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楊修的攤前來了一個瘦弱青年修士,青年也不多話,向楊修直接道:
「我這裡有一些築基丹,你要不要?」
楊修聞言吃了一驚,不敢相信。但又害怕錯過了得到築基丹的機會,遂毫不遲疑的答道:
「要,全要。」
「你只要能拿出一萬枚下品靈石,我這裡有十枚築基丹,都給你。」瘦弱青年淡淡看著楊修,不大相信楊修能拿得出這麼多的靈石。
的確,一萬枚靈石,就是那些大家族、大門派的後人;在練氣期修為的弟子,能拿得出來的也沒得幾個。
瘦弱青年也只是無意中聽到別人談話,說起在築基期修士的交易大廳有一個非常有錢但資質平常的練氣修士在大量收購練氣期服用的靈藥,才來試一試,只想能夠賣出一顆就行了。
其實築基丹雖然珍貴,但並不好賣,築基丹的價格太高,一般的修士買不起,能夠買得起的,又多是自己家族就有,用不著去買。所以瘦弱青年聽說楊修出得起錢的時候,才會來。
「沒問題。」楊修也簡潔,隨即從道袍袖子(裡面藏著紫金儲物袋)拿出一百枚中階靈石隱隱約約的給瘦弱青年看了一眼。
雖一眼,瘦弱青年還是看清了楊修袖中放的是什麼。確定了楊修真的有那麼多的靈石後,瘦弱青年雖感意外,但也沒有多說啥子。也從儲物袋拿出一個巴掌大小的玉盒,直接交給楊修查看真假。
楊修接過玉盒,小心半開盒蓋。只見裡面靜靜放著十粒母指大小的丹丸,雖只是開啟玉盒一角,但一股清香飄來,聞一聞,頓覺神清氣爽。
楊修仔細查看完沒粒藥丸的真假,確定是真的後,便把十五枚中品靈石交給青年修士,玉盒小心收進袖中,暗自放進紫金袋內。再一看青年修士,卻以沒了蹤影。楊修甚至恍如夢中,不信自己真的得了築基丹。
除了極個別如鍾離裳一樣的特殊修士,其他練氣期弟子要想達到築基期,必須要服用的一種丹藥就是築基丹,才能築基成功。
但煉製築基丹的材料有幾樣雖然品種不高,其生長環境特殊,條件苛刻,卻極難培育成功。或培育成功,其花費的代價也不是讓人好承受的。因而修仙界每年煉製的築基丹不多,有也多是門派內部自己弟子使用,少有流出。
像南嶺派也只是給每位到了練氣期十二層的弟子發放一顆,無論其築基成敗,都不再發。因而好多修士都是沒有多餘的築基丹服用,而終生停留在練氣期的水平,止步仙緣。
門派內都如此,更莫說散修。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散修,小派的弟子願意加入這些門派的又一個原因。
楊修的資質本就一般,將來修煉到了練氣十二層時,如只服用一枚築基丹,能夠築基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而現在得到十粒築基丹,將來築基成功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可謂天降喜事。
楊修從石府大廳出來,準備明天再看一下有無合適的法器或陣法後,就回培藥峰修煉,現在有了丹藥,便可以準備早日達到辟榖期。楊修原計劃本來是到達辟榖期就回家一趟,看望一下父母是否安好。不過現在又有了築基丹,看來要在多等一段時間了,楊修打算築基成功再回家一趟。但要父母多牽掛了。
穿過一條雜草叢生灌木蓁蓁的僻靜樹林,楊修回到石洞中。準備打坐休息。
山洞應是天然形成,兩米高,一丈深。外面密生雜草籐蔓,又有亂石隨意堆砌,很不易被發現。楊修當初也是無意中看到一頭野熊從此出沒,才發現此處。這洞穴本來是那只野熊的窩,被楊修看中,趕走了野熊,據為己有。每天晚上在此修行。
楊修還在洞口簡單的佈置了一個幻陣,主要是為了防止有野獸誤入進來,打擾自己修練。
~~~~~~~~~~~~~~~~~~~~~~~~~~~~~~~~~~~~~~~~~~~~~~~~~~~~~~~~~~~~~~~~~~~~~~~~~~~~~~~~~~~~~~~~~~~
張氏兄弟覺得今天運氣非常好。無意中在市坊閒逛,遇到一群散修。不知他們從哪裡得到幾冊破爛的古卷,但古卷卻全是用上古文書寫。他們拿來翻譯,正巧找到張氏兄弟。
上古文是上古時期,修真界發展最輝煌的時候所用的文字。那時的修真界強人輩出,仙人無數。法通、神通層出不窮。仙丹靈藥一采而就。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仙人沒有了,仙丹靈藥幾乎斷絕,仙法、神通、法寶也以遺失凋零,散落不全。文字也已經演變得完全不一樣了。修真界就此沒落,最近幾萬年來,更是連仙人都少有人達到。像現在仙野大陸以知道修為最高的存在是合體期,再高就沒有聽說過了。
由於時間的流逝,歲月的洗刷,所以除了一些大門派和上古就流傳下來的門派還保留有其翻譯的文典外,現在其他人多不認得。而這些門派除了自己門人外,當然不會把這些資料輕易示人,他們巴不得其他人都不認識,有東西時必須找自己翻譯,如此不但自己也曉得了要翻譯的內容,還可得到一筆報酬,何樂而不為。
那群散修有四人,只有中年修士魏武的修為到了辟榖期,其餘三個,一位風韻猶存的女修,秦嵐,是魏武的雙修伴侶,有練氣期七層。一位麻臉青年邱全,有練氣期八層。一位胖子張標,練氣期八層。幾人以魏武為首,組成一個散修團隊,一起修煉。相互扶持。
幾人得到這幾冊古卷也是機緣湊巧。他們一次又有事,來到一個不知名的小山,遇到天下大雨,便去躲雨。
這裡有一座不知存在多久的石室,本就因為年代久遠,山河變遷,而使它失去了原有的防護,今天再經過大雨的沖刷,裸露出了石室的一角。卻剛好被這一群散修發現。
石室不大,還很乾燥,周圍牆壁和石桌椅兒也以破落,所以有點空蕩,一目掃過,盡收眼底。而幾冊書籍就放在石床上,顯得有點矚目,四人幾乎同時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