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爾頓是公正、誠摯的,他具有罕見的知識成就。他熱愛人類,善待人類,因為在他的身上沒有那些與人作對的、片面狹隘的天才中所具有的一種人性的弱點。古老的永不磨滅的善良在他的心中找到了居所,而且不時地表現出它的美麗。他的天賦服從於他的道德情感,而且他的美德又是如此的溫文爾雅,是一種天才所賦予的才能。在那麼多的智謀中,當這個世界似乎使神聖變得醜陋的時候,彌爾頓最終得以勝出了,他純潔得如同一束火焰,以至他的性格造就了一種最重要的印象,那就是精美的體面。
在彌爾頓的身上,良知的勝利是通過那種居高臨下、決定一切的魅力所取得的,所有的美德都是為了他的體面。他的這些優點使我們想起了柏拉圖評價《提樂蒙的勝利》時所說過的話:它們就像荷馬史詩,它們是如此的自然,輕鬆,就像行雲流水,清新宜人。他起居方面的習慣是樸素而一絲不苟的。他在營養飲食方面,是簡單而有節制的,那麼的樸素淡泊,而又十分的節儉。他告訴我們,在一首拉丁文寫作的詩文中,那個抒情詩人或許沉溺於美酒和安逸的生活之中而不能自拔。但是,想寫出一部史詩的人是必須甘於寂寞和艱苦的生活,身處陋室而心繫祖國的。
然而,在他的嚴於律己、勤於節儉的品質中,並沒有忸怩作態,譁眾取寵的成分。他是發自內心地熱愛節儉,而不是出於對貧窮的恐懼。他是清白的、正確的,因為他的審美和趣味是純粹的、精巧的。他在21歲時,曾經致信給他的朋友道塔提說,他迷戀於道德方面的完美,「因為不管神靈在什麼方面賜予我才能,他都會激發我,如果曾經有人被他激發的話,那麼就會用到對善良和公平的追求,我也是一樣的。」
當他擁有了這些生活方面的習慣時,他說:「這是某種自然的舒適,是一種誠實的自尊。或者我是這樣,或者我可以這樣,都會使我具有一種高於其他低級思想的謙遜與平和,他們會拒絕這樣做,這是一種退化。」
一個明智的思想對所謂的高貴和低下都是漠不關心的,真正的偉大其實就是完美人性的表現,這些都是彌爾頓所熟知的精神表白。它們的存在使彌爾頓所有的作品都擁有了一種永不枯竭的真理。他對這一真理的牢固掌握,成為了他對抗高級教士們的強大武器。他建議可以在鄉村地區而不是跋涉許多英里去教堂,公眾的崇拜可以在離家不遠的地方進行,比如一間房屋或是一座穀倉。「因為儘管有些人還把無知和迷信獻給寺廟,但是我們都必須看到,一個不屑勞動的人,是不應該在穀倉中布道和祈禱的。」
在《教區政府的原因》一文中,彌爾頓表明了自己對人道主義教義的理解:「我必須承認自己在這個方面是有部分責任的,我要麼應該把它提出來,要麼就閉口不提。但是,它卻是如此地有悖於世人的關注,以至於我要麼不被理睬,要麼不被理解,從而使自己身處險境之中。因為人能夠在那裡簡單地掌握智慧,而通過經歷獲得力量,通過低調來獲取尊嚴。」就是服從於這種情感,彌爾頓寫下了大量的詩句。
他為自己制訂了最低的權利,約翰遜經常用「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來取笑彌爾頓。因為當國家處於危險之中時,他卻返回了意大利,隨後在那裡辦了一所私立學校。作為一個明智的人,彌爾頓對這種行為並不惱怒。當他重新回到他解放了的祖國時,他通過每天為國家效勞,而找到了一個正直有用的任務。那時,他不時地向反對自由的敵人發起了令人生畏的猛攻,他感到了「愛」的熱力,這種「愛」是沒有任何官方的意味的。他為孩子們編寫了一本邏輯書,他還編寫了一本語法方面的書,並且花大量的時間為編著拉丁文大詞典作準備。
彌爾頓是一個精神主義者,他相信精神法則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他希望他的作品只能夠給那些渴望看到的人看,他認為沒有任何真正誠實的東西是低下的。他認為,如果要去做那些無效的事情,那麼就要學會估計和揣測偉大的人物的心理。為了得到善良的讚許,他可以只在部分作品上署名。他告誡自己的朋友們「不要去崇拜軍事上的才能,偉人之所以偉大,不是通過力量的大小,而是通過他們的行為表現出來的正義和忍耐力」。
他的幻想從來都不是誇大其辭、超乎一切的。但是,就像拜倫的想像力被說成是「最高貴的,但是偶爾也會使它屈尊降階去做一些理解別人的事」一樣,彌爾頓對人物的描寫也是這樣的。彌爾頓最崇高的詩歌,就是用它雷電般的旋律,在天堂裡爆發,但仍然是彌爾頓的聲音。
事實上,在他所有的詩歌中,人們可以看到,在一層薄薄的面紗下面,那種見解,那種感情,即使是這個詩人一生中的一件小事,都會活生生地重現。其實那些十四行詩全都是即興的佳作,《拉萊多》和《潘塞羅》是他年輕時在海亞菲爾德時經歷的一種更加精緻的自傳;《科摩斯》是對節儉這樣一種人生哲學的詮釋,他聲稱這種人生哲學是他護身的法寶和宗教信仰;而《塞默森·盎格尼特》則是他個人悲痛的全部表白。
《失樂園》中最為感人的段落,就是個人的典故;而當我們在閱讀《伊甸園》的時候,常常會很難分辨出亞當和彌爾頓;而在《復樂園》中,我們看到了這位詩人思想進步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在宗教觀念上的修正和擴大。這些或許都可以被看做是對他作為一個詩人的表揚,而對於荷馬和莎士比亞來說,他們是不會在自己的詩文中出現的。這些偉大的天才們,不會把他們自己放入他們自己的詩歌中。他們的個人特性完全消失了,詩人直衝上天,在那裡這個人也就消失不見了。這個事實是值得銘記在心中的。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當我們對這些美妙絕倫的詩歌欽佩不已,興奮不已的時候,我們也會有一種後悔的感情。這個人不知道他到底做了些什麼,他在自己偉大的作品中顯得那麼被動;思想的河流從高處流下,但是他卻沒有獨自享用,而是貢獻了出來,沒有和他們的存在混合在一起。我們對於說出這樣的事實感到猶疑不定,當這個人和這些詩表達出了一種雙重的意識時,只能夠從不好的一面來說他們。
或許我們所說的並不是事實,而只是傳言,就像關於荷馬無所事事的傳言,以及關於莎士比亞沉迷於低下流俗生活方式的傳言。
如果事實的確是這樣的,那麼彌爾頓的天才則是與眾不同的。也就是說,他是通過自己的學識和宗教的幫助,而獲得了一種更高層次的洞察力,他對英雄生活的刻畫和描寫也就更加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了,這就是他的詩。所有表示憤慨的小冊子,以及所有格調高昂的散文,都只是單獨的篇章和分開的詩篇。他的詩歌應該是他生活的最好體現,從而也就使他的思想更加有力度和份量——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通過這些,他們可以穿透和擁有人類的全部想像和意志,莎士比亞的作品放在思想的世界裡,它的魅力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它們靈巧多智的美也就是他們存在的理由。彌爾頓「用最可貴的仁慈,把美好事物的知識全部融會貫通,傳授給了世人」。他以巨大的想像力,為了一個高尚的結果,而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了別人。他自己對這一點也是深信不疑的,這也就給了他一種權威。它的存在就是它的力量,如果它是發自內心的,那麼它就必須歸順於心。對於那些普通的詩人來說,需要怎樣的能力,才能夠與那些聖哲相抗衡呢?
那些喜愛彌爾頓的人,在他的散文和韻律詩中都可以讀到這樣一種情感。有時,一種沉思會超出前者,因為思想是更為真摯的。總的來說,他的散文風格是多變的,而且連論點都是詩化的表達。根據拜倫對詩歌的定義,以及亞里士多德的詮釋,「詩,由於不能夠發現與現實世界一致的善良而公正的觀點,所以就把對事物的表達放在了思想上,創造出了一個比現實的世界更加美好的理想世界。」這也就是對彌爾頓的解釋。
自始至終都給彌爾頓帶來指責和辱罵的散文,是那個時代一種誇張精神的迸發。就像法國的大革命一樣,人們因為獲得了勝利而狂喜,而且急於帶著真理的標準走向新的高處。它被認為是一首關於一個人悲慘經歷的詩,而且,由於許多詩歌都是在不合理的社會環境中創作的,儘管他們的結局對這個國家都充滿了敵意,但是他們還沒有進行反對國家的活動。因此,它應該得到一種善待,一個天使般的靈魂經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苦難,這種苦難就來自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邪惡,他是有資格這樣說的。
對於約翰·彌爾頓的性格,我們沒有提供更多的評論,對此我並沒有歉疚的意思。在他步入老年進入獨居生活狀態的時候,在他雙目失明而被人冷落的境遇下,他寫出了《失樂園》。任何勞累和危險都不能夠阻擋他,他努力地追求最高利益。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從他的勇敢、純潔、苦幹、獨立和天使般的虔誠中獲得勇氣的。
誰能夠在一個革命的時代,只依賴自己,在生活和寫作中,去努力過著一種文雅的和有尊嚴的生活,而不減少他自己的力量?那麼大概也只有彌爾頓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