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既然騎上了虎背,打不起也要接著打下去.誰都知道,自認為代表白人正宗的D國人不喜歡E國人,特立獨行的E國人同樣不喜歡D國人.但兩國之間有著巨大的共同利益和同一個龐大的敵人,D國絕對不會拋棄E國,那就玩兒命吧!
戰鬥更激烈了,E軍繼續瘋狂.第一章四十天,中華軍隊已經整體撤退了1000公里.如果單算烏拉爾河畔退下來的部隊就是1500公里了,半個中亞落入E軍手中.不管最終結果如何,亞力山大已經可以因此一戰成為當世名將.至於目標,利益的需求是無止境的,E國或者說歐洲需要整個中亞,最好還能摧毀中華帝國的西部.
而中華軍隊則必須搶在歐洲地面部隊抵達以前穩住戰線.於此,作者要用一種帶著貶義的說法形容中亞戰區.媒體這種表現形式永遠免不了吹噓,惡棍和英雄沒有區別,只不過是記者個人要服從於政治或經濟需要,所謂民主所謂獨裁都一樣,責任不該由記者這個職業承擔罷了.其實馮國幛就是天天拿著電話對前線聲嘶力竭的嚎叫:」我不要傷亡數字,不管物資損失.不管你有再多理由,我戰區也一定要堅持到援軍趕到……別跟老子扯JB蛋,什麼叫與陣地共存亡?什麼叫你就是普通一兵?給老子記好了,你是師長,手下人都管你叫將軍,事實上就不是普通一兵.你的職責是既要保證阻止敵人,還不能把部隊拼光……就算援軍比計劃提前趕到,老子也不知是什麼時侯,你他媽把部隊拼光了,咱們的戰區轄地怎麼辦?帝國的中亞利益誰來保障?本土建設成就的損失你能負責嗎?行,你的要求不過份,皇上超額答應了我的要求,我也超額答應你的要求……滾蛋,空軍要統一安排,其它要多少給多少……」
要多少給多少,隨時保持最強的火力.但戰略需求[錯誤]往往與戰術需要相反,撤退絕不是一味的撤退.不怕打亂戰的中華軍隊盡量與拼消耗的對手拉開距離,卻又要寸土必爭,每一條臨時防線都要守衛盡可能多的時間.
一條乾涸的河床邊,一座小小的光禿禿的石山成為六十四師臨時防線的突出部.一被E軍佔領,後面與兩翼的陣地將受到敵人居高臨下的打擊.但這座石山最多只能駐守一個營,再多不過徒增傷亡而已.防守的缺點就在這裡,因為進攻方會不斷壓縮防禦方的防禦空間,最終很難承受住連續不斷的進攻.所以,我們常聽到某個陣地雙方反覆爭奪的說法,也就是說誰都不能長時間守住.
可中華軍隊為了爭取更多時間,面對E軍整團整團的進攻部隊,以狂猛火力的在這座石山前築起了一道火海.頗有些近似於陸戰二師在爪哇島創造了不可超越的純步兵攻擊前進速度,中華軍隊在二戰之中亞攻防戰的單位時間彈藥消耗量很多年沒被超越,哪怕是五十多年後.要知道,後來的武器裝備雖然比二戰時先進很多,比如輕機槍最少可以連續發射1500發以上的子彈,超過二戰時一倍.但任何武器通常是斷續使用,電影裡機槍不停的掃射是叫藝術加工.可是,中亞攻防戰時的中華軍隊就是極限使用武器.
六十四師一個相當於倆的師屬炮兵團整夜不停的傾瀉炮彈,烈焰飛騰起上百米高,甚至不管敵軍進攻與否.一到白天,一批批的H——20轟炸機持續趕來轟炸.還有戰鬥機始終在陣地上空盤旋.
只要的確不缺乏,本書從不否認敵軍的戰鬥意志,D軍`Y軍`E軍,都是令人欽佩的.就算是不那麼爭氣的F軍也不是個個沒有犧牲精神.而發誓要重新奪回中亞控制權的E軍靠人海戰術達成了近50%的目的.
但中華軍隊顯然不會在意志一項上輸給任何對手,並依靠無窮無盡的火力遏制了敵人的進攻.10月21號,中華軍隊在進行了四十二天的撤退後,搶在歐洲聯軍地面部隊趕到戰場以前,近乎孤注一擲的集中了2500多門火炮,組織起所有的有經驗和炸出了經驗的轟炸機,分成三個集群,以無以復加的強大火力在E軍面前製造出了不可跨越的火海.
步兵因此大踏步後撤,在兩個二線集團軍的幫助下,組織起了有效的固定防線.其實,負責後勤安全保障的二線部隊參戰慾望強烈,但戰區司令部不准許.因為面對四倍於己而且戰爭準備更早更充分的敵軍,增加十萬兵力同樣不能一時間遏制,反倒要承受更大傷亡.而且,既然是撤退,三個長時間並肩協手的主力集團軍顯然更為默契.撤退的秩序要求極高,比進攻的技術要求高,人多不能代表什麼.
在連續六個小時的超飽合轟炸下,雖然E軍並沒到強孥之末,但中亞戰區就是用火海達到了自己的期望.只是完成任務的大部分火炮即便沒有損壞,為了及時撤退也要炸毀,不能再立新功了.最終,中華軍隊以數倍於敵的作戰損耗在鹹海至卡拉干達一線止住了撤退腳步,並且決不再後退.
隨後趕到的歐洲聯軍來不及仰天長歎,他們要趁熱打鐵繼續進攻,剛剛穩定的中亞戰況轉眼又緊張起來.可是,中華帝國的援軍也隨之陸續趕到了,最先到來的是做為中亞與西亞二戰區銜接部隊的第一章七集團軍.第一章七集團軍當了幾十年的」後勤部隊」,僅在第一章一次世界大戰快結束時稍顯了一下身手,心氣兒憋到了極高的地步,一上場就狠狠的給了敵人一記重拳,第一章二十一」霍去病」師用一次****穩定了防線.
接到第一章四集團軍接替駐地命令的第一章一集團軍也緊跟著從西亞調到中亞.隨後,國內的戰略預備隊和二線部隊陸續抵達前線.不過,那時已進入了十一月中旬,不僅僅因為時間倉促不適合組織大規模戰役,而且中華帝國還要動員更大的戰爭潛力.再有,歐洲聯軍則要進行政治與軍事上的協調.
D國也很無奈,十分無奈.路途雖遠,但歐洲聯軍為什麼於開戰五十天才將主力開到戰場?為什麼只有D國自己的空軍才能及時來援?不應該這麼慢啊!
因為,向中華帝國這樣的超級強國發起進攻,準備的越充分越難以取勝.因為萬無一失絕對不可能,可中華帝國的綜合實力卻大佔上風.所以,D國為了獲得戰略突然性,並沒有提前與歐洲僕從國協調一致.
F國不是僕從國,發現錯誤的威廉二世正在重新拉攏它,倒是沒隱瞞最終的打算.可是,F國人雖然沒像對Y國人那樣洩密,它的軍隊也常打敗仗,但不可否認的是,真正能敗它的均是一流強國,其本身是個相當全面的國家,又處在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二把手位置,問題分析時常比號稱嚴謹的D國人更準確.不得不說F國戰略分析部門就是認為D國與中華帝國的戰爭就算開始佔了便宜,但取勝艱難至極.太硬的骨頭是要硌掉牙齒的.所以,F國對組建歐洲聯軍沒興趣,雖然它又出錢又出武器.
而與E國臨近的國家一聽說」幫助」E國打仗,就沒一個願意的,而且對D國大軍過境還有顧慮.D國要團結歐洲和中華帝國大干啊,又知道中華帝國不是那麼容易戰勝,使用強硬手段不是事與願違麼!
就是這樣,D國人又要協調,又要解釋,又要組織,拉起一支百萬聯軍堪稱費盡心機,成功的戰略謀劃得到的是與中華軍隊在中亞中部的對峙要不然,中亞可能真被歐洲佔領了.
滿意?不滿意?
那要看D國的期望有多大,反正D國的期望和E國不盡相同,具體問題通常是後世部分人生活的飯碗.最早獲得一致公認的是……
Y國可以偷笑了,這邊一動手,D國的主要精力就轉為對付中華帝國,西線戰場就是F國領著幾個僕從虛張聲勢.不僅如此,認識到錯誤的威廉二世還派了特使去Y國,有意組成三國歐洲核心,只有團結的歐洲才能對抗越來越強的中華帝國.Y國沒法立刻信任D國,需要D國的實力損耗一部分,一時間兩匹騾子難以吃到一個槽裡去.但是,只要中華帝國出現敗勢,Y國人恐怕不會放過趁火打劫的機會.
強國就沒一個好東西,從政治上說絕對是這樣,算計`打壓`顛覆,等等等等,這些都是強國在干,不得不干.所以,中華帝國絕不能再犯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