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號中彈的瞬間,菲利普斯露出了一絲笑容。
打到現在,Z艦隊的兩艘戰列艦才首開戰果,而且這個戰果來得相當不易。如果對手是一艘擁有四座炮塔的戰列艦,恐怕首先遭殃的將是「納爾遜」號。
當然,菲利普斯的笑容多少有點苦澀。
「納爾遜」號只打掉了「果敢」號的一座炮塔,而「羅德尼」號在敵人兩艘戰列艦的輪番猛轟之下,已經奄奄一息,行將就木了。
可以說,打到這個地步,就算擊沉了「果敢」號,就算「反擊」號立即趕到戰場,Z艦隊都輸掉了這場海戰,並且失去了進軍太平洋的機會。畢竟,對方兩艘戰列艦都「毫髮無損」,繼續打下去,Z艦隊也沒有多大的獲勝希望。
也正是如此,菲利普斯首次產生了撤退的想法。
只是,撤退需要條件。
如果能夠重創敵人的旗艦,敵人就將失去統一指揮,從而無法追擊撤退的Z艦隊。而現在看來,開始那一炮還不足以使敵人的旗艦喪失戰鬥力與指揮能力,必須再接再厲,至少要打掉敵人的司令艦橋!
隨著「果敢」號轉向,菲利普斯看到了希望。*
此時,不用菲利普斯下達命令,「納爾遜」號上的九門主炮都將瞄準「果敢」號的艦橋,或者說,都只能瞄準「果敢」號的艦橋。
與此同時,「東海」號與「南海」號的艦長也是目瞪口呆。
「果敢」號竟然衝向了敵人的戰列艦!
在兩位艦長看來,艦隊指揮官肯定是想纏住一號目標艦,為「東海」號與「南海」號擊沉二號目標艦創造機會。
此時,兩名艦長做出了同樣的決定。
在沒有收到艦隊指揮官命令的情況下,兩艘戰列艦同時掉轉炮口,開始轟擊一號目標艦,也就是「納爾遜」號戰列艦。
這並沒有違背帝國海軍的軍規,在旗艦中彈。無法確認艦隊指揮官是否能夠繼續指揮艦隊作戰的情況下,艦長有權根據戰場上的實際情況,採取最有利的戰術。而所有戰術都必須以保護旗艦,保護艦隊指揮官為主要目地。
兩艘戰列艦剛朝「納爾遜」號打出一輪齊射,「果敢」號艦首方向上的四門主炮再次開火了。
這下,成了第6艦隊的三艘主力艦圍攻「納爾遜」號。
只是,這一情況並沒有持續多久。
「南海」號在朝「納爾遜」號打出了兩輪齊射之後。立即掉轉炮口,繼續炮擊「羅德尼」號,因為此時「羅德尼」號上的主炮還沒有被完全摧毀。另外「南海」號位與第6-1主力編隊的最後面,其默認交戰對手就是「羅德尼」號。
隨後。「南海」號還將航向調整到了七十度,向「羅德尼」號逼近。
「東海」號也迅速調整了航向,準備逼近「納爾遜」號,用最快的速度幹掉「納爾遜」號,並且設法將「納爾遜」號的炮火吸引到自己身上來。
只是,「納爾遜」號並沒有掉轉炮口,仍然在猛轟「果敢」號。
顯然,這場原本「有次序。有紀律」地戰鬥變成了一場混戰,雙方的五艘主力艦都在按照最佳的戰術,或者能夠最快擊敗敵人地戰術行動。
這也反映出,白佑彬作為艦隊指揮官確實稚嫩了一點。
在順風順水的情況下。他能有效地組織艦隊火力,將艦隊的戰鬥力發揮到極限,從而以最快的速度擊敗敵人,獲得最大的戰果。可是隨著戰鬥進入白熱化,或者遇到不太順利的情況,他缺乏應付危機的經驗,對大局控制不夠的缺陷就暴露了出來。
幸運的是,白佑彬手下有一批經驗豐富地艦長。
「南海」號與「東海」號的艦長都是在海軍服役了十多年的老兵。而且都參加了多次海戰。經驗與指揮能力不用懷疑。
同樣的,正在向「納爾遜」號靠近地六艘驅逐艦的艦長也表現出了足夠的應變能力。
距離「納爾遜」號大概五千米。到達戰術守則中規定的魚雷發射距離時,第6-3驅逐艦編隊裡領隊的「張家港」號驅逐艦沒有轉向,而是在繼續逼近目標。該艦的艦長很清楚,距離越近,魚雷越容易擊中敵艦!
也活該「納爾遜」號倒霉。
在轉向逼近「果敢」號的時候,因為受前方艦橋的阻擋,雷達已經無法探測到「果敢」號,所以「納爾遜」號地艦長下令暫時關閉雷達。
戰鬥爆發地時候,「納爾遜」號的雷達已經連續工作了接近三個小時,而其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只有四個小時。隨後又緊急啟動,因此雷達隨時有可能出故障。為了能夠在轉向之後用雷達為主炮提供射擊參數,所以在這個時候關閉雷達也無可厚非。
問題是,在關閉了雷達之後,「納爾遜」號地瞭望員幾乎都在協助主炮作戰。
當時,只有後桅桿上的兩名瞭望員在監視戰艦東面與西面的情況。而按照正常情況,至少需要四名瞭望員監視戰艦兩側的海域,這才能夠保證及時的發現逼近的敵艦,特別是敵人的驅逐艦!如果遇到比較惡劣的天氣,夜晚能見度過低,負責警戒的瞭望員應該提高到六名,甚至八名!
可以說,「納爾遜」號是自己「閉上了雙眼」。
三點五十一分,當瞭望員喊出「魚雷襲擊」的時候,第6-驅逐艦編隊的六艘「江浙」級驅逐艦與「納爾遜」號戰列艦的距離已經不足三千五百米了。
半分鐘後,「納爾遜」號尾部的四座副炮炮塔噴出火舌的時候,驅逐艦又將距離縮短了大概五百米。也就在這個時候,「張家港」號率先右轉,另外五艘驅逐艦也緊隨其後。只是,六艘驅逐艦並沒有立即發射魚雷。
它們向幹什麼?
炮火中,六艘驅逐艦如同六頭矯健凶狠的牧羊犬,齊刷刷的轉到了「納爾遜」號的左舷方向上。並且以幾乎平齊的航向繼續向「納爾遜」號逼近。
這絕對是極為罕見地魚雷攻擊戰術。
一般情況下,驅逐艦應該從目標艦的側舷方向逼近,到達魚雷發射海域之後,再轉向發射魚雷,而不是從目標艦的艦尾方向逼近,然後轉到目標艦的側舷方向上去發射魚雷,更不應該在目標艦已經做出反應。在敵人的炮火威脅下繼續逼近敵人!
顯然,這六艘驅逐艦的戰術也讓「納爾遜」號的艦長有點吃不消。
為了避免遭到魚雷攻擊,「納爾遜」號也被迫右轉。並且開始用主炮轟擊逼近地驅逐艦。只是,在這麼近的距離之內。戰列艦主炮的轉向速度太慢了,很難打中速度超過三十節,而且還在改變航向地驅逐艦。
在距離縮短到二千米之前,「張家港」號與「金壇」號先後被「納爾遜」號上的六英吋副炮擊中,而且都燃起了大火。只是,兩艘驅逐艦並沒有停下,也沒有轉向脫離戰鬥,仍然在逼近「納爾遜」號。
顯然。第6-3驅逐艦編隊地指揮官(「張家港」號驅逐艦的艦長)不但想在更近的距離內發射魚雷,還想幫助「果敢」號引開敵人的注意力。
三點五十四分,在幾乎與「納爾遜」號平齊,距離只有一千五百米的時候。驅逐艦才射出了魚雷。此時,「金壇」號已經被打得爆炸沉沒,「張家港」號的露天甲板也幾乎被海水淹沒了,「平湖」號與「海寧」號都先後中彈。
據戰後統計,第6-3驅逐艦編隊一共發射了四十四條魚雷!
這是個什麼概念?速度達到了五十五節的重型魚雷跑萬一千五百米的距離,速度不到十六節地「納爾遜」號只能跑出大概四百米的距離,或者使航向偏轉四十度。如此一來,四十四條魚雷保持十米的間隔距離。不管「納爾遜」號轉向還是直線航行。都至少要被七條魚雷擊中!
用四艘驅逐艦對換一艘戰列艦,絕對是再划算不過的了。
不說別地。「納爾遜」號一座主炮炮塔的價值就超過了一艘驅逐艦的價值。
只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希望進行「對換」。
白佑彬就不希望第6-3驅逐艦編隊的官兵為了保護「果敢」號去送死。
在他命令第6-3驅逐艦編隊發動魚雷攻擊的時候,除了希望用魚雷重創一號目標艦之外,白佑彬更想抓住機會迫近敵艦,讓「果敢」號的主炮發揮威力。另外,只要兩艘戰列艦能夠盡快擊沉二號目標艦,也能投入到對付一號目標艦的戰鬥中來。
也就是說,第6-3驅逐艦編隊完全沒有必要冒險,在五千米外發射魚雷就行了。
可是,六艘驅逐艦不但拚命,還在轉向的時候替「果敢」號擋住了炮彈。這也同時擋住了「果敢」號地射界。
為此,「果敢」號不得不向左轉向,以避開驅逐艦。
雖然當時「果敢」號丙炮塔地火勢得到了控制,但是「果敢」號左轉向之後,很快就將擋住後面「東海」號的射界。為此,「東海」號要麼轉向,要麼加速,其主炮地命中率都將受到影響。
只是,在這個混亂的戰場上,白佑彬也不能奢望出現更有利的局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