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漢 第二卷 第八十八章 初戰
    第二天天剛發亮,駐紮在臨渝關內外的二十五萬大軍便已經準備完畢了。隨著楊廣一聲令下,大軍起行,向著燕洲府城燕郡行去。

    可是僅僅走了一天,第二天天突然就變了,變得陰雨綿綿。大軍由於帶著不少的糧草輜重,加上雨勢太大,行走起來極為的苦難,一天時間僅僅走了五十里。

    當晚紮下營寨之後,秦瓊來到楊廣的帥帳,說道:「殿下,這樣下去不行啊,我們現在的行軍速度實在是太慢了。

    燕郡只有一萬的士卒,困怕抵擋不住高麗六萬大軍的攻擊啊。

    楊廣苦笑道:「本王又何嘗不知道,可是這一場大雨遲不來晚不來,剛好就在我大軍開拔的時候來了,想要快點走也是不行啊。」

    秦瓊說道:「殿下,末將帶來的都是騎兵,要麼讓末將帶著麾下的士卒先行一步,前去增援,殿下帶著大軍隨後跟上。」

    楊廣說道:「現在也唯有如此了,本王就將軍中所有的騎兵都交給你,你帶著騎兵先行一步,前去增援燕郡吧。」

    秦瓊抱拳說道:「定當不負殿下所托。」說完便轉身出去調集士卒,準備明日出行。

    而楊廣也下令讓軍中所有的騎兵都前去秦瓊營中報到。

    一個騎兵需要的給養是步兵的十到十五倍,所以就算是以大隋的國力騎兵也不是很多。秦瓊如果不是有靠山王與北平王這兩位王爺,也根本不可能擁有萬餘的騎兵。

    此次秦瓊將所有的騎兵都帶來了,總共有八千的輕騎兵,三千的重裝騎兵。而軍中其他的騎兵,除去用作打探敵情的斥候之外,剩下的都是重甲騎兵,聚集起來也不過僅有兩萬而已。加上秦瓊帶來的一萬一千騎兵,總共是三萬一千地騎兵。

    第二天秦瓊便帶著這三萬一千騎兵離開大隊,快馬向著燕郡行去。

    軍中其他的將領雖然對秦瓊帶著所有的騎兵先行一步,感到極為的羨慕。也是嫉妒之極。但是也都只能看著眼饞,沒有一絲的辦法。

    畢竟他們可沒有秦瓊那樣的後台。秦瓊不知道地是,他此次帶騎兵先行離去,不但將此次的戰功獨攬,也躲過了一場災劫。

    楊廣將秦瓊送走之後,便也帶著步兵慢吞吞的向著燕郡行去。

    行進了一天之後。秦瓊便覺得重甲騎兵的速度太慢了。讓李達帶著重甲騎兵在後面慢行,自己和程咬金、羅成、秦用帶著八千輕騎兵先行一步,向著燕郡行去。

    本來以騎兵的速度,最多三天時間就應該走完的路程,由於大雨,秦瓊算上前面耽誤地兩天時間。總共用去了五天時間方才趕到了燕郡十里處。

    本來不應該在距離敵軍這麼近的地方停留,但是由於雨勢太大,視線都受到了影響,高麗的罈子並沒有發現自己的身後不遠處竟然有隋軍的援兵。

    此時地燕郡已經是搖搖欲墜。

    楊廣由於不知道遼西戰局地詳情,所以在臨渝關駐紮了四天。派人前去打探戰局的發展。浪費了四天的時間,使得燕郡的士卒蒙受了不小的損失。

    看著離自己不遠處地敵軍大營,秦瓊轉頭對身後的士卒說道:「看見了麼?前方就是敵軍大營,他們的士卒都在攻擊我大隋的城池,現在只要我們衝上去就能衝破敵軍的大營。不但解了我軍之圍,也將立下第一功。將士們隨我殺啊。」

    高元在三個月時間內拿下了遼東州,大半個燕州也被高麗的大軍攻下,一時間變得躊躇滿志。可是在燕郡外卻被擋了整整一個月。

    明知知道燕郡城內地士卒不是很多,可是自己地六萬大軍被擋在燕郡始終進不去,無法將燕郡拿下。讓高元極為的鬱悶。

    此時燕郡城內地士卒也已經到了一個頂點。已經堅持不了多少時間了。一個月時間的奮戰。就算是活下來的士卒也是各個帶傷。這連續五天的大雨。雖然對進攻方造成了一些不便,但是城中的防守也是困難了一些。算下來還是城中的守軍稍微佔些便宜。

    高麗王高元也知道自己擁有的時間也不多了。敵人的援兵一定已經在路上了,說不定雨一停馬上就到了,自己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燕郡城拿下。

    不然等敵人的援兵一到,自己再想要拿下燕郡城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突然高元聽到一陣轟隆隆的打雷聲,頓時有些奇怪,這幾天的雨雖然下的很大,但是從沒聽見過打雷,這還是第一次聽見打雷聲。

    抬起頭來向上空看去,卻看不見閃電,只聽到轟隆隆的打雷聲,高元不禁有些奇怪。

    高元怎麼也想不到,隋軍會在下這麼大雨的時候行軍,殺向自己。突然聽到身後傳來一陣陣的騷亂聲,高元極為不滿的向著後方看去。

    只見遠方一大隊騎兵在四員大將的帥臨下向著自己的後營殺去。

    高元忙下令後隊變前隊,向殺來的隋軍援兵迎去。雖然後營中還留下一部分的士卒,但是這些士卒不是受傷未癒的,就是戰力低下的老弱。

    高元不指望這些人能夠將敵軍的騎兵擋住,只希望能夠拖延敵軍一段時間,讓自己有充分的時間來佈陣迎敵可是高元的希望注定是要落空的,後營的那些士卒根本無法阻止秦瓊麾下騎兵的前進。不要說阻止,就算是拖延片刻都沒有辦法。

    高元看著領頭的那四員隋將感到一陣陣的恐懼,只見這四位隋將一人使大斧,所經過的路上的士卒都是從肩膀被劈成兩半。

    使大斧的隋軍左邊是一員手持大錘的隋軍小將,那斗大的大錘在他的手中卻是如同燈草一般,揮舞起來毫不費力。高麗的士卒可說是挨上救亡,擦著就死。不是腦漿迸裂就是胸口凹陷,一個個都活不了了。

    秦用此時所用地大錘已經是他的師傅賀昆傳下的紫金八寶錘,左手的重八十斤,右手重一百斤,打在誰的身上那都是一個死字。

    還有一位身穿白袍的隋將手中地長槍化作片片虛影。讓人無法看清虛影後面的人影。快馬跑過,半天方才有一個個的將領、士卒倒地,各個都是胸腹之間中了一槍。

    注意到這位白袍小將的時候,才看見白袍小將的右邊還有一人。不過由於這人是步行將。所以剛才沒有看到。

    此時注意到了才發現,這位步行將的殺傷力並不在其他三個人之下。雖然手中大槍地招式極為的簡單。只有劈、掃這兩個最簡單的動作。但是手中大槍一掃,就是十多名士卒被打飛。而且奔跑起來的速度也是很快的,並不比那幾位騎馬地將軍慢多少。

    當然最恐怖地還是最中間的那位隋將,手中的方天畫戟變化萬千,似游龍,如怪蟒。被這位隋將殺死的將士,都是千奇百怪。

    有腸穿肚爛的。有屍首分家地,也有腦漿迸裂的,各種各樣的不一而足。

    後營的士卒沒能將隋軍進攻的步伐擋住,高麗士卒的陣型還沒有列好,隋軍地騎兵就衝殺過來了。

    沒有列陣完畢地步兵遇上騎兵。那就是單方面的屠殺。雖然這些騎兵都是輕騎兵。沒有重裝騎兵那樣地護甲,但是高速衝鋒的騎兵無論如何都不是步兵可以擋住的。

    看著隋軍的騎兵如同利劍一般,刺入自己的士卒之中,自己的士卒絲毫不能阻擋隋軍的進攻。高元身邊的將領都有些著急了,對高元說道:「陛下。快走吧。敵人快殺過來了,再不走就來不及了。」

    高元很清楚,自己留在這裡只有送命一條路,大部分的士卒都還在進攻燕郡城,自己身後的士卒無法將敵人擋住。

    可是此時自己一退,自己的士卒將會變得軍心渙散。更加不是隋軍的對手了。這三個月來的努力很可能會功虧一簣。

    高元心中極為的不甘心。吼道:「本王不會退的,讓前面的士卒將隋軍擋住。一定要擋住。等我們攻城的士卒下來之後,我們就能將敵人擊退了。」

    高元身後的高麗將領都知道,高元所想不過是癡人說夢而已,正在攻城的士卒哪裡是那麼容易就能下來的。而且燕郡城中的隋軍士卒看到自己的援兵來了,也都是拚命的進攻,想要把攻城的士卒拖住。

    高元身後的一員將領手一揮突然打在高元的脖頸上,將高元打暈。高元身邊的將士頓時將手中的兵器抽出,對著這位將領,大喊道:「你要作甚?」

    這位高麗將領沒有理會,對身後眾人說道:「快將陛下送走,末將帶人抵擋一陣。」說完就向著秦瓊殺去。

    等來到距離秦瓊不遠的地方,大喝一聲說道:「來將通名,我乃是高麗大將柳……。」秦瓊此時的坐騎乃是大舅子賈雲福得來送於秦瓊的黃驃馬,速度那是一等一的快,還沒等這位高麗將領把話說完,秦瓊已經來到了身前。

    打了這位隋將一個措手不及,只見秦瓊手中的方天畫戟一揮,頭顱就已經衝上天去了。隨著這位高麗將領殺過來的士卒,看到自己的將軍一個回合都沒有就被敵將殺死,一個個驚恐萬分,轉頭就跑。

    秦瓊一直在盯著高麗國王高元的旗幟,看到旗幟之後,迅速拍馬向著旗幟殺去。一路上如同劈波斬浪一般,向著高元旗幟所在的方向殺去。

    等來到旗幟下的時候,秦瓊才發現自己上當了。旗幟旁邊只有數名士卒,並沒有自己所找的穿龍袍之人。

    但是此時戰場上已經變得亂哄哄的,再想要找到高元的蹤跡已經不太可能了,而且敵人既然知道用旗幟將自己引開,自然不會再傻乎乎的穿著龍袍等著自己去殺。

    揮手一戟將高元的大氣斬斷,一邊大喊「高元已死,降者免殺。」一邊向著城下殺去。

    秦瓊身邊的士卒也都一個個跟著秦瓊一起大喊起來,慢慢的所有的隋軍士卒都開始大喊起來。整個戰場到處都能聽到「高元已死,降者免殺。」的聲音。

    高麗士卒聽到隋軍士卒的大喊聲,本來還有些不相信,但是當他們轉頭看到高元的大旗已經消失不見的時候,都有些慌亂起來。

    高麗的士卒之中本來就有些是族人,並不是高麗人。看到高元的大旗消失不見,知道高原不是真的死了,就是跑了。

    自己等人沒有必要再在這裡為他賣命,便也都一個個的狼狽逃竄。

    此時燕郡城中的守軍也已經殺出來了,配合著秦瓊的士卒圍殺高麗士卒。眼看突圍無望的高麗士卒也都開始投降了。

    秦瓊便命手下的士卒將高麗士卒繳械抓起來。隨後進城一面維修破損的城牆,一面等候後續大軍的到來。

    可是秦瓊不知道的是,後續大軍永遠不會來了,楊廣此時已經遇上了大麻煩。而水軍也幾乎是全軍覆沒,攻伐遼西的水陸三十萬大軍有戰鬥力的,只剩下了他們這三萬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