外辰韓使用的語言。那也是華夏的語言。溝通上也比較簡單。有很強的認同感。再加上劉明在擴建帶方之後也與辰韓得地界連在了一起。雙方的交流也更是融洽。

    而劉明通過幽州商會在辰韓比較有威望得大商人趙凱買通收服了辰韓酋長下面一個頗受辰韓酋長信任有著炎黃血統農加大人。讓其蠱惑其酋長推翻月支部落的鉗製成為三韓得大君長辰王。

    在幽州商人對其糧食和武器地支援下辰韓酋長受到了蠱惑對馬韓、弁韓展開了進攻。然而就在他們交戰最吃緊的時候幽州商人卻突然以幽州糧食管制他們沒有辦法再供給辰韓為借口。停止了對辰韓的糧食銷售。缺乏食物而又面臨著馬韓和弁韓得反攻。辰韓得酋長就好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受盡了煎熬。

    如果戰爭失利即使辰韓不會滅族。可那辰韓得酋長那卻一定是要換人的了。而就在這時那個被幽州商人收買的農家大人再次向辰韓酋長獻策:既然辰韓乃是大漢的附屬國而且族中的百姓又多是炎黃子民。在此滅族之際何不徹底的投效大漢?如此辰韓得百姓可保無恙。酋長大人那更是大功一件。可保地位不會喪失。

    辰韓酋長在危機壓迫之下只得聽從了他手下的那個農加大人的建議。向劉明獻了戶籍。徹底的投降幽州。令黃月英這一方案順利的展開了序幕。

    而現在高順就是要帶領著兵馬去接收辰韓。同時以馬韓、弁韓欺壓大漢子民為借口。迫其歸順。

    在遼東半島那種特殊的地形條件下。劉明並不擔心他們能跑到哪裡去。以至於成為什麼後患。而且高順這回帶領的兵馬。除了高順自己新近結合馬西涼兵馬訓練方法訓練出來的兩萬長槍兵之外。剩下的兵馬那都是一色地騎兵。滿滿噹噹的八萬騎兵。以這十萬大軍得兵力壓服總人口不到五十萬的三韓。那絕對沒什麼問題。

    何況現在還要去掉辰韓得十五萬左右的人口。如果再去掉馬韓和弁韓當中的老弱以及他們與辰韓作戰當中的損失。那馬韓和弁韓撐死也就有十幾萬的精裝。就那麼點的人馬。再不需要分兵佔領同時還有當地嚮導地指路下。那絕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只不過高順手下的這些騎兵卻不是什麼幽州本土的騎兵。而是一色鮮卑騎兵。雖然這些鮮卑騎兵徵召的時間不長訓練的也不太充足。可他們本身的剽悍卻足以彌補這一切。而如今的他們更有幽州制式生產的精良裝備。那殺傷力更是直線上升。

    而且這支騎兵部隊的忠誠那也是沒說地。他們都是自願加入幽州軍隊地。

    當初劉明在科爾沁草原一戰。一夜之間築起了八座城池。等劉明勝利之後。科爾沁草原的部落理所當然的歸屬了劉明。

    原本那些部落地人口加在一起差不多有八十萬左右的人口。劉明當時只想徵集五萬的兵馬駐守當地。然而事實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在劉明建城之後由於良好的治安環境以及生態環境附近一些比較弱小的部落也全都紛紛遷到了科爾沁草原。而且在那些部落之中徵兵竟然要比在幽州當地好徵得多也踴躍的多。

    敢情這些鮮卑部族在大部落之下。那是許許多多的小部落。而這些小部落又是一個個牧民家庭組成。這些家庭。各自放養著自己的牛羊。富裕的家庭有可能放養著幾百頭地牛羊和馬匹。如那些頭人和族長等等。而貧瘡的家庭只能放養幾頭牛羊和馬匹。極大的浪費了人力。

    而這些鮮卑部落的習俗又是部落公有制以及家庭私有制的混合。他們作戰掠奪等的時候所有獲得財產由部落統一分配。而當他們分配完財富之後又都歸他們各自家庭所有。

    於是他們在認同被劉明接管後他們的生產方式完全聽從了劉明的調度。在這種情況下。幽州先進的生產模式推行地非常順利。集中調配人手在河流水源充足的地方開荒種地。同時也進行部落之間的畜牧集中放養。以每個部落在初始之時添加的牛羊馬匹數量比例作為來年分配得數量比例。讓原本每個人放牧幾頭牛羊和馬匹被浪費的人力極大地解放出來。

    而這些家庭和部族富餘出來的人手那就屬於白養活的無價值人口了。而這些人。又往往是各自部落在征戰或是吞併其他部落時獲得附屬部族。他們是不被本部族承認的。只是那些部族日常中的奴隸以及作戰時炮灰。只有當他們為他們所寄身的部族立下足夠的功勳。才會被部族所認可和接納。

    可如今在幽州的先進生產模式下這些人立馬成了吃閒飯浪費口糧的人了。這要是往常有了這麼多吃閒飯的人那就是這些鮮卑部族起戰爭的時候。不是用來吞併草原上其他的部族和世仇那就是用來掠奪中原的財富。

    可如今。他們成了半個幽州人。而且幽州的生產模式也給他們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實惠。再加上幽州兵馬的凶悍還沒有從他們的心靈中散去。他們反噬幽州或者是自相蠶食那都是不可能的。這要是劉明的幽州本土有這種現象。那只要向當地官府申請開荒那也就解決了。不樂意種田的話去礦場打工或是去各個作坊當個學徒那也好辦的很。可惜他們現在才是半個幽州人。他們還沒有獲得遷入關內居住的權利。那可是要表現極好的部族才能享受的待遇。

    故此劉明的徵兵成了他們解決吃閒飯的唯一途徑。甚至在劉明的徵兵完成之後那些鮮卑族的族長還不依不饒向盛霸反映要當兵。而且他們還不要什麼軍餉。只要管飯就行。

    當然了劉明為了部隊的忠誠性和統一性那是不可能搞兩種待遇的可是如此的熱情以及劉明如今卻是有點兵力緊張的情況下最終還是讓劉明在當地的徵兵計劃嚴重標了。足足征了十五萬的兵馬。

    而且這些純樸的草原人深深的信奉著吃誰的東西給誰賣命的樸素思想。他們在享受著劉明同工同酬一視同仁的待遇下他們對劉明這個戰敗柯比能、步度根兩大可汗大英雄他們新的頭人奉獻了他們最真摯的忠誠。不管是訓練還是考核。或是那些行軍司馬對他們的教育評價那都是最高的。他們每一個人的忠誠那都毋庸置疑。而且對他們來說死不是最可怕的。被趕出軍隊的恥辱那才是最可怕的。那不僅會讓他們在原本的部族之中成為一個懦夫永遠也太不起頭來。更會讓他們的家人陷入部族的歧視導致生活的不飽。

    如今高順對這支部隊得滿意度那是別提了。高順只是在思考如何漂亮的完成主公的任務。如何讓當地人在沒有反感的情況下合情合理的順利消滅三韓酋長的武裝力量。便於後續吏員對遼東半島的控制。

    而在高順思考前進之時回轉了幽州的劉明卻欣喜地接到了兩撥意料之中應該在這個時候差不多就該來到了的人馬。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