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 正文 第九卷 投石問路 第六章 先海後陸(第三更)
    海軍技術轉讓談判最終變成了軍事技術合作共享談判。

    很快,土耳其、意大利、南部非洲(當時南非已經獲得了一部分國家主權,只是並沒有宣佈獨立,名義上仍然是帝國的海外領地),埃及(在帝國陸戰隊佔領了蘇伊士運河之後,埃及就宣佈獨立,並且加入了同盟國集團),日本(民主日本)等國也參加了談判,並且將談判範圍擴大到了所有軍事技術。

    按照蕭鼎昆的意思,帝國可以將一些關鍵技術,特別是對提高海軍戰鬥力至關重要的技術提供給重要盟國,甚至幫助盟國設計大型戰艦。同時,同盟國集團內有能力與實力的國家也應該做出相關的貢獻,比如向其他盟國提供一些陸軍方面的技術。

    顯然,蕭鼎昆的矛頭對準了德國。

    雖然當時德國在海軍裝備方面不怎麼樣,但是德國陸軍的裝備卻是世界一流,很多技術連帝國都垂涎三尺。不說別的,德國陸軍的七十五毫米反坦克炮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帝國陸軍一直想引進,可一直沒能與德國達成協議。另外,德國製造坦克裝甲的技術,以及坦克燃氣發動機的技術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帝國在這方面比德國差了很大一截。

    對於蕭鼎昆的提議,土耳其與意大利立即表態支持。

    毫無疑問,這兩個國家都想獲得帝國與德國的先進技術,而他們能夠拿出來的先進技術並不是很多。

    另外幾個國家(地區)也都在帝國的控制之中,自然舉雙手贊成。

    似乎早就預料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十一月底,同盟國首腦齊聚開羅的時候,德國元首提出,拿出來共享的應該只有技術,還有資源。德國元首的理由也很簡單,決定戰爭勝敗的不僅僅是技術,資源更重要。

    如此一來,問題就變得複雜了。

    當時。對德國元首的提議最為不滿地就是土耳其。因為土耳其確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技術,卻擁有與其國力不相稱的資源。比如,產自土耳其南部海灣地區的天然氣就能滿足同盟國的需求,而產自土耳其中部地區的重油則提供給了帝國、德國與意大利三個盟國。可以說,除了在南面牽制住俄羅斯之外,土耳其在戰爭做出地最大貢獻就是將其出產的戰略資源源源不斷的輸往盟國。

    如果按照德國元首地意思。可以用技術換資源地話。土耳其地收入將大大減少。

    相反。意大利則暗中贊成德國元首地提議。說白了。意大利是一個資源比德國更貧乏地國家。如果能夠用技術換資源。意大利手裡還有一點本錢。最終。蕭鼎昆將幾個盟國地首腦凝聚在了一起。

    在元首會議結束地時候。同盟國集團地四個主要成員國基本上達成了交換技術。以及用技術換資源地初步協議。當然。怎麼衡量各項技術地價值。以及技術換資源地可行性等等問題。都需要通過多邊與雙邊談判才能得到解決。相關地談判工作絕對是一件費時又費力地事情。特別涉及到幾個國家地多變談判。至少都要花幾個月才能達成一致意見。

    無論如何。「開羅會議」是凝聚同盟國集團。集中同盟國力量地關鍵會議。

    這次首腦會晤也開啟了同盟國集團地深入合作。並且為戰後地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礎。因為。在會議上。各國首腦不但商談了交換技術與技術換資源地問題。還重點討論了同盟國集團地下一步戰略走向。與戰略安排。為今後劃分各主要成員國地重點作戰方向做好了準備。戰後。正是根據各成員國地重點作戰方向。以及在各個戰場上地投入比例確定了戰後地世界秩序。以及世界新格局。

    對帝國海軍來說。「開羅會議」最重要地成果還是蕭鼎昆與德國元首地單獨會晤。

    這次雙邊元首單獨會晤中,確定了三個重要問題,其中有兩個與帝國海軍有關。一是帝國海軍與德國海軍未來二到三年內在北大西洋戰場上的聯合行動,二是帝國海軍與德國海軍的技術合作。

    按照兩國首腦與元首達成地協議,在今後二到三年之內。帝國的戰略重點將放在太平洋上,力爭將戰略優勢轉化為戰略勝勢。在此期間,德國將主要承擔對俄作戰任務。為了削弱俄羅斯的戰爭潛力,帝國與德國海軍將盡全力絞殺北大西洋上的航線,特別是從美國(英國)前往俄羅斯的海上航線。

    按照這一戰略規劃,帝國將幫助德國設計一種或者二種適合破交作戰的主力艦,並且向德國提供相關的技術。同時,德國將向帝國提供用來製造坦克的先進技術,以保證帝國陸軍能夠在二到三年之內打造出一支能夠在西北戰場上戰勝俄羅斯陸軍的強大裝甲部隊。並且與德國陸軍攜手擊敗俄羅斯。

    由此可見。當時德國需要兩種戰艦。

    一是強大地快速戰列艦,二是大型巡洋艦。

    快速戰列艦將負責引開英國艦隊。並且牽制住英國艦隊。大型巡洋艦則負責北大西洋上地破交作戰行動。

    當時德國正在設計H級戰列艦,也就是「俾斯麥」級的後繼艦。

    按照德國海軍地規劃,「俾斯麥」級只是德國重振海軍軍備中的一種過渡型戰艦。H級(「俾斯麥」號在德國海軍中的編號為F,二號艦「提爾皮茨」號的代號為G,按此順序,下一艘主力艦的代號為H)才是德國海軍用來挑戰英國海軍,打破英國海上封鎖,奪取北海與北大西洋制海權的主力艦。

    早在兩年前,德國海軍就完成了H級39年型的設計工作,只是其性能並沒有比「俾斯麥」提高多少,而且當時德國沒有能力建造這種大型戰艦,所以設計被徹底推翻。隨後德國的艦船工程師又推出了40年型,現在則發展到了41年型。

    只是,不管是39年型,40年型,還是正在設計的41年型,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這也是德國急不可耐的希望帝國提供幫助的主要原因。以德國的技術水平,很難在同等排水量的前提下,設計出比帝國海軍「皇帝」級更強大的快速戰列艦。如果放開排水量,不但建造成本增加,建造週期延長,還將嚴重擠壓德國原本就非常有限的戰略資源,從而對陸軍,以及海軍其他戰艦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按照蕭鼎昆的承諾,七十四年(42年)一月份,帝國海軍就向德國提供了全面幫助。

    當時,帝國海軍提供的不是「皇帝」級戰列艦的設計圖紙,而是江南造船廠在「皇帝」級乙型戰列艦上做出改進,最終因為「省」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順利完成而被帝國海軍放棄的「皇帝」級丙型戰列艦的設計圖紙。

    相對而言,「皇帝」級丙型戰列艦比「皇帝」級乙型戰列艦有所提高,但並不明顯。

    除此之外,帝國還向德國提供了六十七年型四百毫米艦炮與配套彈藥的製造技術,並且幫助德國建立了兩條彈藥生產線。

    只是在最終確定建造的時候,土耳其用資源「入伙」。

    考慮到德國本土港口在英國海軍的封鎖之下,大型戰艦很難突破英國海軍的攔截,所以最終將建造地點選擇在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為此,德國與帝國將分頭幫助土耳其在伊斯坦布爾建造兩座船廠,其中一座為德國建造四艘快速戰列艦,另外一座出了為土耳其建造四艘戰列艦之外,還將負責為帝國海軍第四艦隊的戰艦提供維修服務。

    可以說,最終的結果是皆大歡喜。

    德國在此過程中獲得了設計與建造快速戰列艦的寶貴經驗,並且為其後的L級快速戰列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鋪平了道路。土耳其則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快速戰列艦,為其擴大在地中海的發言權獲得了資本。帝國海軍則由此換來了德國的先進技術,並且在黑海附近獲得了立足點,同時得到了大批寶貴的戰略資源。

    幫助德國建造大型巡洋艦的事情則麻煩得多。

    德國想要得到的是「海龍」級那樣的大型巡洋艦,可是其國內資源,以及造船能力難以承擔如此重任。最重要的是,帝國海軍根本不願意提供「海龍」級的設計圖紙,因為「海龍」級是的帝國海軍大型巡洋艦的精髓。

    最終,德國獲得的只是「鯊魚」級的放大版本。

    因為土耳其海軍不承擔破交作戰任務,而且土耳其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建造昂貴的大型巡洋艦,所以建造工作最後被安排在德國本土進行。

    當然,這些都是七十四年(42年)下半年的事情了。

    對帝國海軍來說,當時最寶貴的收穫恐怕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

    那就是德國將在東線戰場上全力牽制俄羅斯,為帝國打贏太平洋戰爭創造機會。如此一來,在未來二到三年之內,帝國將把大部分力量投入到海軍建設之中,讓帝國海軍有足夠的實力戰勝對手。

    因為海軍的建設更加漫長,週期性更加明顯,所以帝國首先擴大海軍投入的戰略決策並沒有錯。如果選擇「先陸後海」的戰略決策,即便能夠迅速擊敗俄羅斯,帝國最終還是得面對美國,並且很有可能使戰爭延長二到三年!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