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數日,貫珠者復見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單而揖之於庭,口勞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饑寒者收谷之。」乃使人聽於閭裡,聞丈夫之相與語,舉曰:「田單之愛人!嗟,乃王之教澤也!」
出自《戰國策齊策·燕攻齊齊破》
收買人心絕對是藝術。
尤其是做領導的,必須得會這一手兒。
咱就從頭說起吧。
話說齊國遭燕軍攻打,國都臨淄被攻破,齊閔王被淖齒所殺。國不可一日無君,齊國到了這個份上了,大家都以為完了,齊國這次肯定是要亡國了,但是卻有大將田單橫空出世,死守即墨,後來大舉反擊,大敗燕軍,並且收復了國都臨淄,並且迎回了匿居民間的太子。太子是迎回來了,但是究竟立誰為主,田單一時還拿不定主意。這對太子來說是巨大的煎熬。齊國的老百姓也都懷疑田單會自立為王。
但是,田單沒有這麼做。
後來,他還是讓太子做了齊襄王,田單自居相位。
有一天,田單路過淄水,看見一位老者赤足渡河凍壞了,無法再走,僵坐在岸邊的沙土上。其情形很是可憐,讓人看了眼圈發熱。田單看見老者身體寒冷,就讓隨從分件衣服給他,但隨從們誰也沒有多餘的衣服,天寒地凍的,誰會嫌自己的衣服多啊?沒辦法,田單還想幫他,於是田單就脫下自己的皮裘送給老者。唉,要是有一雙軍用的棉皮鞋就更好了,可惜啊,沒有。
或許這一切在田單的心目中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中國人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斷別人的,尤其是這樣一位功高震主的臣子,在齊襄王的眼裡,田單的所作所為就是在收買人心了。其實分析一下也是啊,你田單貴為相國,直接把老者領回家當個更夫也行啊,或者給點錢讓他自謀生路也好啊,單給一件衣服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啊。
齊襄王內心很是憎惡田單這種收買人心的行為,他自言自語說:「田單這樣用小恩小惠收買人心,莫非圖謀我的王權富貴?如果不先發制人,恐怕後悔也來不及了。」他說完警惕地左右察看,沒什麼人,只是岩石下有個採珠人,襄王把他叫喚過來問道:「你聽到我說什麼了嗎?」估計齊襄王的佩劍已經要出鞘了。
採珠者坦白承認:「都聽到了。」襄王頓生殺意,因為「你知道得太多了」,電影裡不就是經常出現這樣的段子嗎,知道得越多,死得越快。齊襄王還故意問道:「你認為我該怎麼做?」那人說:「大王不如把這件事變成自己的善行。」
襄王就納悶了,這事兒跟我一毛錢的關係也沒有啊,怎麼變成我自己的善行啊?於是就問了:「那要怎麼做呢?」那個採珠人的腦子倒也轉得飛快,他跟齊襄王分析說:「您可以發佈詔令嘉獎田單的行為,並說:『寡人擔心百姓子民挨餓受凍,相國就分賜他們衣食;寡人關心百姓,相國也滿腹憂心。相國這樣做,正合寡人心意。』田單既有這些優點,而大王又讚揚他,要知道讚揚田單的優點,也正是宣揚大王的聖德。」
襄王歎道:「好主意!」於是以牛酒犒勞田單,表揚了他給貧民送衣的行為。
要出鞘的寶劍自然也就沒有出鞘的必要了。
這下厲害了,直接從個人的善行上升到國家政治的高度,估計要是有電視台播新聞的話就是這樣的:「近日,全國送溫暖活動進入高潮,相國田單奉君王旨意,將過冬用的棉衣棉被送到孤寡老人和困難戶手中,家住不在環(北京的環路)上的王大爺拉著送溫暖小組組員的手說感謝齊襄王……」
有點扯遠了,繼續說故事。
過了幾天,那個採珠人又去拜見襄王,進言說:「來日百官上朝,大王應該特地召見田單,並在朝堂上加倍禮讓尊敬,親自表示慰問,然後下令調查飢寒交迫的百姓,給予賑濟。」襄王一一照辦後,又派人到街頭里巷進行民調,聽見老百姓都在談論:「田單很愛護百姓,哎呀!這全是大王教導得好啊!」
這個採珠人是個智者,他不但通過自己的語言化解了生命受到的威脅,而且也避免了一場君臣之間的互相猜忌。還是那句話,功高震主的下屬很容易被懷疑。但是採珠人看到了事情之間既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完全可以順水推舟,取得雙贏的局面,而且最大的贏家是齊襄王。
大面積地收買人心就是這麼簡單,但是往往簡單的事情都是我們做得不好或者做不好的事情,就是因為它簡單。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是不是也該有所思考:如何才能爭取出現更多的雙贏局面?也許那句老話是對的——意欲取之,必先予之。也許你付出得越多,得到的回報也就越多。李嘉誠就主張不要吃全魚,給別人也留點空間,那樣大家才都有飯吃。這是什麼?這就是頭腦,這就是眼光。
說到眼光,就不得不說一下擇偶的眼光了。現在是很多女子都希望找一個有車有房的型男,很多男子也希望自己一夜之間從小烏龜變成金龜婿,至於貧賤夫妻那樣的草根愛情,似乎有點奢侈了。但是也有眼光准的,選到一隻黑馬股,雖然他什麼都沒有,但是他有未來,於是在愛情的感召下,這個女子就決定賭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