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殘照 第64章 附 錄
    附錄1遼代京城:

    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遼太宗神策三年(公元918年)所築的"西樓"當時定為皇都。太宗會同元年(公元938年)改為上京臨潢府。城分南北,北城為皇城,南城為漢城,也是商業區。

    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神策四年(公元919年)在遼陽故城基礎上重建,會同元年改為東京。

    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西南的大名城)聖宗統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建。

    南京幽州府:(今北京市)太宗天顯十年(公元936年)得燕雲十六州後,建號南京,亦稱燕京。

    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興宗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升雲州為大同府,建號西京。

    地方行政區劃分,以五京為中心將全國劃分五道:即:上京道、東京道、中京道、南京道、西京道。

    附錄2 斡魯朵制度:

    斡魯朵:斡魯朵原意為君主或酋長的天幕,即宮殿行帳之意。遼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宮衛騎軍,這些宮衛騎軍是以宮戶為核心組成的。宮衛以近侍衛從的身份奉侍皇上,戰時編為皇上的親軍——宮衛騎軍。分佈在以五個京城為主的要地,"宮衛騎軍"又是一支兵甲犀利教練完習的天下精銳。

    平時擔任所屬斡魯朵的一切經濟負擔。因此,斡魯朵有自己直屬的軍隊、戶民、奴隸和州縣,構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單位。

    道宗耶律洪基的斡魯朵稱為阿思斡魯朵(阿思:契丹語為寬大)是為太和宮,宮在好水濼,有宮戶30000,出騎軍15000(遼金生活掠影)。

    附錄3南北面官制度:

    契丹統治者針對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需要,採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針,"以國俗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在中央行政機構中實行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兩面官制。契丹有拜日的習俗,皇上的宮帳是坐西朝東,在皇帝左側的官衙即為北面官,在皇上右側的官衙為南面官。

    北面官: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側重調動指揮契丹部族。

    南面官:治漢人知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側重於檢查州縣。

    附錄4捺缽、行帳:

    遼朝帝王避暑消夏出行落居的住所。(這種制度,對契丹皇帝和貴族們不棄鞍馬,保持遊牧和漁獵習俗,密切和契丹各部的關係有著重要作用。主要地點在北方草原地區。

    捺缽的隨行官員:契丹大小內外臣僚並應役次人,及漢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從。漢人樞密院、中書省唯摘宰相一員、樞密院督副承旨二員,令史十人、中書令史一人,御史台、大理寺摘選一人戶從。

    北面官主要軍政人員基本隨行。南面官經過選擇,但是行政、軍事、監察、法律、以及管理皇上飲食起居的各個部門,既保證北面官系統的優勢地位,又相應地控制了南面官系統的樞要部門。

    附錄5遼代官職名稱與主要權利:

    夷離堇:契丹人通常把各部族的統領官都稱作夷離堇。所以有迭列夷離堇、匣麥夷離堇的提法。

    於越:總知軍國事,地位僅次於可汗,可以由可汗任命。軍國大政實權的擁有者。大於越府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是擁有很高權力的部門。

    宰相:直接聽命於皇上的高級官員,地位在群臣之上,有率群臣上尊號的權力。與契丹部族關係密切,隸屬於北府宰相的部族:迭剌部、品部、烏隗部、涅剌部、突呂不部等。迭剌部是中心。隸屬於南府宰相的部族:乙室部,楮特部,突舉部等。乙室部是中心。

    迭剌部:是遼朝北面朝官系統北大王院和南大王院的前身。

    迭剌部夷離堇:掌兵馬大權。

    惕隱:"典族屬"管理皇族事務。

    林牙:設置文職機構,職官文班林牙,掌"文翰"。

    樞密院:漢人樞密院,契丹南樞密院,契丹北樞密院。

    契丹北樞密院:做為遼代的一個重要的軍政機構,主要包括兵機、武銓、牧群以及行政、經濟、文化、司法、對宋朝等周邊政權的交往在內的各類事物,而且側重於對上述事物的提出、商討、決策。契丹北樞密院在遼代所起的是軍政核心作用。

    契丹南樞密院:主管行政事務和有關經濟事務。南面官的人事權、遼朝的人口賦稅等等。

    北宰相府:是遼代中央政權的一個重要部門,其主要職官有:北府左宰相,北府右宰相,總知軍國事,知國事。

    北宰相府掌管的具體事務:

    1、掌管一部分契丹部族和北方地區降服於契丹政權的各種事務,並在契丹北樞密院的領導下通過方面性軍政機構佐理軍務。

    2、遼代北府宰相在重要禮儀活動中有重要地位,既是參與者又是某些事物的指揮者。

    3、北宰相府承擔有關軍政事務。

    南宰相府:南宰相府是"掌佐理軍國大政"的部門。其職能在大的原則方面與北府宰相沒有什麼區別。

    掌管的具體事務有:

    1掌管一部分部族以及降服於契丹政權的其他各族。

    2佐理軍務在戰事活動中擔任軍隊指揮的角色。

    3在重要禮儀活動中,與北府宰相擔任共同重要的角色。

    中書省:又曰政事省,屬南面朝官系統,是中央一級的統治機構。中書省內設大丞相、中書令、平章事、參知政事。

    大丞相:列於中書令之前,集南面官系統軍政大權於一身。

    中書令:佐天子執大政,參加重大國政的商討和決策,起著相當於唐代宰相的作用。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具有南面官以及系統宰相級的名譽和地位,協調北、南面官以及中央與地方官之間的統領關係,使任職者比較方便地行使權力。

    參知政事:列於平章事之後,有參與政事的可能性,不夠宋朝官職中的副宰相。

    翰林院:是遼代南面官系統的重要機構。下設三個從屬部門:翰林畫院、翰林醫官院、翰林國史院。

    翰林院的職能:

    1、隨從皇上出巡或出征,以備咨詢。

    2、為皇上掌管重要的文書事務。為皇上起草詔書,赦書,冊命,為皇帝後妃貴族以及各級高官撰寫墓誌銘、碑,記錄皇上起居,整理、撰修"國史"和"實錄"。

    3、參加重大的禮儀活動,並於其中擔任重要角色。

    4、參與其他事務。

    大林牙院:大林牙院設於北面朝官系統。執掌"掌文翰之事"。

    官職設置:北面都林牙、北面林牙呈旨、北面林牙、左林牙、右林牙。

    遼代以大林牙院和翰林院為核心構成了一個知識階層。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遼代的文化發展水平。

    南北大王院:屬於北面朝官系統中的第三類機構,是僅次於北南宰相府的遼代中央政權的組成部分。主管官是南院大王和北院大王。

    南院大王和北院大王:既是中央官又是地方官,皇帝四時巡狩時要相隨,有參與重大國政商討的資格,又要在部族駐牧地處理部族事務。

    夷離畢院:是北面朝官系統的一個部門。是作為掌刑獄的部門而存在的,這個部門的職員也曾負責一些軍務和政務。是北面朝官的一個執法部門。

    宣徽院:宣徽南院的級別高於北院。遼代宣徽使的主要作用體現在帶有禮儀性的活動中。各類禮儀活動的主持。

    大惕隱司:掌皇族之政教。(接受和採用封建傳統禮儀對皇族進行教化,倫理道德。)(遼代政權機構史稿)

    附錄6 遼代皇帝與皇后

    王號   名字  即位年(公元) 在位時間  皇后

    太祖  耶律阿保機  907   20   述律平

    太宗  耶律德光   926   21   蕭皇后

    世宗  耶律兀欲(阮)947  4    蕭撒葛只

    穆宗  耶律述律(璟) 951   18  蕭皇后

    景宗  耶律賢    969  14   蕭燕燕

    聖宗  耶律隆緒   983  48   蕭菩薩哥

    興宗  耶律宗真   1031  24  蕭撻裡

    道宗  耶律洪基   1055   47  蕭觀音

    天祚  耶律延禧   1101   24  蕭瑟瑟

    參考書目:《遼史》、《契丹國志》、《走進遼王朝》、《遼金生活掠影》、《遼史簡編》。

    青牛白馬,激盪在

    家鄉大地上的一闕悲歌

    在我的家鄉赤峰市,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上千年前,古老的赤峰大地有兩條河流,一條是發源於巫閭山的老哈河,一條是發源於大興安嶺南端的西拉沐淪河。兩條河一路奔騰,從高山大川傾瀉而出,最終在木葉山合二為一,共同孕育出一片水草豐美的草原。

    一位騎著白馬的神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信馬由韁,從老哈河上游沿河東行;一位年輕美麗的天女,駕著青牛車,從"平地松林"沿西拉沐淪河順流而下,二人於兩河交匯處的木葉山相遇,一見鍾情,於是在這片美麗的草原上定居下來,共同生育了八個兒子,八個兒子長大後娶妻繁衍,最終發展壯大成契丹的八個部落。青牛白馬的傳說,成為契丹人傳奇般的起源,經過世世代代的流傳,融入了契丹族人的血液,後來被整理成文字寫進了《契丹國志》,成為這個民族最重要的精神信仰。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於唐亡後的亂世中建立起契丹帝國,其子耶律德光曾一度改國號為遼,故而契丹帝國也稱遼國。契丹帝國的疆域,以今天的赤峰地區為中心,雄跨長城內外,極盛時的版圖為北至色楞格河流域,南至河北中部和山西西部,西至阿爾泰山以西,東臨大海,東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契丹"譯成漢語是"鑌鐵"的意思,顧名思義,這是個有著鋼鐵般意志的民族,曾經叱吒蒙古草原前後長達800年,長期控扼絲綢古道,以致歐亞大陸中西部的國家誤認為整個中國都在其統治之下,"契丹"因此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契丹建國半個世紀後,中國歷史上被尊為"正統"的北宋王朝才在南方誕生,其所控制的領土面積,還不到契丹帝國的一半。由此可見,歷史上真實的契丹帝國,絕不是一個渺小的存在,它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它通過軍事征服的手段,把分散的北方民族,先後置於自己的直接統治之下,並設官置府,建立了完備的行政制度。如果說,現在中國的版圖,是在清帝國時期最後確定下來的,那麼完全可以說,我國北方和東北這部分輪廓,則是由契丹帝國勾畫出來的。

    契丹帝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在廣闊的領土上設置了五個都城,分別為: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其中上京、中京就設置在現在的赤峰市。上京位於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是契丹帝國的皇都,成為契丹帝國初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京位於赤峰市寧城縣境內,這裡較上京偏南,是北部草原與南部農耕區的交接地帶,既便於契丹帝國統治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居民,又便於與北宋交通往來。由此可見,歷史上的赤峰市一直都是契丹帝國的活動中心。另據學者考證,神人天女相遇的木葉山,就是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內的海金山。

    從此,青牛白馬的傳說,在家鄉廣袤遼闊的大地上,永遠地流傳了下來,並且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兵家的征伐,演變成一闕哀婉動人的悲歌。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曾經令北宋、高麗、西夏等國臣服進貢的龐大帝國,在雄踞中國北方稱帝九世之後,於公元12世紀遠走他鄉,在伊朗高原建立起了最後一個帝國政權——起兒曼王朝。隨後,在黃沙瀰漫的異國他鄉悄無聲息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一個強大的民族,竟如過眼煙雲般在天邊的地平線上消失得無影無蹤!

    契丹,一個在900年前遠逝的民族,像她們的文字一樣神秘、遙遠

    從此,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獨領風騷的契丹帝國的歷史及其創造的許許多多輝煌,被無情的歲月塵封了

    一段被史書遺忘的歷史洪流,一個離奇失蹤的國度;一個個性格迥異的君王,一段段淒婉悲怨的情感糾葛都藏在歷史的深處,等待著世人去揭開迷底。

    在泱泱中華實現偉大復興之際,我們追溯歷史,緬懷先人,不禁要問:契丹,你究竟從哪裡來?又到了哪裡去了呢?

    為了完整、系統地反映契丹帝國從興到衰的史實,填補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這段空白,赤峰市文聯決定出版《消失的草原帝國——契丹興衰史》叢書,由八部長篇小說組成。我有幸擔任長篇小說《大遼殘照》的寫作任務。作為一個生於赤峰長於赤峰的作者,我認為自己有責任去還原這段歷史的本來面貌,為弘揚家鄉的歷史文化盡一份微薄之力。

    長篇小說《大遼殘照》主要寫遼與金對峙,並最終走向滅亡的這段歷史。我在接到創作任務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於2008年5月11日返回故鄉克旗經棚鎮,次日驅車來到熱水,住進一個朋友提供的房間裡,摒棄了與外界的所有聯繫,開始了高強度的寫作。也就是在這天的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裡氏8.0級地震。因為關閉了電視,在封閉的房間裡,我對這場災難卻渾然不知。

    寫作累了的時候,我常將目光投向窗外樓下那剛剛綻放的鮮花,這種花粉紅色,灼灼然類似桃花,我剛來的時候,它們正在紛繁地盛開著,可是短短幾天的光景,它們就要凋謝了,一陣風吹來,萎縮凋謝的花瓣便紛紛揚揚,零落一地。當它花期正茂盛的時候,粉紅色的花朵多麼像女人青春的臉龐。越是艷麗的花,花期就越是短促。女人的生命不也正是如此嗎?讓我想起了小說中蕭觀音、蕭瑟瑟等女主人公的悲慘命運。

    有人說一個作家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往往是無可超越的,因為作家本人投入了全部的激情和真情,因為是自己和自己的同謀。我不敢說我的這部長篇小說有多麼好,但是我確實投入了豐富的情感和艱苦的勞動。寫作是一種勞動,而且是包含腦力與體力在內的雙重勞動。尤其對於長篇小說的寫作而言,我切身感覺到寫作作為一種勞動的艱巨性;繁重的體力付出給肉體帶來的痛苦,讓人感到對於一個作家而言,毅力和韌勁比激情和才華更重要。由於長期伏案創作,經常腰椎疼痛難忍,在捶打之餘,心中更增添了對那些長期從事長篇小說創作的文友們的無限敬重!

    在《大遼殘照》的創作中,我耐心地查閱了《遼史》、《金史》、《宋史》、《契丹國志》、《北征紀實》、《松漠紀聞》、《三朝北盟會編》、《中國古籍全錄》等數十種史學巨著,力求清晰、真實、完整地再現小說中契丹帝國那段輝煌而悲痛的歷史。一個國家,其興也忽焉,其亡也勃焉。歷朝歷代,其興與亡,總是驚人地相似。無數個燈光搖曳的夜晚,我彷彿聽到了蕭瑟瑟、蕭觀音等人淒婉的歎息,看到了天祚帝在面臨亡國之際時無奈憂傷的目光。

    一位作家,一定要爭做民族文化忠實的記錄者、傳播者。遙想當年,女真人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以"海東青"搏擊長空啄殺天鵝之勢,一舉翦滅了強大於女真數倍的契丹帝國,問鼎中原,開闢了一個幅員萬里的遼闊疆域,其勢是何等的銳不可當!在寫作過程中,我瞭解到好多女真人的歷史知識,我是滿族,作為一個女真人的後代,弘揚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書寫祖先的輝煌業績,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

    感謝在創作的過程中,時光賜予我施施然的眼神。感謝妻子和女兒對我文學事業的支持。感謝朋友們對我的鼓勵,感謝文友們對書稿的細心校對,在此不一一說出他們的名字,但是,我會在心中永遠銘記!

    寒風凜冽的冬天,在一間破舊的土房裡,一個孩子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念著一本不知名的小說,身邊圍坐著鄰居家的叔叔大爺們,他們抽著煙,在靜靜地聽著這個孩子磕磕碰碰的朗讀。這是三十年前的一個久遠的畫面了,這個孩子就是我。當我走出農村,在許多年之後,這個畫面卻時常湧入我的腦海,促使我萌生一種念頭,那就是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寫一本書,一本關於本民族歷史文化方面的書,今天,我完成了這個在心中埋藏已久的夙願。在以後的日子裡,我還會寫下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