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奧巴馬學口才 第35章 有良知的政治 (1)
    ——「共同的命運」演講

    2007年6月23日

    (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在聯合基督教會舉行的宗教會議上,巴拉克·奧巴馬以「有良知的政治」為主題發表了此篇競選演講。

    「如果我們能擁抱共同的命運,那麼我相信,我們不僅能為美國帶來更加有希望的未來,我們不僅能淨化自身的心靈,我們還能在世間完成上帝的使命。」

    自從我宣佈競選總統以來,已經過去了好幾個月。在這段時間裡,我得以有機會與全國各地的人們交談。我發現,無論我在哪裡,無論我的交談對象是誰,我都能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那就是:人們渴望改變,渴望著新事物的出現。他們已經準備好翻過舊時代的一頁,結束陳舊的政治和政策,告別伊拉克戰爭、醫療保障危機,以及雖然口號響亮但依然讓孩子們落於人後的學校教育。

    但我也能感覺到,人們渴望的還有更深層次的東西,不僅僅是一項具體的事物或事業。我認為似乎無數美國人每天都在重複著必須例行的日程,送孩子上學、開車去上班、去商店購物、努力堅持節食或者戒煙。但他們漸漸意識到這樣的生活似乎缺少了什麼東西。他們最終認定,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財產、自己的消遣娛樂活動、自己的繁忙日程,不足以構成生活的全部。

    他們希望他們的生活有清晰的目標,有高低起伏的情節,他們希望能發洩出長久以來的孤獨感。因此他們需要一種安全感,需要肯定這世上一定有人還在乎他們,會認真傾聽他們說話,確定他們不是生來注定要走過通往虛無的漫漫長路。

    但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這種對於生命意義的探尋,對於我來說是十分熟悉的。我不是在宗教氣氛極其濃厚的家庭中成長的。在我只有兩歲的時候,我的父親就回到了肯尼亞,我對他不是很熟悉。雖然在他出生的村莊裡有很多的穆斯林,但他卻是個有名無實的穆斯林——他成年後成了一名無神論者。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曾是衛理會和浸禮會教徒,但不做禮拜。我的母親是我所瞭解的最注重精神生活的人之一。她對這個世界有著無限的好奇,而且總是恪守著生活中的準則,卻對有組織的宗教持有一種健康的懷疑態度。最終,我也變得和她一樣。

    大學畢業後,我到了芝加哥,成為了一名社區組織者,為一些基督教堂工作,從那時起我才正視了自己精神生活中的困惑。從某種意義上說,最初我來到芝加哥的原因也是出於對生命意義的渴望,我想融入一個更大的集體之中。我一直都被民權運動的精神激勵著,被那些眼光明亮、腰背挺直、勇敢無畏的年輕人們激勵著。他們勇敢地乘坐公共汽車南下,走進不允許黑人就餐的快餐店,冒著生命危險去爭取自己的自由。那時我還太小,沒有參與到這場運動中去,但我感覺到如果我能幫助重建起芝加哥最貧困的社區,我也能在後續運動中發揮一點小小的作用。

    我到芝加哥的時候是1985年,和教會人員,以及許多比我年長很多的普通民眾一起工作。我發現在他們身上,我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我發現,只要你花時間去傾聽,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我認為,他們肯定也在我身上找到了自己。他們看到了我熟讀《聖經》,看到了我信仰的價值觀,看到了給我的工作注入了動力的價值觀也是他們所信仰的。但是我相信他們也能感覺得出來,我與他們之間仍然有距離,一部分獨立於他們存在——在他們中間,我彷彿是個旁觀者。

    慢慢地,我開始意識到我的生活也缺少了一些什麼。我的信仰沒有明確的方向;我也沒有加入任何特定的信仰組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永遠是孤獨的,永遠和他人有距離。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一些和我一起工作的牧師找到了我,問我是不是某個教堂的一員。「如果你的工作是組織教堂工作,」他們對我說,「那麼多去幾次教堂,對你會很有幫助的。」我想,「嗯,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

    所以在一個週日,我穿上了一件少有的整潔外套,來到了芝加哥南郊95街的基督教三一聯合教會。我聽到了傑裡邁亞·賴特牧師的布道,名為「無畏的希望」。在布道中,他讓我結識了耶穌基督,讓我瞭解到自己的罪惡可以被救贖,還瞭解到對於那些我無力實現的目標,只要我相信上帝,上帝就會和我一起實現。從那時起,我明白,信仰不僅僅是身心疲憊者們的安慰,也不是逃避死亡的避難所,而是這世界上和我自己的生活中讓人變得主動積極、觸手可及的源泉。

    正是出於這些新鮮的念頭,終於有一天,我穿過三一教會的走廊,受浸成為基督徒。這是我個人的選擇,並非是因為看到了神靈的顯現。我從未在教堂缺席,雖然別人有時如此。我的疑問並沒有奇跡般地消失,我頭腦中的懷疑也沒有突然消逝,但在那個南郊教堂裡,當我雙膝跪在十字架面前時,我似乎聽到了上帝的召喚,我讓自己聽從他的意願,並全身心地追求他所頌揚的真理,完成他的事業。

    但我的歷程只是一個更偉大歷程中的一部分——所有曾經渴望將自己信仰的價值觀用於社會中的人,都是這一偉大歷程中的一部分。這一歷程將我們帶回到了建國時期。那時,只有聯合教會支持波士頓茶會,卻最終使得帝國殖民者向我們低下了頭。在隨後的一百年裡,無數有信仰的男男女女們勇敢地投入到了更多的戰鬥之中,他們爭取進行監獄改革,主張禁慾,改善公共教育,重視婦女權利——最重要的是廢除了奴隸制。南北戰爭爆發後,國家獲得了自由的新生時,他們又開始應對一個工業化進程中的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在我們的工廠中,在我們的貧民區中,只要發現有觸犯了社會道德的犯罪活動或者違背了上帝的罪惡行為,他們都勇敢地與之鬥爭。

    當這些鬥爭被鎮壓時,當他們反對的戰爭發動起來並取得勝利時,這些意志堅定、為正義而戰的戰士們依然奮勇前進。他們站在埃德蒙佩特斯橋上,任憑警棍如雨點般紛紛砸在他們身上。當第16街的浸禮會教堂發生爆炸,炸死了四個小女孩時,他們發起全國範圍的守夜活動。當金博士為我們的國家祈禱時,他們站在林肯紀念館的台階上一起歡呼。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盡力讓我們這個國家變得更加正直,更加公平。

    因此,完成上帝賦予的使命自古以來就是貫穿在我國政治中的主線,這否定了所謂的「教堂與政府分離意味著信仰在公眾生活中無足輕重」的說法。我們只需想像一下,如果林肯的第二次總統就職演說中沒有談到「主的審判」,或者金博士「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中沒有提到「上帝所有的孩子」,或者肯尼迪總統的就職演說中沒有說到「在世間,上帝的使命就是我們的使命」,那又將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在每一次歷史關頭,我們的領導者們總是這樣號召真理,號召擁抱共同的信仰,才激勵了無數普通人實現卓越。

    但不知從何時起,不知為何,信仰不能再將大家凝聚在一起,而是被人利用,讓我們走向分裂。其中部分原因是基督教右派所謂的領導者們一直急切地想要瞭解如何才能搞分裂。他們抓住一切機會告訴福音派基督徒,民主黨人不尊重他們的價值觀,不喜歡他們的教堂;同時,他們還對全國上下其他人說,有宗教信仰的美國人只會關心墮胎和同性戀婚姻問題,學校禱告制度與智慧設計論之類的事情。就連「基督徒聯盟」也曾經一度認為他們的首要立法重點就是要給富人減稅。我不知道他們讀的是哪個版本的《聖經》,但我知道肯定和我的版本不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