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美瑛快人快語:我公司是金字塔型管理,嚴格制度化。我只管兩個副總,五個中層幹部。其他全靠他們辛苦。家裡,有退休的老伴照管,還請了鐘點工幹些家務。我一般是半夜洗完衣服,看過當日報刊,才入睡。少睡覺、多幹事,人才有精神。我夫妻不沾煙酒,全家不玩麻將撲克,有空讀讀報,看點書,其樂融融,一點不覺得苦。星期天全家團聚,講講救助的事,子女還與我們老人比賽呢。有時人累了,但我心不累。
「共產黨員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先富起來的人帶動大家共同致富,正符合黨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與行善義舉異曲同工。觀念支配著行為。你的思想觀念又是怎麼形成的?」
蔣美瑛變得莊嚴、肅靜,許久才掏出心窩話。
當年毛澤東主席就講過:「人的正確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反覆實踐中形成的。」
正確的家庭教育,特別是小時候受我母親的教育,我一直努力想養成一顆善良的心。母親小時候告訴我:與人為善、樂善好施;人有良心、勝過金銀;善有善報,百世留芳。母親特別強調善良,還有勤勞、誠實、不貪。貪心會害人!
我正直勤勞的大姐對我有深刻影響。1951年,我8歲背上書包上學堂,已經二十多歲的大姐淚光盈盈地緊抱我:「姐8歲去做調紗童工,舊社會害人啊,使我成文盲。你8歲去讀書,好日子得光明。兩個社會兩重天,小妹呀,長大不要忘了窮苦人呀,做惡事遺臭萬年!」這一場對比教育,我一輩子忘不了!新社會給我光明,大姐說對了,我要分給有不幸的人。同一片藍天,陽光人人有份。再說,做人,錢多了,也只穿一身,吃一肫,三尺床,醉生夢死,做啥人?做人,做人,人是自己做出來的。
在我成長道路中,有多少人幫過我喲。沒有領導與同志們包括親友的幫助,我還能有今天?
比如1962年,我中專畢業分配溫州電機廠技術科工作好好的,突然受國家困難影響,被精簡下放鮑田農村。我沒種過田,驚慌失措。村幹部鼓勵我,老伴支持我當企業會計,後來又自己辦企業;累了病了,親戚朋友送索面送雞蛋,左鄰右舍送糯米送豆粽,一份幫助一份情,給我多少溫暖與力量!雪中送炭心上熱。我作為新社會成長的女黨員,當然不能忘本,當然要學雷鋒,學孔繁森,回報社會。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號召進一步改革開放。後來,江總書記又提倡大膽創新。我所在國營棉織廠有人下崗了,怎麼辦?我在領導鼓勵、大伙幫助下,自願下海,帶領46位下崗職工辦起股份制的華隆公司,闖出一條新路,為國家創利稅。自己當上黨支部書記兼總經理,企業騰飛,榮譽也多了。飲水不忘掘井人,富了不能忘記黨的改革好政策。所以,作為共產黨員,自己吃飽了穿暖了,住舒服了,還要想一想幸福哪裡來的?致富思源。富了怎麼辦?就是與時俱進,讓四鄉八鎮都富起來,多為窮苦人排憂解難,多代表他們的利益,將心比換個角色想一想。殘疾人,寡老,孤兒,山區窮苦人,病人,外地打工者,流浪漢,癌症,車禍還有非典。市委錢書記、市政府葉市長帶領我們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每次都講黨員要有高風亮節。我聯繫實際,人生一世,誰沒個頭痛腦熱,七災八難的?如果我們袖手旁觀,坐著享清福,還像共產黨員?群眾不罵上門來才怪。所以我們暗下決心:讓落難者得到救助,讓不幸者看到希望,喚起更多人的良知與愛心。
我還記得入黨誓詞:「終生為人民群眾謀幸福。」我在做,還做不夠。和勞模比,英雄比,差得遠,我還要堅持做,帶領全家、全公司、全協會繼續做下去,把慈善的春風,奉獻的精神,吹遍灑遍飛雲江兩岸。讓所有的工人、農民都享受到冬天的陽光雪地裡的篝火。從中享受溫暖,又吸收繼續向現代化前進的力量……
不善言辭的蔣美瑛同志,言為心聲:說的、做的多實在啊。她真是一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優秀實踐者……。
(原載《報告文學》2006年第3期)
桂峰不老松
張益
在僑界,楊余律是近些年名聲鵲起的傳奇式人物。論財富,他並不富有。二子二女在意大利、荷蘭十來年,都才摸個創業的門徑,僅夠溫飽而已。他夫婦如今都靠鄉民政助理員退休金過日子,每月三千來元;論長相,他個子瘦小,皮膚黝黑,手腳因患多年的類風濕病而變得畸形扭曲。加上他節儉成性,衣衫陳舊,在崇尚帥哥美女、華服美食的當今潮流中,一些不認識他的紈褲子弟,路上碰見甚至誤以為是從災區逃荒來的流浪漢或乞丐。他們哪裡明白,海水不能斗量,人不可貌相。就是這個楊余律,安心山區六十年,節儉奮鬥一輩子,帶頭改變了山鄉的面貌。近十年他夫婦節衣縮食捐款三百來萬元用於修橋鋪路,造敬老院,多交黨費及抗震救災等等慈善事業,閃亮著一位愛國僑眷的赤子情懷。作者在參與楊余律先進事跡報告團巡迴全省僑界作報告及今年巡迴瑞安市城鄉報告之時,除了聽到全場火爆的掌聲,會後又常看到受感動的聽眾由衷地豎起大拇指直誇:「楊余律,不簡單!」「楊余律,奇人哪!」
窮山溝飛出了金鳳凰
楊余律出生並工作一輩子的浙江省瑞安市桂峰鄉,離市區60公里,人稱「瑞安的西藏」。那裡山高路險、冷岙偏僻,過去十分貧困。一首悲淒的民謠「竹篾當燈草,火籠當棉襖,野菜薯絲吃到老」嚇跑很多姑娘,使一批批桂峰男人成了光棍漢。膽子大的舉起鋤頭鐮刀入黨鬧造反,使桂峰成了革命老區;誠實認命的漂泊海外去打工謀生,又使桂峰成了有名的僑鄉。親帶親,友攜友,鄉里大多數年輕人都去海外尋「翻身」去了,留下老的老,病的病,少的少,給在鄉政府當民政助理員——後來又兼司法助理員、公安員的楊余律在為鄉親服務上提供了用武之地。
「他為老人、復退軍人、窮人、病人、殘疾人,還有癲人(精神病)、犯人等等做了數不清的好事,也不知要裝幾擔籮筐!」兩任桂峰鄉長都向我如此感歎。正因為楊余律樂在其中,2004年辦理退休之時,堅持回絕意大利兒女請他「去海外享受晚年」的邀請,帶頭扎進慈善總會,投身家鄉的新農村建設。他講得樸實:「我靠共產黨翻了身當上幹部入了黨,兒女靠改革開放出了國,發展了事業。知恩圖報才是個人!怎麼報?愛國先愛鄉,團結僑眷們把公路造好,把大橋鋪通,把學校與敬老院辦好,把文化宮、公園造起來,把孝親敬老、文明風尚倡導開來。事情多,幹不完呢!」
他首先傾聽僑眷們的呼聲。都說臨街峰垟村的過溪木橋老朽了,搖搖晃晃的,踩上去心驚膽戰。對面是小學和老人協會活動室,老老少少的若有閃失,人命關天!退休得留個有意義的紀念。干了20年民政,為鄉親們再做件有價值的事吧。楊余律尋思著。
他決定捐資造一座石拱橋,請石匠師傅們去實地計算。這座石拱橋十幾米長至少得花10萬元。兒女們匯來了6萬元,妻子身邊只有賣豬、賣雞鴨的萬餘元,還差3萬元。當夜,一個越洋電話給意大利的大兒子。第二天,老大就從生意資本中抽出四千歐元匯回家半年後,楊余律夫婦組織工匠終於造好堅固漂亮的石拱橋。孩子們樂得在橋上蹦跳,青壯年則健步如飛,再也不用愁心跌入溪谷了。村民們建議給楊余律立塊公德碑,要求把石拱橋命名為「楊余律橋」。
楊余律一聽說,彷彿炸了腦袋,暴起滿臉青筋,堅決反對。「不說李嘉誠,邵逸夫,為民做好事一擲幾億元,本鄉的僑領就有楊益盈、潘世錦、朱慶局等,為祖國助善上千萬元。我這瘦老頭這點錢算不了什麼!」
楊余律想得遠。近年桂峰鄉富起來了,有些華僑子弟少有磨礪貪圖享受。少數年輕人學會吃喝嫖賭,怎麼提示教育下一代?怎麼讓過橋人深省?他又請工匠在八塊大石板上刻下「致富思原,富而思進」八個大字嵌成橋欄,在橋頭又豎起「雙思橋」大石碑。小學校長與教師最早反應:「啊!到底是老楊有境界,造橋也想到教育!」
2003年,鄰村修建文化活動場所,他把兒子寄來讓他治病買藥的一萬元捐掉了;同年,在瑞安市「慈善一日捐」認捐大會上,他又高高舉起「捐助15萬元」的大紅牌。兩年後,老楊又說服兒子,把全家花了兩年心血、造價50萬元新建的一幢5層930平米大樓,捐作鄉僑聯活動中心。這一次,賢惠的老伴終於掉下眼淚,為了房子,她為工地師傅燒了6000多碗點心!
鄉親們感動於老楊夫婦捐錢捐大樓,更感動於他們那份周到與細心。大樓交付之前,其妻董文梅請師傅來重新粉牆,清潔地面,搞得乾乾淨淨。老楊又拿出五萬元進城買來辦公、會議用各二套桌椅,二架彩電,製作了捐贈銅牌,並配好大門的五把鑰匙,最後親手把捐贈銅牌釘到外牆上。當鄉僑聯潘世敢主席接過這串發燙的鑰匙,看到寬敞光潔的大樓內樂呵呵看彩色電視的男女老少,他感動得一時說不出話來。作者事後採訪時,潘主席笑著說:「老楊好樣的,我當時感動得手都發抖,拿不穩鑰匙。」
楊余律帶頭做公蓋,年年有新套套。2006年是建黨85週年,他多捐黨費10.111111萬元,用「七個一」紀念黨的生日;在全市慈善大會上,他又捐了25萬元,用於資助桂峰鄉建造文化中心。他要讓青少年有一個喜歡的學習活動場所,這事兒關係到未來的發展!
2007年,作為浙南最高峰(海拔1350米)的桂峰巾子山旅遊興旺起來,桂峰鄉的「農家樂」也應運而生。可惜有段上山道路崎嶇,連青年遊客也感歎行路難!楊余律夫婦又擠出20萬元,協助鄉政府修建平整上山的水泥公路。行車通暢了,人氣旺了。農戶們的果蔬、山貨買得了好價錢。
2008年冰火兩重天。四川汶川大地震傷亡慘重,讓楊余律寢食難安。他先跑到慈善總會捐了一萬元,又到紅十字會捐了五萬,接著又打電話給兩個兒子,鼓動他們各捐獻了十萬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才叫社會主義新中國,」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僑友們訴說,因而帶動貧困的桂峰鄉在抗震救災上名列全市前茅。
「迎奧運,多登山,」這是市體委與旅遊局的口號之一。來桂峰遊客多了,卻反映鄉居建設規劃不好,鄉容欠雅,尤缺休閒、健身的讓人賞心悅目的場所。實際上鄉黨委書記蘇立憲抓全鄉新農村建設,已與楊余律等僑眷籌劃過幾次。儘管楊余律年前捐出兩畝自留地花費二萬多元營造了風景林,儘管老華僑詹應選、朱慶局等熱心地捐出四十多萬元新建坳後公園與元底公園,但峰垟、下垟公路沿線,仍有幾塊舊墳、殘垣、垃圾甚至露天糞坑!這太不雅觀了。他們想給子孫留一片綠水青山啊!
當夜,老楊夫婦商量妥當,又打二個電話到意大利,統一了兒子的思想:他們要捐錢移舊墳,填糞坑、栽花木,建造一個峰垟公園。估計費用得四十來萬元,全由自家承擔。兒子應允,鄉里支持,村民高興。楊余律忙前忙後,今年開春,八間迴廊造妥了,大小花壇建成了。一批健身器材安置穩固。種下的花木,至5月已是爭奇鬥妍,春意盎然,就差三開間氣勢恢宏的門樓廊柱還缺兩幅對聯。6月11日楊余律找作者徵求他所擬一副聯語的意見: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
同心合力創建新家園
我作為老朋友直言相告:聯語意義好,你既捐錢又費心,忠心可嘉。可惜標語式的,可讀性欠佳。聽此,他便纏住我代寫。被他的愛鄉情感打動,我怎麼推得了呢!當晚,居然擬出五幅,其中一幅如下:
好男兒闖四海,志堅不隨流水轉,
慈善者皆一家,心靜常看白雲飛。
至此,楊余律林林總總地為慈善事業、為僑鄉建設奉獻了接近三百萬元,激發了廣大華僑、僑眷濃濃的愛鄉情懷。他被鄉黨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瑞安市委、市政府授予他三等功及「慈善楷模」與「道德模範」的光榮稱號;瑞安市委和省僑聯先後發出《開展向楊余律同志先進事跡學習的決定》;他還被溫州市評為「十大愛心人物」,省、全國「僑聯活動先進個人」,榮獲第二屆中華慈善獎提名獎。2008年5月作者陪他赴京參加領獎典禮。當民政部長李學舉上台給他頒獎時,他說的一句感言:「溫飽解決後,捐錢只是個數字。為公益多捐款,可以把愛的種子撒播到人的心田!」
當鄉里幹部鄉親們從中央台看到其貌不楊的楊余律如此榮耀地為僑鄉爭了光,個個喜出望外。敬老院裡阿婁伯一夥互相讚歎:「阿律還算是窮僑眷,真不容易!這叫積德有好報,窮山溝裡飛出一隻金鳳凰!」
楊余律的節儉讓人刻骨銘心
我是2003年從學校退休返聘籌建慈善總會才認識楊余律的。一開始我還以為他伍仟、一萬元地捐善款,是華僑家庭比較富裕。後來發現我們判斷錯了。
現在社會上捐100萬元、200萬元的人不少,但楊余律可貴在於他兒女在海外充其量只算小有成就,而他卻鼓動兒女把賺來的錢捐出去。他捐的錢,大多靠對自己的「摳門」、靠省、靠擠、靠自己養雞養豬掙來的。別說打車,他連小三輪車除非急事一般都不坐。
他過去花30元買個舊手機,還設置密碼,只能接聽不能撥打。除了楊余律,恐怕沒有第二個人會省到這個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