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Z艦隊沒有發現前方的危險,不然早就轉向逃跑了。
以菲利普斯的性格,他絕不會在只有兩艘戰列艦,而且其中一艘還帶有傷患的情況下與第6艦隊決戰。另外,如果他有決戰的信心,早就主動殺向開普敦,與第62艦隊打一場「堂堂正正」的海戰,而不會在南大西洋上轉了好幾圈,想方設法的避開第62艦隊,希望「偷偷摸摸」的進入太平洋。
確定「羅德尼」號的損傷不至於影響正常航行後,菲利普斯就離開了指揮崗位。
他已經連續兩天兩夜沒有合眼了,加上前段時間風暴的影響,別說五十來歲的海軍中將,就算是精力旺盛的年輕人也吃不消。
當然,在去睡覺的時候,菲利普斯沒有忘記讓下達一條重要的命令。
那就是,入夜之後,兩艘戰列艦上的雷達輪流開機,搜索附近海域。白天的時候,可以依靠瞭望員的眼睛,而到了夜晚,艦隊能夠依靠的就只有雷達。
當時,英國海軍已經意識到了雷達的重要性。
在與兩艘德國戰列巡洋艦交手的過程中,英國海軍吃夠了沒有雷達的苦頭。比如「聲望」號就因為沒有雷達,結果錯失了擊沉「格奈森瑙」號的機會。另外,兩艘德艦多次利用英國戰艦沒有雷達的缺點,從英國艦隊的眼皮子底下溜走。
西太平洋上的海戰更是讓英國海軍驚歎雷達的重要性。
可以說,日本聯合艦隊的慘敗,多半與沒有雷達有密切關係。特別是在「大東海戰」與「薩蘭加尼和巴西蘭海戰」中,如果日本戰艦配備了雷達,絕不至於輸得那麼慘,甚至有可能反敗為勝。至少,只要聯合艦隊還在活動,日本就不會這麼快戰敗。
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英國海軍在四月份第一次宣佈派遣遠征艦隊前往太平洋之後,一直沒有採取實質行動。拖到八月份。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以及「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安裝了雷達之後。才派出了Z艦隊。
當然。英國海軍地第一種雷達與帝國海軍地電眼乙型雷達很「類似」。
兩者地缺點一樣。都非常容易出故障。持續工作時間不到四個小時。更要命地是。英國地電子工程師缺乏設計雷達地經驗。英國海軍也缺乏使用雷達地經驗。因此。英國海軍地第一種雷達與電眼乙型一樣。很多零部件都難以在海上更換。而且英國海軍也沒有技術嫻熟地電子軍官。
顯然。在只有兩部雷達地情況下。Z艦隊很難在夜間發現附近地敵人。
為了盡量讓雷達發揮作用。白天地時候。兩艘戰列艦上地雷達全都停機。並且由技術軍官加以維護。即便是在夜間。只要沒有進入危險海域。雷達仍然處於關機狀態。另外。在當時地情況下。即便兩部雷達開機工作。所起到地作用都不是很大。
在暴雨地干擾下。帝國海軍第三代雷達。即電眼丙型雷達地有效探測距離都縮短了大概百分之四十。而缺乏抗干擾能力地電眼乙型雷達地探測距離至少縮短了百分之六十。相對而言。當時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上配備地雷達不會比電眼乙型雷達好多少。
也就是說。這兩艘戰列艦上地雷達最多探測到二十公里外地大型戰艦。
而在這個距離上,第62艦隊的三艘主力艦已經能夠用鷹眼火控雷達鎖定Z艦隊的主力艦了。
當然,雷達並不是完全沒有用處。
一點半左右。「納爾遜」號上地雷達收到了一個回波信號。從事後分析來看,這肯定是正在其南面航行的「漢江」號巡洋艦產生的回波信號。只是,當時雙方地距離超過了三十公里,回波信號又受到了暴雨的干擾,所以「納爾遜」號上經驗不足的雷達操作員認為是海浪產生的干擾雜波,沒有引起注意。
可以說,這是Z艦隊避免覆滅的最後一次機會。
如果當時雷達操作員能夠確定那是戰艦反射的雷達回波,無論如何,菲利普斯都會下令艦隊轉向。並且派遣一艘驅逐艦快速南下。這樣一來。即便Z艦隊仍然難以快速逃逸,也至少能夠趕在與第62艦隊交手之前與正在趕來地「反擊」號戰列巡洋艦會合。從而避免出現以少打多的極端不利情況。
另外,該反射信號只持續了很短一段時間,隨後就消失了。這正是「漢江」號轉向,與另外兩艘巡洋艦會合,並且按照白佑彬的命令與敵艦隊保持距離的結果。也正是如此,「納爾遜」號的雷達操作員才沒有對此產生重視,甚至沒有將這一發現報告給相應的軍官,更不可能因此將艦隊司令官從床上叫起來。
其實,這也不能責備雷達操作員。
當時,伴隨「漢江」號活動的兩艘驅逐艦上的電眼乙型雷達就沒能分辨出三十多公里外的英國戰列艦地反射信號,雷達操作員仍然將其判斷為海浪地干擾雜波。
要怪,只能怪英國海軍的雷達性能不如人意。
兩點半地時候,「納爾遜」號上的雷達再次收到了一個回波信號。顯然,這肯定是「果敢」號發出的雷達反射信號。此時,雙方的距離差不多有三十五公里,而「果敢」號的目標特徵明顯比「漢江」號大得多,因此在更遠的距離上被「納爾遜」號上的雷達「發現」了。
與前一次雷達發射信號不同,這個信號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問題是,在暴雨的干擾下,「納爾遜」號上的雷達很難確定那個反射信號源的準確距離,更不可能測出其移動速度。
十分鐘後,「納爾遜」號的雷達軍官來到了雷達操作室。
也就在這個時候,那個反射雷達信號的「目標」再次消失在了滂沱大雨之中。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應該是「果敢」號轉向的時候,稍微拉開了一點距離。只是,「果敢」號在轉向的時候,其雷達發射截面將增大,而不是縮小。按理說,其信號特徵應該更加明顯。顯然,英國海軍裝備的第一代雷達確實不怎麼樣,竟然在這種情況下丟失了目標!
據「納爾遜」號上的雷達軍官回憶,當時英國海軍裝備的雷達發熱量高得嚇人,使用一段時間之後,其性能將大大降低。而按照規定,「納爾遜」號將在凌晨三點前關閉雷達,由「羅德尼」號上的雷達繼續監視周圍海域。而當時已經是兩點四十分了,距離雷達關機時間不到二十分鐘。大概正是如此「納爾遜」號上的雷達才沒有及時的發現轉向之後的「果敢」號,從而錯過了發現敵人的最佳機會。
兩點五十分,「羅德尼」號上的雷達開機。
為了能夠探測到前方海域的情況,「羅德尼」號在此之前將航線向東移動了大概三海里,這樣「納爾遜」號對「羅德尼」號上的雷達探測範圍的影響將大大降低。只是,「羅德尼」號與「納爾遜」號的縱向距離也有三海里,所以其雷達的探測範圍相應的縮短了三海里,無法立即探測到南面的三艘主力艦。
直到兩點五十五分,「羅德尼」號的雷達才收到了三個極為明顯的回波信號。
這也足以證明,英國海軍的雷達在使用過程中,其探測性能將逐漸降低,只有在開機之後,其探測距離才能達到極限。
似乎預感到了巨大的危險,在確定那是三艘戰艦反射的信號之後,「羅德尼」號的艦長在請示菲利普斯之前就下令向南面二萬米之外,也就是那三個目標的所在海域發射照明彈,同時命令瞭望員全力搜索南面海域。
Z艦隊終於在最後關頭抓住了最後的機會。
問題是,這不但不是菲利普斯的準確判斷,而且實際意義也不是很大。
炮擊聲驚醒了睡了不到四個小時的菲利普斯,還沒等他穿好衣服,連接到司令艦橋的電話就響了起來。
不用多說,這是「納爾遜」號的艦長打來的電話。
等菲利普斯來到司令艦橋上的時候,第一批炮彈已經落了下來,而且南面出現了第二次炮口閃光,敵人打出了第二輪齊射。此時,即便站在司令艦橋內,也能從炮口閃光的分佈情況判斷出,南面有三艘主力艦。
此時,英國海軍的素質體現了出來。
「納爾遜」號與「羅德尼」號都在第一時間向左轉向,這樣才能讓首部的三座炮塔同時投入戰鬥。另外,轉向也能規避敵人打來的炮彈。
接掌指揮權後,菲利普斯下達的第一道命令就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當時,他命令「羅德尼」號減少轉彎角度,然後跟隨「納爾遜」號向東航行。而按照之前的情況,兩艘戰艦轉向之後,「羅德尼」號將在前面領隊,「納爾遜」號則跟隨「羅德尼」號前進。這是花時間最少,而且效率最高的轉向辦法。菲利普斯卻以艦隊司令官的身份重新下達了命令,選擇了一種效率低得出奇的轉向方法。
結果,正是這道命令,讓「羅德尼」號「死」得極為「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