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鑄第三帝國之新海權時代 作品相關 第三帝國海軍的崛起之路
    第一節舊的終結,新的開始

    1.彩虹

    1918年十一月,德意志第二帝國戰敗。駐紮在德國基爾港內的德國公海艦隊理所當然的被協約國收繳,總數超過七十艘的大小船隻被押解到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駐地,位於蘇格蘭北部的斯卡帕灣基地。從1918年十二月到1919年的六月底整整六個月間,這支曾經使世界上最強大的海洋國家都感到如芒刺在背的龐大艦隊,現在卻如同一群待宰的羔羊,淒慘的漂浮在斯卡帕灣的冰冷海水中。與此同時,旨在抑制德國從新崛起的凡爾塞條約正在緊鑼密鼓的制定中。這些熬過了日德蘭漫天炮火的軍艦,似乎最終也會像那些海外殖民地一樣被戰勝國所瓜分。

    然而,就在凡爾塞條約簽字前的一周,一件讓世界震驚的事發生了。1919年六月二十一日上午十點二十分,德國艦隊指揮官魯伊特(Reuter)從巡洋艦埃姆登號上發出了一個簡短的信號——彩虹。

    斯卡帕灣似乎依然平靜,但是不到兩個小時,這種平靜就被船隻沉沒時產生的漩渦和水流聲所打破。十二時十六分,腓特烈大帝號沉沒;十二時五十六分,阿爾伯特國王號沉沒;一時十分,毛奇號沉沒;一時十五分,威廉王儲號沉沒……到下午十七點,興登堡號戰列巡洋艦坐沉海底。至此,除巴登號戰列艦搶灘擱淺以外,其他所有停泊在斯卡帕灣內的德國大型艦艇全部沉沒,在蘇格蘭北部的海底泥濘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屬於戰艦的歸宿。

    2.一無所有的結局

    面對那一片聳立的在水中的桅桿和煙囪,協約國方面惱怒非凡。不久,原本允許德國保留的四艘拿騷級和四艘赫爾戈蘭級戰艦(也是德國最初的兩級級無畏型戰列艦)被宣佈引渡用以賠償斯卡帕灣的損失,1919年十一月五日,這八艘戰列艦被德國海軍除級。拿騷號最後被賠償給了日本,剩下的三艘賠償給了英國,而四艘赫爾戈蘭級戰艦,則分別被英、美、日、法四國瓜分。至此德國海軍失去了所有的現代化戰列艦,曾經擁有世界上第二強艦隊的德國海軍,現在變的家徒四壁。

    當時德國海軍並無一艘可以作戰的軍艦。隨後英國發還八艘老舊的戰列艦,這些艦除了用於訓練及海岸防禦外,規定不做其它用途。除了這八艘老舊的戰列艦外,德國還有留有其它數艘過時的老式巡洋艦,這些艦支大多老舊不堪,有許多軍艦的艦上武器都被英國人拆卸,根本不具備戰鬥力。

    不僅如此,條約還對德國海軍的編制進行了同樣嚴格的限制。規定海軍規模不得超過一萬五千人,軍官不得超過一千五百人。同時規定海軍軍官必須服役二十五年,雖然戰後德國一片蕭條,失業率驚人,各種高素質人才不會放棄入伍的機會,但是如此漫漫無期的服役期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打擊士氣。

    1919年德國國民議會在魏瑪市首次舉行會議,並制定憲法,德國變成了共和國。總之,在滿目創痍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廢墟上,魏瑪共和國成立了,而德國海軍,也開始了漫長的重建過程。

    第二節艱難中起步

    1.最初的幾件大事

    凡爾塞和約簽定後的第一年並不太平,1920年三月,一起形同鬧劇的政變發生了。國民議會中的一位議員,試圖推翻脆弱的魏瑪共和國,少數右翼退役軍人表示支持。當時的德國海軍司令,阿道夫-馮-特羅塔不明智的對政變者表示支持,然而他未曾想到的是因為缺乏足夠的支持者,僅僅三天政變即告失敗。而海軍司令本人不得不極不體面的引咎辭職。更糟糕的事,時任海軍總參謀長,也是未來的德國海軍總司令,經驗豐富的老將雷德爾也被牽連,雖然被相關的調查委員會排除同謀的嫌疑,仍然不得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調任閒職。

    開局的不利並不能阻擋海軍重建的腳步。1920年英國允許德國只建造一艘不超過六千噸級的巡洋艦以替換老朽不堪的舊艦。於是德國把握機遇,在1921年十二月建造了埃姆登號輕型巡洋艦。因為設計人員缺乏等種種原因,該艦的設計依舊沿用了一戰時期的設計模式。1925年一月七日,濛濛細雨中輕巡洋艦埃姆登號在威廉薩文海軍基地造船廠下水,許多海軍官兵冒雨出席了和約後首艘德國軍艦的下水典禮。儘管該艦有種種的缺陷,但是海軍還是艱難的邁出了重建的第一步。

    幾乎在建造埃姆登號的同時,海軍對威廉敏娜海軍基地通往北海的航道進行開挖,以便大型水面艦艇可以通航。在那一時期,基爾運河也進行了類似的疏浚。

    在二十年代最初的幾年裡,還有一起似乎同德國海軍沒有任何聯繫的事件——啤酒館暴動,很少有人能在當時預見到政變的首領之一,阿道夫-希特勒最終會給那個國家以及那個時代來多麼大的震撼。

    2.「不合法」時期的發展

    在這一時期,雖然海軍方面還不敢太過明顯的在條約監督委員會的眼皮子底下搗鬼,但是海軍還是在想方設法的同和約打擦邊球,相繼完成了艦上蒸汽彈射器、可用於魚雷和水雷的磁觸發引信、航空魚雷、航空炸彈和SKC/28型五點九英吋艦炮等新技術的開發。然而最膽大包天的莫過於圍繞著一個被稱為IvS公司的一系列鬼把戲。

    凡爾塞和約禁止德國海軍擁有潛艇,但是德國人很清楚這種武器的價值。一戰中德國海軍就是憑藉著這種在當時還原始和簡陋的水下殺手,創造了驚人的戰績。

    大約在1922年,條約允許英、美、法、意和日本被獲得原應在1922年解體的德國潛艇以供研究。同年,一直和德國關係密切的阿根廷,試圖和德國人合作,以謀求建立一支潛艇部隊,阿根廷人的計劃甚大,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專門的的設計辦公機構。沒過多久一家名為「船舶建造工程局」(簡稱IvS)的企業在荷蘭註冊,顯然這是為了迴避凡爾塞和約所規定的「即使用於商業目的也不允許德國獲得後者建造任何潛艇」的相關條文而搞的鬼。該企業其主營業務是為土耳其、西班牙、芬蘭、阿根廷等國建造潛水艇,IvS的造船台分佈在伏爾甘公司在漢堡和斯德丁的兩個船廠,以及克虜伯擁有的兩個船廠,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和不來梅的威塞爾船廠。一開始,該企業試圖通過商業運營的方式來進行運作,但是從1925年起以海軍司令部高級幕僚沃爾特-羅曼為首的一個秘密集團為了能在不破壞條約的前提下研製潛艇以及相關技術技術,通過某個專門為海軍而設立的「皮包公司」對該該企業進行大規模援助,根本目的在於為德國海軍進行新一代潛艇的研發和技術儲備。

    不僅僅如此,德國人還在基爾秘密建立了潛艇學校,利用那些為土耳其、芬蘭等國建造的潛艇進行試航和調試的機會,用以培訓自己的學員。其意圖在明顯不過了——用不了多久,德國海軍就要重建自己的潛艇部隊。

    這種背著條約監督委員會也同樣背著國會的勾當沒有能延續多久,到了1928年早些時候,風聲傳到了德國國內那些反對擴軍的人士那裡,於是國會成立了一個專門的調查組。事實不久就被查明,於是相關人物不得不引咎辭職,這也是八年裡德國海軍內部的第二次「大清洗」,沃爾特-羅曼上校和海軍總司令阿道夫-曾克爾以及一大批相關人員被撤換。海軍總司令的人選自然成了問題,於是有人想到了一直被閒置的雷德爾。雖然有人認為雷德爾過於古板,但是事實上這種擔心並沒有持續下去,新任海軍司令很快以自己的能力證明了這種擔心是毫無必要的。

    事件很快就被平息,並且在雷德爾的努力下,官員們消除了對「羅曼計劃」的不滿,並承認了該計劃的重要性。更加重要的是政府為此專門通過了一項秘密撥款法案,利用一些比較隱秘的渠道相關計劃提供資金。用雷德爾自己的話說這是「爭取了某種程度的合法性」。

    3.海軍重建工作全面展開

    到了1925年底,德國海軍舊時代的「遺產」之一——四艘老式輕巡洋艦達到了條約所規定的二十年的艦齡,於是議會通過了建造三艘六千噸級和一艘五千噸級輕巡洋艦的相關法案,於是在1926年初三艘輕巡洋艦的首艦正式動工建造。這兩級級輕巡洋艦使用了全新的設計,配備口徑為一百五十毫米的主炮三聯裝九門,安裝了全新的射控系統,以及較強的防空火力,戰鬥力比之埃姆登號有了顯著的提到,也因為使用了新設計的動力系統,其航速可達三十二節以上。兩型軍艦唯一的區別就是,五千噸艦的航速略低而且只有一個煙囪。

    1927年三月六千噸級艦的首艦下水,取名為「柯尼斯堡」(Konigsberg),因此三艘巡洋艦定為柯尼斯堡級輕型巡洋艦。到了三十年代早期,該級的三艘軍艦全部完成並服役。而五千噸級的「萊比錫」號輕型巡洋艦(事實上由於一再修改設計和提高建造要求,該艦的排水量比前三艘都要來得大!)也於1928年開工並同樣於三十年代早期建成服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首個十年,就這樣過去了,到了三十年代初,德國海軍已經擁有了五艘新型巡洋艦,雖然比起海軍最輝煌的時期來說,這可能根本算不上什麼,但是「這個頭開的不錯」。

    第三節建造袖珍戰列艦

    1.凡爾塞條約帶來束縛,而華盛頓海軍協定給予新的希望

    德國人的軍艦曾經在日德蘭大海戰中,給英國人留下了深刻影像,強大的生存能力和較小口徑但是密集而準確的艦炮火力都使強大的英國海軍吃夠了苦頭。戰後,在徹底肢解了德國公海艦隊以後,又在凡爾塞和約中添加了許多用以抑制德國艦隊重新崛起的條款。

    除了第一章中所提到的限制人員與機構,限制艦隊規模和更新速度的以外,限制軍艦的性能也是套在德國海軍頭上的絞索之一。排水量不得超過一萬噸、主炮口徑不得大於二百八十毫米,這使得德國海軍在條約許可的前提下不可能造出可以和其它列強新銳戰艦(英國的納爾遜級、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相抗衡的軍艦,從而使之只能成為一支能力有限的地區性海上力量。

    1922年二月六日,華盛頓條約(限制海軍軍備力量條約)正式簽署,數十艘在船台上建造中的新銳巨艦被陸續拆毀和改建。德國人彷彿看到了一線曙光,因為該條約規定:用來進行戰鬥的、非航空母艦和戰列艦以外的艦船,其排水量不得超過一萬噸(一萬零一百六十公噸),或主炮口徑不得超過八英吋(二百零三毫米),而和約允許德國人建造排水量不超過一萬噸的可以攜帶十一英吋口徑的艦炮的軍艦。只要這種軍艦航速能在二十五節以上(當時最快的戰列艦航速二十五節),面對戰列艦時加速逃逸,那麼只要能在廣闊的大西洋上避開英國人僅有的三艘戰列巡洋艦(胡德號、聲望號、反擊號),她將可以無所顧及的去破壞英國人的海上動脈。

    正因為逝去的時代幾乎沒有給新興的德國海軍留下什麼像樣的遺產,而海軍建設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更何況脖子上還套著凡爾塞和約的沉重絞索,所以在下一次戰爭中,德國艦隊不可能、也沒有實力以奪取制海權作為主要作戰目標。對於它的主要敵人英國皇家海軍,雖然有著龐大且實力強悍的艦隊,卻又有漫漫的海上航運線需要守衛,這些來自於世界各地的航運線給它運來了出產自其遍佈於全世界的各殖民地的豐富的物產,正是這些物產,在長達三百五十年的時間裡滋養著這個國家,而今天這也是維持著日不落帝國最後餘輝的關鍵。掐斷它!這是德國海軍在下一次戰爭中的主要使命。所以,重建德國海軍需要袖珍戰列艦!

    2.袖珍戰列艦的設計和建造

    就在雷德爾繼任海軍總司令一職後不久,德國國會開始進行有關建造袖珍戰艦的表決,不例外的如同其他一些武器建造提案一樣,該計劃也受到了一些議員的質疑,「到底是要軍艦還是要孩子賴以成長的食物?」但是表決終究是以微弱優勢通過了建造五艘袖珍戰列艦的提案。大約在二十年代的最後一年的兩月,袖珍戰列艦的首艦開始動工,她被命名為「德意志」號。該艦於1933年四月一日完工入役。

    該艦的設計是在條約限制下的極限,結合德國海軍的戰術需求而精心設計建造的。戰艦設計的首要的問題就是如何盡可能的將排水量限制在一萬噸內滿足襲擊艦所要求的大航程,解決之道就是使用柴油機作為動力來源,雖然在重量上並不比蒸汽輪機更輕,但是油耗卻遠低於使用鍋爐的蒸汽輪機。因此該艦安裝了八台總輸出功率為五萬四千馬力的「MAN柴油機」,雙軸四驅動佈置,極速達到二十八節,該艦設計載油量超過三千噸,低油耗的動力系統加上較大的燃料儲備量使其續航力更高達以十五節經濟速度航行時一萬六千海里,此外該艦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廣泛使用焊接技術建造的軍艦,船體重量比之鉚接的同類艦艇輕至少百分之十五。德意志級的主要武器為六門十一點一英吋的艦炮,為三聯裝佈置,前後各一個炮塔。輔助武器為八門單裝五點九英吋副炮,在長艏樓型的艦尾處左右各有一具四聯裝五百三十三毫米魚雷發射管。該級的前兩艘各安裝了三門八十八毫米高射炮和一定數量的三十七毫米、二十毫米的對空機關炮,而於1936年完工的三號艦格拉夫-施佩號則用六門雙聯裝的「SKC/33型四點一英吋(一百零五毫米)」高射炮代替了八八炮,同時裝甲也教前兩艘有了一定的強化。

    1931年,在首艦「德意志」號的下水儀式上,時任德國總理的海因李希-布呂寧說道「在本次典禮上,德國人民將要向世界證明,儘管我們身上還套著條約的枷鎖,經濟也不景氣,但我們有能力保衛自己的家園,捍衛我們的榮譽!」這一級軍艦,可以說是寄托了德國人的莫大希望。當時德意志級的二號艦捨爾海軍上將號即將開工,而三號艦格拉夫-施佩伯爵號也正在籌備中,海軍司令雷德爾一直為此忙碌著,全然不管當時德國國會內部共產黨人和納粹的的勾心鬥角,他一心只想重建德國海軍。

    首艦「德意志號」於1929年二月五日開工建造,並於1933年四月一日建成服役;二號艦捨爾海軍上將號於1931年六月二十五日開工,1934年十一月十二日建成服役;三號艦格拉夫-施佩伯爵號於1932年十月開工興建,1936年一月六日完工入役。

    這三艘袖珍戰列艦的建成使德國人有了一支初具規模的艦隊,而原計劃還將繼續開工建造五艘中的D號艦和E號艦,而這一切卻因為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到來而被完全的改變。

    1933年三月魏馬共和國國會通過了給予德國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納粹黨)黨魁阿道夫-希特勒以獨裁權利的《授權法》,該黨派的二號人物赫爾曼-戈林在國會會議上高呼道「魏馬時代結束了!

    第四節海軍建設的高峰

    1.重建驅逐艦部隊

    1934年,也就是納粹黨上台的第二年,德國人開始了大規模的建造驅逐艦。一戰後的第一級艦隊驅逐艦「1934年型(或者叫Z1型)」被大量的建造。這種裝備五座單裝五英吋炮以及四聯裝二十一英吋魚雷管,航速達到三十八節的艦隊驅逐艦排水量高達兩千兩百噸。到了1935年第一季,這一型驅逐艦一共被建造了十六艘。

    作為在長達二十年的空白時期後新設計的第一種驅逐艦,「1934年型」未免存在著諸如:適航性不佳、穩定不良、引擎震動太強此類的問題,德國人也很清楚這些問題的存在。所以,當最後的六艘「1934型」還在船台上的時候,他們又拿出了「1936年型驅逐艦(Z17型)」的方案。該型其實是「1934年型」的改進,排水量更大,穩定性和適航性以及續航力有了較大的提高。該級驅逐艦的建造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前幾個月,共被建造六艘。

    不僅僅是上述的二十二艘艦隊驅逐艦,德國人還興建了數量龐大的大型魚雷艇,其中一些大噸位的魚雷艇比之小型驅逐艦在性能上沒有太大的差離。主要有「1923年型」六艘;「1924年型」六艘;「1935年型」十二艘。1940年四月十三日的「納爾維克海戰」中,驅逐艦艦隊損失慘重,在那段缺乏驅逐艦的困難時期中,這些大型魚雷艇在很大程度上分擔了驅逐艦的職能。

    2.英德海軍協定的簽署以及隨之而來的大規模海軍建設

    就在魏馬共時代結束後不久,1933年十月,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德國政府借口其他國家不給德國以平等待遇,宣佈退出裁軍會議和國聯。就在這一年的財政會議上,德國的軍費比上一年(1932年)翻了三倍,達到了三十億馬克。在將來的歲月裡,這個數字還會不斷的提高,在開戰前的一年,這個數字將會提高到二百七十億馬克,達到了國民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四之多……

    1935年六月十八日,《英德海軍協定》正式簽署,德國表示自願將水面艦隻總噸位和潛水艇部隊的總噸位限制在英國人的百分之三十五和百分之四十五。英國人喜氣洋洋,認為這是德國人為了表示永世和平而作出的誠意。而事實上當時的德國海軍總噸位不足十一萬噸,也根本就沒有什麼像樣的潛艇部隊。反觀英國人,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艦隊,總噸位超過一百二十萬噸。因此,德國海軍得到了可以公開的大規模擴建的許可證。

    1935年七月六日,早已設計好了的重型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鋪設第一塊龍骨,這種新型的重巡洋艦標準排水量超過一萬四千噸,安裝有八門「SKC/34型八英吋(二百零三毫米)」艦炮,兩聯裝四座炮塔,水線處和要害部位有較厚重的裝甲保護,戰鬥力遠遠勝於那些如同紙糊的「條約型」重巡洋艦。為了應付來自空中的威脅,該艦還安裝了六座雙聯裝的「SKC/33型四點一英吋(一百零五毫米)」高射炮以及大量小口徑速射炮。到了1939年四月二十九日該艦正式服役,而該級的二號艦「布呂歇爾」號也於二戰開始後不久的九月二十日建成服役。

    3.建造比德意志級更龐大的主力艦

    《英德海軍協定》規定在噸位許可的前提下,德國可以建造一支艦隊。而希特勒也曾向海軍總司令雷德爾表示,他「不想追隨第一次大戰前的海軍建設政策去建立一支強大到足以和英國制海權挑戰的艦隊,但是他要抗擊法國正在進行的造艦計劃。」並且多次向英國人暗示「德國海軍的政策將不是針對英國的。」所以在取得英國人的信任後,他授意海軍停止建設於1934年開工建造的D號、E號戰艦(也就是德意志的四、五號艦)轉而建設新設計的戰列巡洋艦。於是「沙恩霍斯特」級應醞而生。

    「沙恩霍斯特」級安裝有三座三聯裝的十一點一英吋主炮,前二後一佈置,本來希特勒還想給她換裝三座雙聯裝的十五英吋主炮,但是因為因為擔心「步子邁的太大,狠狠摔上一交」而作罷。不過德國人留了一手,兩艘「沙恩霍斯特」級的主炮塔座圈都是按照雙聯裝十五英吋主炮的後坐力來設計的,所以一旦戰爭爆發,她們可以輕易換上十五寸的巨炮。除了三座主炮塔以外,該級還裝備了總計八座五點九英吋的副炮(四座聯裝、四座單裝),和七座雙聯裝的SKC/33型高射炮以及相當數量的小口徑速射炮。為了順應德國海軍在下次大戰中的主要任務——遠洋破交,該級擁有著在那個時代看來驚人的航速,原本設計功率為一萬兩千五百馬力的主機,實際上能夠發揮近百分之一百三十的功率,「格耐森諾」號能達到十五萬馬力的輸出極速三十點五節,而「沙恩霍斯特」號的主機的輸出功率超過了十六萬千瓦的從而使最大航速超過三十一節。

    「沙恩霍斯特」級一共建造了兩艘,「沙恩霍斯特」號和她的姐妹艦「格耐森諾」號,兩艦分別於1935年六月十六日和同年六月六日鋪設龍骨。「沙恩霍斯特」號於1939年一月七日建成,「格耐森諾」號於1938年五月二十一日建成服役。(因為艦首需要重新設計,所以先期下水的「沙恩霍斯特」號不得不回到船廠大改一番)

    4.實驗性的西班牙內戰

    1936年七月十八日清晨,「整個西班牙晴空萬里」西屬摩洛哥的電台播發了這樣一則奇特的天氣預報,西班牙內戰爆發了…………

    德國和意大利都派部隊參加了那次內戰,許多新研製的武器,都在西班牙找到了試驗場。而德國海軍也理所當然的參與了對共和國軍主要港口的封鎖與炮擊。但是由於西班牙共和國方面並沒像樣的海軍力量,所以德國艦隊除了封鎖共和國軍的各個港口以外,一直難有作為。唯一一件使德國艦隊出名的事卻有諷刺意味,1937年五月二十九日在佛郎哥海軍基地「伊比薩港」停泊時遭到西班牙共和派飛機的攻擊,「德意志」號被直接命中兩彈,雖然並未造成艦體多大的損傷,但艦員死三十八人,傷七十八人,共和國方面宣稱「此次攻擊是為了報復『捨爾海軍上將』號兩天前對共和軍控制的「阿爾米裡亞港」的炮擊。」

    總之,相對於空軍「禿鷹軍團」的輝煌戰績,德國海軍在整個西班牙內戰中表現的平平淡淡。

    在建立了一支出具規模的艦隊後,希特勒的擴張野心仍舊慾壑難填,「要大炮不要黃油」是納粹黨瘋狂擴軍的口號,同時也是這一歷史時期的最好寫照。

    很快的,一個規模空前的宏大造艦計劃就要被提上議事日程,如果該計劃實現,德國海軍將具備同世界頭號海軍強國英美較量的實力!那就是「Z計劃」。

    第五節「要大炮不要黃油」

    1.重建潛艇部隊

    如同上文所闡述的那樣,早在二十年代早期,德國人就開始了新一代潛艇的研製,IvS成立後的那些歲月裡也在一直的進行不間斷的研究和開發。到了1934年德國重建潛艇部隊前,IvS先後給阿根廷、土耳奇、芬蘭、瑞典、西班牙、蘇聯等國建造了至少十二艘潛艇,共完成了八種潛艇的設計,可以說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934年初,基爾港裡秘密建立起了幾個被嚴格保密的廠房,第三帝國的第一隻潛艇就要在這裡誕生。次年六月底,德意志第三帝國海軍的第一艘潛艇正式建成下水,這是一艘UII型小型潛艇,U1。到了這一年的歲末,這支新組建的水下艦隊擁有了約二十五艘潛艇。自德意志底二帝國瓦解以來,德國海軍終於再次擁有了一支潛艇部隊。

    這第一批潛艇的絕大部分屬於小巧的UII型,排水量均在二百五十噸左右,只適合在近海活動。不久,新建成的UI型遠洋潛艇被發現存在著各種問題,因此僅僅建造了兩艘就被停建。德國人及時吸取教訓,改良了設計,到了1937年,新型的UIX型開始建造,這一型的建造工作一直持續到大戰爆發前的一個月。

    組建潛艇部隊的工作一直沒有鬆懈過,一戰中積累的豐富經驗,時任輕巡洋艦「埃姆登」號艦長的卡爾-登尼茲被任命為這支部隊的指揮官。雖然在一開始有人懷疑他的能力,因為一戰後十五年裡,登尼茲差不多已經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水面艦艇指揮官,但是在後來的歲月裡,這項任命被事實證明是非常合適的。而新的UVII型潛艇,也正在被IvS的相關部門緊鑼密鼓的設計出來。

    2.建造「卑斯麥」級大型戰列艦

    第三帝國的元首大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強權份子,這點沒什麼值得懷疑的。另外在這個童年一直夢想成為藝術家的奧地利人的畫作中,我們時常可以看見大型軍艦的影子。希特勒十分喜歡大型軍艦,或者說是迷戀或癡迷。德國要建造能像征日爾曼人精神和優秀品質的巨型戰艦,一直是此君的夢想。

    早在1932年,德國海軍就開始對建造排水量為三萬五千噸的戰列艦進行了理論性研究,並對其武備、裝甲和航速進行了可行性論證。1934年,德國海軍建造局便準備建造兩艘戰列艦,以用來替代已過時的「漢諾威」號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前無畏艦型(這兩艘軍艦在二戰中依然在服役)。1934年後來被安裝在「卑斯麥」號上的SKC/34型15英吋艦炮開始進行研製。

    到了1935年,英德海軍協定簽訂後,德國就抓住了可以建造標準排水量為三點五萬噸級、十六英吋主炮戰列艦的機會,決定開工建造超級戰艦,建造代號為G和F,這就是後來的「卑斯麥」號和「提爾比茲」號。英國方面曾要求德國將兩艦的排水量嚴格限制在三萬五千噸,但是被德國方面以「德國不是《華盛頓條約》的簽約國」為由斷然拒絕。到了1936年,《華盛頓海軍協定》到期,德國的兩個盟國拒絕在《倫敦海軍條約》上簽字,這下德國人可以名正言順+理所當然的開工建造這兩艘戰艦了。

    這兩艘戰艦的設計挺有特色,首先,她們不同於同期的其他軍艦所採用的「重點防護」,而是沿用一戰時期的「全面防護」概念,也許在德國的設計人員看來這樣恰好適合適應海軍在戰爭中所承擔的主要任務。對於卑斯麥級主炮,究竟是選擇十六英吋還是十五英吋口徑,德國設計人員也作了一番權衡。顯然,十六英吋的主炮,不論在口徑、射程還是彈重上都要勝過十五英吋的主炮,但是德國沒有製造這樣大口徑主炮的經驗,而且在一系列方面需要對已有的設計方案進行重大修改,權衡利弊後決定使用十五英吋四十七倍徑艦炮作為「卑斯麥」級的主炮。F艦和G艦的設計初期,曾考慮過使用柴油機為動力,但是因為沒有用柴油機為動力驅動如此龐大軍艦的先例和經驗,於是海軍還是選擇了傳統的蒸汽輪機。

    「卑斯麥」號標準排水量四萬一千六百四十噸、滿載排水量四萬九千一百噸,姐妹艦「提爾比茲」號標準排水量四萬兩千三百四十噸、滿載排水量四萬八千八百噸。全長二百四十一米,舷寬為三十六米,為了能通過平均深度為十米的基爾運河,兩艦的最大吃水被限制在十米以內,均為九點九九米。主機輸出功率為十三萬六千二百馬力,使她們的最大航速均超過了三十節,「提爾比茲」號更是接近了三十一節超過八千噸的載油量使她們能以十九節航速航行超過九千海里。除了四座雙聯裝十五英吋主炮以外,還安裝了六座雙聯裝五點九英吋副炮,和八座雙聯裝的四點一英吋(一百零五毫米)高射炮和總數三十六門的小口徑速射炮。就她建造的那個年代來說,是一艘令人感到「非常恐怖的軍艦」。這兩艘軍艦,是當時歐洲歷史上最大的軍艦。

    「卑斯麥」號於1936年七月一日開工建造,四個月後姐妹艦「提爾比茲」號在船台上放置了第一塊龍骨。大約四年後,「卑斯麥」號將建成服役,德國也將重新獲得足以使最強大敵人畏懼的龐大戰艦。

    3.「Z」計劃

    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膽的造艦計劃之一,他的規模大到足以使一個二流海軍國家,在短短數年間擁有向最強大的海權國家挑戰的實力。

    該計劃始於納粹上台初期,最初分別為主張大量建造大型戰列艦的代號為「X」,以及作重建造小型化遠洋艦艇的代號為「Y」的兩個不同思路的造艦計劃,為海軍內新老兩批人所擁護。主張優先建造小型遠洋艦艇的是以時年四十三歲的海軍上校赫爾默斯-海耶為首的一批年輕軍官,他們主張在無法從英國人手中奪取制海權的情況下,因該以盡可能的破壞英國人的海上優勢和航運線為主,而不是靠造大艦的方式和英國人硬碰硬。而與之相對立的是以海軍副司令京特-古澤上將為首的資深海軍軍官們,他們大多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思路相對的還停留在一戰時期的艦隊決戰上。

    這種矛盾在1938年八月的造艦方案委員會會議上達到了白熱化,海耶上校在年初向海軍最高統帥部提交的一份報告裡這樣寫道:

    「海軍即使有更多的大型戰列艦也未必能夠打贏英國海軍,因為和英國人強大的戰列艦部隊硬碰硬不是一種合適的應對之道,英國人的弱點在大西洋上,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航線位於那裡,英國需要靠那些航線來維持。所以建造一些小型的、並具備一定戰鬥力的軍艦才是真正的對應之道,海軍應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建設大批小型的、快速的、有強大續航能力艦艇去用以破壞那些海上生命線,而不是用來建造僅僅那麼幾艘短期內無法投入使用的大型軍艦」

    然而對於這種觀點海軍內部的傳統派人士則不已為然,因為他們認為對於海軍來說艦隊決戰才是真正的任務,海軍副司令在會議上針對海耶上校的報告這樣問道:

    「先生們,擺在我們面前的這個方案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我們不能依靠艦隊擊敗英國海軍?」

    蘊涵在這番話裡的意思很明白「如果要放棄建造大型戰艦等於是自動承認了德國海軍的失敗」。基於以上認識所以,德國因該致力於大型戰艦的建造,用那些軍艦撕開英國人對德國的海上封鎖。

    雙方為此在造艦方案委員會會議上爭論不休,誰也不能說服對方。最後,迫於海軍司令部上層的壓力,赫爾默斯-海耶的方案被委員會否決。

    八月底委員會向海軍總司令雷德爾提交了一個為期十年的造艦計劃,該計劃決定興建一大批巨型軍艦,包括排水量達到五萬六千噸的「H級」戰列艦。但是雷德爾並不完全贊同這種方案,他起用海耶的方案給這份計劃起草了一個修正案,但是大型軍艦依舊被放在優先位置。

    到了這一年的九月,海軍將這份計劃提交給希特勒,對大型軍艦一直迷戀甚深的希特勒,自然沒有什麼意見,當雷德爾對他訴說關於「假使一兩年內開戰的話,那些大型軍艦將無法及時備戰」的擔心後希特勒向他表示說「我的政治藍圖裡,在1946年前不會動用海軍大型艦艇」。於是,1939年一月最高統帥部正式通過了代號為「Z」的大規模造艦計劃,「Z」計劃正式啟動。

    Z計劃的核心是兩級大型戰列艦:「卑斯麥級」和「H級」,H級是比卑斯麥級還要巨大的戰艦,設計排水量為五萬五千四百餘噸、長度接近二百六十六米、航速三十節,裝備有十六英吋的艦炮八門,裝甲比卑斯麥更厚,該級一共計劃興建六艘。計劃建造排水量三萬零五百噸柴油機、蒸汽輪機混合驅動的「O級」戰列巡洋艦三艘,這三艘軍艦裝備了和卑斯麥號同一型號的三座雙聯裝的十五寸巨炮。為了破壞敵國的海上航運,專門設計了「德意志級」的發展型完全柴油機驅動的「P級」襲擊艦該艦在排水量、航速以及裝甲防護上都要遠遠超過「德意志級」續航力更高達兩萬五千海里/十三節。為了順應時代發展,計劃開工兩艘「齊柏林伯爵級」航空母艦,兩艦都是排水量達到兩萬噸的艦隊航空母艦。該計劃中的中小型艦艇包括:已經完工和正在建造的總計五艘「希佩爾級」重巡洋艦;排水量近八千噸,航速達到三十六節的「M級」輕巡洋艦;還有一大批的驅逐艦和驅逐領艦,以及二百六十七艘各型潛艇。

    以下是「Z計劃」中的主要軍艦的數據和建造數量:

    「H」級戰列艦(頭四艘被命名為:有興登堡號、魯登道夫號、毛奇號、腓特烈大帝號)

    計劃建造數量:六艘

    標準排水量:55453噸

    航行性能:極速30節,18節下航程9000海里

    武器裝備:四座雙聯裝15.9英吋主炮(403毫米),六座雙聯裝5.9英吋副炮,八座雙聯裝4.1英吋高平兩用炮,雙聯裝37毫米高炮八座,四座四聯裝20毫米高炮,21英吋魚雷發射管三聯裝兩座。

    裝甲防護:舯部輪機艙和主炮塔彈藥庫裝甲最厚處為327毫米,主裝甲帶向船頭船尾方逐漸變薄約為150毫米;炮塔裝甲最厚處為390毫米,頂部和側面為240毫米,炮座340毫米,副炮裝甲150毫米;司令塔裝甲350毫米;全艦覆蓋50毫米厚的裝甲甲板,輪機艙上方和炮座周圍增加到80~120毫米裝甲。

    載機數量:Ar196型水上偵察機六架

    備註:1939年7月15日和8月15日開工建造第一和第二艘,於1941年8月29日停工,後被解體。全部六艦均未建成。

    「卑斯麥」級戰列艦(卑斯麥號、提爾比茲號)

    計劃建造數量:兩艘

    標準排水量:41700噸(提爾比茲為42300噸)

    航行性能:極速30.1節,19節時航程9500海里(提爾比茲為19節時9200海里)

    武器裝備:四座雙聯裝14.96英吋主炮(380毫米),六座雙聯裝5.9英吋副炮,八座雙聯裝4.1英吋高平兩用炮,雙聯裝37毫米高炮八座,總計二十門20毫米高炮,21英吋魚雷發射管四聯裝兩座(此為提爾比茲號專)有。

    裝甲防護:舯部輪機艙和主炮塔彈藥庫裝甲最厚處為320毫米;炮塔裝甲最厚處為360毫米,頂部和側面為150毫米和203毫米,炮座340毫米,副炮裝甲80毫米;司令塔裝甲360毫米;全艦覆蓋50毫米厚的裝甲甲板,輪機艙上方和炮座周圍增加到80~120毫米裝甲。

    載機數量:Ar196型水上偵察機四架

    備註:分別在1940年8月24日和1941年2月22日建成服役。卑斯麥號在1941年5月27日被英國皇家海軍優勢艦隊擊沉,提爾比茲號則於1944年11月12日被英國皇家空軍炸沉。

    「O」級戰列巡洋艦(巴巴羅薩號、施裡芬號、華倫斯坦號)

    計劃建造數量:三艘

    標準排水量:38540噸

    航行性能:極速28節

    武器裝備:三座雙聯裝14.96英吋主炮(380毫米),六座雙聯裝5.9英吋副炮,七座雙聯裝4.1英吋高平兩用炮,雙聯裝37毫米高炮八座,五座雙聯裝20毫米高炮。

    裝甲防護:舯部輪機艙和主炮塔彈藥庫裝甲最厚處為360毫米,主裝甲帶向船頭船尾方逐漸變薄約為170毫米;炮塔裝甲最厚處為360毫米,頂部和側面為190毫米,炮座340毫米,副炮裝甲80毫米;司令塔裝甲360毫米;全艦覆蓋63.5毫米厚的裝甲甲板,前第一主炮塔至後主炮塔之間艙段裝甲為150毫米。

    載機數量:Ar196型水上偵察機四架

    備註:八台MAN柴油機、四台鍋爐的混合動力船,功率為渦輪機功率輸出為66000馬力,MAN柴油機則為121000馬力,續航力不明。該級軍艦在1939年底被取消,三艦均未開工。

    「P」級遠程襲擊艦

    計劃建造數量:十二艘(不久就被削減為八艘)

    標準排水量:23700噸

    航行性能:極速34節,13節時25000海里,19節時15000海里。

    武器裝備:兩座三聯裝11.1英吋主炮(283毫米),四座雙聯裝5.9英吋副炮,八座雙聯裝4.1英吋高平兩用炮,單裝37毫米高炮四座,單裝20毫米高炮十座。

    裝甲防護:舷側為帶有傾角的150毫米裝甲,首尾減弱到50和40毫米;炮塔裝甲125毫米,炮座150毫米;司令塔裝甲140毫米;全艦覆蓋40毫米厚的裝甲甲板,前主炮塔至後主炮塔之間艙段裝甲為70毫米。

    載機數量:Ar196型水上偵察機兩架

    備註:完全柴油動力的大型遠洋襲擊艦,用以取代德意志級。共安裝12台「MAN」柴油機,輸出功率高達165000馬力。計劃在1940年8月開工,到1948年底全部完工,但是因為二戰爆發與1939年底取消。

    「齊柏林」級艦隊航空母艦

    計劃建造數量:二艘(齊伯林伯爵號,另一艘艦名未知)

    標準排水量:19250噸

    航行性能:極速32節

    武器裝備:八座雙聯裝5.9英吋炮,六座雙聯裝4.1英吋高平兩用炮,雙裝37毫米高炮十一座,雙聯裝20毫米高炮十四座。

    裝甲防護:舷側為90毫米裝甲;飛行甲板裝甲19毫米;機庫裝甲40毫米。

    載機數量:22架Me109艦載型、18架Ju87C

    備註:Z計劃中唯一的一級航母,「齊柏林伯爵」號於1936年12月28日開工建造,1938年底下水開始進行舾裝,1940年6月停工,最終未能建成服役。

    以上所羅列的這些只是Z計劃中的大型主力軍艦的數據和性能簡介。計劃所中要建造的和已經擁有的所有大型水面艦艇總噸位超過105萬噸,這還不包括大量的魚雷艇、驅逐艦和潛艇。德國艦隊的復興,似乎成了定局。

    正所謂世事難料,1939年四月二十八日,希特勒發表聲明,譴責英國在德國和波蘭的但澤走廊問題上偏袒波蘭,並宣佈德國退出《英德海軍協定》。在四月初,德國最高統帥部就制定了入侵波蘭的"白色方案"。隨著局勢的日趨惡化,戰爭的氣息也越來越濃烈。這些緊張與不安貪婪和野心彙集到了一點,在等待著戰爭爆發所能帶來的宣洩。

    尾聲

    1939年九月一日拂曉,德國的百萬大軍越過兩國邊界突入波蘭境內,海軍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訓練艦也於進攻開始的時刻炮擊了但澤港。

    1939年九月三日,在佛得角西北約560海里的平靜海面上,有兩艘船:格拉夫-施佩伯爵號和補給船阿爾特馬克號,正拌著日出緩緩的游弋在這波瀾不驚的海面上。然而,施佩伯爵號艦長汗斯-朗斯多夫卻明白在這一片祥和之後卻瀰漫著濃重的殺機,因為早在八月中旬最高統帥部就下令遠洋艦隊駛向大西洋,以避免戰爭爆發時艦隊被封鎖在港口。

    表面的寧靜非常容易被打破,就在這一天的上午,英國法國正式對德宣戰,從陸地到海洋,戰爭已經全面爆發……而此刻,施佩伯爵號的姐妹艦德意志號,正巡弋在格陵蘭與冰島一線,一支由二十二艘潛艇組成的艇群正在不列顛群島以西展開。

    我們無從得知雷德爾海軍元帥在的知英法對德宣戰那一刻的心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戰爭如此提前的爆發,對海軍來說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雖然三萬噸級的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耐森諾」號已經於年初建成服役;雖然戰列艦「卑斯麥」號已經完工,「提爾比茲」號也已經下水進入曬裝階段……但是龐大的Z計劃似乎將不得不被擱置起來了。

    然而,軍人是天職就是服從命令,不管征途有多危險,許許多多像汗斯-朗斯多夫那樣的艦長都必須勇敢的指揮他們的軍艦去同強大的敵人搏鬥。德國海軍這艘裝備並不完全的戰艦也不得不早早的伴隨著陸上的戰車駛向遠洋,駛向一片充滿未知的危險的世界……

    此時此刻,格拉夫-施佩伯爵號將在朗斯多夫艦長的指揮下向著南方駛去,南大西洋將是她的狩獵場,也將是她的墳墓……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