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的心情十分凝重,他受命輔政的第二天就受到了連續的打擊,本來他以為三弟楊慧到底與他有兄弟之親,便派次子楊英前去喚他議事,沒想到楊慧竟然拒絕前來,反而拋下了一句冷冰冰的話:「隨國公恐怕都保不住,還想幹滅族之事。」
楊堅頓時對這個三弟死了這條心,至於二弟,與尉遲家撕破臉後,楊二郎在妻子的串通下,視楊堅為仇,而且前幾天剛剛病逝,好在還有一個侄兒楊雄已經成人,而且楊雄與他父親相反,對他這個大伯一向尊重,反而願意幫他,失去這個二弟,楊堅都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
除了楊雄,楊家還有一個五郎對他這個大哥忠心耿耿,他回宮後,馬上下了三道指令:一、秘不發喪;二、戒嚴,內宮有進無出,外城無路引不許通行;三、升五弟楊爽為司馬上大夫,協助竇榮定衛戍京師,侄兒楊雄為禁軍副統領,與於智共同掌管禁軍。
只是第二個打擊又很快到來,元胄回報,自己的三弟媳順陽公主已經發出五匹快馬,出了京城,分向前方的各個實權人物和在京外的四位皇叔報信,如今已經無法追回,秘不發喪頓時成了一句空言。
楊堅怏怏回府,路上碰到元諧,又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元諧非但對楊堅當了大丞相無片言道賀,反而道:「公無黨援,有如立在洪水中的一道土牆,大危也。」
元諧是他的老同學。關係向來十分親密,連受打擊,想起大周各方反對他地強大力量,楊堅只覺得心力憔悴,差點就想撩挑子不幹了。
楊爽興沖沖的進門,口中叫道:「大哥,好消息,好消息。」
楊爽奉命去籠絡李德林、高熲兩人,如今回來,楊堅頓時精神一振:「怎麼樣?」
「高熲說願受驅馳。萬一大事不成,不辭滅族。而李德林則說即蒙關照,當捨命陪君子。」
「好。好,速請他們前來相見。」這兩人的官雖然不大,但素有見識,名望很高,有他們的投效,遠勝楊慧,元諧兩人對他的打擊。
兩人很快奉命來到。楊堅任命高熲為丞相府司錄,總攬丞相府一府事務,而李德林則被楊堅任命為府屬,謀劃對外一應事務。
有了高熲和李德林兩人,楊堅頓時如魚得水,楊堅最大的優勢就是取得了皇帝的遺詔。有大義之名,但這個大義之名不是沒有威脅,大周立國尚短。前三任皇帝都是兄傳弟,如今天子幼小,天元皇帝的那些叔叔,堂兄堂弟都有借口自立為帝,如果是番王與地方擁兵大將勾結,立馬就可以重立天子。
趙王招在京城可以暫時不管,而其餘四王皆可慮,楊堅採用李德林的計策,派出欽使以千金公主出嫁的名義將四王分別召回,而且一定要在天元皇帝大喪消息傳到之前趕到,只要四王上了路,他們就是得到消息想反悔也不成。
為了不讓四王起疑心,楊堅特意找了四個年輕人擔當欽使,長孫晟、崔彭、李渾、杜慶信,長孫晟不用說,有勇有謀,崔彭與長孫晟年紀相當,剛毅,有武略,正是在皇宮前指點獨孤氏下跪求情地禁衛,李渾、杜慶信,這兩人都有辯才,又是李穆、韋世康的親人,使用他們有籠絡李穆,韋世康之意。
四人走後,宣帝地死訊再封鎖已經無用,楊堅不再隱瞞,三日後,楊堅開始為宣帝發喪,時年八歲的周靜帝遷入天台宮,尊阿史那太后為太皇太后,楊麗華為皇太后,而靜帝地生母為帝太后,而陳月儀,元樂尚,尉遲繁熾三人,則入庵帶髮修行。
為了暫時籠絡大周各個蕃王,靜帝的二叔漢王贊封為上柱國、右大丞相,三叔秦王贄為上柱國,楊堅為假黃鋮左大丞相,總知中外兵馬事。
這次的封拜完全是由高熲、李德林設計出來的,宇文氏有十六個王爺,能征慣戰、文武兼備的大有人在,專挑宇文贊、宇文贄兩個少年出來掛職,自然是個幌子,他們不但年幼,而且其蠢如豬,不能,當年武帝也不會明知太子不成器,還是沒有另立太子,只是其餘二個兒子更加不成器,如今選他們出來,不過為了陪襯楊堅這朵紅花的兩片綠葉而已。
散朝之後,群臣出了天台宮,卻見庭中莊嚴地列著左丞相的儀衛,那分明是要送楊堅去丞相府,百官懵在當場,以後是到底是去皇帝地天台宮還是丞相府辦公,選錯一步,不但誤了自己的前程,就是身家性命也可能丟掉。
眾人頓時竊竊私語起來,楊堅朝李德林示意一眼,想讓他出頭勸說,李德林卻是微微搖頭,在場有的德高望眾,有的名動四方,都是跺一跺腳京城就會抖三抖的公卿,李德林以前不過是一名下大夫,如何有資格勸說。
楊堅的衛隊長、司武上士盧賁見狀,指揮士兵將滿朝公卿聚攏在一起之後,朗聲說:「走!欲求富貴者,都跟我去東宮。」
盧賁地這種態度若是在平常,任何一個人都會指責他無禮,偏偏此時大家卻都吃這一套,不管大家願不願,心裡都在想:「哼,以後若普六茹堅出事,我們是在他衛士強逼下才忍辱負重,可不是真的他。」
東宮便是丞相府。那是武帝為太子宇文贇修建的太子宮,不料宮殿剛剛落成,武帝便撒手西歸。宇文贇接上帝位,自然不住東宮,而直接住進皇宮(後改稱天台),將東宮讓給他兒子宇文闡居住。一年後宣帝傳位給宇文闡,便把東宮改名為正陽宮,讓小皇帝起居。只是又一年,宣帝也撒手西歸,小皇帝宇文闡匆匆入主天台官,將正陽宮空了出來,恰好成為楊堅地丞相府。
到了宮殿門口,正陽宮的皇家衛士將來人攔住,臣子怎可進駐帝宮,這不是反了嗎,盧賁大怒,將擋路地衛士推開。直接把劍架在衛士首領脖子上,結果一群衛士馬上作鳥獸散。楊堅順利進入了東宮,後面跟著浩浩蕩蕩的百官。
坐上正殿的座床。百官的賀語、頌聲、諛辭頓時有如潮湧,楊堅神情平靜,他心中非常明白,現在已無退路,要麼滅族,要麼做皇帝。
為了顯示新皇的德正,楊堅下令的第一道大丞相令便是全國實行大赦。並下令停止正在修建的洛陽宮,洛陽宮從天元皇帝登極時就開始修建,歷時二年還沒有完成,要用上百萬民夫,而且各州的郡兵每年都要抽調四十五天的徭役,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每天都有上百民夫活活累死,停建洛陽宮的消息一傳出。頓時天下萬民歡騰,不但百萬民夫得以活命,軍士停止了徭役,就是百姓也少了一項重稅。
百官退後,丞相府便舉行一個小型會議,參與地都是中青年將領軍校:宇文述、虞慶則、韓擒虎、賀若弼、元胄、元宇、元諧。元孝矩、長孫熾、長孫洪、長孫平、盧責、王誼、竇榮定、王世積、楊素、楊雄、李詢、李徹等數十人
他們都是楊堅需要特別籠絡之人,這些人都是各個世家的精英子弟,籠絡了這些人,等於也籠絡了這些人身後地世家。
望著這數十名將領,楊堅滿臉莊嚴肅穆:「諸位,自漢末黃巾之亂起始,三國鼎立,魏晉交替,十六國血戰,南北朝對峙,大亂特亂已經四百年,其間,各國互相殘殺不休,非但百姓塗炭,便公卿貴族也血流成河,難免朝夕之禍,漢人,鮮卑人,匈奴人、羯人、羌人、氐人,遙想我輩列祖列宗,誰家不飽受亂離之苦,哪一族不遭傷亡之痛……」
說到此,楊堅忍不住不勝唏唏,眾人都深以為然,這四百年來,先是漢人的勢力哀退,匈奴、鮮卑、羯、羌、氐各族乘勢而起,胡人各族先是大佔上風,視漢人為豬狗,奴僕,可以煮著吃地兩腳羊。但在漢人冉閔的絕地反擊下,數以百萬計的胡人也倒在漢人的反攻倒算中。
雖然冉閔後來還是失敗了,鮮卑人最後取得了勝利,但大量胡人被殺,胡人的衰退不可避免,東魏之後,鮮卑人不得不依靠大量漢人從軍來維持統治,漢人的地位才逐漸高了起來,不再與豬狗同列。如今的大周,便是鮮卑與漢人同治,鮮卑人將公主嫁給漢人地傑出將領,給漢人賜姓,另一方面,鮮卑人卻又將自己漢化,以前魏皇族拓撥改姓元,長孫這些更像漢人的名字,到了天元皇帝,更是連衣著也恢復到魏晉時期,
如今在座的也剛好一半是漢人,一半是鮮卑人,對楊堅的話都深有感觸,隨著東魏,西魏的分裂,雙方又互相攻伐不已,無論是漢人還是鮮卑人,各家都有無數子弟死在戰場上。
楊堅的聲音大聲道:「這種分裂征戰地局面應該結束了,中國應當回到統一的軌道上,這不但是天意,也是千家萬戶的呼聲,我朝武皇帝上體天心,下察民意,兩年平齊,為統一九州打下堅定地基礎,如今南朝還在,諸位胸懷韜略文武雙全,實為我朝軍旅之精華,收復江南、統一中國的任務便擺在你們面前,四百年動亂的歷史將在你們手中結束,三國以來,將相多如牛毛,但有何人能統一中國,迎太平盛世,立不世之功,成不朽之名,今日特請各位至此,便是想問問大家:有無這種雄心壯志。」
眾人都聽的轟然叫好,年輕人都是熱血沸騰,誰不想立赫赫威名,萬古流傳,楊堅的話正打中了他們的心思。
楊堅臉上現出了笑容:「很好,大家都有如此雄心壯志,孤願為汝等屯積糧草,備車造船,讓汝等去創建英雄業績,這段時間,可能幾月,也有可能要幾年,為什麼會有幾年的時間,現在皇上年幼,大周有許多人私心太重,為了得到更大的權力,他們有可能不惜反叛國家,挑起戰爭,如果有這樣的人,你們應該知道怎麼做,那就是要把那些人的私心堅決打下去,各位覺得如何?」
「丞相高瞻遠矚,我等決不負丞相所托。」眾人異口同聲的回答。
楊堅心中暗自得意,以後無論是尉遲迥,還是司馬消難等擁兵總管,或者是諸王挑起戰爭,他都可以安上一個破壞九州統一,阻撓大家建功的罪名,那些被他激起要千古留名,立不世之功的年輕將領都會團結在他身邊,將各人的反叛壓下去。
以前的東宮,如今的丞相府,楊堅正在忙碌的處理著各類政事,旁邊李德林、高熲兩人不時提出建議,有時還會和楊堅激烈爭執起來。
楊雄走了進來:「丞相,接到信使,玄龍軍明天就要回京了。」
楊堅精神一振,這些天他彷彿在刀尖上跳舞,每走一步都要瞻前顧後,生怕引起全國的動盪,如今總算聽到一個好消息:「傳我令,明天百官全部到城門迎接。」
楊雄連忙應道:「是。」
李德林撫鬚微笑:「丞相,此次玄龍軍大勝突厥而歸,我看不止要百官迎接,還可以組織百姓也一起迎接,要讓他們知道,若沒有玄龍軍的挺身而出,長安說不定已遭了突厥的兵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