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讓成長不煩惱 第7章 建立和睦親子關係的幾個大原則 (4)
    此外,在青少年時期建立親密、同性間的友誼是必需的,它可以培養青少年對他人需求的敏感度、增加快樂的情緒,為未來適應社會打下基礎。另外,同儕對青少年的情緒發展與調節也具有重要作用,因為同儕會讓他瞭解情緒的暗示作用,會提供情緒的支持和安慰,並且幫助他們應付生活和課業上的種種緊張和壓力。

    好了,讀完並理解了這些青少年心理學專家的研究結論之後,讓我們再回到現實生活中常發生的一些事件上來。如果今天,孩子告訴我們他希望今年的生日禮物或新年禮物是一個大部分同學都擁有的新款手機,我們先不要立刻覺得很可笑或認為孩子很虛榮,也不要隨口就無所謂地說:「沒有手機就沒有手機,同學們都有關你什麼事,你只要學習好就可以了,不要跟人家比!」這是個很不聰明的回答,因為我們不知道孩子對同儕團體的認同需求是多麼渴望,他非常需要屬於一個團體,而他又不像我們到了一定的年齡,不管有沒有屬於團體,我們都有自己很強大的意志力量去對抗它。

    我們必須理解,青少年需要歸屬於一個團體,可是他又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尋求歸屬,他認為需要有一些表象的東西,覺得只要我們大家都擁有相同的東西,就表示我歸屬於這個團體。此外,我們還需要理解,在同儕友朋間的談話過程中,能不能參與到談話中,對孩子們來講也是很重要的。當大家都在談論iPad的時候,如果我連聽都沒聽過,或者我沒有用過,那我就不知道該怎麼樣去參與這場談話。

    我相信讀到這裡,有些父母又會生出難以置信的疑惑表情,甚至是鄙夷的憤怒情緒。他們可能發出質問:好了,被你這需要歸屬於同儕團體的大帽子一扣,孩子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想和同學出去玩就讓他出去玩,那還要我們這些父母做什麼?再說,這不是慣壞孩子,讓孩子養成浮華虛榮的壞習慣嗎?

    呵呵,是的,是的,我們當然不能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或毫無節制地放任他出去玩。我之所以花了這麼多的篇幅,列舉了這麼多專家研究的結論,無非是希望我們先通過瞭解青少年的認知和人際發展需求,知道這和他們學壞或不學壞無關之後,再用更客觀和心平氣和的視角去看待這些問題,並且在理性的接納之後,找到一個合理的、切合實際的解決之道。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們在提出要求之後,不管他的要求有沒有被實現,但至少他知道自己的心理情緒是被理解和接納的,那麼再面對拒絕就容易得多。

    現在,就用實際的例子來解釋我的理論:

    孩子要求買個最新款的、價格不便宜的手機。問題是,他的上一個手機才買了不到一年,而他爸爸的手機則已經用了3年多。

    因此對於這個要求,答案當然是:「不。」但是說「不」,可以有不同的說法:

    說法1:你不用再跟我說這個,我絕對不會再幫你買個新手機,上一個手機才買了不到一年,你以為大人的錢這麼好賺嗎?你成天就知道跟同學攀比,你怎麼不去跟那些吃不上飯、念不了書的窮人家孩子比啊?看看你這次考試的成績,你還有臉來跟我說要買新手機!快去唸書去!

    說法2:是嗎?同學們又換新手機啦?!天啊!他們換手機的速度還真快!我相信他們的爸媽也和我們一樣,都快要喘不過氣來了!(耐心、專心、不動肝火地聽聽他怎麼說。)說真的,除了想和同學一樣之外,你真的覺得需要換手機嗎?(再耐心、專心、不動肝火地聽聽他怎麼說。)我知道如果同學們都有,而你沒有,感覺好像有點兒out了,但是你覺得把這個手機用那麼便宜的價錢賣了,虧這麼多錢,划算嗎?(繼續耐心、專心、不動肝火地聽聽他怎麼說。)對了,是不是每個同學都換新手機啦?……

    看見了沒?我們可以拒絕孩子的要求,但是要通過溝通和合理的說服,而不是立即否定和責罵。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例子。

    明年就要參加高考的孩子,最近總是和幾個學習成績不如他、看起來又不愛學習、不上進的同學在一起。

    你的態度是,希望他少和這些同學在一起,要交朋友,也要交那些對他有幫助、用功唸書的同學。

    說法1:不准和這些不上進的同學出去。馬上就要高考了,你哪有這麼多閒工夫跟他們鬼混去,不知道好好讀書,就知道玩。再說,要交朋友,也要交那些學習好的、知道上進的。你呀!就是不長進!

    說法2:你們想去哪兒玩呢?為什麼你很喜歡和他們在一起呀?(耐心、專心、不動肝火地聽聽他怎麼說。)很奇怪,我怎麼發現這幾個同學好像不太唸書?他們有時間唸書嗎?(再耐心、專心、不動肝火地聽聽他怎麼說。)對了,你們班其他同學也都喜歡和他們在一起嗎?……(繼續耐心、專心、不動肝火地聽聽他怎麼說。)

    你們是不是注意到這兩個例子當中有個共同性?那就是:

    →先接納,不急著否定和責罵。

    →提幾個問題,給孩子說明和解釋他的立場的機會,這同時也是在幫助他理清自己的思緒和心理情緒動機。

    →搬出同儕團體中其他同學,提供一個歸屬於其他次級團體的選擇和可能性。

    如果我們不耐著性子、不這麼迂迴地去處理他同儕團體認同的問題,結果會是什麼?

    結果有可能是孩子很生我們的氣,覺得我們不瞭解他,覺得我們只會打壓他,覺得我們不支持他,然後,在家裡得不到的支持和溫暖(當然是他自己錯誤的想法),就會更往外去尋求,更需要向所歸屬的團體成員去取暖。結果,他繼續背著我們做我們不允許的事,不僅有可能危及他的健康、安全或前程,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惡劣和疏離。

    當然,一旦涉及同儕團體的其他成員時,親子之間的問題往往不像我描述的這麼簡單和容易解決。尤其是當這些次文化團體已經很深入地影響到孩子的思維和價值觀時,父母和孩子之間硬碰硬的對抗往往會以父母的失敗收場。所以專家們提出的看法也總是,要疏浚,不要攔阻,越攔阻,波浪會沖得越高,決堤的可能性也越大。

    如果我們見過孩子目前交往密切的同學,真的覺得這孩子不是很適合常常在一起相處的對象,那麼有哪些事情是我們可以做的?(請記得,即使我們打算做些阻止的舉措,也得非常有技巧,因為我們粗糙的阻止,有可能更激化問題,讓孩子離我們更遠,離損友更近!)

    1.首先,無論如何,都不要讓孩子在同學面前丟臉,傷害他的自尊心。因為這是他們一輩子都不會原諒我們的事。

    所以假設今天我們正好碰見他又和那個我們不喜歡的同學在一起,我們一定要不動聲色,還是要很和氣地和那位同學打招呼,千萬不能當著孩子的面,板著臉,甚至責罵他。

    2.只強調事實,不要憑「感覺」。

    「你又不認識他們,你怎麼知道他們是壞孩子!」這是孩子最常對著我們喊的一句話。是啊!誰會喜歡別人批評自己的好朋友,我們也不喜歡呀!所以,我們說出禁止的理由時,一定要舉出實際的事證,只強調事實,而不要有被孩子認為的所謂的「人身攻擊」。所以我們別說:「反正我就是不喜歡那個孩子,看了就討厭!」或:「看他那個樣子,就知道不是個好孩子!」我們應說:「我不喜歡他昨天提到的對待學習的態度和方式!」或:「我擔心他每天的飲食習慣會影響到你的健康!」

    3.不要驟下斷語,先聽聽孩子怎麼說。

    允許孩子說出自己交朋友的理由。這會帶來幾個好處,好處之一是,我們借此知道他心裡想什麼和需要什麼,以及他渴望從朋友那裡得到什麼,這能幫助我們對孩子有更多的瞭解;好處之二是,給我們一個可以和他一起討論並說服他的機會,並借此讓他知道真正的「好朋友」的意義和功能是什麼;好處之三是,增加和孩子互動的時間,讓他明白父母並不只是一味地阻止,其實是用開放的心胸和尊重他的態度來就事論事地討論的。

    4.設定底線。

    如果孩子對我們的要求表示反抗和不服從,那麼,設定一條底線,例如,保持學習成績,或遵守晚上回家的時間規定。請他自己去證明他們的交往不會跨越這條底線,也不會影響他對這條底線的堅持。如果他真能遵守這個約定,也沒有跨越它,那麼,說真的,我們就沒有什麼好反對的了!

    5.幫助他建立自尊自信和對未來的願景。

    很多青少年對自己的未來是很茫然的,他們不太清楚自己可以期望什麼,或能作出什麼樣的規劃。我發現這一招對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孩子特別管用,我會帶著他們去想像一個美好的未來場景,讓他看見自己在其中的喜悅和驕傲。對於平日不太敢去想像未來的孩子來說,擁有一個可以去夢想並努力追求的目標是很重要的。這一點我會在第4章《我的未來不是夢》中,再詳細地說明它的做法。

    當我們調動起孩子對自己美好未來的期望時,也會調動起他對自我價值的認識,而他越尊重自己的價值,對同儕團體的依附也就越弱,對同儕壓力的抵抗力也就越強。

    6.讓家成為一個溫暖的地方,成為他不需要向外尋求,就可以得到心靈歸屬的地方。甚至,如果他還是希望維持和那個或那些朋友的友誼,讓他們在家裡、在我們看得見的地方,總比在外頭要放心得多。

    其實,針對同儕團體這個主題,還有一個讓人比較擔心的問題是——青少年在學校中所遭遇的「同儕壓力」(PeerPressure)的問題。

    「同儕壓力」或欺凌(Bully)

    青少年希望自己被接納、受肯定、有歸屬感,因此急切地想與他人結為好友的心理動機,會促使他作出某些努力,例如打扮得很時尚以獲得校園內的矚目和崇拜,或收看某部電影電視劇以便和同學有話題可說。這種希望被接納的渴望會讓他們改變自己的穿著、說話用語、想法,做些原本不敢做或不願做的事情,甚至有些事情會讓他感到良心不安。例如得跟其他同學一樣去欺負某位同學,才會被接納當做哥們兒;或是非得去排擠某位同學,才能進入姊妹們的小圈子;甚至最好的朋友在順手牽羊時要求他把風。

    有位接受我輔導的高中男孩,家長屢屢因為他在學校犯規而被叫到學校聽訓。我在為這個男孩咨詢的過程中,不斷聽見他用一句話——「這樣才夠義氣」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初中二年級時,他和父母一起從西南地區搬到北京,雖然家境十分優渥,但說話時仍然帶著點兒家鄉的口音,穿著上也不像大城市的孩子那樣時尚。喜歡惡作劇的男同學們因此常常譏笑捉弄他,還給他取了個很有些地域歧視意味的外號。他於是度過了十分艱難又屈辱的初中歲月。

    上高中以後,他立誓要在一個全新的環境裡反敗為勝。為了討好同學,他不僅出手大方花錢請客,還總是很仗義地承擔一些觸犯校規的後果。他告訴我,雖然因觸犯校規而被老師和家長嚴厲地處罰,但是在看見同學們崇拜的眼神之後,這些「犧牲」就都值得了!

    除了因為爭取同儕的認同而過度地補償表現之外,還有的孩子是因為膽小而屈服於同儕的壓力。例如有個初中女孩的父母發現她的零用錢用得比往常快得多,後來才知道她每天早上都必須幫固定的幾位同學買早餐,要不就會受到處罰;另外一個孩子近來總是無精打采、食慾不振,甚至常常找理由不想去學校,後來才知道他每天都得提心吊膽地繞路上學,因為有幾位人高馬大、看他不爽的同學,霸住了學校前門,只准他從後門爬牆進去。

    父母事後知道了孩子在學校被同儕欺凌後,除了心疼之外,很多時候也很焦慮生氣,我們可能會對孩子說,你為什麼那麼怕同學,不理他們就是了;或是,你可以告訴老師呀,為什麼要這樣忍氣吞聲;或是,你怎麼這麼沒用,就這樣被人欺負。其實,我們不知道的是,就是因為他無力處理或反擊,所以才會屈服於負面的同儕壓力之下。這一點是我們不能低估的。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只要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會有權力和政治,校園裡也不例外。如果我們在校園裡仔細地觀察一天,就一定會看見下課時有某位女同學或男同學是其他同學簇擁的中心,她可能長得漂亮,可能高挑時髦,可能作風豪放,可能成績優秀;他可能體格健壯,可能吸引女生。總之,他(她)因某種特質而被其他同學崇拜,也因此掌握了可以支配他們的權力。而這種校園內自然而然所形成的權力階級,就是負面的同儕壓力的來源。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