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努斯大為震驚,深感書本的經濟學與現有的銀行脫離鄉村,脫離現實,脫離農民需求!他當場摸出27美元,拯救了46家農婦,解脫了她們身上的鎖鏈。也就從這一天開始,尤努斯受到啟發,募集資金下鄉開辦「格萊明銀行」,幾年後他索性辭去教職。他們堅信「窮困的農民講面子也最講信用」,從小額度、整貸零還、小組聯保、固定回訪等風險防範開始,大膽突破抵押(窮人哪有值錢物品抵押呀)、擔保措施,專門向鄉村貧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務。經過三十多年努力開拓,尤努斯累計發放貸款53億美元,惠及四省600多萬窮人(95%為窮困農婦),建立起遍及4萬7千個鄉村的1277個分行,有了12546個員工隊伍,按期還款率高達98.89%的龐大的農村銀行網絡,被聯合國作為「有效實施幫困項目」推向許多欠發達國家並各有收穫。如今連美國等富國也成功地推廣建立了格萊明銀行網絡。尤努斯被各地窮苦人追捧為「神聖的大救星」,並被授予2005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
尤努斯為窮人辦銀行的商業金融模式取得成功,大大啟發了銀行員工。葛益平正好適時適地點了一把火。合作銀行要辦成真正的農民銀行,而對現實體制,急需探討一種「銀行+合作社」的模式,既保存與發展合作制的因素,又引入和擴大股份制的影響,相輔相成。葉秀楠和陳林在探究中想到,成立農村合作協會,會員們可以基於彼此信任,按照地緣、業緣、親緣等社會紐帶關係,在協會統一指導下,採取分散組合,評定信用等級,互助聯保,各自再建立「互助聯保合作社」作為農協的集體會員。合作銀行就可以憑信用證大膽放貸。這既解決貧困農民的及時之需,又能支持各專業合作社較大規模地擴大生產和流通。這可是農村合作銀行當前必做的重中之重!
這是三篇精彩的支農文章。尤其是通過農協組織打造中國式「鄉村銀行」這一篇主導文章,值得葉秀楠披肝瀝膽,耗費心血!他左思右想,寫好這四篇文章,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實幹,需要尋找載體與依托。這就是在全市成立農村合作協會!所以,2005年夏、秋的幾乎每一次聚會,葉秀楠和陳林、吳植松、留少良、姜林華、方傑等忘年交似的,都各盡所能,擬訂出好幾套籌建市農協的可行性方案。每次聚會敲定草案之後,都找市委書記、市長們像竹筒倒豆子一般,原原本本地把如何籌建瑞安市農村合作協會的目的、條件、宗旨、原則、組織任務和方案都作了詳盡匯報。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密切關心三農問題的領導們,特別是錢建民書記、分管政法、農業的葉世林副書記都敏感地看到:這是瑞安的實幹家對省委書記習近平所提的「三位一體服務三農」的實踐創新,也是近些年三農理論在瑞安大地的突破點。
一次市委書記辦公會議上,錢建民最後大手一拍:先別說農協發展的前景如何,至少,瑞安在實踐上為三農服務尋找了新路子——我們應該大膽摸索。分頭干吧!
六、十月懷胎,神州大地誕生了第一個縣市級「農協」新生兒
正由於瑞安市領導們看多了過去各涉農部門的條條分割,難以合理、科學地整合為農服務的各類資源,支農往往事倍功半,不能得心應手。這次預見到成立農協這麼個載體可以為統籌城鄉、條塊交融造就一個有效的支農平台,就下決心全力支持。有了市委市政府的強大靠山,陳林一班人彷彿魚躍大海,幹起來風風火火。這裡不妨回顧一下「十月懷胎」的時間表,可以多少體味一些創造者們的辛苦及其心路歷程。
2005年6月21日,瑞安市長葉春江主持召開第325次市政府專題會議,研究決定籌建瑞安市農協。會議通過後,陳林副市長抹去一頭汗水,長吁一聲:「一班人幾個月調研辛苦,總算邁出第一大步!」
第二天,市府辦即發佈(2005)142號文件,公佈了瑞安市農協籌委會名單,陳林副市長兼任籌委會主任,吳植松、胡存炯、王永旺、留少良、葉秀楠、王連國等6人任籌委會副主任,李國民、姜林華、方傑、王光領等12人為委員。籌委會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籌建工作。
7月,完善協會的結構體制設計,起草了《瑞安農村合作協會章程》。錢建民書記審稿時特別肯定了陳林主持起草的章程有四個創造性亮點:一是會員分級制和分類制,會員分為預備會員、聯繫會員、附屬會員、基本會員和核心會員五級,盡量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二是會員代表名額分配的固定比例制度,打破城鄉分割和部門分割,促進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三是會員代表、理事、監事交替改選制度,將合作社、社會團體與民辦非企業單位進行有機嫁接,維護協會發展的穩定性與開放性;四是在會務機關設置上,仿行三權分立制度,企圖引入歐、日式的現代民主,試行三權制衡,以保證農民的主體性民主。
7、8月,浙南酷熱難當。姜林華副局長晝夜兼程擬妥了相關文件材料,報請作為業務主管單位的農業局,由王永旺局長於8月10日簽發了瑞農(2005)83號文件,批復同意成立瑞安市農村合作協會。9月29日,作為登記主管機關的民政局,簽發瑞民(2005)138號文件,批復准予籌備成立瑞安農協。志願為籌建農協早晚奔波的合作銀行辦公室主任朱義勇感慨良多:手續確實有點煩瑣,印章也蓋了一大摞。盼著一個新生兒,不容易啊!
與此同時,合作銀行、供銷聯社、農經聯社、農業局、科技局、司法局等分頭展開政策研討。他們懷著共同的目標,相知相親、相助相合:選擇基層專業合作社試點,群眾集議、動員,各相關單位協商推薦會員代表、特邀代表等。鄉鎮間,特別是馬嶼、陶山一帶,農民們相互傳告:「新鮮,又來合作化了!」
又到了春暖冰融季節。2006年1月8日,省委召開了空前規格的農村工作會議,習近平書記發表了熱情洋溢的動員講話,鄭重提出了「積極探索建立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和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農村新型合作體系,服務於三農事業發展。」這猶如為飛雲江百舸千帆導航的北麂山燈塔,把瑞安的實幹家們照得心裡亮堂堂!
3月間,瑞安市第十三屆人大第四次大會順利地通過了市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採納了習近平書記的指示:「要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流通和科技推廣體系,引導成立『三位一體』的瑞安農村合作協會,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合作化道路。」人大代表們逐步弄明白:這個農協,不是五十年代合作社的炒冷飯,而是新時期打破部門利益條條分割,是對支農資源的重新整合,強調的是服務,給農民的是實惠,而不是索取,更不是強迫……。
一個星期後,即3月25日,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瑞安市幾年來湧現的數十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代表、合作銀行、供銷聯社,一些經濟合作社、協會以及農業、科技、司法等等部門代表步入瑞安華都賓館會議廳,參加瑞安農村合作協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會場外未鳴鞭炮,不設迎賓,低調,簡樸。會場內,卻異常的莊重。端端正正坐著的,是各專業合作社的多位農業帶頭人和各涉農部門代表。他們在行使著民主權利,要同心同德在中國新農村建設史上寫下濃重多彩的一筆!
為此琢磨一年多的陳林被推選兼任會長;葉秀楠被選為常務副會長;留少良則擔任總理事;葉方通、王光領、洪成化任總監事。姜林華任執委會秘書長,蘇立勝、朱義勇、蔡余萍等為副秘書長。代表們笑逐顏開,說是「農協順產,以後肯定是白白胖胖,前途似錦!」陳林會長卻是俏皮地調侃:「生是生下來了。我們先抓緊餵奶,想辦法把他養大!」
七、葛益平——到任一年頗有作為的市委書記
在浩淼的宇宙中,個體的人,是極其渺小的。佛家說人如螻蟻、小蜂是也。但中國的廣闊農村,相對而言又是極具壯烈聲威的大舞台。誰能具備遠見卓識,乘風破浪,誰就能導演出一幕幕雄武感人的戲劇來。其中的關鍵之處,有承前啟後,有推陳出新,有獨闢蹊徑,更有擂鼓接力。誰有膽有識有創意,誰就能搶先到達勝利的彼岸。中國農村發展的海洋,就是這樣一種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激烈場面。
就在瑞安農協按照習近平提出的「三位一體服務三農」的創見開閘下水之時,葛益平調任,接替此前已為瑞安打拼兩屆的市委書記錢建民。瑞安的幹部群眾滿懷期待:這位革命幹部家庭出身的年輕英俊的大學生,在永嘉幹得轟轟烈烈。別的且不說,單說培養出一個山頭為民黨支書鄭九萬典型,上央視,拍電影,已經紅遍大江南北,為永嘉新農村建設打氣鼓勁,如駿馬之添雙翼。他調任瑞安,知點底細的一些老幹部說:「今後有膽大心細的葛書記帶領,飛雲江兩岸肯定是合作潮湧,人樂年豐了。」
真的。在農村發展與合作問題上,葛書記握住接力棒,帶領著市委、市政府四套班子,卯足了狠勁朝前迅跑。
他到任的第二個月,就像游泳健將一頭紮到水底,竟馬不停蹄地走訪了二百多位幹部、農民和合作社負責人,巡視了六十多個部門與大型企業,親切會見陳林、葉秀楠、王永旺、留少良、吳植松、姜林華等大批涉農人物,深入瞭解籌建農協的來龍去脈,並搞清其中的許多重點難點。良好的親民之風與調研習慣,讓葛益平收集、掌握了珍貴的第一手材料,看到了瑞安黨員、幹部對奔小康、求和諧的火熱之心,明白了廣大農民,尤其是各專業社對合作事業的熱切期盼,也瞭解到陳林一班人一年多來籌建農協的辛勞及其產生的巨大影響。他還真切感受到,「農協」下水起航,風尚小,船不大,前頭難免有濁浪暗礁。市委市政府必須擰成一股強,以最大的決心與最有力的舉措,把全市各鄉鎮幹部注意力引導到「三位一體服務三農」上,全力解決農協試點的關鍵與困難,為全省的新型農村合作闖出一條新路來。
從3月至年底,前後十個月,葛益平下鄉調研佔了一大半。他反對「下車伊始就指手劃腳」的深入作風,很快拉近了和鄉村幹部、合作社員的距離,給農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如果趙民貴沒有記憶失誤,好像是六·一兒童節的前幾天。這位馬嶼鎮朱岙底村的勤苦的農民正坐在自家院口編製竹器。悄無聲息的,前面來了三個人。走前頭的四十來歲,高大,斯文。後面則跟著兩個小年青。「這是誰呢?」趙民貴疑惑地站起來招呼:「你是……」一個小年青連忙接口介紹:「這是市委葛益平書記,找你們拉拉家常。」
「葛書記?」老實巴交的趙民貴瞪大了雙眼,半響說不出話來。因為像往常,即使一個部門或鄉鎮頭頭下來,都有村兩委二、三次先打招呼,四、五個人熱熱鬧鬧陪著登門的。
這天熱,太陽當頭,火著。趙民貴看葛書記腦門直掛熱汗,轉身想去端盆涼水,取條毛巾。不料葛益平親切地拉他坐下,笑說:「別忙,別忙,不能耽誤你太多功夫。我只想親耳聽一聽,你們掃帚合作社過得怎麼樣?」
「還好,比過去單干強。十幾戶社友幫來幫去,信息多了,勞動力也可以互相調劑了,賣價也不會短命壓了。」趙民貴回答。
「還有什麼困難呢?」葛書記關切。
「第一難題是缺資金,貸款門檻高。我們朱岙底窮多年,家底薄,手頭沒餘錢。到銀行貸款,除了身份證、戶口本、結婚證,還要抵押品、房產證、土地證什麼的,還得蓋好幾個紅印章。煩人先不說,窮農村有啥房產證、土地證呀?」趙民貴一說,就蹶起嘴。
用筆記本不停扇汗的葛益平不由地停了下來,一臉凝重。
趙民貴接著歎苦:「我們做掃帚,主要原料是從東北購的觀音草。夏天便宜,有資金可以大批吃進,用大船運回來備著,一年不愁。手頭沒錢,一次進一點,進一點,量小運費大,價格貴,做成掃帚就沒利潤了。向富戶借吧,利息一分還多,變成為他們干了。」
「還有呢?」葛益平微笑著啟發。
「還有,合作社戶數太少,才十幾戶。村裡還有幾十戶做掃帚。有幾個大戶雇工做,資金多,銷貨時壓價擠我們,大家都受損失。先輩說過:村戶一條心,稻稈變黃金。個體戶就是三心兩意,我建議擴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