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成坤廣播的第二天,全國爆發了抗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抗議遊行活動,全國各大城市的工人,學生,商人,教師甚至軍人警察都走上了街頭,手帶黑紗,高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抗日口號,高唱抗日歌曲在大街上,群情激憤。要求政府立刻對日本宣戰,一學恥辱,為死難同胞復仇。這次軍警受到了上面指示,只要沒有發生暴亂的可能就不要去干涉他們,這也大漲了遊行者的士氣。
蔣介石多年的宦海沉浮和多年的征戰經驗告訴他,既然李成坤把事件大張旗鼓的抖了出來,就沒有後路可言,若此時退讓不僅得不到任何的好處,更會讓自己的名譽掃地。既然不可退讓,那麼就不如利用這顧潮流更多為自己服務爭取民心,這一套也並只有共產黨人才會,在他的刻意的指示下,不少的政府官員也走上街頭為死難者默哀。
在中國大多數的地方官員和蔣介石眼中,中國死上幾萬或者十幾萬人並沒有什麼值得驚歎的事情1,每次打仗死的人數都要比這多得多,那麼多的人在他們的眼睛中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字而已。這點在軍隊中表現尤為突出,軍官們大多都有吃空缺的習慣,不管是主力部隊還是地方部隊,這種現象都十分普遍,更為突出的苛扣軍餉,倒賣軍用物資。
軍官們把士兵當做炮灰,並不注重他們是幹什麼的,看見了壯丁就抓進了部隊。在他們眼中只要保證一定的數量的炮灰就可以,士兵大多是強迫抓來,還有部分是沒活路只好當兵吃糧,他們心裡也只是來混日子的。軍隊的成分相當的複雜,不說國家,就連部隊中小到連隊級別的作戰單位都無法有個稍微比較正規點的花名冊,戰死了除了幾個好友和同鄉根本就沒有人知道。
中國軍隊中醫療力量極為薄弱,大部分的傷員都得不到及時的救助,極端缺乏的是醫護人員和醫藥品。很多受傷並不嚴重的傷員,卻因為醫護人員的不足,延誤了救助時間,或者因為藥品不足,只能採取截肢等極端的手段來保住患者的性命。這些並不是那些官員不清楚這樣的後果,一方面確實是因為中國專業醫護人員過少無能為力,另外一個重要方面是蔣介石和那些軍官們卻認為中國人口眾多,只要稍一「動員」便可擁有百萬之兵,為傷兵花費高昂的醫療代價去挽救他們並不值得。
一方面部隊需要的是有經驗的老兵,一方面無能力也沒有足夠盡力去挽救那些受傷的士兵,導致了軍隊在戰鬥後只能抓那些毫無戰鬥經驗的士兵上戰場,在敵人的兇猛火力下,他們只能當作炮灰,也是導致中國軍隊高傷亡率居高不下的最主要的原因。而士兵也因為對受傷的恐懼變得膽小怯戰,直接導致了一個形成軍隊戰鬥力差的惡性循環。
李成坤的部隊卻借鑒歐洲軍隊的經驗,為每個士兵配發了金屬的士兵牌。上面有簡單的姓名,年齡,部隊內部番號甚至血型等信息,不僅方便在陣亡後確定死難者身份,也可以在急救中提供一些方便。只要金屬牌不被大口徑火炮直接命中,戰後基本上都可以掌握每個士兵的情況。在各地戶籍管理單位和徵兵單位,都有士兵詳細的家庭關係,參加時間和所在部隊番號,以提供內部查詢。
當初為了應付間諜和破壞分子建立起來完善而周密的戶籍管理制度,極為精確的統計了人口和其它資源,甚至在相關的部門,每個房屋街道都存有詳細的建造圖紙,那些潛入的破壞分子和間諜在他們的嚴密監控下無處藏身。嚴密的戶籍制度也是在動亂時期控制地方的最有力的武器,在新疆實行的統計人口等戶籍制度讓無數的武裝分子,馬賊,土匪武裝因為無補給,無落腳點最後都一一被剿滅。
然而對其他地方來說,那些官員們對這些絲毫不感興趣,除了當初為了防備共產黨而建立的保甲制度,戶籍管理簡直亂成一團。多年的戰爭和爭權奪利讓那些官老爺們對老百姓的死活早已不放在心上,他們唯一關心的是不是有什麼人可以威脅到自己的統治,絲毫不理解老百姓經歷二十多年動亂渴望和平的想法,一意孤行一再為自己利益發起戰爭,錯過了一戰後大好的發展時機。
對於這次示威活動,蔣介石早有準備,他也並不打算阻止這一切的發生,他唯一感興趣的事情是,到底是否順應這次事件的發生全面的對日宣戰?蔣介石請來陸軍大學代理校長蔣百里,時蔣介石兼任校長一職。在武漢的時候,蔣百里就曾經在《大公報》發表了《日本人——一個外國人的研究》一文,剖析了日本的諸多弊端,指出日本侵華必敗的種種要害,轟動一時。
人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最後寫到的:「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他(日寇)講和。」同時也把他一生的軍事著述和講稿精選編成《國防論》,在扉頁上寫道:千言萬語,只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早期的對日準備工作都可以看到蔣百里的身影,各地的國防工事無一不透出他的心血,早期的對日戰鬥大的前提都是按照他制定的計劃來實行的,蔣介石對其也倚之甚重。
早在三五年他就以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高級顧問的身份考察歐洲,歸來後,向蔣介石提出加強經濟建設、加強國防力量的長篇書面建議,促其抗日。三七年初,蔣百里奉命秘密視察南北防務,風塵僕僕,奔波萬里,足跡遍及十多個省。爾後登廬山,為暑期訓練班各省高級將領授課。從前方的防禦體系到後方的興建的國防工廠和基地無不傾透他的心血。
他的作戰思想也深深的影響了蔣介石,他悲哀的認識到中國的現實:戰鬥與生活是一致的。大半個身子還留在農業社會的中國,只能用防守來抵消敵人的進攻。他給蔣介石寫道:「我們對於敵人制勝的唯一辦法就是事事與之相反。就是他利於速戰,我卻用持久之方針來使他疲敝,他的武力中心放在第一線,我們卻放在第二線,而且在腹地深深地藏著;使他一時有力沒用處。」
要說做為一個軍事家他的眼光無疑是雪亮的,對日本的研究也深刻的,可是他無力改變的是中國政治和經濟的現實,甚至連軍隊也無力改編提升戰鬥力,針對這種情況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想出最符合「國情」的抗戰之路。蔣介石也認同了他想出的,在目前條件下最好的對抗日寇的辦法,可是現在北方戰局發生重大改變的同時,全國其他地方也必要做出調整。
原本蔣介石並不想和日本宣戰,雖然被迫接受了和日軍交戰的情況,但是他明白一旦宣戰必將使得日軍大規模的國防動員,這並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在他眼中,寧可日軍犯戰略性錯誤,對華北,華南是逐次增兵,這樣不僅對自己的壓力小,更可以贏得更多的時間,時間拖得越久他就感到越有利。在他內心的並不願意因為宣戰把日本的眼光完全吸引過來,更願意看見李成坤和日本兩敗俱傷。
戰爭開始後,蔣百里變得更忙碌起來,最近一直抱病在身,長時間操勞使得臉色有些蒼白無力。如果不看他的眼中閃出的光芒,很難想像這個病泱泱的老頭居然制定了全國防禦計劃,制定了全國抗日總綱領。他主持修建的吳福線在南京江蘇一線頂住了日軍南下的步伐,政府內遷後他幾年前修建的軍工廠和基地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他的高瞻遠矚也贏得別人的尊重。
「我們當初制定計劃之時,是做最壞之打算,也低估了李成坤軍事實力,他一系列的作戰不僅是讓國人震驚,同樣也讓世界歎服!當初我軍倉促從東北撤退,三十餘萬軍隊不敵日軍五,六萬之敵,雖有數次大捷,卻丟棄了長城以北所有地區,讓人在驚歎日軍強大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國軍戰鬥力的低下。我們大多部隊並不比參加了長城會戰的軍隊強多少,我們制定計劃也是依據這來的。
然而李成坤在日本人強大的壓力下不僅沒有跨掉,而且發展壯大起來,上次把蘇聯打得落花流水,讓蘇聯人又是談判又是賠錢的,丟盡了斯大林的面子。對日本現在也一直保持了進攻的態勢,照我掌握的情報看來,他們這次是把幾年全力準備的家當全部拿了出來,平均每十個人都要供給一個軍人,這種壓力對他們有多重是可想而知的。按照他們現在的想法應該就是再最短的時間內擊敗日本,至少也是將日本趕出東北去,贏得必要的修整的時間,否則他們經濟再也支撐不起戰爭的需要。
我認為,這是一次機會,我們必須團結起來首先要把日本人趕出去,否則會盡失民心軍心,對政府是很不利的。對日宣戰必然導致日本再次升級戰爭,但日本早在一年前就開始動員,即使再增加軍隊,也不會有多少來進攻華南。畢竟他們首要目標是保住華北和東北,應付李成坤的進攻或者擊敗李成坤,無論我們是否宣戰他們都不會有太多的軍力來對付我們。但是他們的海空優勢對我們很明顯,對此我們必須要有所準備才行!」
「我原來也認為日本人要打敗中國不可能,中國人要單獨將日本軍隊打出中國去,至少在短期內也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我一再提出,中國問題的解決,有待於世界問題的解決;中國問題的解決,必將得到世界民主國家的和援助。我國我軍今後的任務就是堅決抗戰,決不和談,決不妥協,力爭取得最後勝利。但目前形勢對我有利,我們應該立刻對日宣戰!宣戰手續問題甚是簡單,為了保持最後希望,我們在民眾面前已經隱忍很久了。這次也的確是我們的機會,我將親自給那些民眾答覆的!」
在和蔣百里談話後,他立刻對全國發表了講話:「……日寇侵我東北,進犯淞滬,我國政府尚不放棄大規模衝突之可能,希望日本退出中國之土地,日寇卻以屠刀示我,對我民眾犯下不可饒恕之罪狀……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戰端一開,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與日寇血戰到底。……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直到此時起,中國才正式對日本宣戰,此時距日寇入侵我東北已經過去九年了,即使如此還是值得全國慶幸的,但是正是同胞的鮮血讓政府下定了和日本血戰都底的決心,這又無論如何讓人高興不起來。今天「號外」上鋪天蓋地的對屠殺的報道讓國人對聽到對日宣戰的消息的熱情消退了不少。那些從前線發來的報道簡直催人淚下,日寇從來就沒有把中國人當做人看過,他們對待在他們統治下的溫順的「滿洲國民」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其他地方的中國人了,與其死在他們的屠刀下,不如轟轟烈烈的戰死沙場上!
…………………………………………………………
1這也是一種悲哀,中國從古到今不管號稱多麼仁義的當權者,都充滿了對生命的淡漠,連中國古文化中也充滿了這種味道,其血腥程度令熱人不寒而慄。近代文化大革命中,死亡並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是先把名聲搞臭了再讓你死,這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悲哀,一個冤枉裡有多少的委屈?多少沒有死在敵人的大炮刺刀下的將軍就這樣毫無尊嚴在別人甚至是自己親人的辱罵中冤死,每當想起的時候我都會想起明朝的袁崇煥,也許對他們而言軍人可能最好的下場就是戰死在戰場上!
昨天精神比較好,休息。本來可以多寫點的,無奈寫了半章停電,WORD光盤壞了用記事本寫的,丟失,無奈下雨出去轉了圈,晚上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