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為主景,或兼有山水。認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眾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煉或登山請乞,則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謂山中有洞室通達上天,貫通諸山。東晉《道跡經》云:「五嶽及名山皆有洞室。」所列十大山洞名與十大洞天一一對應。《真誥·稽神樞》謂句曲山(茅山),「洞虛內觀,內有靈府,……清虛之東窗,林屋之隔沓,……真洞仙館也」。陶弘景注云:
「清虛是王屋洞天名,言華陽與比,並相貫通也。」二書皆言句曲山又名為句金之壇,「以洞天內有金壇百丈,因以致名」,即以「洞天」指謂山洞。「福地」則意謂得福之地,即認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道跡經》雲,句曲山(又為地肺山,七十二福地之一)「居月弗地,必度世,見太平」。多為山洞泉源,與風水觀念不無關係。道書所列福地,多為地仙、真人所主宰,是次於洞天一級的仙境。
「洞天福地」的觀念大約形成於東晉以前,編集上清派仙人本業的《道跡經》《真誥》均已提到有「十大洞天」、「地中洞天三十六所」,《道跡經》還稱引道書《福地誌》和《孔丘福地》。戰國以來盛傳「三神山」說和「崑崙山」說,但三神山是海中仙境,崑崙山則遠在西方。道教形成以後,隨著道士入山隱居、合藥、修煉和求乞成仙,群山壯麗的景色,奇峭的峰巒,幽奧的洞壑,從洞中湧出的溪流,和山中變化的萬千氣象,都足以引起共鳴並激發他們的幻想,加之原有的種種傳說,從而逐漸形成大地名山之間有洞天福地的觀念。早期道經如《抱朴子內篇》《真誥》等都講到,欲求神仙,須登山請乞、入山居住或合藥。葛洪按引仙經,其中提到華山、泰山、霍山、恆山、嵩山、少室山、長山、太白山、終南山、女兒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犢山、安丘山、潛山、青城山、峨眉山、緌山、雲台山、羅浮山、陽駕山、黃金山、鱉祖山、大小天台山、四望山、蓋竹山、括蒼山等二十餘座,並謂:「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難,不但於中以合藥也,」而其中不少就被道教認為是洞天福地。
按照道教觀點,天、地、水乃至於人皆一氣所分;仙境也是「結氣所成」,它們相互感通,構成縱橫交織的立體網絡;
但因氣質清濁之異,而上下有別。故《天地宮府圖序》稱:
「道本虛無,因恍惚而有物;氣元沖始,乘運化而分形。精象玄著,列宮闕於清景;幽質潛凝,開洞府於名山。……誠志攸勤,則神仙應而可接;修煉克著,則龍鶴升而有期。至於天洞區畛,高卑乃異;真靈班級,上下不同。」《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序》亦云:「乾坤既辟,清濁肇分,融為江河,結為山嶽,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聖上真主宰其事,則有靈宮閟府,玉宇金台。或結氣所成,凝雲虛構;或瑤池翠沼,注於四隅;或珠樹瓊林,疏於其上。神鳳飛虯之所產,天驎澤馬之所棲。或日馭所經,或星纏所屬;含藏風雨,蘊蓄雲雷,為天地之關樞,為陰陽之機軸。」按照這一理論,不僅天上有仙境,而且地上海中皆有仙境;不僅地上海中有仙山,而且天上亦有仙山。天上仙山乃真氣所化,又下應人身宮府。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構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體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還崇拜五鎮海瀆、三十六靖廬、二十四治等,中國五嶽則包括在洞天之內。
洞天福地多系實指。歷代道士多往其間建宮立觀,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觀、歷史文物和神話傳說。
十大洞天
《天地宮府圖》云:「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東晉道經《道跡經》(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實為《真誥》別本)臚列十大山洞及與此相應的十大洞天,後為唐司馬承禎《上清天地宮府圖經》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等道書所據。它們是:
第一,王屋山洞,號「小有清虛天」。在王屋縣(今山西垣曲、陽城和河南濟源等縣之間);
第二,委羽山洞,號「大有空明天」(「空」,一作「虛」)。在黃巖縣(今屬浙江);
第三,西城山洞,號「太玄總真天」。未詳所在,陶弘景《登真隱訣》疑在終南太一山,杜光庭雲在蜀州;
第四,西玄山洞,號「三玄極真天」。亦莫知其所在。杜光庭雲在金州;
第五,青城山洞,號「寶仙九室天」。在青城縣(今四川都江堰市);
第六,赤城山洞,號「上玉清平山」(《天地宮府圖》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興縣(今浙江天台);
第七,羅浮山洞天,號「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輝」)。在博羅縣(今屬廣東);
第八,句曲山洞,號「金壇華陽天」。在句容縣(今屬江蘇);繫上清道壇,茅山宗本山;
第九,林屋山洞,號「左神幽虛天」(《天地宮府圖》作「龍神幽虛之洞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則稱在蘇州吳縣(今屬江蘇);
第十,括蒼山洞,號「成德隱玄天」。在樂安縣(今浙江仙居。主峰在臨海縣境內)。
三十六小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對於十大洞天而言。《天地宮府圖》云:
「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統治之處也。」《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序》引《龜山玉經》則謂,三十六洞天「別有日月星辰靈仙宮闕,主御罪福,典錄死生,有高真所據,仙王所理」。三十六洞天一詞,始見於東晉上清派道書。《真誥·稽神樞》云:「大天之內,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據道書所載,它們是:
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今福建霞浦縣南);
第二,東嶽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兗州乾封縣(今山東泰安),自漢以來認為系考校死魂鬼神處;
第三,南嶽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今屬湖南),《元始上真眾仙記》謂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雲魏夫人(魏華存)治南嶽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天柱山。《抱朴子內篇》所謂「衡霍正岳」指此。
第四,西嶽華山洞,名「總仙洞天」,亦號「極真洞天」。在華州華陰縣(今屬陝西);
第五,北嶽常山洞,名「總玄洞天」。在恆州曲陽縣(今屬河北),明清以後改祀於山西渾源;
第六,中岳嵩山洞,名「司馬洞天」。在登封縣(今屬河南);
第七,峨眉山洞,名「虛陵洞天」。在嘉州峨眉縣(今四川峨眉山市);
第八,廬山洞,名「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今江西九江);
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今屬浙江。山實在寧波市西南);
第十,會稽山洞,名「極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鏡湖中,或雲為蜀郡陽平山;
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長安縣(實在今陝西周至、眉縣、太白等縣間);
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
第十三,小溈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按小溈山洞,一作大圍山;
第十四,潛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晉置,治今安徽潛山);
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傳為張陵煉丹處;
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今福建崇安,晉屬建陽縣,南唐置崇安場);
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今屬江西);
第十八,華蓋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周回四十里,在溫州永嘉縣(今溫州市),按此與江西華蓋山同名異地;
第十九,蓋竹山洞,名「長耀寶光天」。在台州黃巖縣(今屬浙江);
第二十,都嶠山洞,名「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今廣西容縣);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樂長真天」。在鬱林州(今廣西鬱林)南海之南,或雲和州含山縣(今屬安徽);
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闕寶圭天」。在容州北流縣(今屬廣西),傳為葛洪煉丹處;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今湖南寧遠);
第二十四,洞陽山洞,名「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今湖南瀏陽縣西北);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境處);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華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今屬江西);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雲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一,鍾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今江蘇南京);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容縣(今屬江蘇),近小茅山;
第三十三,紫蓋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荊州當陽縣(今屬湖北);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蓋滌玄天」。在杭州餘杭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三十六,金華山洞,名「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今屬浙江)。
七十二福地
《天地宮府圖》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詞,其出現甚早,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的《道跡經》引有《福地誌》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詞亦見於南北朝道書,《敷齋威儀經》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體名目則載於唐道士司馬承禎所編《天地宮府圖》等書中。它們是:
第一,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寧府句容縣(今屬江蘇);
第二,蓋竹山,在衢州仙都縣(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縣),或謂與第十九洞天同址;
第三,仙磑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溫州未置梁城縣,疑是唐之「樂成縣」,即今樂清,其境內名勝北雁蕩山有白溪鎮,是否,未詳);
第四,東仙源,在台州黃巖縣(今屬浙江);
第五,西仙源,在台州黃巖縣嶠嶺;
第六,南田山,在東海東。傳說舟船可至,據《輿地紀勝》稱,在浙江青田縣南田,為古稱七十二福地之一;
第七,玉溜山,在東海近蓬萊島上;
第八,清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仙境相接;
第九,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內)南;
第十,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內)西;
第十一,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第十二,大若巖,在溫州永嘉縣(今屬浙江)。傳為陶弘景修《真誥》處;
第十三,焦源,在建州建陽縣(今屬福建)北;
第十四,靈墟,在台州唐興縣(今浙江天台)北。曾是唐道士司馬承禎隱處;
第十五,沃州,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南;
第十六,天姥岑,在剡縣(今浙江嵊縣)。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越人語天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指此;
第十七,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今浙江紹興)南;
第十八,金庭山,在浙江嵊縣東,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記云:剡中山水,金庭洞天為最。或曰別名紫微山,在廬州巢縣(今屬安徽);
第十九,清遠山,在廣州清遠縣(今屬廣東);
第二十,安山,在交州(今廣東、廣西)北;
第二十一,馬嶺山,在郴州郭內(今湖南郴縣)水東;
第二十二,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今屬湖南);
第二十三,洞真墟,亦在潭州長沙縣,一作「洞真壇」;
第二十四,青玉壇,在南嶽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光天壇,在衡山西源頭;
第二十六,洞靈源,在南嶽衡山招仙觀西;
第二十七,洞宮山,在建州關隸鎮五嶺(今福建政和、周寧、屏南等縣間之洞宮山);
第二十八,陶山,在溫州安國縣(當為安固縣,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隱居此處;
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溫州橫陽縣(今浙江平陽);
第三十,爛柯山,在衢州信安縣(今浙江衢州市);
第三十一,勒溪,在建州建陽(今屬福建)東;
第三十二,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系正一道壇所在;
第三十三,靈山,在信州上饒縣(今屬江西)。一作「靈應山」,在饒州(治在今江西波陽)北;
第三十四,泉源,在羅浮山(今廣東博羅境內);
第三十五,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今江西寧都);
第三十六,閣皂山,在吉州新淦縣(今江西清江)。系靈寶派道壇;
第三十七,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今屬江西);
第三十八,逍遙山,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許遜修道處;
第三十九,東白源,在洪州新吳縣(今江西奉新)東;
第四十,缽池山,在楚州(今江蘇淮安);
第四十一,論山,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四十二,毛公壇,在蘇州長洲縣(今江蘇吳縣)。或雲在蘇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壇;
第四十三,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今安徽和縣);
第四十四,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今屬河南);
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縣(今四川豐都);
第四十六,綠蘿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北;
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澤縣(今屬江西)。晉陶淵明隱居處。一說即廬山虎溪;
第四十八,彰龍山,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北;
第四十九,抱福山,在連州連山縣(今屬廣東),或雲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犢山」,在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
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縣(今屬四川都江堰市);
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今屬江西);
第五十二,馬蹄山,在饒州鄱陽縣(今江西波陽)。一作「馬跡山」,或說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懷寧),或說在潤州丹徒縣(今屬江蘇);
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五十四,高溪藍水山,在雍州藍田縣(今屬陝西);
第五十五,藍水,在西都藍田縣(今屬陝西);
第五十六,玉峰,在西都京兆縣(今陝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
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於潛縣(今浙江臨安境);
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陝西商縣)。
第五十九,張公洞,在常州宜興縣(今江蘇宜興市);
第六十,司馬悔山,在台洲天台(今屬浙江);
第六十一,長在山,在齊州長山縣(今屬山東鄒平);
第六十二,中條山,在河中府虞鄉縣(今山西永濟)。或雲在河中永樂(山西芮城縣永樂鎮),實指一山;
第六十三,茭湖魚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雲南姚安)。一作「魚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寧波西南);
第六十四,綿竹山,在漢州綿竹縣(今屬四川);
第六十五,瀘水,在西梁州(指《禹貢》所說梁州,今雅礱江及與金沙江匯合後一段);
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貴州),一說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縣鄰近貴州處);
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漢州(治在今四川廣漢);
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雲石戍。一說在雲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
第六十九,雲山,在邵州武剛縣(今湖南武岡);
第七十,北邙山,在東都洛陽縣(今河南洛陽);
第七十一,盧山,在福州連江縣(今屬福建);
第七十二,東海山,在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東二十五里,即雲台山。
以上據唐道士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次序排列。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和李思聰《洞淵集》所說,順序及具體名稱均多與此異。茲錄北宋道士李思聰所編《洞淵集》,所列宋代七十二福地名於下,聊以備考:地肺山、蓋竹山、青遠山、安山、石磕山、東仙源、青嶼山、郁木坑、赤水山、麻姑山頂後、君山、桂源、靈墟、沃洲、天姥岑、若耶溪、金庭山、馬嶺山、鵝羊山、真墟、清玉壇、光天壇、洞宮、陶山、洞靈源、三皇井、爛柯山、勒溪、龍虎山、靈山、白水源、逍遙山、閣皂山、始豐山、金精山、東白源、缽池山、論山、毛公壇、雞籠山、桐柏山、平都山、綠羅山、彰縣山、抱福山、大面山、虎溪、元辰山、馬跡山、地德山、藍水、玉峰山、天目山、商谷山、張公洞、魚湖洞、中條山、地靈墟、綿竹山、甘山、瑰山、金城山、地靈山、北邙山、武當山、女兒山、少室山、廬山、西源山、南田山、玉溜山、抱犢山。
浟優書萌uUtxT.COM全蚊字扳閱牘
神魔篇中國古代傳說的幻獸和魔神
夔(kui):傳說中國東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體和頭象牛,但是沒有角,而且只有一條腿,渾身青黑色。據說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會引起暴風。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製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為鼓槌,結果擊打這面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里,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禺疆:「禺疆」為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強」、「禺京」,是黃帝之孫。海神禺疆統治北海,身體象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疆據說字「玄冥」,是顓頊的大臣,形象為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青蛇,支配北方。據說禺疆的風能夠傳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風,將會受傷,所以西北風也被古人稱為「厲風」。
猰貐(yayu):又稱為「窫窳」(yayu)。傳說猰貐曾是天神,被名為「危」的神殺死,後來被復活,但是變成了食人的怪獸。關於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種說法,比如人面龍身、大小和狸一樣,也有的說是人面牛身馬腿,或者說龍頭虎身的巨獸(如圖)。據說由於猰貐喜食人類,所以堯帝命令后羿將它殺死。
禍斗:「禍斗」原本是指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但是它被形容為外形象犬的妖獸,吞吃犬糞、並且噴出火焰。禍斗所到之處皆發生火災,所以古人將它看作火災之兆和極端不祥的象徵。也有說法稱禍斗吞食火,並且排出帶火的糞便。
禍斗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
九頭鳥:原名「鬼車」,長有十個脖子、九個頭,據說它的第十個頭是被周公旦命令獵師射掉的。那個沒有頭的脖子不斷地滴出血,古人宣稱如果九頭鳥飛過,要吹滅燈火、放狗把它趕走。有些傳說宣稱九頭鳥的每一個頭擁有一對翅膀,結果18只翅膀互相擠兌、導致全都派不上用場。另外,九頭鳥也被稱為「姑獲鳥」,這種鳥掠食人類兒童,喜好群居。
窮奇:「窮奇」是中國傳說中抑善揚惡的惡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蝟的毛皮、長有翅膀,窮奇的叫聲象狗,靠吃人為生。據說窮奇經常飛到打架的現場,將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惡行,窮奇會捕捉野獸送給他,並且鼓勵他多做壞事。古人也把那種不重心意、遠君子近小人的人稱為窮奇。
但是,窮奇也有為益的一面。在一種稱為「大儺」的驅鬼儀式中,有十二種吞食惡鬼的猛獸,稱為十二神或十二獸,窮奇就是其中之一。
共工: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的後代、屬於炎帝一族,身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說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東南傾斜。之後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最後被禹殺死(指治水成功)。
虛耗:虛耗是給人招來禍害的惡鬼。傳說虛耗身穿紅色的袍服、長有牛鼻子,一隻腳穿鞋著地、另一隻腳掛在腰間,腰裡還插有一把鐵扇子。據說唐玄宗曾經在夢中見到一個小鬼偷盜了自己地玉笛和楊貴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稱叫「虛耗」、喜歡偷盜他人的財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歡樂、使他變得憂鬱。玄宗大怒,立即喚人,於是有一個大鬼出現將虛耗撕成兩半吃掉了。
大鬼指的是鍾馗。
五通神:中國傳說中的五個淫魔,據說在南方作祟,曾經有「北狐南五通」的說法,五通神經常到人家中找尋美貌女子。其實,五通神也被稱為五顯神,是泰山之神的五個兒子。《聊齋誌異》中有一些關於五通神的記述,稱一名姓萬的書生斬殺了其中三通,並且重傷了另一通,最後一通被金龍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後X盡人亡。
渾沌: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凶神。傳說它形狀肥圓、象火一樣通紅,長有四隻翅膀、六條腿,雖然沒有五官,但是卻能夠通曉歌舞曲樂。還有一種說法稱渾沌是象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聽見它,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並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
渾沌是《封神演義》中鴻鈞道人的原型。
鑿齒: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沼澤地帶的怪獸或巨人。鑿齒長有象鑿子一樣的長牙,這對長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據說鑿齒掠食人類,黃帝命令后羿前往討伐,在經過激烈的搏鬥後,后羿在崑崙山追上了鑿齒並且將他射殺。
鑿齒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
三足鳥:中國古代的太陽精靈、也被看作太陽運行的使者。中國古代傳說太陽中居住著三足鳥,人們敬仰太陽,三足鳥也被作為祥瑞的象徵來崇拜。據說由於三足鳥一共有十隻,不停地在天空中運轉,導致地上遭受旱災和灼熱的煎熬。堯帝命令后羿將所有三足鳥射殺,結果后羿射落九隻、留下一隻,從此太陽只有一個並且在傍晚落下。
也有說法稱三足鳥是服侍西王母的精靈。
U優書盟uuTxt。com全蚊吇板越牘
神魔篇湘西趕屍匠!
湘西趕屍匠,入行必須面試,年滿十六歲,身高一米七以上,相貌醜,膽子大,才能被錄取。
湘西既有譽滿全球的張家界,也有神秘莫測的趕屍。早些年代,你若在湘西神秘的山村小客店投宿,便極有可能看到死屍走路,當天亮之前,小客店前搖搖晃晃地走來一行屍體,屍體都披著寬大的黑色屍布。這些披著黑色屍布的屍體前,有一個手執銅鑼的活人,這個活人,當地人叫做「趕屍匠」。其實,說是「趕屍匠」不如說是「領屍匠」,因為他是一面敲打著手中的小陰鑼,一面領著這群屍體往前走的。他不打燈籠,手中搖著一個攝魂鈴,讓夜行人避開,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屍體若兩個以上,趕屍匠就用草繩將屍體一個一個串起來,每隔七、八尺遠一個,黑夜行走時,屍體頭上戴上一個高筒毯帽,額上壓著幾張書著符的黃紙垂在臉上。路上有「死屍客店」,這種神秘莫測的「死屍客店」,只住死屍和趕屍匠,一般人是不住的。它的大門一年到頭都開著。因為兩扇大門板後面,是屍體停歇之處。趕屍匠趕著屍體,天亮前就達到「死屍店」,夜晚悄然離去。屍體都在門板後面整齊地倚牆而
立。遇上大雨天不好走,就在店裡停上幾天幾夜。
過三關才可當學徒
湘西民間,自古就有趕屍這一行業,學這行業的,必須具備有兩個條件:一膽子大,二是身體好。而且,必須拜師。趕屍匠從不亂收徒弟。學徒由家長先立字據,接著趕屍匠必須面試。一般來講,要看滿16歲,身高1.7米以上,同時還有一個十分特殊的條件,相貌要長得醜一點。
趕屍匠先讓應試者望著當空的太陽,然後旋轉,接著突然停下,要你馬上分辨東西南北,倘若分不出,則不能錄用。因為你此時不分東西南北,就說明你夜晚趕屍分不出方向,不能趕屍。接著,趕屍匠要你找東西、挑擔子。因為屍體畢竟不是活人,遇上較陡之高坡,屍體爬不上去。趕屍匠就得一個一個往高坡上背和扛。最後,還有一項面試,這就是趕屍匠將一片桐樹葉放在深山的墳山上,黑夜裡讓你一個人去取回來,只有這樣,才能說明你有勝任趕屍匠的膽量。這三關順利通過了,你便取得了當趕屍匠學徒的可能。
趕屍匠的家裡,跟一般農民一樣,照樣「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只有接到趕屍業務時,他們才將自己裝束一番,前去趕屍。他們雖趕屍,卻忌諱趕屍這個名詞。因而,內行人請他們趕屍,都說:「師傅,請你去走腳」或「走一回腳」。趕屍匠若答應,他便拿出一張特製的黃紙,讓你將死人的名字、出生年月、去世年月、性別等等寫在這張黃紙上,然後畫一張符,貼在這張黃紙上,最後將這張黃紙藏在自己身上。
趕屍匠的穿著也十分特別:他不管什麼天氣,都要穿著一雙草鞋,身上穿一身青布長衫,腰間繫一黑色腰帶,頭上戴一頂青布帽,腰包藏著一包符。
師父教徒弟,第一件事是畫符,這種十分奇特的符,是在黃紙上用硃筆畫上又像字又像畫的東西,途中遇到意外情況,便將這種奇特的符朝西掛在樹上或門上,有時也燒灰和水吞服。
同時徒弟必須學會三十六種功,才能去趕屍。第一件功,便是死屍「站立功」,也就是首先要讓死屍能站立起來。第二件功是「行走功」,也就是讓屍體停走自如,第三件功是「轉彎功」,也就是屍體走路能轉彎。另外,還有「下坡功」、「過橋功」、「啞狗功」等。「啞狗功」可使沿途的狗見著屍體不叫。因死屍怕狗叫,狗一叫,死屍會驚倒,特別是狗來咬時,死屍沒有反抗能力。死屍會被咬得體無完膚。最後一種功是「還魂功」,還魂功越好,死屍的魂還得越多,趕起屍來便特別輕鬆自如。這種「還魂功」,實際上是用一種湘西特產的草藥撒在屍體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奇特的行業,只有在湘南西部才行得通。因為,一、只有湘西有「死屍客店」。二、只有湘西群眾聞見趕屍匠的小陰鑼,知道迴避。三、湘西村外有路,而其他省路一般都穿村而過,他們當然不會準死屍入村。四、湘西人聞見陰鑼聲,便會主動將家中的狗關起來,否則,狗一出來,便會將死屍咬爛。因而,這種十分奇特的趕屍行業,只有湘西才有。
死屍怎麼會被活人趕著走,很多科學家在進行研究。各說不一。說不定有一天,會使這一常人難以理解的奇特行業和現象,得到應有的科學解釋。然而,另一種說法是,「趕屍」其實是黑幫的走私活動,借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爭相走避的隊伍,掩飾販毒非法行為。
不可思議的「吆死人」
筆者見過路旁攤開著的紙處,上面大書「包吆死人過省」六個大字。當時並不相信會有此事,殊不知,後來竟親眼目睹了這一奇觀。
「狐死正首丘」,中國人特別眷戀自己的鄉土。不管怎樣,葉落必須歸根。客死異地的遊子,本人的意願一定要入葬祖塋;孝子賢孫必得搬喪回籍,親友相知也都有資助此事的義務。一時還不可能,便只好權厝,除了顯宦富家,此舉又談何容易!應運而生則有「吆死人」這種七十二行以外的職業出現(吆是吆喝的意思,實際的行動是趕,但趕這個行動一般是伴以口頭發出的聲音來助成,如趕雞、趕豬就稱作吆雞、吆豬,趕死人也就叫吆死人了)。據說這種職業出於「河南教」,故連稱「河南教吆死人」。但「河南教」是怎麼一個形式和內容,正式名稱是否如此,甚至是否是「河南」這兩個字,筆者雖曾訪問了很有閱歷的老人,仍不得其詳。可為數不少的老人都說親眼看見過鄉關大道上硬有死人在走路,千真萬確!
我早年也見過路旁攤開著的紙片,上面大書「包吆死人過省」六個大字。其實我心裡總有點不太相信:死了的人怎麼會走路呢?難道真如老人們所說的「邪法就有那宗魔力」嗎?
一九四九年底,四川的眉山、彭山、丹稜、青神剛剛解放。當時我在這一帶地區的岷江水運交通管理部門作事。一天中午過後不久,我走在彭山地界的馬路上。
然後後面有人擦身而過,我立刻注意到他走路的樣子挺怪,硬枝戳棒的,很不自然。我不由得停下步來回顧,耳邊響起一個輕輕的聲音:「吆死人的!」這時趕上來的另一個行人,他見我滿臉狐疑的神情,特意點醒我的。我恍然大悟,於是看得更加仔
細:那「死人」穿著又長又大的黑袍,沒有衣袖,有些臃腫氣象,頭上似乎有點黑而鼓,不知是衣領還是外包上去的,一頂草帽蓋著,草帽稍向後翹。上身僵直,卻一步步有節奏地往前移動。黑袍的前面又有一個穿短衣的人,左手腕上掩個竹籃之類的東西,手執一個舊燈,彷彿有點火光在前面亮著。這短衣人走路的方式也奇特:總是斜著身子,以一個相當的半面對著黑袍;眼光緊盯住黑袍及其身後,時不時偏頭朝前面看看。每走不多遠,從他手裡就飄下來一張不大的紙片。我很快就想到這是「紙錢」,抬棺木出喪也要在沿路丟下的所謂「買路錢」。出於好奇心的驅使,我跟蹤著走了老遠一段路程。遇到上坡下坡、上橋下橋,那短衣人還對黑袍呼明;轉彎倒拐,黑袍也聽著短衣人的聲音行動。那時,我想:說來是「吆死人」,其實稱作「引死人」,倒更合符實際呢!
這算是我生平的一大奇遇。可惜當時有事在身,未能「跟蹤」到底,探個究竟。然而說來也巧,第二天我從一個熟人那裡,打聽到黑袍和短衣人的下落,遂了自己的心願。
原來昨天的傍晚,他們就早早落了旅店。旅店行業遇到過這起客人的,便懂得他們這種職業——他們投宿甚早,普通旅客還未光顧,他們就先到了。短衣人來到櫃前,嚷道:「喜神打店」!老闆一看此人身後那被草帽遮了半截臉的黑袍,不免又驚又喜:驚的是個死人,喜的是這進項較之一般特豐;而況「喜神」光顧,運氣會大佳的。於是立刻帶他們到一處偏僻的房間。短衣人把黑袍引進去,安置在門角落處,把燈籠放在桌上,然後掏出錢來付與站在門外的老闆,囑他辦一頓豐盛的飲食,買點燈籠用的蠟燭;餘下的算是店號錢,數目也相當可觀。一般旅客,老闆只悄準備好柴
火和水在那裡就行了,是不管弄飯菜的;但遇到這起旅客,則非代辦不可。飯食送上之前,先送茶水,並提來一隻尿桶,因為短衣人要守死人,不上廁所。送飯食來食具要兩套,其中一套用作敬「喜神」。老闆照要求送到房門,由短衣人接進去。次晨將要早離去,不再與老闆接觸。那時,當地剛剛解放,有兩位解放軍戰士被派往那裡的警察分駐所。這天一位戰士到旅店查夜,老闆據實報告了。解放軍戰士就叫老闆領去查此號。敲門起初不應,高聲敲喊了「查號開門」,只答應了一句「吆死人的」,仍不開門。於是猛敲高喊,聽得裡面應道「來了」,卻又不見動靜。如此周旋約數分鐘
之久,才開了門。這位戰士跨了進去,果然在門角落發現那黑袍,揭開草帽,確是屍體一具,短衣人報了自己的姓名以及死者的姓名,並說是從北邊(大概是陝西與河南交界的某地)來的。在電筒光下,桌上餚核已盡,杯盤狼藉,兩雙筷子還是濕漉漉的。再照各處,卻也未發現什麼。這位戰士查完號出來,詳詢老闆。老闆說他也是第一次接待這起客人,幸而以前聽先輩和同行談起過,所以還心中有數,知道他們歇得早,走得早,不會驚動他人。
戰士回去琢磨了半天,覺得裡面大有文章;首先,死人決不會走路,走這麼遠更不可能!其次,兩雙剛剛用過的筷子,又作何解釋呢?難道死人還會吃飯嗎?笑話!他立即約同另一位戰士,匆匆又趕回旅店,暗中進行視察。
夜靜更深,鼾聲四起。那個房裡,倒也不見聲響,甚至連瞌睡的聲音也沒有,大概是經過查號之後,驚覺得睡不著吧。距天明不遠,這起客伙便無聲無息地開門出來。這時老闆也早已開了店門,只見短衣人在前,用極低的聲音導引著黑袍上路了。
兩位戰士遠遠尾隨在後……
天大亮了,兩位快步緊跟上去。查號的戰士這下才看清了短衣人的臉,立刻警惕起來:這是一張沒有多少鬍子的青年人的臉,而昨晚電筒下分明是滿臉絡腮大胡,看上去至少五十多歲。戰士拔出手槍,喝令他們站住客伙乖乖服從,在兩位戰士的押送下,朝分駐所走去。黑袍的走路方式基本一樣,短衣人已不半面向後而整個向前,口裡仍然發出導引的聲音。
到了分駐所,這「吆死人」的秘密,終於徹底揭破:屍體是真的,但人則是兩個,一個在前面打燈籠,明擺著,叫做「吆死人」的人;一個把屍體掛在自己的身上,整個兒一起套在既長且大的黑袍裡。他挺起腰背,承提著這份重量,而又手是垂直的,想來也是用力分提著這份重量。眼睛看不見,憑耳朵聽指揮以行使其腳。說實話,這樣的勞動也算是驚人的艱苦!一天早歇早走,總得奔波八至十個小時吧,而且每天只吃一頓飯!提燈籠的人要輕鬆些,這種輕鬆同黑袍的艱苦相結合,一日一換,所以那位戰士看到了兩張不同的臉;旅店老闆看不到,是因為他們走得太早;路上行
人比他們走得快,也只能看到一個,看不到第二個人。多年以來(實在無從查證到底是什麼朝代開始有的),在封建迷信的外衣掩護下,不知騙了多少像我一樣輕信肉眼的人。這兩位是師徒關係,受過專門訓練,極有武藝;走一趟能賺一筆大錢(顧客較之僱人運棺材則是大省),而徒弟也能變成師傅,可以另帶徒弟了。接受這種業務的季節上有所選擇,一般宜秋冬兩季,大概是因為其他季節屍體容易發臭腐爛之故,據說開頭還伴有一些迷信的活動過程,以及水銀處理等事項。在到達目的地的最後一家旅店,就通知主家來迎。
兩位解放軍戰士瞭解到這個情況,十分驚訝他們的大體力,那負重之巨、條件之絕、途程之長,令人難以想像!鑒於他們也是很辛苦的勞動者,便告誡他們不要搞迷信騙人,有武藝和體力,何不改行去幹正當職業?這師徒倆連連點頭稱是。屍體所要到的目的地已不遠,收了別人的錢,只把燈籠和紙錢沒收。解決了全過程僅用了兩三上小時。告訴我這情況的熟人,剛趕上他們興沖沖地抬起屍體,健步踏上了鄉關大道……
趕屍門道揭秘
「術士」引路,死人隨後,舉腿跨步硬技硬桿,其狀至為恐怖,見者唯恐避之不及。想知其原故嗎?請看此篇。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為了改造不務正業、以欺騙手段謀取錢財之徒,使其改過自新,為人民服務。曾經將端公、巫婆、測字賣卜、趕吆死人的……組織學習,交待政策,指明出路。並飭其老實坦白欺騙手段,重新作人。
「趕屍」的騙局是由一人喬裝死人;另一人扮成「趕屍術士」。「死人」頭戴大草帽,將整個頭部覆蓋無餘,連面部的輪廓也難叫人看得清楚;身著青面長袍大褂;膀臂披掛紙錢、黃表。行走時紙錢飄飄蕩蕩,活像舊劇裡扮的孤魂野鬼;四肢捆上斑竹篾片,像是骨科用的夾板,其作用是不讓手足關節彎曲,使舉腿跨步硬枝梗桿,儼然一具僵硬死屍的樣子!
其狀至為恐怖,見者唯恐避之不及。「術士」引路走在前面,形神枯稿,滿面煙容,踽踽斜行,時時掉頭關照後面跟隨的「死人」,邊走邊丟紙錢,名曰「買路錢」;「死人」則沿著「買路錢」向前挪動足步,實際上紙錢成為了路標。引路人還提著一個燈籠,火光半明半滅,閃爍不定,這也是為「死人」指明去處的暗號。背上高聳聳的背一夾背;滿咚咚的盛著紙錢和香蠟。就這樣,一前一後,緩緩的,陰森森的,幽靈似的,走在荒郊小道,或僻靜的小待小巷裡。未晚投宿在雞毛店中,點燃香蠟,焚燒紙錢,一時充滿陰風慘慘的氣氛,使不人敢與之接近。
到目的地兩三天前,事先通知死者家屬,準備好衣衾棺材,等「死人」一到,立刻將壽衣帽壽鞋給死人穿戴齊備,裝進壽木。這種入殮過程,全由「趕屍」者承擔,絕對不允許旁人插和旁觀,正如出發時將屍體「扶出棺材」不允許窺視一樣。說是在這些關鍵時刻,生人一接近屍體,便會有「驚屍」的危險,而入殮過程,必須在三更半夜。一切安排就緒,就是說將死者裝殮以後,喪家才去認領。棺蓋一揭開,鬚眉畢現,果然是喪家親人,像貌宛如昨日,現在卻翹翹長眠在棺材裡了,傷心慘目,摧人肺腑,頓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泣不成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