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的加冕儀式非常隆重,甚至超過了李世民當初的登基儀式。
長安北城建起了一座迄今為止最大的道觀,就是以後道教的中心了,祭祀的主要便是太一,當然,還有女媧、三清、還有三皇也在祭祀的行列。
高台已經建起,這裡便是日後祭祀太一的所在了。九十九層台階,便意味著天帝乃是九九至尊,也只有教宗可以登上這高台祭祀天帝。
九聲鐘聲響起,悠揚厚重,一直傳遍了大半個長安城。
文武百官均已來到,穿的依然是官服,除了教宗,官府中人不得出任道教的任何官職。
來自各地的道家的重要人員都已經來到了長安,最出名的便是天師教的這一任張天師了,他們一身全新的道袍,天師的道袍為杏黃色,大祭酒為青黑色,祭酒為青色,而普通的道士,道袍便是藍色了。唯一相同的是,每一件道袍上均繡著陰陽魚,外面是八卦的圖案,看起來更顯得神秘莫測。
李世民依舊是一身帝王的冕服,他在萬眾矚目下,一步一步的走上了長達九十九階的高台上。九為數之極,九十九級代表的是九九至尊,這是唯有天帝才配得上的位份。
高台上,三位天師已經在等待,他們自然是袁天罡,李淳風,還有就是龍虎山的張其峰天師。他們手裡捧的分別是教宗的袞服、冠冕,還有就是教宗的權杖。這權杖實際上是李承乾的惡搞,權杖乃是純金打造,權杖的頂端,是用黃水晶雕琢的日月圖案,杖身上,用銀絲勾勒出周天星辰,代表的就是天帝了。
李世民終於站到了高台上,抑揚頓挫地念了一通駢四驪六的祭文,又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除了天地君親師。是沒有人受得起如此大禮地。而既然道教宣稱太一為天帝,皇帝位天帝之子,按照禮制,自然是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的。
然後再上了三炷香,又奉上了三牲,也就是太牢為祭品。祭祀也就差不多了!
重頭戲還在下面。
接下來自然是教宗地加冕儀式。
袁天罡首先上前。奉上了明黃色地冕服。李世民很自然地張開雙臂。袁天罡為他穿上了那身冕服。然後退後了三步。垂手站定。
然後。李淳風捧著九龍冠走了過來。李世民神情肅穆。取下了頭上地帝冠。李淳風同樣雙手高舉。為李世民帶上了九龍
最後。張其峰捧上了權杖。雙手遞給了李世民。李世民伸手接過。
然後。李世民猛然轉過身來。高舉著權杖。站在了高台上。口中呼喊道:「天祐大唐!」祭祀地時間非常巧妙。金色地陽光灑下。正照在李世民地身上。加上他那一身明黃地袞服。從下面看起來。李世民渾身便被沐浴在耀眼地金光裡。
神跡啊!李承乾第一個跪下。袁天罡李淳風他們三個天師同樣跪了下來。很快。祭壇下黑壓壓地跪了一地。「天祐大唐」、「陛下萬歲」地呼喊聲震耳欲聾。
神跡的消息傳遍了長安,那一套,帝王乃是天子的理論一下子深入人心。
加冕典禮已經結束,接下來。便是帶領文武百官參觀道觀了。正殿裡供奉地是太一的塑像,神像並非如佛教的金身,依舊是泥胎木塑,最主要地便是道觀中無處不在的壁畫,上面畫著自古以來的神話傳說,自然都與太一天帝聯繫在了一起。
牆上的壁畫是閻立本畫的,不知花了多少功夫。那天界的無邊勝景,更是畫得活靈活現。
那仙境中,似有雲霧繚繞。飄渺不定。幾隻仙鶴在其中翩躚起舞,還有一些看起來就很有靈性的古怪的靈禽穿梭其間。似乎有風吹過。更叫人覺得行雲流水。再往前看去,便是一座高大的通天神柱直插天際,不知有多高,天柱內側立起了一座巨大地牌樓,這牌樓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寶玉妝成,遠遠望去,「南天門」三個奇古大篆赫然在目。裡面一座大殿赫然在目,殿前有幾根大柱,柱上纏繞著金鱗耀日赤須龍;又有幾座長橋,橋上盤旋著彩羽凌空丹頂鳳。大柱下方有金光輦道連通在南天門與大殿之間,這大殿就是仙官朝拜天帝之所在的靈霄寶殿,大殿由幾重複道迴廊盤旋,處處玲瓏剔透;三簷四簇,層層龍鳳翱翔;大殿之內九階白玉階,將大殿分成上下兩層,上層有九龍寶座、九鳳寶座,乃天帝與帝后之主位,下層有數根架殿紫金柱,乃三班朝臣所立之處;靈霄寶殿周圍卻有無數天宮,遣雲宮、毗沙宮、五明宮、太陽宮、化樂宮、極樂宮、無極宮……一宮宮脊吞金穩獸;又有數重寶殿,乃朝會殿、凌虛殿、寶光殿、天王殿、靈官殿、養心殿、朝聖殿、吞雲殿、寶成殿……一殿殿柱列玉麒麟。又有一座座花園、城池、鬧市、關卡分佈在各宮殿四周,便如有人親眼目睹一般,叫人心旌動搖,目眩神馳,頓生嚮往之心。如此,才是仙家勝地啊!
還有就是各個神靈的畫像,首先,便是盤古開天闢地,然後,天地即開,盤古化身萬物,元神成為天帝太一,居住在天界。在道教的宣傳中,女媧成了天帝之女,與伏羲為兄妹。壁畫上,女媧捏土造人,煉石補天歷歷在目。又有誇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圖案繪在壁上,除此之外,更有三皇五帝的種種事跡列在其中,伏羲創八卦,神農嘗百草,軒轅與蚩尤在逐鹿大戰,還有大禹治水,九鼎鑄造,以定天下等等傳說盡在其上,叫人嘖嘖稱奇。
壁畫旁邊用行書做了說明,還有幾個道士在旁邊給眾人解釋壁畫上的含義,還有如今道教的教義。
道觀裡的募捐箱那邊,已經不知有多少人往裡面捐了香油錢,官員富商是不缺錢地,那些做了虧心事的,更是想要神仙保佑,可別死後還要受苦。便是沒多少錢的人,聽說這些錢不是用來給這些道士補助生活的,而是用來救濟孤寡,扶貧濟困的,都從兜裡掏出了一點積蓄,積少成多之下,也是一筆收入。
李承乾看著如此景象,心中歎息,但願一直是太平盛世,可不要讓這募捐成了某些人斂財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