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投降」,恐怕是對美國最嚴厲的「懲罰」了。
只要美國宣佈無條件投降,就等於放棄了一切要求,放棄了一切權利,其命運完全由戰勝國掌握。
當時,帝國內閣內部也就相關的問題進行了一場大範圍的討論。
焦點就是,有沒有必要在戰後重新劃分美國的行政區域,而由此引發的新爭論是,有沒有必要在美國推行民主政治。
在推行民主政治的問題上,基本上所有內閣成員都持贊同態度。
與民主政治相應的就是集權統治,或者獨裁統治。顯然,作為一個從君主立憲制走過來,經歷了數百年的鬥爭才建立起民主制度的國家,帝國的政治家很清楚,獨裁與集權帶來的只是新的威脅。
不說別的,在獨裁與集權治下,民眾很容易受到統治者煽動的民族情緒的影響,從而迅速走上武力擴張的道路,從而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威脅的軍事強國。如果只是一個普通國家,問題還不大,畢竟小國再強大,也只能威脅到周邊國家。可美國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國家,更不是一個小國。如果美國走上了武力擴張的道路,不但會對周邊國家構成威脅,還會對帝國構成威脅,甚至會對全世界構成威脅。
次世界戰之前,美國就是在其相對集權的總統國會制的推動下,迅速武裝了起來,並且最終打破了戰爭雙方的優劣關係,導致帝國不得不通過割地求和的方式,換來了二十年的喘息機會。
而在這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能夠為帝國的頭號強敵,也正是其相對集權地制度賦予了美國總統太大的權力,使得美國總統可以根據利益集團地需要,通過控制輿論,製造國家與民族情緒的方式,將美國帶入了戰爭,並且成為了協約國集團的頭號強國。
要想使美國不再對帝構成威脅,就得在美國推行民主政治。
如此一來。就須更美國地行政區化與政治體制。讓沒有佔到人口多數地白人種群失去政治。從而失去控制美國地能力。
比如。在美國現行地政治體制中。是間接選舉。即選舉人票地方式來確定總統。
人口並不佔多數。但是以白人為主地東北部地區地幾個州擁有過多地選舉人票。相反。在人口較多。但是少數族裔為主地西部與西南部各州卻沒有幾張選舉人票。因此。在美國地歷屆總統選舉中。不趕當選地全是白人。就連被參選地都全是白人。少數族裔連發言權都沒有。又有什麼政治權利呢?
在統一內閣成員地觀點之後。蕭鼎昆將相關地事情交給了特別委員會。
隨後。特別委員會就提出了二套比較可行。但是完全不相關地方案。
一是徹底改變美國地政治制度。即廢除總統國會制。仿照帝國地政治體制。建立議會內閣制。
雖然這二種政治體制都是民主政治,但是其行政體系則完全不一樣。
在總統國會制中,總統地權力非常大,國會只在用來體現民主,同時制衡總統的政治機構。比如,總統有權直接擬定法案,在國會批准,即正式生效之前,以行政法案地方式暫時執行。即便被國會否決,總統仍然可以繼續向國會提交修改之後的法案,並且在一定地審核次數之後,總統可以繞過國會,以行政法的方式頒布新的法案。在此情況下,國會如果仍然不同意新的法案,就只能通過彈劾制度來彈劾總統。因為彈劾需要至少三分之二的國會議員,且必須在經過最高法院的審批之後才能正式生效,所以要想彈劾總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反,在議會內閣制中,內閣是由議會多數黨推選出來的行政機構,因此內閣首腦的權力很有限。為了得到議會的,內閣首腦必須團結議會的多數黨。因此,可以通過設定交替選舉制度,使得在野黨可以在議會中擁有一席之地,甚至獲得多數席位。如此一來,內閣首腦就必須下台,由新的多數黨推舉新的內閣。當然,如果內閣首腦在行政時與議會嚴重對立,議會既可以彈劾內閣,也可以通過自我解散,提前進行大選的方式來瓦解內閣,達到重足內閣的目的。
由此可見,二套體制的差別就在於,由公民直接選舉出來的國會(或者議會),在與行政機構的博弈中,總統國會制中,前者處於被動地位,議會內閣制中,前者處於主動地位。
千萬別小看這一點差別,這直接決定了二套民主體制的根本差別。
可以說,總統國會制行政權利,可以使一個國家在某些特
揮出更大的潛力。而議會內閣制卻強化了立法權的公權在博弈中被削弱,也使行政權受到了更大的限制。
當然,在戰時體制下,議會內閣制的問題也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
相對而言,修改美國的政治體制,相對要容易得多。只是,在推行的過程中,肯定要麻煩得多。畢竟,二百多年來,美國一直施行總統國會制,整套制度已經深入民心,很難讓美國的民眾在短時間之內接受新的政治體制。
因此,在提出這項建議的時候,特別委員會強調了軍事佔領的重要性。
按照相關的提議,如果要在美國推行議會內閣制,就首先得強化軍事佔領,並且做好在美國駐軍數十年的準備工作。只有在經歷了幾代人之後,新的政治體制才能逐漸深入民心,得到廣大美國人的認同與。
特別委員會提的第二套方案就是重新劃分美國的行政區域。
當時,特別委員會沒有強一定要在美國取消聯邦制,而是將現有的四十八個州(阿拉斯加與夏威夷都是不具備聯邦主體的海外領地)重新劃分為三十一個州(或者行省),並且保證在至少十六個州中,少數族裔佔多數。然後重新確定選舉人票的數量,確保競選者只需要在十三到十五個由少數族裔佔多數的州中獲得勝利,就能夠獲得大選的勝利,從而成為總統。
當然,具體的劃需要在對美國的人口,以及族群分佈情況進行了詳細,完整的調查之後才能確定。
這套方案的最大好處是,不需要美國的政治體制做太大的修改,可以在現行體制下,全面削弱白人族群的特權,並且確保在未來的選舉中,得到少數族裔的競選者可以順利當上總統。
當然,這套方案最大的是,不可能從根本上瓦解美國再度崛起的基礎。
不說別的,歷史上,曾經是帝國的附屬國,數百年來一直向帝國學習,可最終還是成為了帝國的死敵。墨西哥的主體就是帝國殖民者與土著的混血後裔,可最終還是走上了親美的線路。
最重要的是,亞裔,特別是帝國後裔美國人口中所佔比例不到百分之十,且集中在美國西部地區,很難成為多數族群。而其他少數族群只有在拿到好處之後才會倒向帝國,與白人爭權。如果今後局勢發生變化,誰能保證其他少數族群不會再次成為白人的附庸,從而使美國的政權再次落到白人族群的手裡?
可以說,這兩套方案都有其優點,也都有其缺點。
當時,連蕭鼎昆都有點不決。也正是如此,在第四輪談判中,帝國只要求美國無條件投降,而不提具體的處置方案。也就是說,只要美國無條件投降了,到底怎麼處置美,可以在戰後確定,而不需要在這個時候急著下結論。
因此,當務之急就是讓美國「無條件投降」。
談判進行得相當艱難,只是雙方的耐心明顯比前三輪談判時好得多,都沒有急著宣佈休會,或者是終止談判。
直三月日,談判才再次破裂。
美國無法接受「無條件投降」這個要求,而帝國也不會開出對美國更有利的「罰單」。
談判破裂,戰火重燃。
當天,白佑彬就收到了衛延年發來的命令,讓他立即在美國南部地區發動一場規模浩大的進攻行動。
只是,以當時的情況,這確實有點勉為其難。
陸戰隊在二月二十日的時候才佔領了整個新奧爾良地區,到現在才過去十一天,很多部隊的調運工作都沒有到位,物資運送工作也在緊張的進行之中,就連新奧爾良的舊港都沒有完全恢復吞吐能力,要在這個時候發動新的進攻,就算白佑彬有這個心,也沒有這個力。
當然,比白佑彬樂觀的大有人在。
陸少豐與餘輝宏都認為可以向美國內地推進,至少可以佔領巴吞魯日,為深入密西西比河流域打下基礎。同樣的,楊定方也認為可以去炮擊佛羅里達半島上的美國港口與大城市,擴大炮擊範圍。
因為這次的任務是由衛延年直接下達的,所以白佑彬也只有硬著頭皮,讓陸少豐、餘輝宏與楊定方他們自己去幹。
反正,現在打,總比拖下去多。
再說了,美軍幾乎全線,即便向美國內地挺進,也不會遇到太大的麻煩吧。
結果,數日之後,白佑彬就為這個想法感到後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