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雜家呂不韋 趙境風雲 第216章軍備
    10223戰國雜家呂不韋第2章軍備

    詔募十兵事。在龐暖的積極參與支持!下。講行得異粒兄月六井前近三萬的原陽守軍,在去其老弱,留其精銳之下,剩下了近兩萬的可戰之兵。

    呂不韋原本打算用這將近兩萬的城兵,加上自己的掩日軍與不韋軍。真正的組成一軍。但龐暖卻並不同意呂不韋的意見,他建議直接組建兩軍,以為不時之需。

    當然,他口中的這不時之需。卻很是耐人尋味的了。你可以理解成是為了日後應對匈奴的侵襲,也可以理解成是防範秦、燕、齊幾國的襲擾,更可以看成是為了防備趙王而備下的大軍。

    戰國時代一軍是兩萬五千人,龐暖開口閉口間,就讓呂不韋多掌握了一支完整的軍隊。在呂不韋的沉默之下,眾人無不欣喜萬分。

    除去不韋軍與掩日軍的六千餘人。加上原陽守軍的近兩萬人,幾乎已是夠成一軍。另外一軍的二萬多人,對於民風本就彪悍的趙北之地來說,完全是輕而易舉之事。

    新被呂不韋任命的師帥網山,帶著手下的胡人騎兵,在草原上轉了一圈,回來就後,就帶回了兩千多名年紀二十來歲,身體健壯的草原民族子弟。

    而李牧負責的招募處,也不遜色。更是在幾日之內,就招收了萬多的輕壯。外出去四下縣內招募士兵的王剪,雖然人還沒有回來,但萬多的人數,已是在眾人的意料之中。

    呂不韋雖然知道,只要新城呼和浩特建成,自己的財富就會迅速增長。別說是養活這區區兩軍五萬多人,就是再多上兩軍,只怕也是毫無問題。

    但目前的問題卻是,水泥才剛剛在三叔公的多次實驗之下,符合了呂不韋的標準。想要築城的話,恐怕半年之內,也只能是初具規模而已。想要在新城開市,與草原民族進行交易,怎麼都要等到秋後之時。

    這半東多的時間,對於供養這五萬多人,呂不韋卻是有些苦悶。畢竟他對士兵的待遇,早在邯鄲之時。就已是非常明確的做出了標準。總不能因為現在手下的人多了,就降低待遇標準吧!

    正在呂不韋苦悶之時,呂粱卻給呂不韋指出了一條生財的妙路。

    那就是商朝寶藏!

    呂不韋聽了之後,眼前不由一亮,對啊自己怎麼把這茬忘了!如今趙國大軍未退,想來匈奴單于也不可能此時派人去那狼首山,自己何不順手把他祖宗的羊牽了再說。

    想到這裡,呂不韋馬上吩咐呂梁與陳天一起,帶上五百精騎,速速趕往桑山,把那商王朝的寶藏取出。並吩咐呂梁,尤其要注意一柄歹身暗紅中托出玄青,上面刻著上古銘文。一條栩栩如生的蒼龍,繞於其上的長劍。若是見到此劍,一定要呂粱親自帶回,親手交到自己手中。

    見到呂梁和陳天領命而去,呂不韋心情大好起來,吩咐把所有五萬人的士兵,全部打亂,重新整編成兩軍。王剪與李牧各自統領一軍,已經出發去桑山的陳天輔助王剪。李牧處卻是由司馬尚輔助。並要求每伍伍長,都要由自己掩日軍,或是不韋軍的士兵擔任。

    呂不韋很清楚,軍隊之中,自己並不需要掌握太多的高級將領,這樣反而容易讓自己與統兵之將間,發生隔閡。自己只要把伍長,這種軍中最基礎的下級軍官掌握住,那就絕對無人可以動搖,自己對軍隊的掌控。

    新編而成的兩軍,一支上午進行軍事練,一支則走進行新城的築造工作。午飯之後,相互調換,這樣一來,既不耽誤軍隊的練,也不影響新城的建設,實為合理運用人力資源的典範。

    月之後,已是春暖之時,百姓紛紛忙碌的準備著春耕工作。昌不韋的新城計戈,也不得不暫時擱置下來,畢竟糧食才是人類生存的根本。

    呂不韋在原陽的西、東、北處,帶領著五萬大軍,開墾出了數萬頃的田地,正在打算播種之時,卻先後得到了兩斤小消息。

    從表面來看,這兩個消息是一好一壞,但細細品味起來,卻都算得上是好消息!

    其一就是,農家宗主邱上農,在得到呂不韋竟然憑借一城之勢,迫使匈奴北返草原,並勒索了其數萬駿馬,而且還要新建一城的消息後。帶著數千弟子,以及幾萬弟子家眷,開始由燕南遷往原陽。

    這一消息對於呂不韋來說,無疑等同於雪中送炭,耕時送牛!眼看春耕忙妹,卻更是迎來了農家的專業人士,這一消息,令他欣喜萬分,興奮不已。

    第二條消息,卻是讓呂不韋在先前的憂慮過後,才綻放出燦爛地笑容。

    這消息就是,由於匈奴退回草原。樂毅的大軍得以緩解,有了隨時可出征做戰的餘暇。齊人聞之,當然不敢再去進攻燕西,迅速的龜縮而退。這樣一來,燕西之地,就成了趙國與燕國的隔閡。

    燕王的意思是,齊人已退,也就不用趙國再為友邦操心。所謂的義軍,以及那一地兩制的政策,也應適時而取消。

    而趙惠文王卻不如此認為,他的意思是,為了防範於未然,還是應該按照先前的計戈進行,並馬上拿下了,呂不韋燕西義軍元帥的職務。直接戴在了趙括的頭上,命令趙括川。趕尖燕西,按照井前的計劃行事。並令樂毅派盅十萬軍趙括進行護送。

    這護送的味道,很是令人深思琢磨,但呂不韋卻全沒心思去想這些。他最重視的是最後的一條信息!

    惠文王令左將軍樂毅,接收呂不韋手中的五萬匹匈奴戰馬!

    呂不韋開始,對惠文王這種虎口拔牙的行為,很是憤怒和惱火。但可惜自己的新軍,建立的時間還是太短,根本無力與帶甲近百萬的趙國相抗。只能逆來順受,任人侵凌,對於五萬戰馬送給惠文王,呂不韋實在是心有不甘啊!

    正在呂不韋惱火憤怒之時,卻的到了樂毅親筆書就的信箋,信上只有寥寥八字:邯鄲後院,啄酒論道!

    見此,呂不韋徹兄想起,當日在邯鄲自家後院之中,樂毅對自己所言的那些話語,不冉下大喜。明白樂毅來這信箋的意思,就是安自己的心,惠文王那裡,自然會有樂毅給自己應付過去。

    為了提高興更好地掌握,自己手中的實力,呂不韋毅然決定煉鐵為鋼,進行自己穿越戰國時代後,第二次的鑄造業革命!

    兩層耐火磚爐,整齊的碼成一個呂字,上層添炭,下層添鐵。用大塊木材擋住火門,引火,拉動風箱。烈焰到著燃燒,從呂字爐的上層灌向下層。

    「三分之二木炭,三分之一焦炭。從火孔到而行火,見生鐵發黃。挑起生鐵,靠近火焰烤融」三叔公念叨著呂不韋授給他的煉鋼密法,異常認真的翻動著鐵塊,汗水帶著油垢,從他黑一道白一道的臉上。辟啪滾落下來,濕透了他那千瘡百孔的面頰。

    這是不韋親自書寫,並鄭重交給他的炒鐵為鋼之術,並一再強調。此法千萬不耳傳播出去。

    據呂不韋說,郭氏鑄造中一個優秀子弟,可以從一百斤的生鐵裡,炒出起碼六十斤的熟鐵,甚至可以直接炒鐵成鋼。

    眼下原陽周圍的鐵礦礦脈,多為裸露的天然地面礦藏,其中鐵的含量很高,而且還很是優質精純。三叔公佑計,起碼能從百斤生鐵之中。炒出七十斤合格的熟鐵。如今銅質武器呂不韋打算全部放棄,所以士兵裝配的鐵質軍械,如今需要非常的緊急,三叔公不得不讓十七斤小高爐同時開工,並親自動手示範。

    早出一天精鋼,就早一天免除被人威脅的滋味,等得匈奴來襲之時。裝備起碼要保證勝其一籌或是更高。

    烈焰烘烤之下,生鐵塊慢慢地發白。幾個郭家子弟一同拉動風箱,藍綠色的火焰噴射出三寸多長,將鐵塊烤得直流釉子。而那重重火焰間跳躍著的,是郭氏一族對於鑄造業的執著與熱愛。

    三叔公用火鉗挑出鐵塊,仔細看了看,將他交給旁邊的郭家子弟。光著膀子的子弟早已等候多時,接過鐵塊,在堅實的石碾之上,將熟鐵趁熱打成薄薄的長條。

    負責下一道工序的子弟收集著熟鐵條,一條條交叉碼放在鋼爐裡。一層鐵條一層炭,鋼爐碼滿之後。再進行封爐,用媒炭之火,緞燒上七天七夜,就能殿燒出初期的鋼坯來。等鋼坯取之後,再經過反覆鍛造錘打,就是各種兵刃,可以成為比鐵器還要優秀的鋼質武器。

    負責鍛打的弟子,大錘小錘叮叮噹噹地敲打著。鋼材成色不一,厚重堅硬者,打成條後,急冷淬火,將來旋焊為刃。軟韌者,先淬火。再回火揉之,可為弩臂。

    郭立抓起剛剛打成了的矛頭,摸了摸滾燙的矛鋒尖利處,滿意的點了點頭,將矛頭放進了沁著冰的水裡。

    冰冷的水中,騰地竄起一股白煙。煙霧散去後,郭立發現呂不韋在侍衛的陪同下,行進了坊內。這次不僅僅是呂不韋自己而來,身後還帶著新城城主郭縱、監察史龐暖。已經兩軍的統領王剪和李牧。

    上午安排完了春耕的工作後。下午呂不韋就帶著幾人,一頭紮向了郭氏鑄造坊。

    軍械的製造進度必須還要加快,根據呂不韋的計算,按照如今的進度。當到秋後,也不可能完成五萬大軍的裝備任務。他可不希望,在戰爭開始的時候,自己的士兵因為裝備上的不齊備,而導致大量的人

    必須在秋季到來前,將隊伍武裝到牙齒!

    秋後之時,新城已是應該建成。匈奴能夠得到他們需要的各種生活物資,更能得到上好的銅質武器。當然不會對原陽進行襲擾。但呂不韋擔心的卻是惠文王的猜忌,以及秦、燕、齊三國的眼紅。

    畢竟等到秋後,新城呼和浩特建成之時,自己將會從匈奴處,換得大批戰導,以及略遜一些的駕馬。呂不韋估計,秋季的交易量。起碼會在十五萬,到二十萬馬匹之間。

    這等巨大的馬匹數量,被自己原陽一城所掌握,戰國任何一國必然都是無法忍受的,為了馬匹而進行的戰爭,已是事在必行之事!

    前段時間,呂不韋命令士兵。儲存了數量巨大的冰塊,為的就是給郭氏鑄造,提供淬火的冰冷水源。呂不韋認為越冷的水,退火的效果就越好。冰是水的固體形態,用其浸在水中,會使水的溫度最接近零度。

    「簡直是神乎其技巧也!」龐暖拿起

    「「達弩臂的軟鋼,看了一會,長歎道。作為士大夫階層出身的一員。龐暖平時要麼把鑄造的技術看得過低。要麼看得過於神秘,今天有幸目睹天下著名的鑄造大家,郭家的鑄造坊,對他心中的震撼,簡直是難以形容。

    望著穿梭忙碌的郭氏工匠們。他們在龐暖的眼中,漸漸幻化成千軍萬馬,百萬鐵騎之前,呂不韋一身戎裝的立馬橫刀。

    從大伙認為不可能製出鋼弩,到現在希望盡快得到鋼弩,前後不過一個月的光景。三叔公負責的鑄造進度,讓他還是略為非常滿意的,差的也只是技術上的問題。但此刻他最關心的卻是,是經過這一個多月,三叔公對他記錄的煉鐵為鋼之法,到底掌握了多少,試驗成功了多少。

    「不韋,你過來了!」三叔公滿臉煙火之色,抬頭望了呂不韋一眼,就又開始指導起,子弟們的鑄造工作去了。

    三叔公可能是現在滿原陽城,唯一如此隨意稱呼呂不韋之人,這直呼名字的不禮貌行為,聽在呂不韋的耳中,卻是無比的親切。畢竟在三叔公的眼裡,自己這個將軍,遠沒有侄孫女婿來得親切。

    「過來而已,對了,三叔公,我說的那特種軟鋼,進度到底如何了?冰冰可是急著要她的軟劍呢!」呂不半嘻嘻笑著說道。

    「還算順利,已經造出兩把樣弩來,射程可達二百多步,沒有你的那變態怪弩厲害,但上弦和射矢速度,都要比韓人的弩機方便快捷。關鍵是不用彎腰用腳去踩,省去不少麻煩和力氣三叔公淡然說道。

    「三叔公,您老人家燒出將軍說的那焦炭來了?」郭縱怯怯地問道。畢竟三叔公在郭家,是超越了其父家主郭厚毅的存在。面對父親郭厚毅,郭縱還敢胡言亂語,但面對這三叔公,郭縱可不敢有半絲的大意馬虎。

    「當然燒出來了!」三叔公的聲音裡,滿是理所當然和厭煩的感覺。不耐煩地說道:「這焦炭就是媒燒出來的,和用木頭燒木炭,沒有太大的區別,試上幾次就成了!炒鐵時用焦炭和木炭混合的效果,比木炭或者是蝶都要好愕多。但這熔鐵為鋼,實在太過消耗煤炭,我著用不上兩個月,這坊中的蝶炭,也將所剩無幾了。」

    「這點小事不用著急,明日我就派人,去先前找好的礦脈去挖掘就是!」昌不韋笑著說道:「三叔公,我看不行的話,就讓坊裡所有的工匠。都參加鑄造吧!畢竟咱郭家子弟。人數實在有限得很,按現在的進度。恐怕到了上秋之時,別說五萬大軍的準備,就是五千士兵的武器,也都難以夠數,更不要說鎧甲馬具這些裝備了!」

    三叔公聽了昌不韋的話,忙搖頭斷然說道:「此事,萬萬不可!這等超凡的技術,若是外流的話,豈不是要出大亂子?咱郭家子弟,能進坊裡為匠的,都是從小挑選教育出來的子弟,明白家族的利益高於性命。所以不用擔心。但是那些我姓之人,」

    呂不韋靈機一動,笑著尋尋善誘道:「三叔公,不如這樣,造弩的時候,讓工匠們分開,造弩臂的只造弩臂,造傳動輪的只造傳動輪,造弩機的只造弩機,還可以分得更細些。這樣每個人所掌握的,不都只是一部分的工序而已了嘛,這保密工作就算走到家了,而且每全部件上必須打上編號和製造者的標記,這樣出了故障,也能找出是哪道工序沒造好。」

    三叔公搖了搖頭,說道:「這法子和咱坊裡,過去鑄造銅器時。所用的分工之法差不多。製造弩機當然可以如此,就算是打造成型的兵器,也是毫無問題。但現在咱們最主要的,卻是那熔鐵為鋼的過程。這過程不只需要忠誠度,更需要對火候與金屬成色的掌握。現在我郭家子弟之中,能完全掌握火候與金屬成色之人,加上老頭我,也才不到五十之數,這才是我們現在最大的難題啊!」

    呂不韋皺了皺眉,這匠人的技術和經驗,可不是說學就能學得到。就算三叔公等人願意傳授,別人學習起來的話,怕是沒有十來年的實際工作經驗,也是無法學得。

    呂不韋想到這裡,不冉苦悶起來。望著面前鑄造鋼弩的郭家弟子。他不由發起呆來。

    呂不韋之所以先打算生產鋼弩,就是因為鋼弩,有著馬戰的明顯優越性。

    首先,它不會因為天氣而變形;其次,它不需要那麼多種的材料。根據郭家藏書中的記載,造好弓與弩,需要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攏諸材,寒冬時把弓臂置與弓匣之內定型,嚴冬極寒時修治外表。

    而造鋼弩雖然過程複雜了些。工藝要求嚴格之外,卻沒那麼多時間上的講究。而且對於弩的應用,也要比弓手來得快捷許多,根據在掩日軍中的試驗,只要兩個來月的時間,基本軍中人人都可使用弩機進行射擊,而且基本百步之內,都不會有太大的誤差。所以在呂不韋的心中,這種性能與功能優異的鋼弩,才是未來中遠程騎戰中射擊的重要武器。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