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龍之興衰,事關兩個男主角:潘寧和顧雛軍。
我們即將看到的是,中國家電業最具現代氣質、資產質量最好的公司是怎樣被肢解和蹂躪的。儘管過了很多年,我們似乎仍然能清晰地聽到一個展翅飛翔中的巨大飛獸自我毀滅的聲音——那肌肉被撕裂的聲音,那骨骼被擊碎的聲音,那翅膀被折斷的聲音。
那悠長的歎息,至今在時光隧道的深處如幽靈般地徘徊著——
「可惜了,科龍。」
順德模式:炸平山頭建廠房
1984年,在廣東順德的容桂鎮,只有小學四年級文化水平的潘寧以零件代模具,用汽水瓶當試驗品,憑借手錘、手銼等簡陋工具和萬能表等簡單測試儀器,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打造出了中國第一台雙門電冰箱。那一天雷雨交加,他獨自一人衝進大雨中號啕大哭。
潘寧是容桂鎮工交辦公室的副主任。當時的廣東城鎮開辦企業成風,其中很多能人都是鄉鎮基層幹部出身。他們是當地觀念最超前的人,更關鍵的是能夠整合各個方面的資源。潘寧造電冰箱,在技術上靠的是北京雪花電冰箱廠的支援,在資金上則是由鎮政府出了9萬元的試制費。所以,這家工廠成了「鄉鎮集體企業」。這一產權歸屬最終決定了企業家潘寧的悲情命運。這年10月,珠江電冰箱廠成立,電冰箱的品牌是「容聲」,潘寧出任廠長。
企業初創時期的艱辛可以想見,那個時候的鄉鎮企業還頗受人歧視。潘寧到當年北京最著名的西單商場推銷電冰箱,一位科員蹺著腿問他:「容聲是咋回事呀?是啥級別的?」潘寧說:「我們是鄉鎮企業。」那位科員當即下了逐客令。1986年,潘寧想請香港影視明星汪明荃代言電冰箱廣告。因為汪明荃是全國人大代表,廣告要播出需請示上級,結果報告打上去,如石沉大海。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則廣告只能在地方電視台播出,卻上不了中央電視台。
這些身份的歧視和制度性的打壓,並沒有給科龍造成致命的困擾。就跟當時所有的鄉鎮企業一樣,潘寧和他的團隊反倒增強了競爭能力。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中國知名的電冰箱企業都是靠引進生產線起步的。與潘寧同年創業的張瑞敏就是靠跑部委,引進了最後一條「指標內」的德國利渤海爾電冰箱生產線,才把一家瀕臨破產的小工廠救活的。最誇張的是,有9家企業向意大利梅洛尼公司引進了同一型號的阿里斯頓電冰箱生產線。在那幾年,國內先後引進了79條電冰箱生產線,從而引發了一場電冰箱大戰。在這些電冰箱工廠中,珠江電冰箱廠是身份最為低微的一家,然而其卻靠新穎的款式、上乘的質量以及靈活的營銷策略而嶄露頭角。潘寧儘管不是專家出身,卻視質量和技術進步為生命。他請汪明荃代言廣告,策劃人員苦思了一大堆花哨的廣告詞,最後他圈定的卻是最平白的一句:「容聲容聲,質量的保證。」
到1989年前後,珠江電冰箱廠的裝備和規模已經不遜色於國有企業。這年冬天,《經濟日報》記者在對珠江電冰箱廠的採訪筆記中驚訝地寫道:「這家位於順德容桂鎮的鄉鎮企業擁有固定資產8000萬元,進口設備占45%,許多大中型國有企業都不具備如此好的條件。該廠的原則是:誰的最好就買誰的。整條生產線長達6公里,全由歐美、日本最好的設備配套組成,這又是許多大中型企業望塵莫及的。」在珠江三角洲一帶,容聲電冰箱成為最知名的家電品牌,在全國市場上,則形成了「北海爾、南容聲」的雙雄格局。
在公司初創期,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是,珠江電冰箱廠的發展壯大與順德地方政府的全力扶持是分不開的。
當時的華南地區,領改革開放的風氣之先,地方政府對鄉鎮企業的扶持不遺餘力,因此,帶來了「鎮鎮點火、村村冒煙」的繁榮景象。在所有市鎮中,順德、中山、東莞、南海因經濟最為活躍而被稱為「廣東四小虎」。順德位居四小虎之首,其對科龍的全力扶持堪稱典範。有個例子一直被人津津樂道:20世紀90年代初期,潘寧要擴建廠區,但是容桂鎮上已無地可征,鎮領導攤開地圖,仔細盤算,最後決定炸掉鎮內的一座小山,將之夷為平地,讓潘寧建車間。有記者對此感慨不已:「若其他地方政府都能這樣替企業著想,哪有經濟發展不起來的道理?」於是,他的報道用了「可怕的順德人」作為標題。
由於政府的開明與傾力支持,當時的順德的確非常「可怕」:全國家電產量的1/3在廣東,而順德就佔了「半壁江山」,它是全國最大的電冰箱、空調、熱水器和消毒碗櫃的生產基地,還是全球最大的電風扇、微波爐和電飯煲的製造中心,容聲、美的、萬家樂和格蘭仕並稱「中國家電四朵金花」。在這一年評選的全國10大鄉鎮企業中,順德竟赫然佔去5席。
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成就了順德企業群,而與此相關聯的則是,政府也在企業的經營決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而強勢的角色——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是,珠江三角洲一帶的不少企業家在創業時都具有半官半商的身份:潘寧是順德容桂鎮工交辦副主任;創辦了全球最大微波爐企業格蘭仕的梁慶德在創業前是順德桂州鎮的工交辦副主任;樂百氏的何伯權創業前則是中山小欖鎮的團委書記。
1992年1月底,正在廣東等地視察的鄧小平專程到珠江電冰箱廠視察。這家國內最大的電冰箱製造工廠裝備了全世界最先進的生產線。站在寬敞而現代化的車間裡,鄧小平顯得非常驚奇。他問:「這是什麼類型的企業?」隨行同志回答說:「如果按行政級別算,只是個股級;如果按經濟效益和規模算,恐怕也是個兵團級了。」鄧小平在廠區參觀時,感慨萬千地連問了3次:「這是鄉鎮企業嗎?」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鄧小平提出了那句日後聞名全國的鄧氏格言:「發展才是硬道理。」
在鄧小平離開該廠後不久,北京有關機構公佈了全國家用電器產銷排行榜,珠江電冰箱廠榮登「電冰箱產銷量第一」的寶座,並在這個位置上一直穩穩地坐了8年。
潘寧宿命:怎一個「憤」字了得
鄧小平的三聲感歎,讓潘寧名揚天下。此時的他已經年屆60歲,按慣例已到了退休的年紀,不過沒有人敢公開地提這個敏感問題,連他自己也沒有覺得到了該退下來的時候。
除了年齡的敏感外,一個更「提不得」的話題是,企業的產權歸屬到底有沒有明晰化的可能。珠江電冰箱廠儘管由潘寧創辦,但在產權上則屬於鎮政府。潘寧當時的處境十分尷尬,珠江電冰箱廠日漸發展壯大,而經營團隊則無任何股權,潘寧多次或明或暗地提出,希望鎮政府能夠在這方面給予考慮,可是得到的答覆都含糊其辭。另一個讓他頭痛的事情是,容聲電冰箱暢銷國內後,由於這個品牌的所有權歸鎮政府所有,一些鎮屬企業便也乘機用這個牌子生產其他的小家電,嚴重地干擾和影響了珠江電冰箱廠的聲譽,而對此潘寧竟無可奈何。
於是在1994年,潘寧決定另闢蹊徑。他將企業變身為科龍集團,宣佈新創科龍品牌,進軍空調行業。在他的謀劃中,科龍品牌歸企業所有,由此可逐漸擺脫政府的強控。他的這種「獨立傾向」當然引起了鎮政府的注意。也就是從這時起,潘寧和企業的命運變得十分微妙起來。
1996年,科龍電器在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12億元,成為全國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鄉鎮企業。潘寧雄心萬丈地四處攻城略地,先後在遼寧營口和四川成都建立了兩個生產基地,這樣可以大大降低物流運輸的成本。一個尤為重要的決策是,他宣佈將投資10億元人民幣在日本神戶建立科龍的技術中心。當時的現狀是,中國的電冰箱企業靠「價格割喉戰」迅速地擊敗了早先在中國市場上靠品牌優勢而獲得先機的跨國企業。但是潘寧知道,要穩固本土企業的市場戰果,還必須擁有核心的技術開發能力。當時所有的國產家電企業,其實都還是一些裝配工廠,其核心部件仍然需要從國外引進。全球電冰箱的核心技術都被日本東芝、三洋及松下等公司所掌控,所以將技術開發的前沿延伸到日本本土去,是一項成本很高卻將有奇效的戰略。在一次高層會議上,潘寧很激動地說:「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裝出一台百分百的中國電冰箱,我們這代電冰箱人愧對後人。」
可惜的是,潘寧的這種「決戰思維」在他退出後竟成絕響,以致10年之後,中國電冰箱產業的核心技術空心化局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1997年,科龍實現營業收入34億元,利潤6.6億元,獲香港《亞洲貨幣》雜誌評選的「中國最佳管理公司」和「中國最佳投資者關係」殊榮,儼然是中國製冷業乃至家電業的希望之星。然而,也是從這時開始,地方政府對科龍的掌控變得直接起來。這家品牌顯赫、效益絕佳的企業成了政府官員調控地方資源的一個最佳工具。1998年中期,為了延伸產業鏈,潘寧謀劃在科龍空調項目上增大投資。當項目報到鎮政府的時候,他卻得到了一個十分意外的決定:政府希望科龍收購同鎮的華寶空調。
華寶空調的興衰是另一個版本的「順德故事」。
華寶空調廠是國內第一家生產分體式空調的企業,在廣東空調行業中第一家取得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1993年,華寶空調銷售額達18億元,產銷量名列全國第一。這年的11月底,在經營層毫不知曉的情況下,華寶的國有資產控股方順德市投資控股總公司突然決定將60%的產權出售給香港翁氏家族控制的蜆殼公司。當時華寶的總資產達18億元,而蜆殼公司的資產不足5億港元,它只用了1000萬元的價格就獲得了控制權。由於交易過於「秘密」,引起經營層的強烈反對,創辦華寶的董事長當即辭職,其他高管對香港方持強烈的牴觸態度,企業經營陷入一片混亂局面。
到1994年11月,蜆殼公司見對立狀況緩解無望,便以「空調市場不景氣,宏觀調控使銷售款回收週期加長,空調生產競爭對手增多」為由主動放棄了股權。港方提出,他們已經在華寶「連本帶利投入資金14.2億元」,他們願意「承擔1億元的損失」,其他的款項則要順德和華寶方面全數歸還。很顯然,這是一筆讓順德方面很感窩火的交易,不但付出10多億元的賠償金,還弄得華寶元氣大傷,其市場份額被後起的珠海格力空調等搶去大半。在某些政府官員眼裡,此時的華寶已成了一個尾大不掉的麻煩企業。因此,當潘寧提出新上空調項目的時候,便有人提出將華寶空調劃歸科龍,以此打造出一個「空調航母」。
潘寧對陷入困境、內部矛盾重重的華寶頗為忌憚。在他看來,與其改造一個結構落後的「老房子」,還不如在一片空地上蓋一個「新房子」。而政府方面則當然希望他能夠挑起這副「重擔」。為此,市長承諾,併購後可以「撥給」科龍一個上市指標,允許它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在權力的高壓和上市指標的誘惑下,潘寧選擇了妥協。就這樣,1998年10月,科龍和華寶宣佈聯合,這是當時國內家電行業規模最大的一次企業聯合。
科龍、華寶合併看上去做成了一艘「大船」,但是實際上這兩家企業從來就沒有真正融為一體,僅從品牌經營而言,科龍決沒有能力同時做好兩隻不同品性的空調品牌。因此,華寶之被棄是預料中的事情。而一個讓人更擔憂的事情是,隨著科龍規模的擴大,政府對之的控制變得越來越直接。1998年12月,就在科龍宣佈收購華寶空調2個月後,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科龍集團突然發佈公告,潘寧辭去公司總裁職務。第二年4月,潘寧卸任董事長,他的所有職務都將由多年的副手王國端擔當。
根據很多當事人的回憶,潘寧對此毫無思想準備。在整個1998年,他一直在全國各地考察,他想收購成都一家軍工廠的車間,將之改建成電冰箱生產線,還到河北等省份洽談建設北方生產基地的事宜。據這段時間與潘寧有過數面之緣的北京大學周其仁教授觀察,「潘寧下崗,其實他對此沒有做好準備,在過去的1年多裡,他一直在四處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