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瘋將軍傳奇 作品相關 話說公孫瓚(轉)
    三國時代的人才多,蠢才也不少。

    呂布、袁術之外,算來要輪到公孫瓚了。這三個人,不是沒有一技之長,而是缺乏眼光,缺乏修養,有野心而無志氣。

    公孫瓚生長在幽州。幽州包括今日河北省的中部、北部,及遼寧省的南部、中部。當地漢人,有不少是慷慨悲歌之士,豪爽而尚武好義;也有許多人習慣民族共處,學會了匈奴與鮮卑、烏桓的騎射。公孫瓚本人又是「家世二千石」,高級官吏的子弟,翩翩少年,身材高、聲音大,騎得好,射得準,雖則由於母親出身卑賤,而只能在遼西郡的太守衙門裡充當一名「書佐」,亦即抄寫員之流,然而很快便獲得太守侯某人的賞識,做了侯太守的女婿,被侯太守送往洛陽之南的緱氏縣,從當時的大儒盧植先生讀書。

    他在盧先生那裡,結交了一位同學,姓劉名備。

    他不曾把書讀通,不久便回了家鄉令支縣(河北遷安之西),又轉到遼西郡的首縣陽樂(撫寧縣之西),在新任太守劉基的下面作了一個「上計吏」,相當於會計室主任兼統計室主任。他根本沒有文人的氣質,幹這些事都是用非所長,卻也表現得不太壞。

    劉太守吃了官司,被關在檻車裡押往洛陽,公孫瓚化裝為一個僕人,一路跟隨侍侯。劉太守被判流放日南郡,公孫瓚也下了決心,陪他去這個傳聞瘴氣甚厲害的地方。所好,兩人走到中途,劉太守就遇到了赦免。公孫瓚於是又回到遼西郡的令支縣。

    家鄉的父老與地方官舉他為「孝廉」。這是兩漢官場的正途。由孝廉而被天子召見,留用為「郎」,再由郎而外放為地方官,最後由地方官而內調為中央大官。

    公孫瓚在為「郎」欺滿以後,被派作幽州的「遼東屬國長史」。長史的意思,是秘書長,是文官,但在這裡卻是武官,相當於一郡的都尉。所謂遼東屬國,便是散佈在遼東郡周圍的若干藩屬國,亦即大大小小的匈奴與鮮卑的部落。公孫瓚的職務,便是監視這些部落,不許他們對漢朝的中央造反。

    公孫瓚喜歡騎白色的馬,他叫所率領的衛隊也都騎了白馬。因此,人們送給他一個綽號:白馬長史。

    有些法官是疾惡如仇。公孫瓚是疾胡如仇。每次,當他接到有什麼部落造反的消息,他就會勃然大怒,集合兵馬,立刻奔赴該部落去交鋒,好像是他私人和這部落有什麼深仇大恨一樣。到了交鋒的之時,不用說,他決不客氣,而盡量猛打,盡量殘殺。各處的胡人,對他的確是十分害怕的。

    他的長官,幽州牧劉虞,對付胡人另有一套。劉虞反對殺,所行的是懷柔政策。胡人感他的恩,已經造反的,退走;沒有造反的,不再想反。

    我用這個胡字,包括很多不同種族的人。嚴格說來,胡只能指匈奴,而匈奴是突厥種(因為突厥與今日的多數土耳其人是匈奴的苗裔)。

    西漢之時,匈奴之東有所謂東胡,其血統與語言均與匈奴不同,被人類學家稱為「東胡種」或「通古斯種」。

    就東漢末年的幽州而論,烏桓是各種胡人之中力量最大的一種。烏桓兩字,有時也被寫作烏丸。東漢的朝廷,特設了一個「護烏桓校尉」負責保護烏桓部落的專責。所謂保護,包含「保全」的意思,防止他們因造反而喪失生命與畜產。

    東漢的最後一個「護烏桓校尉」,姓箕名稠,有人說他不姓箕而姓綦。他不但不曾護得烏桓,而且保護不了自己,被兩個姓張的漢人殺死。這兩個姓張的,一個叫張純,曾經作過中山國的國相;一個叫張舉,曾經作過泰山郡的太守。張純對漢朝前途的看法,與其他三個姓張的(張角、張寶、張梁)大致相同:漢朝氣數已盡,新朝代即將誕生。張純於是說動了張舉,推張舉為天子,而自稱「彌天將軍安漢王」。

    這張天子與張將軍,自以為抓住了時代的趨勢,就在靈帝中平四年,大造其反,擔負他們交給自己的歷史任務,實行荒乎其唐的機會主義。他們誘惑了烏桓的一個領袖丘力居,吆喝了不少的漢人與胡人,殺掉護烏桓校尉箕稠,與右北平郡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以流寇的戰術橫衝直撞,劫掠了青、徐、幽、冀四個州的不少城市、鄉鎮、村莊。

    次年,中平五年,在幽州牧劉虞的指揮下,公孫瓚大破張純、張舉、丘力居等於(河北薊縣之西的)石門。

    公孫瓚在石門打了勝仗以後,窮追張純等人的漢胡混合部隊,一直追到管子城。

    他與他的追擊軍在管子城遇到埋伏,被敵人反包圍,圍了一百多天。糧食吃完,吃馬;馬也吃完,煮馬鞍、盾牌、皮靴等等。幸虧敵人也吃完了糧食,不得不退回他們的根據地柳城;否則,公孫瓚及其殘餘部隊,不都餓死,也都會凍死了。

    這時候,公孫瓚的官位是騎都尉。他早已做過涿縣的縣令了。立了石門之戰的大功以後,在洛陽的靈帝升他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

    中平六年,三月間,有一個姓王名政的,於張純未對他防備之時,將張純殺了,割下張純的頭,送給幽州牧劉虞領賞。朝廷加官劉虞為大司馬,封公孫瓚為薊侯,拜「奮武將軍」。

    公孫瓚一躍而為天下知名的名將,有希望成為撥亂反治的重鎮,倘若他懂得與劉虞始終合作,服從這位富有政治經驗、而且遠近仰望的長官。

    他卻不肯如此做。

    他打了一個不太大的勝仗,便自以為很了不起,不再把劉虞看在眼裡,而處處與劉虞作對。劉虞派人送東西,賞賜一些忠順的部落,公孫瓚偏要去攔截、搶去,破壞劉虞的懷柔政策。

    劉虞有一個兒子劉和,在長安朝廷當侍中,與獻帝處得很好。獻帝在私底下拜託劉和,逃離長安,去幽州,叫劉虞帶兵來,迎接他(獻帝)東歸洛陽。

    劉和奉了這個密旨,便逃離長安,奔出武關,先到南陽,他本想由南陽再向東走,到穎川郡再轉向東北,經兗州、青州、冀州,見父親劉虞;不料,袁術認為奇貨可居,把劉和以連軟帶硬的方式留了下來,他叫劉和寫信給劉虞,把兵送到南陽來,袁術也帶兵一起去。袁術是想與劉虞分功,甚至想爭劉虞的功。

    公孫瓚勸劉虞不必派兵,劉虞不聽;派了幾千人去。公孫瓚暗中寫信給袁術,建議袁術將劉和扣留,將劉虞的兵吃掉。

    他在表面上裝著與劉虞一起行動,也派了一千多人,交給堂兄公孫越帶去。

    結果,袁術吃了劉虞所派來南陽的兵,也按照公孫瓚的建議,把劉和關了起來。這位劉和,頗有能力,竟然從袁術那裡逃走,逃到了幽州,向父親劉虞報告了一切。

    於是,劉虞對公孫瓚就恨入骨髓。

    公孫瓚不僅與劉虞成了敵人,與袁紹也成了敵人。原因是,他的堂兄公孫越奉了袁術之命,幫助孫堅,打袁紹所派去的「豫州刺史」周昂,在打的時候中了箭陣亡。

    袁紹明知道孫堅已經是豫州刺史,又另行「承製」(自稱朝廷授權)派一個什麼周昂,乘著孫堅在洛陽前線打董卓,襲占豫州的某一部分。這誠然是袁紹的不對。

    公孫越的「任務」,本是前往長安,迎接獻帝。袁術不踐言參加迎駕,而吃掉劉虞的兵,又把公孫越及其部隊用在打周昂的小戰爭上面,以至公孫越陣亡,這是袁術的不對。

    單就公孫越之陣亡而論,公孫瓚應該第一先恨袁術,其次才恨袁紹。

    軍閥便是軍閥,不懂得什麼叫平心靜氣的分析。

    他進軍(山東德平縣的)磐河。同時,他上疏給朝廷,數說袁紹十項大罪。

    這是初平二年十二月的事,董卓還不曾死。公孫瓚在他的討袁紹疏之中,雖不明白站在董卓的一邊,而責備董卓的字眼也不過是「造亂」、「無禮」幾個字而已。

    除了為堂兄公孫越報仇以外,公孫瓚的另一原因,也就是真正的原因,是擴充地盤。

    一個月以前,初平二年十一月,公孫瓚在(河北省東南部的)東光縣大勝了青州的黃巾,殺掉三萬,收降七萬。

    由東光再向前,便是袁紹的地盤。袁紹此時名義上是冀州牧兼渤海郡太守,而實力早就伸入青州。公孫瓚要找袁紹打,袁紹仍不想和他打。公孫瓚有一個親弟弟公孫范,在袁紹的身邊。袁紹希望以公孫范為橋樑,與公孫瓚保持友好關係,就把自己所兼的渤海郡太守的官職讓給公孫范(渤海郡在今滄州一帶)。

    誰知,這公孫范有了渤海,不作調停人,而立刻調集全部的兵,幫助哥哥公孫瓚打袁紹。

    公孫瓚與袁紹雙方的兵,於初平三年正月在(河北威縣之北)界橋,進行決戰,袁紹以步兵三萬人結為方陣,用騎兵一萬人布在兩翼,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作為挑戰的前鋒。公孫瓚不懂得如何對付這樣的陣勢,被袁紹殺得大敗,退回薊縣。

    公孫瓚所任命的冀州刺史嚴綱,被俘。

    袁紹乘勝派人追擊,追到(易縣東南的)故安縣。公孫瓚的部隊,掉過頭來死守,袁紹的部隊攻它不下,撤退。

    袁軍撤退以後,輪到公孫軍來追擊,追到(新城縣之東的)拒馬河,大勝袁軍,殺了七八千人,向東擴充戰果,進展到(山東西北部的)平原國,繼續佔領了大部分的青州。

    公孫瓚於是派了一個姓田名楷的,作青州刺史。

    劉備在這一次戰役之中,頗替公孫瓚立了一些功。公孫瓚任命他為平原縣縣令,其後又升為平原國的國相(漢朝在景帝以後,有王有侯,但王侯都無權統治他們的「國」,一切由中央政府所謂「相」來當家。劉備當時的官名,是「平原相」三個字,不是我給他的「平原國的國相」六個字)。

    袁紹不甘心丟了他的青州,便用他的全副力量來和公孫瓚死拼,拼了很久。

    拼到興平二年,袁紹才獲得一個決定性的勝利於(河北通縣之南的)鮑丘,殺了公孫瓚的兵兩萬。公孫瓚退到(雄縣西北的)易京。

    公孫瓚之所以戰敗,簡單說來,一是地盤佔得太大,人才與兵力不敷分配;二是不但任命了所謂冀州刺史與青州刺史,也任命了所謂兗州刺史:樹敵太多;三是劉備在興平元年為了援救被曹操所攻的陶謙,脫離了公孫瓚與田楷等人的團體,去了徐州,而且趙雲也借口兄喪,回了常山郡真定縣;四是與幽州牧劉虞鬧翻,殺了劉虞,與劉虞的兒子和劉虞的很多部下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他殺劉虞,是在劉備離開青州的前一年,亦即初平四年。十月間,長安朝廷派了一位使者段訓到幽州來,加劉虞的官,也升他的官。劉虞被加官「督六州事」;他被升為「前將軍」,爵位也由薊侯改封為「易侯」。

    他脅迫段訓與他合作,偽造皇帝詔書,說劉虞與袁紹合謀僭位,將劉虞斬首。

    事先,劉虞曾經在段訓未到以前,與公孫瓚打了一仗,打敗,被俘。公孫瓚等待段訓來了以後,才把劉虞殺害,因為劉虞本是他的長官,背一個殺長官的名不好。

    殺長官的事實,他怎麼樣也掩蓋不了。劉虞的部屬們公推閻柔為領袖,號召漢人與胡人,集合了幾萬兵馬,與劉和的一支力量配合。袁紹也派了大將麴義,率領幾萬兵,參加這討伐公孫瓚的聯軍,一舉而斬殺了公孫瓚的漁陽郡太守鄒丹(漁陽郡的首縣漁陽縣,在河北密雲的西南)。

    漁陽郡以外,代郡、廣陽郡、上谷郡、右北平郡,各地所有的老百姓都紛紛起義,殺了公孫瓚所任命的官吏,響應劉和、閻柔與麴義所統率的聯軍(代郡的郡治在高柳,在山西陽高西北;廣陽郡的郡治在薊縣,薊縣的故城在北京西南;上谷郡的郡治在沮陽,河北懷來之南。右北平郡治在土垠,河北豐潤之東)。

    公孫瓚的對策,是采勸絕對守勢」。他把易京造得十分堅固,城牆之外,有土塹;土塹之外,又有土塹;傳說這易京有幾十重的土塹。城牆本身,有六七丈高;公孫瓚與妻妾姊妹所住的樓更高,足足十丈,不設樓梯,公文用繩子繫上去,傳令用特別訓練的、能夠大聲喊叫的女人,城內,他儲蓄了極多的糧食。

    儘管如此,這易京終於在建安四年三月被攻破,公孫瓚放火**,沒來得及死,被砍。袁術死在他前面三個月,呂布死在他後面三個月。

    http://(看小說到文學網

    起點中文網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