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完美的人
歷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的生活很少是融洽和諧的。事實上,在他們的生活中,很多人是盛名之下其實難的。但是,所有關於米開朗基羅的記錄卻都是那麼的名副其實。他過的是一種單一不變的生活,而他所追求的是一種固定永恆的精神。他創作出了非同尋常的作品,寫出了超乎一般的文字。而在這樣的偉大成就之下,他又是如此的平易近人,很少有什麼怪癖,如此忠實於人類思維的規律,以至於他的性格和他的作品就像牛頓的成就那樣偉大。他的作品巧奪天工,與自然融為一體,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
米開朗基羅屬於天賦最高的那一類人,他的一生中沒有一件可以讓人誹謗和招致損害的事情。他的一切行為活動的方式和構成,都是那麼的簡單和粗淺,以至於可以讓人們毫不費力地明白,被大多數人所欣賞。他的作品自然是令人崇敬和清白無邪的。他信奉那種非常嚴格——甚至近乎苛刻、令人敬畏的純粹,這些都來自他的畫筆和鬼斧神工的高超的作品,更來源於他近乎完美的且還在不斷完善和提升的一生。「他從來不做普通的,或是平庸的、不重要的事情」。在他生命的大限將要來臨的時候,他沒有故步自封,更沒有停滯不前,而是投身於聖彼得大教堂這一不可磨滅的建築設計中,希望實現他莊嚴而宏偉的構想。
米開朗基羅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藝術家的完美形象。他是四個藝術領域——繪畫、雕刻、建築設計和詩歌的著名大師。在前三項藝術中,他通過可視的手段,而在詩歌中則是通過語言,努力去尋求那種表達關於美的思想。這種思想充斥於他的心胸,決定著他的全部行為。在最宏大意義的美中,在內在的和外在的美中,他表達出了美的高貴、壯麗,以及靈魂的善良和仁慈——接受和傳授這些都是他的天賦。他不時地審視著美,創造著而且只是創造著美。古希臘人將這個世界稱做美。這是一個在我們所處的虛假迷幻的社會中,聽起來是那麼的奇異古怪、荒誕不經,甚至是答非所問而又傲慢莽撞的名詞。然而,當一個人的思想超出了對財富的趨從和對卑下慾望的追求時,他就會不期而然地發現,只有最真實的才是最美的;而且只有基於對諸如此類事物的深思熟慮,他才能夠有所教化,有所提升。善和美只有一種表達,這一真理使米開朗基羅享有了極高的聲譽。美是不能夠被定義的,它就像真理一樣,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它不存在於理解力的範圍中——美或許是可以被感知的,被複製的,但是卻不可能被定義。法國有一句諺語說:「世界上沒有美,只有真。」
米開朗基羅的成就正是這一箴言的最好證明。他孜孜不倦地表達著美的東西,堅信只有通過對真的掌握才能夠獲得美。普通人的眼睛只會滿足於美好事物的表面,而智者卻知道這只是粗淺的表面。如果說有那麼一點點美的話,也只不過是內部協調的結果罷了。對於藝術家來說,只有掌握了剖析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本領時,才能夠獲得畫出真正的美的能力。
米開朗基羅從他的童年時代直到他離開人世,用自己畢生的時間和精力,投身到這種對自然的辛苦觀察上。
然而,我們所知道的對於美的最高形式的表達,應該歸功於美的藝術。在這個時代,任何一個人通過努力取得人類的尊嚴和文雅的感知都不是簡單的事情。歌德曾經說過,一個從沒有見過羅德尼宮裡的朱諾神的人,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看到這些符合人的天性而又超乎人類的傑作,「我們感到比我們所知道的還要偉大」。看到這些作品,我們就理解了引導米開朗基羅努力拒絕傳統趣味以及贊助商的忠告,而將教堂四周的牆上畫滿了裸體人像的非凡審美力。給他寫傳記的作家寫道:「對於教堂這個地方來說,這樣做顯然是不合適的,但是對於展示他博大精深的藝術造詣來說,卻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這種對於美的熱愛,由於從來就沒有超出輪廓和色彩畫的範疇,以至於成了太微不足道的東西,而不能發揮出他的天賦中的所有力量。
在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生涯中,正是這一本質的事實,使得他對美的熱愛,通過對藝術的深刻理解而不斷趨於穩固和完美。建築設計是聯接精細藝術和現實生活的紐帶,在這方面的技巧需要他同時對兩種藝術都十分精通,並且是游刃有餘,這是一個重要的保證。在威尼斯,據說他曾就幾個明顯的缺陷——對修築橫跨威尼斯大運河的裡阿托斯大橋提出了一個修改計劃。他不是沒有裝飾上的技能,或是僅局限於塔樓和建築物正面的輪廓和裝潢,而是通曉藝術的所有來龍去脈,以及經濟上、力量上的所有細節。
雕塑美的人生
米開朗基羅不僅是美的發現者,更是美的傳授者。他深深地扎根於實用技術當中,並以實用技術的那些金科玉律作為基礎。他是非常勤奮,以至於人們常常對他忍耐疲勞的能力驚歎不已。他用了12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西斯廷教堂裡所有的穹頂畫,這麼巨大的工作量是那麼地驚人。他的這一番努力也拓寬了人們對自身能力的認識。在完成這個作品的過程中,他是那麼的不辭勞苦,以至於在此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都看不見任何東西,除非是把它們舉到頭頂上去看。一小塊麵包和一小杯葡萄酒就是他的全部食物了。
他還曾經告訴瓦薩裡,他經常是和衣而臥,這既是因為他太疲勞了,連脫衣服的力氣也沒有了,還因為這樣可以使他在夜間一躍而起,立即進入工作狀態。他的一位朋友說:「從他在佛羅倫薩城的一些設計中,可以看到他天賦中偉大的一面。」為了找到一種合適的神采,或者為了表現自然的鬼斧神工,米開朗基羅曾經一連做過九個、十個或者十二個頭像,直到自己感到滿意為止。他說:「我需要在我的眼睛裡安上一個指南針,而不是在手上。因為手只是用來工作的,而眼睛卻是用來判斷工作做得好壞的。」他習慣於這樣的表達,「當腳手架被移開的時候,這些單獨的雕像是美好的,因為其中的人工部分已經被去除了。」
在美的第一個層次上,他通過研究真理努力尋求美的東西,然後他又通過進一步的努力,去尋求美的高級形式——完善。他的藝術境界的至高無上就在於他一生堅持不懈的努力。他不僅建造了一座神廟,還畫出和刻出了許多聖人和預言家。從他的畫筆中所散發出來的火一般的熱情和神聖,也同樣出現在他的詩句中。當有人讓他在教堂的牆上重新作畫時,在那裡他畫了《最後的審判》。有人對畫像中出現不雅觀的裸體形象感到不滿,他回答說:「告訴教皇,這很好辦,讓他對這個世界作出一番改革,他就會發現這些畫像也是會自我改造的。」他清醒地看到,庸俗的眼睛只會從著名的預言家和天使那裡看見不雅——即使他自己的畫像是純潔的,他們也會找到一些借口。由於他拒絕把他的工作重新再做一遍,於是教皇便向他建議,為了烘托教堂的氣氛,是否可以在這些神像的外面裝飾上一層金子,米開朗基羅回答說:「在那個時候,金子雖然是永不磨滅的,但是我所畫的人物既不富裕,對財富也沒有什麼渴望,他們都是一些神聖的人——對於他們來說,金子是不屑一顧的東西。」
米開朗基羅時時刻刻都保持著淡泊名利、獨立自主的精神——不要經費,不要限制,讓人們很容易想起古波斯人的一種報償。當別人要為他在這項重要工程中的付出提供補償時,他說:「我既不想命令別人,也不想服從其他人,我只要自由、不受干涉地工作。」但是,當工程開始的時候,各種事情就會紛至沓來。當教皇對他的一項設計大加讚賞時,差人送來一百塊金幣作為一個月的薪水時,米開朗基羅卻又把金幣原封不動地退了回去。教皇因此大發雷霆,而這個藝術家卻絲毫沒有動搖自己的初衷。
他對離群索居的生活有一種強烈的熱愛,他一個人住,很少與任何一個人共進晚餐。就像人們想到的那樣,他對自己的祖國有一種本能的熱愛,在他年紀大了的時候,他還向周圍的居民興致勃勃地談論希伯來山上的一些傳統。他經常說,他只有一半是在羅馬的,「因為平心而論,和平只能在樹林裡才能被發現」。幾乎是像野蠻人一般獨立自主的特性,一直貫穿了他的整個一生。
儘管米開朗基羅很富有,但他仍就過著窮苦人的生活,而且從來不願意接受任何一個人的禮物。因為他認為,如果一個人要是送給他某樣東西,他通常就要對那個人負有某種責任。曾經有一次,他送給老僕人厄本諾兩千塊金幣,使這個老僕人一下子就變得富裕了。
米開朗基羅對周圍的人從來不表現出太多的優越感,因此獲得了應有的、充分的尊敬。他既站在民族的立場上,又代表同時代人的喜好。米開朗基羅並不是只關注自己的偉大,而是不斷從別人的優秀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啟發。他欣賞和承認別人的天賦和優點,因此他就擁有了最豐富的源泉,也就是人性中最美好的要素。
他對最高形式的美充滿了熱愛,換句話說,就是熱愛友善。他是一位靈魂如此優雅的人,以至於任何腐化墮落的惡行都與他無緣。藝術對於他來說,不是一種生存的方式或是贏得名聲的階梯,而是他的全部生命和終極目標。因為,藝術是他用來尋求一種無聲的智慧的工具。他活著就是為了從各個方面向人類作出證明:莊嚴和優雅的世界向每個人敞開著,而世俗的、懶散倦怠的眼睛是看不見的,只有那些友善的人,才能夠欣賞到最優美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