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的抉擇 第二部(下) 第三百六十三節 達和約中奧擬簽字 揚國威君臣議閱兵
    「官府查封了大興號!」

    「大興號的韓老闆捲著錢跑路啦!」

    「大興號同香江商會根本就沒有關係!」

    隨著嘉定官府貼出查封大興號緝拿韓半瓶的通告之後,整個嘉定府頓時就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在之前的半年僅嘉定一縣就有近八成的鄉紳商賈對大興號進行了投資,更不用說周邊那些經過熟人介紹入伙的投資者了。原本以為經過印度洋的一役大興號會更加興旺,卻不想轉眼之間竟會迎來這樣的結局。而讓那些投資者更感恐慌的是,當他們爭先恐後地趕到大興號門前時卻發現等待他們的只有官府冰冷的封條以及荷槍實彈的官兵,原本打下的如意算盤,人們直到此時才發現原來他們都是那「最後一個」。

    而就在整個江南為大興號事件雞飛狗跳之時,一直在湯山行宮避暑的弘武女皇也起駕回了京師。不過孫露在這會兒回京倒並不是為了處理大興號事件,事實上正好相反,自從嘉定縣衙門正式立案之後,不管是香江商會還是內閣都沒有再去過問這件事,彷彿這一干人等與嘉定發生的那樁案件都毫無關係一樣,就算有報社想要打探這次事件背後的內部消息,得到的回復也一概是無可奉告。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朝堂上的風向就由原先鬧哄哄的股市轉向了捷報頻傳的印度洋。

    「一、中華皇帝、奧斯曼蘇丹意存睦好不絕,約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規,亦可任意交派秉權大員,分詣中華、奧斯曼兩國京師。

    二、中華欽差大臣並各隨員等,皆可任便往來,收發文件,行裝囊箱不得有人擅行啟拆。

    三、兩國官員,辦公人等因公往來,各隨各位高下,准用平行之禮。

    四、中華皇帝酌看通商各口之要設立領事官。

    五、中華國民人准聽持照前往奧內地各處遊歷、通商,執照由領事官發給,由奧地方官蓋印。經過地方,如飭交出執照,應可隨時呈驗,無訛放行;僱船、僱人、裝運行李、貨物,不得攔阻。如其無照,其中或有訛誤,以及有不法情事,就近送領事官懲辦,沿途止可拘禁,不可凌虐。

    六、奧國不得以宗教、民俗為由歧視中華國民。

    七、中華國民,在各口並各地方意欲租地蓋屋,設立棧房、祠堂、醫院、墳塋,均按民價照給,公平定議,不得相勒。

    八、中華國民如遭欺凌擾害,及有不法匪徒放火焚燒房屋或搶掠者,奧地方官應立即設法派撥兵役彈壓查追,並將焚搶匪徒,按例嚴辦。

    九、凡中華國民在通商各口,所有各家產財貨,奧人均不行欺凌侵犯,至奧官府無論遇有何事,均不得威壓強取中華帝國之船隻,以為公用、私用等項。

    十、中華屬民相涉案件,不論人、產,皆歸中華官員查辦。

    十一、中華國民有犯事者,皆由中華懲辦。奧人欺凌擾害華人,皆由奧國地方官自行懲辦,兩國交涉事件,彼此均須會同公平審斷,以昭允當。

    十二、開放阿巴斯、巴士拉、亞丁、荷姆茲西、馬斯喀特五口通商。

    十三、通商口岸所取秤碼、丈尺均按照中華海關部頒定式,由各監督在各口送交領事官,為昭劃一。

    十四、中華貨船進口並未開艙欲行他往者,限二日之內出口,即不徵收船鈔,倘逾二日之限,即須全數輸納,此外船隻出、進口時,並無應支費項。

    十五、中華國民運貨進口既經納清稅課者,凡欲改運別口售賣,須稟明領事官,轉報監督官委員驗明,實系原包原貨,查與底簿相符,並未拆動抽換,即照數填入牌照,發給該商收執,一面行文別口海關查照,仍俟該船進口,查驗符合,即准開艙出售,免其重納稅課。如查有影射夾帶情事,貨罰入官,至或欲將該貨運出外國,亦應一律聲稟海關監督,驗明發給存票一紙,他日不論進口、出口之貨,均可持作已納稅餉之據,至於外國所產糧食,華船裝載進口,未經起卸,仍欲運赴他處,概無禁阻。

    十六、中華商船查有涉走私,該貨無論式類、價值,全數查抄入官外,俟該商船賬目清後,亦可嚴行驅除,不准在口貿易。

    十七、約內所指華民罰款及船貨入官,皆應歸奧國收辦。

    十八、中華船隻欲進各口,聽其雇覓引水之人;完清稅務之後,亦可雇覓引水之人,帶其出口。

    十九、中華師船,別無他意,或因捕盜駛入通商各口,一切買取食物、甜水,修理船隻,地方官妥為照料,船上水師各官與奧國官員平行相待。

    二十、奧國承認中華在埃及公國一切權益。

    二十一、賠償中華商民損失及軍費白銀共8萬兩。」

    朝堂之上黃宗羲以抑揚頓挫的語調朗聲念出了從阿巴斯傳來的談判結果。這是女皇回京之後召開的第一例會,到場的不僅有內閣各部大臣,還有來自商會與印度洋殖民地的議員代表,幾乎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勝利者才有的得意笑容。

    「陛下,以上條款就龔大人與奧使談判的結果,敬請陛下聖裁。」黃宗羲言畢恭敬地將手中的折子遞給了龍椅上的孫露。

    「准奏。」孫露點頭應道。

    「陛下聖明。」黃宗羲微微欠身接著又進言道:「如今條約既已達成,雙方須在一日之內正式簽字,但目前簽字地點還尚未決定,臣等以為我朝既是戰勝國,就理應讓奧派使節來南京簽字。」

    「黃首相言之有理,臣附議。」出列附和的是海軍元帥李海。此次帝國艦隊橫掃印度洋,幾乎全殲奧英聯軍。擁有如此驕人的戰績,作為海軍尚書李海當然是希望能有機會在全國人民的面前好好顯擺顯擺,於是他跟著就進言道:「陛下,明年即為我朝召開國會之年,屆時奧使來降,不僅能壯我中華聲威,還能讓百姓分享帝國的重點征戰四海的榮譽。」

    然而聽李海這麼一說孫露卻微微蹙了蹙眉,轉過頭向黃宗羲問道:「黃卿,奧斯曼那邊對簽字儀式的地點有什麼要求嗎?他們可曾表達過要投降?」

    「回陛下,奧斯曼希望能經互相尊重的方式來簽定一份雙方接受的和約。」黃宗羲轉述了來自奧斯曼方面的要求。不過在他看來奧斯曼的這一要求並不過份。倘若奧使來中國,身為禮儀之邦的中華朝當然會以隆重而又周全的禮儀接待他們。因此他們根本不用擔心自己不受尊重,只是不過那些禮儀說到底並非是為奧使準備的,而是為了向中華百姓向來朝的各藩屬國顯示天朝泱泱氣度的。

    然而坐在對面的弘武女皇顯然對這種官面文章不感興趣,此刻她更在乎的是臣子們對這件事的態度,想到這裡她當即神色一凝嚴肅地反問道:「這麼說奧斯曼並沒有投降的意思?」

    「這……」給女皇這麼一問黃宗羲先是楞了一下,但當他明白女皇的意思後,隨即不敢隱瞞地老實稟告道:「確實可以這麼說,陛下。」

    「什麼!奧斯曼人不肯投降!」李海一聽奧斯曼方面竟是這種態度,當即憤然道:「既然奧人不肯服輸,咱們就打得他心服口服。陛下,臣懇請您允許臣帶艦隊前往印度洋興師問罪!」

    面對李海的慷慨請戰,同樣面子至上的文臣武將自然是各個群情激憤叫囂著要給奧斯曼人教訓,可一旁來自殖民地的議員代表卻面露猶豫沉默不語,這兩種鮮明的反差自然盡落於孫露的眼底,而她對此卻一點都不覺得詫異。向來注重面子的中原百官或許可以不要賠償、不要通商、不要什麼條約,但絕對不能沒有面子,可對商會的商人來說什麼「面子」都是假的,能抓在手裡的權益才是實打實的。之前印度洋上歷時近兩年的戰火與封鎖已經讓他們損失了大筆財富,倘若繼續這麼打下去損失只會越來越大。就商人而言他們不怕戰爭,即討厭沒有賺頭的戰爭。

    明白眾人心理的孫露只是淡然一笑搖頭道:「李元帥莫要激動,我軍在印度洋上所取得的勝利世人有目共睹。而奧斯曼人也承認了自己的失敗並同我們簽下停戰條約,不過事情也僅此而已。若說讓奧人投降那未免也過於托大了一些,再說我朝出兵印度洋本就是為保護帝國在海外的僑民,保障帝國貿易的通暢,而今這些目地都已達到,也就不必再為面子上的事大動干戈了。」

    「陛下聖明。」黃宗羲聽罷連忙帶頭高聲稱頌道。作為內閣首相兼財政部尚書的他可比那些議員代表更見不得戰爭延續。畢竟李海出一次海的話這錢那都是得從他這邊掏的,此時為了不給海軍部以增加預算的機會,他跟著又打圓場道:「其實是投降也好,停戰也罷,只要世人知道是我中華贏了這場戰爭就足夠了。」

    眾人眼見女皇首相接連發話自然也不好再堅持下去。倒是李海還有些不甘心地進言道:「既然如此那就更應該讓奧使來南京簽字。倘若朝廷屆時再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的話,一定能讓奧人為他們愚蠢與軟弱而感到無地自容。」

    「哦?閱兵儀式嗎?」龍椅上的孫露玩味著李海的建議。可底下的黃宗羲等一干文臣卻暗自皺起了眉頭。不可否認李海的這個建議並不算過分,須知除了當年滿清投降以及後來孫露的登基大典之外,中華朝已經有十多年沒舉辦正式的大型閱兵儀式了。雖然中途也曾有過龍艦下水之類軍事色彩濃郁的慶典,只是相對中華帝國所取得的赫赫軍功來說,那些軍事慶典在多數人的眼中實在是有些「寒酸」。可無論如何,相比前朝中華帝國的軍部不僅擁有更大的自主性,而且軍人的地位也有了長足的提高,加之這幾年軍隊特別是海軍在海外軍事活動連連告捷,更是進一步擴展了軍隊在民間的影響。然而鑒於歷朝歷代軍閥藩鎮割據、武將篡權的前車之鑒,像黃宗羲這樣的重臣卻一直懷揣著戒心審視著軍部的發展。正如此刻李海提出閱兵的要求,在文臣們看來亦是一種「不良」的企圖。

    「陛下,臣以為此次軍隊在海外取得固然值得慶祝,但連續三年的征戰已經讓朝廷花費頗多,依臣看來這閱兵之事還是從簡的好。」發言者是同為元帥的陸軍尚書張家玉。相比盛氣凌人的李海,張家玉一直以來都保持著一個傳統武人應有的德行。他那內斂、穩重處事風格,以及從不插手政治的立場向來都為朝野所稱道。因此就算陸軍在建國之後的戰功遠不及海軍,張家玉卻依舊被眾人視做軍部的主事人。

    這不,張家玉的話一出口就立即得到了一干文臣的一致附和,只是在在場的議員們看來,一場從簡的閱兵儀式辦了不等於沒辦嗎。一旁的李海眼見自己的建議接二連三地被駁回,臉色更是毫不遮攔地難看了起來,而黃宗羲等人卻是全當沒看見似的把他晾在了一邊。

    這一系列細微的變化自然都沒有逃過孫露的眼睛。雖然世界上不少國家的陸軍與海軍都有互「掐」的習慣,但中華朝陸軍部與海軍部的對立無疑是內閣文臣們的傑作。在陸軍取得大捷時宣傳的重點放在海軍,在海軍順風順水時卻將預算撥給陸軍,這便是黃宗羲內閣在過去的四年中一直在做的事。孫露當然知道黃宗羲他們這麼做並非是針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也無意削弱中華朝的武力,這只是一種政治上的制衡,畢竟軍隊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為你攻城掠地的同時,也會威脅到你自身的安全,更何況合理的競爭有時也是推動軍隊發展的一種動力。

    眼看著李海的眼神越來越失落,孫露知道該是點到為止的時候了,卻見早已有了腹稿的她清了清嗓子當眾宣佈道:「既然軍部如此體諒朝廷,那這閱兵式不搞也罷。」

    「陛下聖明。」黃宗羲再一次高聲頌道。剛才在心中快速運算出閱兵大致所需要的經費後,他立即就同周圍的同僚對了個眼色,決心這次怎麼著都要從海軍部的預算中拉出一部分經費做補貼,而此刻女皇直接宣佈不搞閱兵式更是說到了他們的心坎裡。

    只是黃宗羲的話音還未落下,女皇便又宣佈了一個讓他大跌眼鏡的決定:「不過這次海軍的將士們好歹也為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如今奧斯曼人又多少心存不甘,所以現在需要觀看一場閱兵儀式的並非我朝的百姓,而是奧國的君臣!」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