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八日,陸戰隊上岸的第四天。
在陸少豐的親自指揮下,陸戰第二十一師迅速繞過長崎,攻佔了大村與長崎間的交通要道,並且封鎖了整個長崎半島。至此,陸戰隊的進攻才打得有點章法,戰場局勢也出現了很大的轉變。
日軍在這幾日的反擊並不猛烈,甚至沒有太大的動靜。
據後來被俘虜的日軍軍官交代,在四日夜間的反擊作戰中,三個主力師團的損失都非常大,新編成的師團又沒有多少戰鬥力。為了鞏固長崎港的防線,日軍抽調不出多餘的兵力發動反擊。
更重要的是,第11艦隊在這幾天內重點打擊了日軍炮兵。
到十一日的時候,陸戰隊工程兵已經在登陸場修建好了三條浮式碼頭,可以同時讓六艘貨輪停靠,並且卸載貨物。只是,在沒有大型裝卸設備的情況下,貨物的卸載速度非常慢,一艘萬噸輪需要至少兩天,甚至三天的時間才能卸下所有貨物。
到此,已經有八個陸戰師上岸,而且之前上岸的陸戰師已經被替換了下去。
也就是說,陸少豐手裡握著八個整編陸戰師,總兵力超過了十五萬。
十二日,陸戰隊開始向長崎北面迂迴。按照計劃,陸戰隊將合圍長崎,然後向市區與港區推進。直到這個時候,陸少豐仍然沒有讓艦隊與陸戰隊炮兵炮擊港
顯然,陸少豐仍然想獲得一座完整的港口,而不是一座被炸得支離破碎的港口。從長遠來看,長崎港將是帝國陸戰隊攻佔九州島,甚至向本州島與四國島推進的重要前進基地。另外,長崎港的很多工業基礎設施對帝國也有著比較重大的戰略意義。
不說別地。長崎造船廠是日本最大地造船廠之一。
並不是說。日本地造船廠只能建造日本地戰艦。造船廠地基礎設施基本上是通用地。佔領了長崎造船廠。就等於為帝國海軍增添了一座可以建造主力艦地造船廠。雖然很多物資。以及戰艦所需地設備都得從帝國運過來。但是海運比較便利。加上長崎離帝國本土較近。今後帝國海軍完全可以利用長崎造船廠來建造大型戰艦。
另外。陸少豐也有一點私
當時陸戰隊一直沒有自己地炮火支援艦隊。連登陸艦都得委託海軍建造。主要就是陸戰隊沒有自己地造船廠。幾乎所有能夠建造驅逐艦以上級別戰艦地造船廠都聽從海軍地指揮。因此。陸戰隊要想發展自己地「艦隊」。就得擁有獨立地造船廠。
顯然。在帝國本土開設新地造船廠不大可能。即便有錢。時間上也來不及了。
只要能夠佔領長崎港。並且保存長崎造船廠地基礎設施。就能在這邊建造陸戰隊需要地各類艦艇。當然。如果能夠保存長崎地重要工業基礎設施。比如鋼鐵廠、汽輪機廠、鍋爐廠。陸戰隊甚至能夠就近獲得建造各類艦艇所需要地原料與設備。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陸戰隊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
十五日,做好了充足準備。並且在數次「勸降」無果之後。陸戰隊向長崎港推進。同一日,第13艦隊到達,為陸戰隊提供直接炮火支援。
第二天,在海上活動了近三個月的第11艦隊離開戰場,返回那霸。
相對而言,第11艦隊的「出動」時間並不算長。按照海軍的標準,主力艦隊在海上的持續活動能力都在半年以上。只是,第11艦隊在這兩個多月地時間內,一直在執行戰鬥任務,幾乎沒有放鬆地時間。
持續的作戰任務對官兵造成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不說別的,一直處於戰鬥狀態之下,官兵的日均上崗時間超過了十二個小時,而且隨時得做好戰鬥準備,不但身體極為疲憊。精神也非常緊張。即便是再優秀地軍人。經過近八十天的折騰,也會筋疲力盡。
第12艦隊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
因為大村方向的日軍還在蠢蠢欲動。第12艦隊不得不留下來,為陸戰隊提供直接與遮斷炮火支援。當時,陸戰隊上岸的三個獨立炮兵團,還有師屬重炮部隊全都投入了進攻長崎港的戰鬥,第13艦隊的那些驅逐艦又不足以完成炮火遮斷任務,所以第12艦隊必須留下來,堅持到陸戰隊佔領長崎港。
戰鬥打得非常激烈,日軍幾乎利用了每一棟可以利用的建築物。
外圍的日軍也非常瘋狂,幾乎每天都會衝擊陸戰隊設在長崎東面地防線,搞得第12艦隊不得不輪番上陣,以保持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火力支援。
打到二十日,陸戰隊的推進距離還不到一千米!
更讓陸少豐惱火地是,在這幾天的戰鬥中,犧牲了數百名陸戰隊官兵,瘋狂的日軍甚至將建築物變成了碉堡與陷阱,只要陸戰隊衝進建築物就引爆埋設在裡面的炸藥,與陸戰隊同歸於盡。打到後來,進攻部隊不得不讓工兵首先確認建築物內是否埋設了炸藥,不然根本不敢輕易進入日軍防守的建築物。
二十一日,陸少豐調整了進攻戰術。
當天,第13艦隊的四艘驅逐艦衝入了長崎港,並且按照陸戰隊偵察兵提供的信息,炮擊了一些次要目標。隨即,陸戰隊在裝甲車的掩護下,開始逐棟清掃港口內的建築物。
如果遇到抵抗,且日軍防守的建築物是次要目標,陸戰隊直接派遣工兵將其炸毀,根本不與負隅頑抗的日軍糾纏。
如此一來,進攻才稍微順利一點。
到二十五日的時候,陸戰隊切斷了港口與市區的聯繫,並且佔領了三分之二的港區。
接下來的兩天。陸戰隊暫時停止了進攻。
一是前線進攻地兩個陸戰師損失太大,必須撤下來休整。二是第一批補充的彈藥消耗得差不多了,需要等待下一批彈藥。三是陸戰隊官兵都很疲憊,持續進攻消耗了他們的精力與鬥志。四是日軍的抵抗越來越微弱,有可能選擇投降。
停火期間,陸少豐再次向日軍指揮官「勸降」。
從這也能看出,陸少豐並不是一個僅僅知道打硬仗的陸戰隊將領,在必要的時候,他也會用「軟」辦法來獲得勝利。
只是。勸降的效果並不怎麼樣。
二十八日,陸戰隊再次開始進攻。重點仍然是港區,而且是日軍控制之中的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
這也是地面進攻打得最為艱難的一場戰鬥。
守衛造船廠地日軍大概有五千人,進攻方是一個整編陸戰師。
為了不破壞造船廠的重要基礎設施,陸戰隊不但沒有用火炮轟擊。還在進攻的時候帶上了工程兵,一邊隨時發現與拆除日軍安放的炸彈。
萬幸的是,日軍儲備地炸藥在前面的戰鬥中消耗得差不多了,守衛造船廠的日軍部隊沒有足夠的炸藥破壞整座造船廠。另外,日軍嚴重缺乏工程兵,更缺少懂得爆破技術的工程兵。如此一來,日軍根本來不及炸毀船廠。
這場戰鬥一直打到八月三日,持續了足足六天(帝國曆法無大小月之分,每個月均三十天,每年的最後五天為法定年假。閏年則為六天)。
最後。除了不到三百名日軍被俘之外,其餘五千一百多名日軍全部陣亡。
陸戰隊也為攻佔造船廠付出了七百二十四名官兵的生命,另外還有一千八百九十一人負傷。
當然,最終的收穫是巨大的。
經過初步勘察,造船廠遭到的破壞並不嚴重,日軍只炸毀了一些普通設備。很多重型設備,特別是難以迅速通過海運補充地重型設備,比如龍門吊車,大型船台,大型半潛式船塢等等,都沒有遭到破壞,或者損壞不嚴重,可以修復。
也就是說,三菱重工造船廠很快就能再次投入使用。這場戰鬥還帶來了另外兩個好處。
一是守衛市區地日軍在四面被圍的情況下。於八月五日向陸戰隊繳械投降。
後來據投降的日軍指揮官交代。指揮長崎守備部隊的板垣中將在造船廠的戰鬥中陣亡,因此守衛市區的日軍指揮官才有權力決定是否投降。
當時。繳械地日軍共有七萬八千三百餘人,其中絕大部分竟然是不到十八歲的少年!
經過調查,當時日軍的大部分戰鬥人員都是新近徵召的平民,很多甚至沒有學會怎麼使用步槍!顯然,這麼一支「烏合之眾」,絕不是武裝到牙齒的帝國海軍陸戰隊的對手。另外,這支日軍中,很多官兵就是長崎人,其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都在長崎,如果長崎毀於戰火,他們的家人也將遭殃。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官兵都是被迫服兵役,從根本上,他們並不想參加這場戰鬥,更不想參加與大明帝國的戰爭。
陸戰隊第二個收穫就是正在長崎造船廠建造地超級戰列艦「武藏」號!
當時,這艘戰艦地船台建造工作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七十左右。雖然最後一批日軍妄圖將其炸毀,但是沒有足夠的炸藥,而且不知道怎麼敷設炸藥能夠達到最大地破壞效果。結果,在陸戰隊官兵殺來的時候,這艘龐大的戰艦仍然靜靜的躺在船台上,彷彿在等待檢閱,也彷彿在等待下水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