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亮光閃過,獨尊堡外的荒野之地出現一百衣男,手搖一把百美嬌艷圖的折扇,右手往臉一抹,一張結合中華下五千年精華的一張俊臉顯現,一米八的身材,肩旁寬厚,面若飽目,俊郎異常,劍眉橫飛,眼神清而不濁,聚而不散,有一股輕柔縹緲之意,仿佛看透了紅塵,看透了世間萬物,看透了世事無常,看透了人生起伏。身著文士長衫給人一種儒雅中透著剛健,放蕩不羈的氣質中絲毫不失沉穩。含著一絲絲玩世不恭,這個人就是諸葛流雲幻化後改變面貌後的另一人——自號‘妙手生’李逍遙。
分身則留在獨尊堡掌控巴蜀的一切事物,諸葛流雲可通過心心相印這種神通與分身交流,了解各地情況,也可給分身下命令,能知道分身的一切思想,而分身卻不知主身的思想,除了讓分身知道,實際分身是主身的一部分。
‘妙手生’李逍遙此行的目的地是琉球東溟派,順便到各地瀏覽風景名勝。到達巴陵一家酒樓,聽到周圍客人說山東鄒平縣王薄領導貧困農民舉起了反隋的第一面大旗,起義軍還占領長白山,王博自稱知世郎,王博發難猶如干柴烈火一點即燃,全國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諸葛流雲心中暗歎楊廣的父親隋文帝楊堅是何等英勇,謀略武功無不厲害。隋煬帝楊廣這個敗家卻如此荒唐,十多年就將楊堅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給敗送了。
隋文帝楊堅,弘農華陰,父親楊忠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他15歲時因父親的功勳被授官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成紀縣公。
周武帝時進位大將軍,襲爵隋國公,長女為太妃。後入宮輔政,第二年他逼迫周靜帝讓位,建立隋朝,定都長安,取年號為開皇。經過八年的征戰隋文帝完成了南北統一,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延續近三百年年的分裂局面。
他一生共有五大功績,這可謂他的第一大功績。從開皇元年開始,隋文帝即著手一系列的改革。他首先廢除不合時宜的北周六官制,基本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以利於加強中央集權。三省,就是尚省、門下省、內史中省。
這三省的正副長官,即尚省的令、僕射,門下省的納言,內史省的監、令,實際都是宰相,三省都是最高政務機構,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尚省下設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為六曹,每曹設尚一人,總管本部政務。度支後改為戶部,都官後改為刑部。
這就是中央的「三省六部」制。此外,又有二台御史、都水,十一寺太常、大理、國、光祿、衛尉、宗正、太僕、鴻臚、司農、太府、將作等機構,負責朝廷日常行政事務。地方行政機構方面,則由過去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二級制,廢郡。簡化了地方行政組織,官吏的任用權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錄用僚佐。
不僅節省國家開支,還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於中央集權的統治。這也是他的第二個功績,因為他開創了一個新的朝廷集權的政權制度。開皇元年,即命大臣高、鄭譯、楊素「更定新律」,即對過去北朝齊、周以來的律令作一次大的改革。開皇三年,又命蘇威、牛弘進行第二次改革,主旨在於「權衡輕重,務求平允,廢除酷刑,疏而不失」,由是訂出刑律十二篇,這就是著名的《開皇律》。
《開皇律》分為一十二篇。其名為:名例律、衛禁律、職制律、戶婚律、廄庫律、擅興律、賊盜律、斗訟律、詐偽律、雜律、捕亡律、斷獄律。其篇目雖然是根據《北齊律》所編,但內容卻簡明得多。判刑的名目有五種:一是死刑,二是流刑,三是徒刑,四是杖刑,五是笞刑。此外死刑只分絞、斬二種,流放服刑不超過五年;杖刑分六十至一百共五等,民有枉屈得依次訴至朝廷。同時《開皇律》還廢除了一些酷刑,如梟刑,轘刑,宮刑等。也一概不用滅族刑。
同時,減省一些刑律,減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余條,總共保留五百條。隋文帝除了重新統一了度量衡和貨幣之外,還采取了許多經濟措施以鞏固其統治。他重頒了均田令。自北魏時,均田制和租調制已開始實行。
其後,北朝各代都繼續沿襲,當中略有變動。隋開皇二年,重頒均田令,自諸王以下至正七品的都督,受永業田從一百頃遞減至四十頃,至於普通百姓,丁男一人受永業田二十畝、露田八十畝,奴婢亦同。另外又規定受田並承擔賦役者,從十八歲提高到二十一歲,勞役從十一歲提高到十六歲,力役時間則從每年一個月減至二十天,而未被役的丁男可納絹代替,稱為「庸」。
戶調絹從一匹四丈減為二丈。年滿五十者,還可減免。這樣隋初的賦役便比前代大為減輕,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戶口不斷增加,到開皇九年戶口已增到六、七百萬人,租庸調的總收入也隨之快速增長。隋代大業七年前出現的倉庫充實、府庫山積之繁榮景象,就是均田令推行的成果。這是他的第三項功績。隋文帝還整頓了府兵制,加強中央對軍隊的控制權。府兵制原起於北魏時期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政策。
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賦役,當兵成為鮮卑人的專利,這政策明顯地帶有民族隔離的色彩。並且士兵另立戶籍,完全脫離生產,實際是地方豪族的武裝,統兵權不歸中央。到了北周後期,迫於形勢,漢人也被募充作府兵。
楊堅為北周大丞相時,就下令西魏受賜鮮卑姓的漢人可恢復漢姓,開始破除了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規定。隋開皇十年,隋文帝又下令府兵全家一律歸入州縣戶籍,受田耕作,變軍籍為民籍,平時參加生產,兵農合一化。
使府兵制和均田制結合起來,兵士本人則由軍府統領。這一措施既保證國家的兵源,又使農業戶口大增,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而且更適應了民族融合和時代趨勢,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此乃他的第四項功績。
隋文帝的第五項功績就是建立科舉制,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選三個文章華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受官。後來,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舉人擔當。
到隋煬帝時,定十科舉人,開設進士科,以考試詩賦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這標志著科舉制度的產生。科舉制度的創建,重才學而不重門第,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對後代影響很大。
隋文帝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對削弱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起了積極的作用。隋文帝在位二十四年,後期國家富足強盛,編戶大增,倉儲的豐實為歷史所罕見;全國安寧,南北民眾得以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繁榮景象。足可稱“開皇之治”
楊堅的確是名聖主,可惜他的兒隋煬帝楊廣實在是昏庸無道,驕奢淫逸。他在位期間,百役繁興,民脂搾盡。僅建築東都洛陽,每月役使兩百萬人,半數以死在工地。
他在西郊建造了一個大花園,周圍一百公裡。從江南采得大木柱,運往東都,每根大柱須兩千人往返遞送,沿途絡繹不絕。據記載,西苑“殿樓觀,窮極華麗”,不知搜刮和浪費了人民多少財富。
楊廣偏又在大業七年至大業十年連續發動了三次對高麗的戰爭。大業七年,隋煬帝為了發動攻打高麗的戰爭,大批征兵、調糧、造戰船。在隋朝官吏監督之下,造船工們日夜立在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去很多人。
被政府征調的兵役,由全國各地向幽州今河北、遼寧地區集中,源源不斷;搬運糧食、兵器、盔甲和攻城機械的民夫千裡征途,日夜不絕。許多人有去無回,屍體“臭穢盈路”,十分淒慘。在農村,“耕稼失時,田疇多荒”。
山東、河北一帶,歷來是隋統治者搜刮財賦的中心,又是進攻高麗的戰爭中征調最多、受害最深的地方,再加這年夏天發大水,山東地區災情特別嚴重,“百姓困窮,財力俱竭”。處在饑寒交迫困境的貧苦農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
農民起義的烽火便首先在這裡燃起。隨後便是匪盜到處都是。無數家破人亡,賣兒賣女,無數年若少年成為成為孤兒乞丐。無數田地荒廢。這一次天下大亂中華大地不知要死多少人啊!只有盡快統一天下才能結束這戰亂,也算是自己的一場大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