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入200年每個中國人都會認識到解決台灣問題是今年上半年的頭等大事,我國高層已經向全世界明示了決心。我神勇的海軍威鎮南海海域,尤其是遠程出擊印度洋,在大海戰中一舉殲滅了印度的航空母艦集群,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大長了全世界華人的志氣,震懾了國際上的反華勢力。全世界目睹了中國海軍由近海防禦型向遠洋反擊型快速轉換的全過程。世界上最年青的中國航母集群,經歷了實戰的考驗。雖然對手-印度海軍的航母集群實力比較弱,但印艦隊離自己的國土要近得多。國際權威的軍事評論家一致認為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中國海軍取得了勝利,其經驗是無比珍貴的。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小克利夫蘭海軍上將驚歎道「幾乎是一夜之間,世界上又冒出了一個海上強國。」
於是不少國人把問題簡化成選定時機,一大批M系列彈道導彈穿透「愛國者」系統的攔截,摧毀台灣的空防系統,空軍再來二波「防區外轟炸」,陸航集團軍輕易地越過台灣海峽在台島某處建立一個登陸場,再把2個空降軍、幾個山地師、陸戰師投送過去,佔領一個港口。兩棲艦、登陸艦把重型裝備運送過去,台灣也就解放了。
不過我軍的戰績絲毫也不能消除台獨勢力分裂祖國的野心和圖謀。美國的二項行動又為台獨的氣焰扇風添油不顧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於月2日宣佈向台灣再出售出售24架F-5戰機,立即著手把「愛國者II+」反導彈系統升級為「愛國者III」,以加速部署***。其次是暗示在危機時將在台灣島的外海結集了4個航母集群,以對中國進行「威懾」。日本右翼勢力則叫囂一旦有事,日軍將根據「周邊事態法案」,向美軍提供後勤,還留了一個極大的尾巴,「並將根據事態的發展作出進一步的反應」。極右翼組織「黑龍會」更是通過其在台投資的各商社大肆活動,為台獨勢力推波助瀾。
因此台灣的分裂勢力雖然收起了「決戰境外」的的高調,對「抗登陸」作戰則另有說法只要大陸的第一枚M族導彈落到台灣,美軍航母群的「戰斧」將「雨點」般地落到海峽對面的導彈陣地、雷達站、機場、港口;大陸的攻擊機群將遭到美軍艦載機聯隊和佳山基地洞窟中起飛的台軍機群的攔截,被重創的大陸機群鎩羽而歸,接下來美艦載機聯隊、沖繩基地、關島基地的F-22機群掩護B-2隱形轟炸機、B-52等將把大陸的海軍艦艇,包括航母群全部送入海底,危機就結束了。
那些資深戰略家當然不會這麼膚淺。他們的分析是美軍的介入是肯定的,美國絕對不能容忍中國的復興和強大,這將直接威脅它在全球的霸權地位。在印度洋大海戰之前,他們一心以為印度的航母集群能一舉殲滅中國剛剛組建的二支航母艦隊。哪裡知道結果是給了中國海軍一個極好的實戰練兵機會。這次借口保護台灣不受大陸的「侵犯」,將調集重兵親自出馬徹底把剛剛壯大起來的中國海軍扼殺在「搖籃」中。中國的海軍可以在南海稱王稱霸,也可以打敗號稱「世界第三」的印度海軍,但是他們能抗擊美、日海軍的聯擊嗎?
而中國高層完成統一大業的決心也是肯定的,王剛依仗的必定是其強悍的陸基空軍和陸航集團軍。據簡氏防務報告中國空軍戰機的數量達到了驚人的2800架,即使是「紅蜂鳥」超輕型戰機作戰半徑也在000公里,美軍是難以在這一地區集結如此數量的戰機的。飛行員的實戰經驗也極為豐富,在連續二年與印軍、越軍、菲軍的空戰中湧現了大批的王牌飛行員,美軍卻沒有這個機會。至於中國的陸航集團軍,專家們懷疑世界上有幾支陸軍是他們的對手。
那麼戰略家為何對美軍仍有如此信心呢?那就是美軍在太空領域、信息戰領域的「絕對優勢」。在現代戰爭中戰機的數量、品質、飛行員的素質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重要的是知道對方戰機的分佈、動態,而又不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動態。最厲害的還不是預警機,而是高高在上的衛星雷達。導航衛星還可以為機群和導彈導航,至於航天飛機的作用就更不用說了。那麼中國也有高質量的衛星和載人飛船啊。可是美軍有強大的反衛星武器系統,必要時可以將其摧毀。而且美國的***、MD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
只是近年來美軍的戰略家似乎不那麼自信了。看來王剛早在幾年前就與美國人交上手了。
第一節高科技暗中較勁
美國在太空技術上的領先地位似乎是不可動搖的。當年前蘇聯曾以「第一枚衛星」、「第一個宇航員」在宇航領域傲視環球,可是在美國人的勁追下就難以保持了。美國的航天飛機、登月技術、探測器登上火星…,這些都是中國航天技術難以望其項背的。王剛在997年挑戰美國把持的電腦、信息技術的同時瞄準了航天技術這個極具戰略、戰術意義的領域。他深知難度不在於技術上和資金上,而是要找出突破的方向,目前我國絕對不能與美國作全面的抗衡。
幸運的是王剛通過秦邦定助理找到了一位航天事業的幹將-王興國少將。他在十幾年前還是軍內少數的幾個博士,他既有紮實的學科功底,又順利地轉換到組織管理的崗位。7年前他受命組織一批各學科、各專業的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強攻「垂直發射系統」。這涉及到各型導彈發射裝置的標準化、導彈控制接口標準化、從預警雷達-火控雷達-指令控制系統的數據鏈,…等技術的集成。以導彈、冷發射技術、預警雷達、火控雷達、主控計算機等單項技術來看,我國與美、俄的差距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大,但是我們缺乏集成的人才。王興國以堅定的毅力和才幹,團結自己的團隊完成了這一艱巨的任務。
正是有了他們一開始就奠定的紮實基礎,所以後來的「冷眼」被動雷達、彈載微型曲面相控陣雷達、金龍電池、鎂鈉合金、射流TV等新技術、新材料就很容易整合到垂直發射系統中去,讓「天羅盾」系統足以抗衡「宙斯盾」。
2年半前,已是總裝備部科技部副部長的王興國少將又受命組織一個班子研究一個與美軍太空技術抗衡的規劃。不少專家認為這是近乎不可能的事,還可能陷入前蘇聯曾經掉入過的陷阱,搞出一個超級無底洞耗盡我國的寶貴資源。但王興國不信邪。他率領一幫實幹家,僅化半年時間就提出了一個極具震撼力的規劃,在中央軍委的專題匯報會上作了報告。
他們首先提出了一個戰略思想軍用宇航事業不同於民用,掌握打擊敵衛星的反衛星手段,建立太空威懾力量比發展衛星技術更重要。只有這樣才能保護自己的衛星和巨額投資。
當時的形勢是,美軍已經掌握空射反衛星導彈、強激光反衛星系統和深空反衛星武器,一旦中美間發生衝突可以全面獵殺我國的衛星,包括在幾萬公里深空的通訊衛星。我國的投資越大,損失就越厲害,衛星要採取防衛措施幾乎是沒有可能的。我軍在反衛星武器上也開發了不少技術,還從俄國引進了一些技術,但投入的力度不大,未能形成有效的威懾。
他們又要求優先發展空間變軌技術,將此提到戰略高度。
衛星原本是無動力的飛行器,它們升空後即沿著固定的軌道在空間運行。中低軌道的衛星始終受到極其稀薄的大氣的阻力,被減速到一定的程度即墜入大氣層燒燬。自從微動力推進器實用化後情況有了變化。大多數巨大的照相偵察衛星都是低軌道的,微動力推進器不但可以延長它們的壽命(美國的衛星上有十幾個小的回收艙可以分批把膠卷送回地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它們的效率。
原來衛星對一個固定目標的連續偵察受到很大的限制,它們必須飛越目標的頂部才能得到最清晰的圖像,如果斜距過大,細節就較模糊。低軌道衛星要繞行地球好幾圈,才能得到一次機會。美軍在海灣戰爭中不得不發射多枚同類型的衛星,才能連續監視戰區的敵軍動態。那是成本很高的。有了微動力推進器就不同了,可以通過改變衛星的軌道,準確地越過目標頂上,並可增加飛越目標上空的次數,一枚衛星就可頂2枚用了。
變軌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令敵方無法準確地知道偵察衛星越過那些敏感地區的時間。一般的空間大國,如美、俄、中國、日等國,都有監視敵方按固定軌道運行的衛星,因此可以制定一張「星表」,各戰區的指揮官可以知道何時有敵軍衛星通過自己的上空,就可以採取相應的措施。如果採用了變軌技術,就可以給敵方一個措手不及。
根據這些情況,他們按順序列出了一系列的重點發展項目
-空射型反衛星導彈他們以攻擊機或重型轟炸機掛載發射,部署比較靈活。
-地面高能激光反衛星炮我國有很多高海拔地區可以部署,以減弱大氣的干擾。
-變軌跟蹤式遠地衛星攔截器可以攻擊3000公里上空的同步通訊衛星之類的通訊衛星、洲際導彈和海洋監視衛星。
-雷達衛星這是對付美軍隱形戰機的利器,隱形戰機反雷達措施大多數是針對前方地面雷達的,對預警機和高空衛星雷達的效能要差得多;雷達衛星還能為攻擊航母的遠程反艦導彈制導。
-載人航天飛機他們認為仿製俄國聯盟號建造的神州號飛船在軍事上的意義不大,它難以在空間機動,搭載的有效載荷小,而發射成本高。為了縮短研製週期爭取引進俄國「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的技術,它是以安-225巨型運輸機馱運到空中後發射的,比美國航天飛機發射的效率還高。航天飛機在必要時可以把數噸的載荷變成推進劑和武器,進行太空戰或對地攻擊。
還有中國的GS、覆蓋全球的通訊衛星、電子偵察衛星等。
最驚人的是,他們提出為了建立一個全天候、覆蓋全球的空間監視系統,以中國的遼闊國土也是不夠的。
在座的不少將領大吃一驚,難道要擴展領土。那當然不是。美軍除了在自己西半球的國土部署超大功率的探測雷達,還在東半球的英國、南半球的澳大利亞部署了探測雷達。前蘇聯的國土面積驚人,但仍在西半球的古巴和南方的越南部署了探測雷達,這才勉強構成了全天候的衛星監視系統。
有一個事例打動了在座將領的心上世紀末我國在發射一枚重要的衛星時,姿態控制系統發生故障導致衛星開始了危險的翻滾。專家們提出了解決的辦法,但是只能利用衛星再次越過我國的20多分鐘時間,根據探測到的衛星狀況來採取補救措施,幸運地獲得了成功。如果我國擁有全球監視系統,那就不會如此被動了。
更大的問題是美軍的偵察衛星越來越頻繁地採取變軌機動,如果沒有全球監視系統,就不可能排出「星表」,許多戰略隱蔽措施就難以進行。反過來,我國雖然掌握了微動量推進技術,但是衛星變軌飛行實施起來仍相當困難。衛星的機動絕對不能等同戰機的機動。衛星本身以8000米/秒的速度在疾飛,變軌用的推進器推力極小,僅公斤或幾百克重,要推動幾噸、十幾噸重的衛星,加速度是非常小的,推進器要工作很長時間,衛星要飛行幾千公里才能偏離原軌道幾十、上百公里。沒有全球探測系統要控制這一動作難度就太大了。
那麼去擴張領土嗎?當然不是的。以遠望號之類的探測船效果也不好,費用高,而且船舶自己還要定位,還要消除雷達天線自身晃動的影響。更大的問題是在戰時還要保護這些船。項目組提出的辦法,一是,爭取在友好國家以民用方式建衛星探測站,部署大功率探測雷達。二是,研製小功率高靈敏度的探測雷達、被動雷達和無源探測器,安放在駐外使領館的屋頂。
王剛和軍委領導極為讚賞王興國項目組的研究成果,決策由王興國組建一個太空戰司令部,暫時掛在第二炮兵司令部,這是我軍天軍的雛形。
王興國以極大的毅力把散佈在政府各部委、各軍種的相關部門的人才和設備集中起來。儘管有高層的全力,這也絕非易事,王興國他們做到了。他們的許多項目都具有很高的優先級,因此其他各方的最新成果他們都能享用。例如金龍電池的首批用戶自然有他們。眾所周知,大型衛星、宇宙飛船的耗電量相當大,供電是一個重要問題。一般長壽命的衛星如通訊衛星、GS導航衛星、海洋監視衛星、同步軌道的預警衛星等都是使用太陽能電池板供電。而近地大型偵察衛星、宇宙飛船和航天飛機只能使用電池,而且為了得到大功率電能大多數是使用液氫-液氧燃料電池。
然而這有相當的危險性,美國的「阿波羅3」就是由於燃料電池發生爆炸才導致登月失敗的。燃料電池不但危險,單位質量的發電量也不大,按說液氫的熱值高過汽油,燃料電池的效率又極高,怎麼會這樣呢?其實所謂的熱值是指燃料在大氣中氧化時發出的熱量,要知道為氧化公斤氫需要8公斤氧呢,綜合起來每公斤裝置+燃料還產生不了千瓦·小時的電能呢。任何人都可以想見2千瓦·小時/公斤儲電量的金龍電池對我國的衛星和飛船意義有多大。
金龍電池還被應用於等離子微動量推進器上。不少人醉心於「星球大戰」中航天戰機的宇宙空間來回穿梭的壯觀景象,不過那在近期是沒有可能的。以美國的航天飛機為例,它在沒有空氣的外層空間以8000米/秒的驚人速度沿著環繞軌道飛行,它的質量在40噸以上。速度的變化、角度的變化都得依靠推進器,甚至減速都是如此。即使以氫氧作為推進劑(這是目前能量最高),其燃氣的噴射速度也不過4000米/秒,根據動量守恆定律,如果使用噸推進劑,也只能讓航天飛機的速度增(減)00米/秒,速度只不過變化了八十分之一!
而等離子推進器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使易於離子化的金屬物質轉化成等離子體,然後把等離子體在磁場中加速到00千米/秒噴射出去。此類發動機目前已經實用化了,但推力都很小,達到千克重級的都算是「大推力」級的了。與動輒幾十噸、幾百噸推力的火箭發動機相比,只能算是「微動力」了。你可別小看它,它甚至可以工作幾個小時呢,因為受磁場的約束,超高溫的等離子體不會碰到噴管。在沒有阻力的空間,它可以推動幾十噸的飛船。根據動量守恆定律,只需要40公斤的推進劑就能讓40噸的飛船同樣加速00米/秒。當然為此要消耗大量的電能,以往只能靠太陽能電池板積累電能,或微型核電堆供電來工作,用於姿態控制或變軌飛行。
現在依靠金龍電池供電就能擴大應用範圍了。
我軍獨立開發的航空發動機的電磁TV也成功地移植到火箭發動機上來了。美、俄等國的固體燃料火箭中曾經添加了鋁、鎂等金屬粉末,那是為了增加固體燃料的能量。我國研究人員則適當添加了銫的粉末,它很容易在噴流中形成等離子體,通過噴管周邊的電極片和磁場就可以致偏這股等離子體噴流,由於氣流的附壁效應會引導更多的燃氣偏移中心軸線,由此產生強大的控制力矩。這比石墨舵或擺動噴管的響應速度快,還可降低裝置重量。
為高溫渦輪研製的鎢基高溫合金也應用到了火箭燃燒室和噴管,還應用到再入大氣層的返回艙的耐熱護盾上。
鎂鈉合金對「斤斤計較」的宇航事業更是意義重大,它的比強度大大高於鈦和鋁合金,而加工性能又極佳。我國電腦、電訊技術的飛速進步對宇航事業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王興國率領的一班人可以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高峰的。國家的資金投入是巨大的,別的軍事研究部門的投入是成倍地增長,而他們得到的經費則是十幾倍的增長。他們不負眾望,經過2年的拚搏,取得了一系列震驚世界的驕人業績。
去年2月20日他們研製成功的「火流星-」型空射型反衛星導彈進行的第一次試射,由蘇-34攻擊機攜載到高空發射,在480公里的高空成功地攔截了一枚我國多年前發射的探測衛星,將它炸得粉碎。由於我國預先的明示,美軍的偵察系統全程跟蹤了這次攔截試驗,俄、日、英、法的探測系統也觀察到了攻擊的結果。原來的衛星破碎成了大片的「碎片雲」。其意義不言自明,美軍在500公里以下的重型偵察衛星都已落入我軍的打擊範圍。
早在98年美軍就由F-5在空中發射的反衛星導彈進行了攔截試驗,美軍的導彈直徑0.5米,重9千克,前端的尋的攔截器長0.33米,直徑0.35米,重公斤,依靠碰撞的動能來摧毀目標衛星。當推進器把攔截器送到預定位置瞄準目標後,就與攔截器分離了。其關鍵的技術是在尋的器的指引下,小發動機陣列能讓攔截器準確地命中目標衛星。要知道兩者的相對速度高達千米/秒啊。
「火流星-」重350公斤,也可以由Q-攻擊機掛載發射。攔截器要大得多,重38公斤,採用微型曲面相控陣雷達作末端制導,周邊是一圈3個陣列小發動機。還有一個5公斤的戰鬥部,這是為了對付現在的大型偵察衛星,它們有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如果攔截器撞擊在電池板上,並不能讓衛星完全失效,加上戰鬥部就萬無一失了。
今年元旦剛過,月3日我軍的「誇夫-」型空射型反衛星攔截器再次大顯神威,由架安-24搭載到空中發射,是一箭雙星。其中的一枚,經過兩次變軌飛行後擊中了00公里高度的一顆目標衛星-那是我國多年前發射的一顆橢圓軌道衛星。「誇夫-」型完全不同於「火流星」,它是我國空射衛星計劃的一部分。早在上世紀末,美、俄等國就在研究空中發射衛星的方案,它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不必使用昂貴的發射場;效能也會高得多,因為載機可以把火箭送到萬米高空,並讓它得到300米/秒的初速。在發射商業衛星時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由此能在國際市場上奪占更大的份額。
美國990年開始研製的「飛馬座」系統,三級固體運載火箭,直徑.3米總重9噸,採用B-52(後改為L-0運輸機)掛載發射,由於此類飛機不可能垂直仰升,所以第一級火箭有機翼。飛馬座可以向低軌道發射最大質量為82-454公斤(視軌道高度而異)的衛星。後來美國又在研製第一級採用沖壓式發動機,可以進一步提高效率,衛星的最大質量可達858公斤。
俄國999年推出的方案與「飛馬座」不同,力度更大。採用二級液體運載火箭,重達00噸,由「魯斯蘭」裝載,發射前使載機的飛行接近於失重狀態,然後投下火箭(這可能是空投史上的壯舉了),火箭在空中點火升空。可把3噸的載荷送上200公里的極地軌道。
如此好事當然是有極大的技術難度的,首先要有巨型運輸機,還要作必要的改裝,才能掛載或搭載如此重的火箭。空中發射自然有一系列的自身問題,火箭一定要選可靠的,脫離裝置也不是容易設置的。但是在發射小型衛星時其效益實在是太吸引人了。各國的研製人員都在為此拚搏。
我軍從俄國、烏克蘭引進了安-24,並且聯合進行了改進。又引進了俄國的空中發射技術,並聘請俄國專家繼續改進。俄國苦於缺乏資金,還是願意進行合作的。我國為了研製下文要提到的空中發射的航天飛機,在控制液氧、液氫--這對最危險的、而比能量又最高的推進劑上開發了獨創的技術,所以運載火箭選擇了「液氧-液氫」推進劑。這項耗資巨大的工程並非單純為了發射反衛星攔截器,它是我國進一步降低空間飛行器發射成本的計劃的一部分。它還是「三位一體」戰略核武器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呢。
美軍早在974年就首次以-5「銀河」運輸機在空中發射了「民兵」洲際彈道導彈,其後空中發射洲際導彈就構成了「三位一體」核武器系統的重要一環。我國引進安-24並將其改進為電動螺旋槳推進,大大地延長了它在空中的巡航時間,它的龐大機艙至少可以容納3-4枚東風-4型洲際導彈,一旦成功地實施空中發射,在空中巡遊的這個導彈發射台當然有很大的威懾力。
「誇夫-」的第一級有機翼,由特殊設計的沖壓式噴氣發動機推進,當運載火箭整體被推出安-24的後艙門時,它只有很小的速度,不足以啟動沖壓式發動機。因此一開始在燃料噴入燃燒室時,有液氧汽化後同時注入,當火箭被加速到2馬赫後,迎面氣流在進氣口形成的動壓就足以把自身壓入燃燒室,因此可以停止液氧的噴入。第一級可以把火箭送上4萬米高空,並賦予其2千米/秒的速度。第二級是氫氧液體燃料火箭,它可以把3噸的載荷送到00公里的軌道,因此一次就可以把2個「誇夫-」攔截器送上高空軌道。攔截器經過二次變軌就可以進入攔截軌道了。
攔截器採用了難度較高的交叉軌道攔截技術,採用的末端尋的器是微型相控陣雷達,跟蹤目標的是陣列小發動機技術。
這次發射獲得完全的成功。大幅度地降低了發射成本。
消息傳出後,美軍高層明白,他們的衛星除了3000公里的同步軌道衛星和20000公里的半同步軌道衛星外,都已落入了我軍反衛星武器的打擊範圍。而且我國已經掌握了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技術,又掌握了超高速目標的攔截技術,那些同步軌道衛星也將落入我軍的打擊範圍之中。
華盛頓白宮月日000
我國在空間技術上的突飛猛進驚動了美國高層,由於台海危機馬上將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更是個敏感的問題。布赫曼總統主持的國家安全會議上,這成了討論的重點。
中情局長馬克勒爾博士最近似乎總是在報告壞消息「…中國除了大事聲張地連續進行反衛星導彈和攔截器的試驗,還成功地以地面的大功率激光器摧毀了目標衛星的姿態控制系統的探測設備,也可以破壞太陽能電池板。他們將這些大功率激光器部署在高山和高原地區,以超大型電動直升機很容易機動這些以金龍電池供電的激光炮,這可以大幅度減弱底層稠密大氣層對激光的散射。中國的的此類高山、高原太多了,世界第一高峰就在中國。」
迄今為止,偵察衛星都是使用紅外探測裝置來探測地球邊緣的溫差來控制姿態的,那個紅外裝置是它的弱點。強烈的激光束可以讓紅外裝置失效,偵察衛星一旦不能控制姿態那就完蛋了。
總統國家安全助理布賴斯傲然地說道「當年我們就研製了對付前蘇聯激光器的技術,在臨近那些激光器時,暫時關閉紅外探測儀,把太陽能電池板偏轉一下就可以了。難道他們的陸基激光炮能摧毀衛星?」
「那倒不是。但是我們的偵察衛星無法識別他們在各處山頂上設置的大批假目標,如果都要躲閃的話,衛星越過中國大陸時就沒法工作了。」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中國人製造的假目標在菲律賓的剿共作戰中讓不可一世的美軍吃的苦頭太大了。
布賴斯只好退而求其次了「好在只要我們不去攻擊中國的衛星,他們也不會來攻擊我們的衛星。我們仍然可以靠我們的領先地位掌握信息獲取方面的先手地位。」
馬克勒爾可沒有他樂觀「這次中國發射的攔截衛星是從空中發射的,中國的衛星發射成本原來就比我們低不少,我們是依靠行政力量來擠壓他們在衛星發射市場的份額的,現在他們進一步拉大了價格差距,我們就難辦了。至少他們的軍方能以有限的經費發射更多的衛星了。上個月他們已經成功地進行了仿製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的著降試驗。是由從烏克蘭租借的安-225運輸機上滑翔下來的,看來他們不久就會正式發射自己的航天飛機。從俄國得到的情報,中國將搞空中發射。我們也拍攝到了安-225馱著下面掛2個巨大燃料箱的航天飛機的照片。據我們的專家分析,安-225的兩片垂直尾翼是在平尾的兩端的,航天飛機發動機的噴流不會危及它。安-225可以讓它們得到300米/秒的速度,並把它們送到萬多米的高空。以250噸的燃料可以把約30噸的航天飛機發射到近地軌道的。那麼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航天飛機的國家。」
布賴斯憤然道「俄國一向在航天技術領域是對中國封鎖的,他們從來不搭載中國的宇航員升空,也沒有答應把『和平號』空間站賣給中國。怎麼近些年來大幅度向中國擴散航天技術了呢?」
這一下倒不用馬克勒爾來回答了,總統經濟顧問羅賓教授插話道「那是經濟原因,不要看這二年俄國的經濟發展相當驚人,那只是恢復性質的。前蘇聯留下的龐大的基礎設施都已年久失修,馬上就要拖累他們的經濟發展了。波諾馬廖夫必須不擇手段地弄錢,再說他們也無力發展那些航天計劃,那些設備就要報廢了。他們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在989年5月3日首次由安-225作了背帶飛行,至今已20年,能賣出去也就不錯了。當年出賣『聯盟號』的技術不也是為了錢嗎。
「不過我們自己的政策可能也幫了中國人的忙。我們曾經吸收了一些俄國的航天技術人員,但是不敢重用他們。這使他們感到失望,並怕自己落伍。於是紛紛前往中國發揮他們的才智。我還看到中情局的一份報告稱,俄國政府也在暗中他們到中國去發展。看來當年到我國來的一些專家是受政府指使的,俄國人希望讓他們能跟上技術的發展,一看在我國不能達到這個目標,就讓他們到中國去了。」
馬克勒爾繼續報告「據海軍和空軍一些部門的報告,他們的航母和B-2隱形機在執行任務時探測到從空間向他們發射的大功率雷達鎖定波束,現已證實這是中國最近發射的雷達衛星干的。」
布賴斯疑惑道「中國不是早在上世紀末就發射衛星以探地雷達來探測地下工事的嗎?據說探地深度還很驚人呢。現在他們又有什麼新的進展了嗎?」
「是的,最突出的是2條。衛星裝備的是大功率相控陣雷達,可以跟蹤、鎖定大批的目標。隱形機最怕自上而下的探測,B-2對雷達波還好一點,但是中國人肯定在衛星上裝置了他們最先進的熱成象儀,還是能探測到它的。至於F-7那就幾乎失去隱形能力。金龍電池使大功率發射有了可能,我國首先研製成的金屬電池肯定也將首批裝上雷達衛星。它們平時靠太陽能電池板向電池充電,只是飛越戰區上空時才開機。
「第二條,這些衛星多次大範圍地變軌飛行,可以大大提高監視戰區的頻度。他們在微動量推進器的研製肯定有了突破。這還預示中國已經建立了全球衛星監視系統。」
總統不解道「他們只是在坦桑尼亞和南越建立了大功率探測系統,怎麼能覆蓋全球呢?難道是依靠那些探測船?」
馬克勒爾歎了口氣「他們已經在古巴初步建立了衛星探測系統,名義上是衛星地面接收站,以收看氣象衛星圖像的。」
在座的自然明白在西半球的這個點,對中國的全球衛星探測網絡意義重大。
「我們截獲的情報顯示,中國人還在探測設備的小型化上下了功夫,他們在駐外使館的屋頂上裝設的相控陣雷達都可以探測大片空域的空間目標。通過他們自行研製發射的通訊衛星,把整個探測網絡全部連接了起來。」
各國的使領館都負有獲取情報的責任,我國利用使領館的特殊地位和地理位置構成全球衛星探測網絡也無可非議。
「中國並非僅在空間武器上投入巨大力量,我們昨天拍攝到了架預警機停在他們的『安徽』號航母上的照片…」
小克利夫蘭上將已經得知此事,還能不動聲色,布賴斯可坐不住了「前蘇聯造了好幾條航母都未弄出架實用的艦載預警機了。法國的航母也只能買我國的E-2,英國的航母沒有彈射器,E-2都無法起降。『安徽』號不是也沒有彈射器嗎?」
「這架艦載預警機有2個電動螺旋槳,衛星拍攝到了它的飛行熱圖像,顯示飛機的後部有一台噴氣機…」
總統又急著打斷了他的話「前蘇聯也試圖這麼搞不是沒有成功嗎?」
小克利夫蘭出面解釋了「為了增加留空時間,艦載預警機只能使用高效率的螺旋槳推進。如果增加一台僅在起飛時使用的噴氣機,增加了重量、擠佔了寶貴的體積,又增加了複雜性,效能就太低了。中國人採用了『紅蜂鳥』超輕型戰機的那種電磁TV發動機,在起飛時可以增加推力,使它能在滑躍甲板上升空,在巡航時可提供轉向和俯仰力矩,因此可以去掉預警機特有的複雜的尾翼。它的天線圓盤是固定的,採用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性能比E-2D要高。為了照顧以前的投資,我們一直沒有正式投產E-2F預警機,它是使用相控陣雷達的。不過全部淘汰老的E-2費用很高。」
總統急了「我軍絕對不能在這項關鍵技術上落在後面,這關係到海軍的聲譽。老的E-2D賣給外國好了。我們要多長時間能拿出E-2F?」
上將心想,海軍早就提出要改掉機械旋轉的雷達天線,改為電掃瞄的相控陣雷達,還不是你們這些政客在拖延嗎。中國難道只有這一項「關鍵」技術領先嗎,金龍電池、瓷鋼、鎂鈉合金、鎢網裝甲哪一項不關鍵呢?不過嘴上當然不能這麼說「只要國會批准3個月我們就可以拿出E-2F,當年我們制止以色列向中國出口『費爾康』,現在可以讓他們得到一點補償了。不過為了使用新研製的金屬電池徹底改造艦載預警機,那麼至少需要年的時間。」
總統命令道「先把第一架作為研製項目,把以色列的東西馬上買過來,那不用國會批准。那些議員馬上會認識到中國的威脅。電動型的也要加緊搞,看來在台海危機中是用不上了。海軍要馬上評估中國艦載預警機對台海危機的影響。」
總統經濟顧問羅賓教授「中國不但在軍事技術上接連取得突破,讓台灣承受重大的壓力,而且在至關緊要的民用技術上的突破將給台灣更沉重的打擊…」
布賴斯插話道「閣下是說前些天中國公開的平面單晶硅生長技術嗎?情況真有蘭德公司研究員說的那麼嚴重嗎?」
在座的,包括總統在內的人都想聽聽這位經濟權威的高論。
「大家都知道芯片生產的重要性,機只是它的一個大用戶,那是一個很大的產業。大致的生產步驟是,在高溫結晶爐內拉製出圓柱形的單晶硅,再切割成薄片打磨後,再進行蝕刻,再切割成一塊塊的小芯片。從這一過程可以知道,拉製出的單晶硅圓柱的直徑越大,每片芯片的成本就越低。台灣控制著世界上很大份額的晶片生產,直到本世紀初,台灣才允許向大陸轉移8英吋園晶的生產技術。自己則轉移到2英吋的生產線,以此保持領先地位。
「中國的技術人員這次獨闢蹊徑,開發了一次生產出單晶硅薄片的技術,寬度雖然只有8英吋,可是它取消了切割、打磨的工序,成本可以大幅度下降。事情還不止於此,他們把晶片的樣品秘密地送給各著名半導體生產廠,讓他們測試這些平面生產技術的產品的質量。前些天中國一下子公佈了測試報告稱,直接生長出來的薄晶片比打磨的更好,蝕刻後芯片的收得率有明顯的提高。而售價降到了三分之一的驚人程度,自然訂單雪片似地飛向中國的『雪龍』晶片廠。台灣投資了百多億美元剛建成的2英吋園晶廠勢將報廢,而且化了幾十億美元在大陸設的8英吋廠也完了,這對台灣經濟的打擊將是非常沉重的。
「當然芯片的主要成本在設計和光刻工序上,但由於激烈的競爭,芯片的利潤已經很薄了。基片的成本一下子降到三分之一,半導體芯片生產廠不可能抵擋這一誘惑的。中國借助於高技術領域的一些突破在經濟上的突飛猛進才是最可怕的。我們的不少專家從本世紀初就一再預言,中國由於內部的腐敗馬上就要要崩潰了。可是至今也沒有出現崩潰的跡象,王剛在沒有破壞經濟的前提下,在相當程度上減輕了腐敗的影響。現在又在攻堅,他乾脆要撤並中層的機構了,他前二年把公務員從3400萬降到了2300萬,要知道中國現在已經把所有的小學教師都列為公務員了,這已經是驚人的成績了。據說這次將在半年的時間裡再次把人數壓縮到200萬,這將節省多少開支啊,而且會提高效率。這是節流。
「中國已經初步完成了能源結構的改革,由於大幅度提高了發電效率,以同樣的煤炭,發電量至少提高了0%,加上輸電效率的提高,得益更大。由於電動車輛和飛機的推廣,大幅度減少了原油的進口。中國電動自行車去年竟生產了3千萬輛,還有就是微型汽車的產量,中國本來就是世界第一。經過他們的改進,電動微型車已經達到小型車的水平,去年生產了800萬輛。還組織了大批量的出口,在經濟危機時期它們很受歡迎。大家不要忘記,當年日本的小型車就是趁能源危機的時候打入我國市場的。一開始人們還不理解,王剛為什麼如此賣力地推廣這些低檔產品的高質量、大規模生產。此類低技術的產業可以大量吸收勞動力啊,這才是真正的目的。
「如果說這是理所當然的話,王剛著力推進電腦軟件產業能大量吸收剩餘勞動力的成就,實在是震驚了經濟界的專家。他首先是堅定地推進他們獨特的電腦,在核心操作系統中就是抗病毒、抗盜版軟件的,而且其上網基本如同打電話是受到嚴格管制的。與以前日本人搞的獨立電腦系統完全不同,『飛龍』電腦非常強調與其他電腦的信息共享,它可以讀取我們的電腦產生的文件、數據庫,也可以通過網絡交換信息。但它們不能運行我們的程序。中國竟然把我國機上運行的十萬多個應用程序全部分門別類地整理後,以二種方式翻譯到他們的系統中去。一種是與版權人商討後,買斷版權後翻譯過去。另一種,如果他們認為版權人的定價過高,就自己開發功能相同的程序,並做好與這個程序的接口,這是不違反版權的。他們自己在老系統的幾萬個程序也全部翻譯到新系統上去了。
「很多人以為編程序是高科技,專家指出那也是初級的腦力勞動。具有高中文化的人員經過適當的培訓就能夠在組織良好的項目組內承擔編程工作。所以中國的幾百個軟件公司招募了大批的人員在開足馬力地苦幹。這是因為在中國商業軟件受到了絕對的保護,他們的投入肯定能得到合理的回報,才能達成如此的規模。還有更多的公司在編製新的應用程序和各種千奇百怪的遊戲程序呢,這能吸收多少勞動力啊。」
中國如此高效地在解決經濟中的重大問題,引起了美國高層的重視。
不過馬克勒爾從另一個角度的報告則引起了更大的震動「去年下半年開始有一大批在美華人非正常的死亡和失蹤,他們的巨額財產被轉移,引起了各界的注意。可是當事人和家屬卻很少報警,所以警方認為實際死亡、失蹤人數還要多得多,涉及的財產數額也大得多。經查他們大多數是大陸過來貪污嫌疑犯,有些人中國警方還要求我們協查的。表面上他們的死亡是由於賭博、搶女人、走私、黑幫內部的爭鬥,都是幾乎無法查證的。我們的專家分析匯總後的資料十分震驚,能確證的資金總額就達到500億美元之巨,實際數字只能作粗略的估計,約為千億美元!」
在座的人無不為之震驚。實際上他們的經濟專家早就有調查報告指出,美國前些年的高速發展得益於俄國和中國被非法轉移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巨額資金。前蘇聯解體形成了難以想像的混亂,俄國至少有2800億美元的資金被非法轉移出國,大多數當然是到了美國。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秩序也非常混亂,貪污腐敗份子至少盜竊了500億美元轉移出國,除了香港和日本,大多數也是到了美國。他們震驚的是中國政府敢於以斷然的行動來收回被貪污犯盜竊的巨額資金。這不是在太歲頭上動土嗎。
總統震怒了「你們抓住確鑿的證據了嗎?他們竟敢無視我國的法律,派人到我國來執法,我們將對他們的國家恐怖主義採取最堅定的反擊行動。」
馬克勒爾是有苦自己知,中國人在泰國幹了那麼大的事,中情局查了半天也沒有結果。現在中國的發展如日中天、蒸蒸日上,那裡的華人地位也空前提高,哪裡會幫中情局指證什麼有損中國的事情呢?那麼在美國情況會好一點嗎?否!這裡的華人基本上也是自成一個***的,大多數華人也是痛恨那些貪污犯的,沒有他們的幫助中國政府派來的人那會取得如此成功呢?現在讓那些華人來協助,哪裡會有結果呢。口頭上當然要應承下來了。
布赫曼明白中國肯定要不惜武力來統一國家了,王剛確是個強勁的對手,預先已經佈局來挑戰美國了。他冷笑著說道「可惜王剛還太匆忙了點,他以為日本收回基地會動搖我們協防台灣的決心,或者會有空子給他鑽。他不知道我們與日本是經常聯合演習的,日本的裝備技術都是我們的。他必將撞得頭破血流。第七艦隊要盡快派出最強大的特混艦隊進駐台海海域,只要抵禦到7月2日,看他怎麼向國民交待。要動用一切手段加強偵察,找出他們部署的要害,作出打擊的預案。要製造輿論,讓國會批准一筆緊急撥款,…在貿易上給他們出些難題…」
三天後,美國國防部宣佈將立即派遣由「羅斯福號」(V-7)核動力航母、「尼米茲」號(V-8)、「斯坦尼斯號」號(V—74)和「小鷹」號(V-3)組成特混艦隊前往台灣海域執行任務。輿論為之嘩然,看來美國人的協防台灣是動真格的了。
那麼中國會作出什麼反應呢?
西安長安航天中心月8日923
美軍的這一舉措在我國並未造成什麼轟動,政府只是「例行公事」地表示了一番抗議而已。在華的美資企業都波瀾不驚,祝賀各個合資企業合同簽訂、開張的酒會照樣頻頻舉杯。各大旅行社已經在為春節假期作準備,大事宣傳組團到美國去旅遊,據他們說美國的夏威夷、邁阿密還是溫暖如春,白雪中的白宮更漂亮呢。那些美國航母現在似乎已經不在國人的眼中了。
不過這個雙休日可不尋常了,今天是週六,我國北方地區是冬日裡的好天氣。可是各大城市的街上人跡稀少,現在人人都在電視機前注視著此刻停在這個航天中心跑道上的「倚天」號航天飛機升空的實況轉播。央視將實況轉播我國第一架航天飛機,也是世界上第一架空中發射的航天飛機,更驚人的是,不但王剛親臨現場觀看,而且還邀請了俄國總統波諾馬廖夫一起觀看。以往我國的重要航天活動基本上都是不聲張的,事後即使有一點報道也決不會報道航天器的具體數據。有一次代國外的客戶發射衛星作了電視實況轉播,不巧的是發射失敗了。大概是接受「教訓」了,此後國人就沒有什麼機會看到此類壯觀的場面了。
2005年「神舟」號飛船載人升空的壯觀場面,國人也是事後看錄像的。與實況轉播的最大區別是,失去了緊張、期待、激動的過程。也許是國家領導人怕國人的神經過於脆弱,受不了失敗的刺激。不過美國人在航天飛機發射失敗,7名宇航員全體殉職後,還是照常實況轉播,他們的神經特別堅強嗎?
這次「倚天」號航天飛機的發射一反往常地,提前一個星期就大事宣傳了。詳細地介紹了運載系統的技術數據。還毫不掩飾地介紹引進了俄國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的一些技術,連首次空中發射的運載飛機都是向俄國租借的呢。並列出了與美國航天飛機的一些差距。甚至指出試驗也可能失敗,因為專家指出這是人類首次從空中發射一艘航天飛機啊。專家們還從各個角度將「倚天」號與各國、各類航天器比較分析其利弊。
國人的心都被提起來了。「擔心」也是一種參與。國內還有不少佛寺,如北京的雍和宮、上海的玉佛寺、藏族的寺廟、蒙古族的喇嘛廟等等都做起了祈禱飛船平安的佛事,平添了詳和的氣氛。
國際輿論震驚的是中國在經濟剛有起色的時候就在高科技領域向美國發起了挑戰。首先是在關係國計民生的電腦、網絡、無線通訊一舉甩開了美國人搞的系統,但又牢牢地聯繫著國際的主流系統。前些時候展示了空射反衛星導彈和反衛星攔截器的新銳技術,成了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掌握這一技術的國家。現在竟然又在航天領域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
令國際戰略家感歎的是,中國在949年時,連一輛汽車都造不出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上世紀五十年代就生產出了汽車、火車、噴氣機。94年0月日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了世界上第五個核國家,如果說在原子彈的研製中還得到過前蘇聯的援助的話,那麼97年月7日爆炸的第一枚氫彈(那是實實在在由轟-上扔下去的)確是完全由中國人獨立研製的,而且是超過法國成為世界上第4個能生產氫彈的國家。須知氫彈和原子彈是一個極大的跳躍,法國人苦苦地化了8年時間才得以完成,落在了我國的後面。
如果說核彈的研製還受到國際條約限制的話,那麼衛星和航天技術上的競賽更能體現一個國家高科技的總體勢力。日本先於中國成為世界上能自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那完全是我國的文化大革命給了他們機會。不久我國就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回收衛星的國家,又成為第4個承攬代客發射衛星的國家(美國、歐洲集團、中國、俄國)。日本可以大講特講對中國的全面技術優勢,唯獨在航天領域其嚷嚷聲至少要低2個八度。當我國繼俄、美之後把宇航員送上空間軌道時,人們意識到中國要發力搶攻了,目標當然是航天飛機。
西方當然極為忌諱中國的進步,在搞「國際空間站」時沒有讓我國參加。只是沒有3億人口、近千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參加也能稱為「國際」空間站,實在也太過分了,難怪我國的鄉鎮企業也要打出「宇宙」牌香煙的大旗了。美國在完成登月飛行的壯舉後,於982年發射了「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那是十分驚人的成就。理論上航天飛機包括了2個巨大的固體燃料助推火箭、個碩大無朋的外儲燃料箱和空間運載器,不過人們大多數僅把運載器看作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確是極為驚人的飛行器,外形如同一架巨大的三角翼戰機,自重8噸,前段的乘員艙可搭載7名宇航員,中段巨大的貨場可以載重30噸。也就是說美國可以一次把00噸的物體送上空間軌道!
前蘇聯自然要急起直追,研製了「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外形基本與「哥倫比亞」號相似是一架三角翼飛行器,不同於美國的是,它的運載器自身不帶火箭發動機,因此可以安裝更多的變軌機動的推進器。連同載荷全重也是00噸,完全是由前蘇聯最強大的「能源」號火箭將其送入軌道的。988年月5日前蘇聯不事聲張地發射了「暴風雪」號航天飛機,2天後它安全地返回了地面,而且由安-225把它再馱運回發射中心。為什麼世人不太知道此事呢?原來這是一次不載人的飛行。可是專家們明白,前蘇聯能依靠自動駕駛儀讓如此高速的巨型飛行器從空間軌道著降到一個機場的跑道上,其技術並不低於美國。前蘇聯的解體導致「暴風雪」號被冷落。
太空競賽到了這一步,後來者似乎難以跟進了。美國人在太空傲視地面世界的群雄,霸主地位似乎無人能撼動。所以當中情局探測到中國在搞航天飛機時,驚愕之情是可想而知的。今天「倚天」號就要當著中俄兩國元首的面,在全世界人民的注視下升空了。
這一項目的成功當然需要國力和基礎技術力量的支撐,但與王興國他們選擇的突破方向也大有關係。在中央的全力下,利用俄國的經濟困難,以及俄國上層希望保留一支能跟上時代的航天技術力量的心情,得以引進「暴風雪」號的相關技術。並簽約引進了一批俄國的航天技術人才。他們當然不是要仿製20多年前的「暴風雪」號。
前蘇聯的一項計劃引起了他們的注意航天戰機和空中發射。航天戰機比航天飛機要小得多,如同戰鬥機與運輸機的比較,它的全重約40多噸,在太空機動時自然會靈活得多,在真空狀態沒有空氣動力可借助,任何轉向、加速、減速都得靠推進器和燃料來支撐的,「哥倫比亞」號看來是難以承擔格鬥任務的,也許可以作太空轟炸機。另一項空中發射技術,如前所述是能大幅度降低發射費用的,錢的作用是沒人能忽視的。只是想空中發射一架巨大的航天飛機那就極為艱難了。
以我國與俄國合作的-80作載機的話,其最大載重量為300噸。由於此類發射航程不會長,燃油量可減少,馱運裝置和機體結構再作適當加強的話可以搭載30噸的載荷,如果運載器全重控制在50噸的話,外儲燃料箱連同燃料的總重可以為20噸。不過如果等待-80成熟到可以改制為運載工具,那要過好多年呢。安-225曾經搭載過百噸級的「暴風雪」號,可以先期用來作第一級運載工具,只是飛行器全重要降低到280噸。設計組按30噸的總重來設計,採用安-225運載時燃料箱少裝燃料,航天飛機少載乘員和載荷。
雖然有金龍電池、鎂鈉合金、鎢基高溫合金、「飛龍」電腦、「神舟」號飛船的基礎,還有俄國專家的幫助,可以向俄國宇航工業部門訂購不少部件,時間還是非常緊迫。西安遠郊的「長安航天飛機發射中心」開工建設了,返航的跑道建在原「黃泛區」的最後一塊大窪地上,跑道長達4500米,與安東諾夫設計局簽約改造安-225的馱運托架,「倚天」號軌道飛行器造出來了,接著是火箭的地面試驗台試驗,「倚天」號的無人滑翔飛行、載人滑翔飛行…
今天就要檢驗這一龐大的系統工程的初步結果了,這裡沒有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的那種龐大的發射架。跑道上停放著那架碩大無朋的安-225巨型運輸機,它的機背上馱著一個巨大的圓筒狀燃料箱,燃料箱上跨坐著我國的第一架航天飛機「倚天」號。按理說50噸級的飛機也算重型戰機了,可是與運輸機和燃料箱一比就顯得很小了。
在現場主持實況轉播的是央視大牌主持鄒國強,他與科學院院士宇航專家林羽風教授一起乘坐轉播車在現場奔忙作著精彩的轉播。儘管宣傳已經做了一周了,不少「倚天」迷已經可以背出它的技術數據了,但是對著實物由專家來作講解,效果就大不一樣了。況且還有現場緊張的氣氛襯托著呢。
「林教授,運載飛機為什麼要用安-225呢,我國不是已經生產出載重量更大的運-2了嗎?」
「這架安-225的最大載重為275噸,曾在989年5月3日背帶近百噸重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飛行過。你再看它的雙垂尾是安裝在水平尾翼兩端,即使航天飛機的主發動機略有提前點火對它的影響也不大。我國的運-2的載重雖然有300噸,但它剛剛試飛,而且是螺旋槳推進的速度較低。要到今後生產出速度較高的渦扇發動機推進的型號,並作相應的改裝才能承擔運載航天飛機的任務。那時候燃料箱可裝更多的燃料,航天飛機也可以搭載更重的載荷。」
「林教授,我們現在的航天飛機比美國28年前發射的航天飛機還小,最多只能搭乘名宇航員好像落後得太多了。」
「航天飛機的載重量和有效容積當然是衡量先進性的重要指標,不過不是唯一的指標。我們的『倚天』號不是仿製『暴風雪』號,而是引進了一些技術。這次在軌道上的全重是45噸,搭乘4名宇航員,今後用更大的運載飛機,可以達到50噸,乘員艙最多可以搭載人。飛機和燃料箱都採用鎂鈉合金製造,空重相對要輕一些。電子設備當然更是先進得多。再說航天飛機執行某些任務時要消耗大量的電能,正好在十年前,2000年2月日到22日美國的『奮進』號航天飛機在軌道上執行任務,是使用長達0米的天線以側視雷達測繪三維精密地形圖,要消耗900千瓦·小時的電能,據說是到那時為止耗電量最大的一次飛行。『天梭』號這次也是完成類似的任務,電池和整個供電系統可以輕多少啊。你再看我們的燃料箱要比『奮進』號的小多了吧。」
「是啊,儘管航天飛機小了一些,這怎麼能把它送到軌道上去呢」
「這就是空中發射的先進之處了。航天業界都在追求單級入軌航天器,要求整個航天器都能重複使用。以往發射『神舟』號飛船,三級火箭發射完都扔了。『奮進』號扔下的2個固體助推火箭還可以重複使用0次,只有那個龐大的主燃料箱是廢棄的。我們的『天梭』號和主燃料箱,將由安-225運送到萬多米的高空,並賦予它們300米/秒的速度,奧秘在於航空發動機可以使用空氣中的氧。接下來依靠燃料箱裡的燃料就可以把『天梭』號送入初始軌道,扔掉燃料箱後,再使用小推進器變軌到任務軌道。我們的『天梭』號和安-225當然是可以重複使用的,只有主燃料箱被扔了。還有就是不必修建昂貴的發射架了,這也體現了先進性。」
這時王剛陪同波諾馬廖夫總統登上了跑道邊上的觀禮台,台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總統還與邀請來參加觀禮的、參與項目的俄國專家親切握手。台上不但有國家領導人,還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海外華僑代表等。
現在到了最緊張的時刻,4名宇航員在與家人告別後笑容滿面地乘坐斜向升降機進入了乘員艙,電視畫面上看到他們被鎖定在座椅上。
出發的時刻到了,沒有壯麗的噴焰、沒有驚天動地的轟鳴,這款世界上第二大的運輸機背上馱著全重為280噸的外儲燃料箱和「倚天」號航天飛機,總重達00噸,在台渦扇發動機的推進下開始滑行。這自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那個極為脆弱的外儲燃料箱在垂直時可以承受自己的重量,可是在水平位置運輸時美國人專門生產了一款運輸車,速度只能為2米/分鐘。現在我國的燃料箱能在水平狀態搭載在飛機上高速滑行是極為不易的。這個巨大復合體在萬眾矚目中順利地離開跑道升空了,觀禮台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不久它就飛出了人們的視線。
王剛陪同波諾馬廖夫等客人進入主控室的貴賓席,而大批參觀人員進入了幾個大廳,大廳的大屏幕上既有顯示飛行航跡的圖像,還有運輸機的清晰圖像。2架殲-8Z裝置了攝像機,不但要拍攝航天飛機與運輸機分離的全過程,還將一直跟蹤到3萬米的高空。電視觀眾還可以聽到林教授的講解。
「現在到了000米上空的發射點了,『魯斯蘭』開始加大攻角。」
「已經是500米的脫離點,『魯斯蘭』開始減小攻角並減速使『倚天』號的升阻比與之匹配,好,現在順利地實現了無動力分離!火箭發動機點火成功。」
大廳裡響起了掌聲。不過人們的心還懸著。
「請看,初始飛行段航天飛機的仰角僅30度,飛行體還是利用了機翼與燃料箱的空氣動力提供的升力,同樣的推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加速度提高了效率。」
再過一陣超前的殲-8都跟不上它了,觀眾只覺得畫面越來越暗,成了深藍色。飛行員報告的高度是3萬米。觀眾極為興奮,他們是第一次知道我軍的新型殲-8已經能飛到3萬米高空了。還未等「魯斯蘭」和殲-8返航,主控室內就響起了指揮長宏亮的報告聲「報告主席,『倚天』號航天飛機已經到達初始軌道。第一階段飛行任務完成。」
王剛向研製組和發射人員表示祝賀,並與已經解開鎖定裝置漂浮在乘員艙中的宇航員通了話。波諾馬廖夫總統則向王剛主席表示祝賀。
檢查了航天飛機的各種設備狀態後,宇航員又被固定在座椅上啟動變軌發動機將「倚天」號送入了230公里高、57度傾角的圓形軌道。
全國都沸騰了,這是人類首次在空中把一架航天飛機發射到空間軌道上去啊!全世界的華人都揚眉吐氣,中國人成功地挑戰了美國的太空霸主地位。
這個雙休日成了全民宇航知識普及的日子,更是振奮民族精神的日子。電視進行了大量的實況轉播,「倚天」號在軌道上是「倒」飛的,背向著地球。貨艙門打開後,長長的天線支架開始向兩側伸展宇航員忙著操作設備進行三維地形圖的測量作業。不過仍在抽時間配合電視轉播,帶著長焦鏡頭的攝像機讓觀眾大飽眼福的同時也陷入了深思。他們看到了正在向台灣海域集中的美國航母群;台灣島的美麗圖像,有日月潭和積雪的中央山脈,當然還有西海岸的空軍基地的圖像,從高空俯視它們似乎就貼著海岸,播音員還特意指出台灣東海岸的佳山基地。
台灣的民眾的心情最為複雜,他們可以看到祖國的壯麗河山。不過更多的人在注視那長長的雷達天線,它可以風雨無阻地為全球80%的地區製作精確的三維地形圖,當然包括台灣在內。想當年台灣軍方從以色列買了一些衛星照片就以為得到了「寶貝」,大吹大擂、洋洋得意了一陣。現在他們從轉播的電視中看到了台灣的全貌,其心靈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美國即將到來的4個航母群能躲得開這些「天眼」的監視嗎?大陸的反衛星系統已經縛住了美軍的手腳,美軍不可能為了「協防」台灣對大陸的偵察衛星或飛船下手的,美國難道肯為台灣犧牲價值連城的全部衛星嗎?
2天後,「倚天」號的返航又是驚心動魄的時刻。20日清晨,「倚天」號順利地穿越大氣層,它的防熱瓦和鎢基合金的護盾抵擋住了高速摩擦形成的烈火的考驗,成功地降落到「黃河降落場」。從電視畫面上都可以看出脫落的防熱瓦並不多。這些英雄的宇航員受到國家領導人和家屬的歡迎,並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首架航天飛機凱旋的祝捷儀式。
北京國務院新聞中心2月4日900
今天的新聞發佈會是向全國和全世界轉播的,主題是中國的核武器政策。今天我國進行了一次成功的空射洲際導彈的發射試驗,一架經改裝的Q-攻擊機掛載一枚空射型DF-4洲際導彈,在東北地區的空域爬升到萬米高空後,在垂直仰升的過程中與導彈分離。DF-4在空中點火後飛越了2000公里準確地命中了位於南印度洋指定海域的靶標區域。在一周前我國就向國際公告了這一試驗,所以現場不但有我軍從甘島基地出動「遼寧」號航母群護衛測試的艦船,還雲集著美國、澳大利亞的艦隊在窺視這次試射。本來此類核威懾力量就是用來嚇唬人的,別人不知道的話怎麼能嚇唬呢?
空射型導彈由載機提供約300米/秒的初速,又被帶到了萬米以上的高空,所以彈體要小得多,也比地面機動發射和潛艇發射的生存力要大得多,我國的國土遼闊,外國想攻擊在我國中心地區飛行的戰機幾乎是沒有可能的。一旦遭受核攻擊,運載戰機就可以飛到指定空域發射核導彈了。
2天前我國政府宣佈,為了建立一支有效的二次打擊力量,我國將加速生產核彈頭,以部署「足夠」數量的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這自然又引起了西方世界輿論的一片喧囂,指責我國毒化了國際上的「和平」氛圍。我國選擇這個時機舉行新聞發佈會自然引起了媒體的關注,章士興外長和國防部副部長何立清上將出席引起了更大的轟動。
章外長首先重申了我國一貫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指出我國是負責任的大國,生產和部署的核武器完全是為了自衛。何上將則宣佈我國空射洲際導彈和反衛星武器取得了重大突破,很快將部署實戰的系統。
第一個問題讓給了美國記者「中國最近的反衛星試驗、加速生產核彈頭的決定、今天又從空中發射了洲際導彈,是否表明中國將在國際上挑起新一輪的軍備競賽?這將破壞已經岌岌可危的國際和平格局。」
章外長「超級大國把4個武裝到牙齒的航母群擺到了我們的家門口,這能算是維護和平格局嗎?在當今世界上誰有資格挑起軍備競賽,恐怕在座的都比我清楚。至於我國嘛,肯定不會奉陪,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嚴格地控制著國防預算,何上將可沒有那麼多錢去參加競賽。」
澳大利亞記者「中國政府宣佈要加速生產足夠多的核彈頭,那麼究竟多少才算足夠呢?」
何上將「美、俄兩國曾經簽署過一個『削減』核彈頭的協定,說是要把雙方的核彈頭總數減少到3000-5000個,當反彈道導彈條約被美國中止後,這個協定也被推翻了。那就是說美俄兩國都認為這個數目都不足以保護他們自己,看來我們大概也得接受這個概念。」
這個講話引起了全世界的震驚,原來國際上權威的防務專家都認為中國的核彈頭不超過200枚,去年才調整為350枚。現在中國竟然要達到至少3000枚!當然令美國人膽戰心驚,中國刺激內需的政策太驚人了。但是中情局得到的確切情報是中國的核武器廠召回了大批以前遣散的人員,在滿負荷生產。
人民日報記者「據美國一些媒體稱,美國軍方的高層揚言要恢復超低當量核武器的試驗,並準備生產-2千噸級的核武器用於摧毀洞穴和地下深處的工事,我國軍方有相應的計劃嗎?」
這是一個美國喧囂了很長時間的題目。一旦此事付諸實施,那影響是極為深遠的,所以此類輿論也時起時落。現在風聲再起自然是為了威懾我國的了。一般人認為中國政府最多譴責一下也就了事了。
誰知何上將以冷峻的語調講出了下面的一段話「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美國率先進行了中子彈的試驗,以為又獨家掌握了新型的核武器,我國的研製人員很快就拿出了自己的中子彈。現在我軍的核武器研製人員也有一大堆超低當量核武器的試驗計劃。眾所周知,超低當量核彈頭的設計僅靠計算機是很困難的,這可是核大國停止核試驗後提出的新概念。只要美國一開頭,就無法阻止別人也進行試驗。
「至於怎麼用這些武器就不能由一個國家說了算,即使它叫『超級大國』。有的國家的軍事人員,可能想用來打擊洞穴工事,而有的國家的軍方可能覺得用來攻擊航母之類的大型水上目標可以彌補導彈打擊精度的不足。不過我還是要重申,我國不主張恢復核試驗,不管當量是多麼的小。更不主張降低『核門檻』,使用超低當量核武器攻擊任何目標都是極端危險的。它將改變戰爭的性質,導致戰爭規模不受控制地擴大。」
我國政府的這一強硬態度制止了美國人在核武器領域的挑釁,其後雖有些餘波,美國人已不再有興趣討論這一問題了。想當年,我國前輩領袖面對美、蘇千萬噸級當量的核訛詐都不屑一顧,現在難道還會怕『超低當量』的核訛詐?
後世有的歷史學家對此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中國人在關鍵時刻制止了超級大國把人類拖入核戰爭的圖謀。」
我國高層以堅定的信念、巨大的投入把台海衝突限制在局部的、常規戰爭的範圍內,這一政策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然而,美軍仍在千方百計地利用在全球部署的尖端武器向中國發起挑戰,中美兩國進入了前景未卜的、刺刀見紅的台海衝突的前哨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