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問上海市副市長馬天水,行不行,馬天水說可以。接著問鞍山市委書記趙敏,行不行,趙敏說可以。又問武漢、太原、重慶、北京、天津、唐山、馬鞍山的市委書記、工業書記,行不行?回答都是,行。問到冶金部副部長劉彬,毛澤東說:「就看你拿主意啦。」劉彬答,「可以,我們都作計算了。」問到冶金部辦公廳主任袁寶華:「你是經常接觸基層的,你說究竟有沒有把握?」袁寶華答:「冶金工業的生產,從礦山、冶煉、軋制到機修、運輸等有10個環節,我們樹了10面紅旗,只要10面紅旗能站得住,他們的經驗能夠推廣,我看有希望。」問到冶金部部長王鶴壽,他說:「主席只要下了決心,我們可以動員全國的力量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認為,實現這個目標是可以的。」
最後問薄一波,薄一波出了一個破釜沉舟的主意:「我建議把1070登報,登報以後,大家都看得到了,義無反顧,就會努力奮鬥。」毛澤東說,這是個好主意。
儘管所有大將都立下了軍令狀,毛澤東還是有點不放心,畢竟只剩下4個月,任務才完成1/3。他念了一句古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他提醒在場各位,「鋼鐵尚未完成,同志仍須努力」。
同工業書記們談話後,毛澤東對陳雲說:1070看來還是可以的。陳雲把王鶴壽和袁寶華找來談了一次,他說:「究竟怎麼樣,你們算個細賬給我,毛主席那裡不能算細賬,在我這裡你們算個細賬。」袁寶華、王鶴壽兩人當即把數字細細算了一遍,從現有的基礎能生產多少,新建小高爐能生產多少,所有的生產能力還都打了折扣。這樣一路細算下來,連謹慎的陳雲也覺得,看起來是有希望的。
9月1日,北戴河會議通過了《號召全黨全民為生產1070萬噸鋼而奮鬥》的公報,同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立即行動起來,完成把鋼產量翻一番的偉大任務》,四天後又發表社論《全力保證鋼鐵生產》,號召與鋼鐵生產無直接關係的部門「停車讓路」。
就這樣,一個全民煉鋼的高潮被掀起了。全國各地建起了數以十萬計的小高爐,人們滿懷熱情地日夜煉鋼,很多人把家裡的鐵鍋、鐵盆、鐵門把等都捐獻了出來,倒進火紅的爐膛中。從當年的報紙中,仍能讀出那份難以想像的狂熱景象。
8月22日的《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很抒情的小特寫:月光下,一片叮噹之聲。我一口氣穿過了幾條大街和小巷,看到家家都在敲碎碗片。我問一位老大爺:「你敲這幹嗎?」老大爺回答說:「做耐火磚呀!」說罷用手指指月光下的紅字標語,一字一字地念道:「全黨全民動手大辦鋼鐵工業!」老大爺接著說:「我們泰州市計劃要造300個高爐,20天內就要全部出鐵呢!造高爐就要耐火磚,現在我們每家計劃要交6斤碎碗片敲成的細粉,可單是前四天我就敲了20斤。我和我的小孫子要爭取交60斤呢!」老大爺停了一會兒,轉過臉來問:「小牛你能保證嗎?」在旁邊篩粉的小牛,大聲喊著說:「爺爺,能保證!」
9月28日的《工人日報》報道,「鞍鋼二鋼廠發射高產衛星,九座平爐一日煉出7030噸鋼」,他們的經驗是「工人們在溶化時間冒著高溫往爐裡吹壓縮空氣,用大鐵棒來回攪動提高溫度。」該廠的鋼水罐只有20個,一班出九爐鋼,需要27個罐,修罐工人在「出鋼就有罐」的口號下,勇敢地跳進火紅的鋼罐裡去,防熱服被烤得冒煙,鞋底被燒得直響,汗水直流,不顧一切地進行搶修,使修罐時間由一小時縮短到二十多分鐘,保證了平爐生產。鞍鋼經理袁振還寫了一首「有膽就有產」的詩歌:「人有多大的膽,鋼就有多大的產;二煉鋼有那麼些膽大包天的好漢,又放了個衛星上天;同志們,有了六千就不愁七千,有了七千就一定會來八千,有八千就一定會來一萬……」當時,中國人對蘇聯造出了人造衛星十分羨慕,於是就把高產的典型都稱為「放衛星」。
《光明日報》報道了教育界的煉鋼熱潮,10月4日的報道稱,開封師範學院和河南醫學院兩校停課煉鋼,日夜鏖戰,僅用24小時就煉出優質鋼17噸。一個叫聞傳烈的教授把自己家裡燒飯用的破煤火爐抬出來支援煉鋼,別人說他年紀大,冬天還要烤火,他堅決地說:「烤火是小事,煉鋼才是大事。」23日,該報報道四川農學院的師生在「分秒必爭,斤兩必抓」的口號下,對本單位和自己家裡的東西進行了翻箱倒櫃的清理,一周時間裡捐獻了「廢鐵銅」12噸半。26日,又報道洛陽市西工區的12個小學聯合起來辦了一個紅領巾鋼鐵廠,有3個化鐵爐、10個鐵水包、14個小型土法煉鋼爐和兩個0.5公尺的轉爐,可日產鋼40噸,有4700多個小學教師和小學生參加了煉鋼工作。小學生半天學習,半天煉鋼,從7歲到9歲的低年級學生參加拾廢鐵、挖掏鐵砂、撿木柴和拾缸瓦片等勞動,十四五歲的參加砂型、配料、機械管理、吹氧等勞動,年紀更大一些的就抬鐵水包、鍛造、搪爐子等。14歲的少先隊員白春祥還當上了吹氧煉鋼車間的副主任。
10月20日的《中國青年報》報道,廣西鹿寨縣放出了全國最大的生鐵衛星。這個縣在一天內生產出生鐵20.7243萬噸,另產燒結鐵28.8139萬噸,這個產量等於當年國家分配給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全年任務。為了放出這樣大的高產衛星,全縣湧上前線的「鋼鐵野戰軍」有11萬人,同時還得到了鄰近四個縣2.7萬人的大力支援。它的主要經驗是集中了群眾的智慧,把小煉鐵窯改成大窯,並廣泛利用舊的磚瓦窯、石灰窯、炮樓、碉堡等來煉鐵。
10月31日的《天津日報》報道,該市河東醫院建成了一個小土爐,在歡騰的鑼鼓聲中,150多位白衣戰士展開了一場奪鋼的激烈戰鬥,年輕的女護士們組成了鋼鐵運輸隊,她們從十多里地遠的地方一夜之間就運來了20多噸廢鐵。醫生們在煉鋼爐邊忙個不停,有的用鐵釬伸入爐裡攪拌,有的用大錘鍛打,留在科室的人一有空閒就放下聽診器,拿起20多斤重的大錘去砸鋼。
後世的人們,讀到這裡,也許你在笑,但是,你的眼裡也許帶著淚。
12月5日,《人民日報》傳來喜訊,大煉鋼鐵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到11月底,全國鋼產量已達到969萬噸,1070萬噸宏偉目標的實現已指日可待,山西、河南、山東、湖南等省份已提前超額完成全年計劃。1959年1月,冶金部宣佈,在全民煉鋼的偉大運動中,鋼產量達到創紀錄的1108萬噸,超額完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但是,在這個數字的背後,卻隱藏著一系列無比沉重的事實。
其一,1108萬噸鋼中,有相當比例是靠土法上馬的小高爐煉出來的,其中300多萬噸是毫無用處的廢鋼。一份材料顯示,小高爐煉出的900多萬噸生鐵,含硫量超過冶金部規定0.2%標準的有40%~50%,這些生鐵既不能用於鑄造,也不能在煉鋼後軋成有用的鋼材。
其二,全民煉鋼不但中斷了正常的經濟活動,更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一個個機關、廠礦、學校都搭起煉鐵爐。有人回憶河南省大煉鋼鐵的場面:晚上在一個煉鐵點,人山人海,火光映天,人們通宵不眠,大幹特幹。為了煉鐵,山上的樹全砍光了,群眾家裡的鐵鍋進了煉鐵爐,正當收穫季節,9000萬青壯勞力上山煉鐵,辛辛苦苦種了一年的莊稼卻無暇收割而爛在地裡。最終,小高爐煉出來的卻是根本不能用的「海綿鐵」。
其三,片面強調「小土群」——小高爐、土法煉鋼和群眾運動,宣稱「愈土愈好」、「以土為主」。武漢鋼鐵廠置現代化設備不用,也在廠區遍設小土群,追求產量「大躍進」。所有的大鋼鐵廠拚命提高產量,不顧質量,不顧設備的加速損耗和能源消耗。為了圖快圖省,有的廠房建設連地基也沒有打好,就匆匆上馬煉鐵煉鋼。一些年產5萬噸的煉鋼車間也用磚木結構,甚至連勘察設計的基本程序都不顧了,畫張草圖就敢上馬,工人不經任何培訓,一窩蜂上崗。僅在下半年,建築工程系統就因事故死亡435人。
其四,因為全民煉鋼,使得勞動力空前緊張,從8月份開始,各地迅猛從農村招人進城,到年底,全國企業和國家機關職工人數達到4532萬人,比上一年末整整多了2082萬人,其中,從農村招收的人數就為1104萬人。城裡一下子多了那麼多人,糧食供應立刻嚴峻起來,而農村的生產力則同時在下降,這成為後來發生大饑荒的起因之一。
盲目的樂觀和激進戰略,造成了國力的嚴重虛耗。5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提出中國正處在「一天等於二十年」的偉大時期。除了鋼鐵之外,其他所有行業也都提出了大躍進的目標,機械部門提出「二五」計劃期間要平均每年遞增50%,鐵道部門提出要「全民辦鐵路」,未來5年修鐵路3萬公里。1958年,僅中央和省一級的建設性投資就達235億元,比上一年猛增87%,幾乎是「一五」計劃的一半,全年建成的大中型廠礦項目就達700個,平均12小時就有一個,地方的中小型工廠更如雨後春筍。因為投資效率極其低下,稍稍積蓄起來的國力被無端消耗掉了一大半,從而造成財政上的緊張。
這一年的9月,因為寫文章被打成右派的顧准,下放到河北省贊皇縣勞動改造,在那裡他參加了大規模的土法煉鐵運動。在十年後的一份交代材料中,他描述道:「我對土法煉鐵根本沒有信心,有一位青年同志到石家莊去學習地下煉鐵爐,回來後傳授大家照石家莊的爐式挖爐,他說了爐的式樣、挖法以後,我追問尺寸大小,詳細規格,他答覆得不詳盡,而且說差一點不要緊之類以後,我就大發脾氣,說這怎麼能算是傳授先進方式云云。其實,我這不是對這位同志發脾氣,而是對全民煉鐵這一根本方針發脾氣。還有一次,和另一位同志一起抬焦炭,我大發牢騷,說什麼勞動中創造一點什麼東西是極愉快的,可是這種勞動卻根本無益。我明明知道全民煉鋼是毛主席和黨中央的偉大決策,具有極其偉大的政治意義,我卻用算經濟賬來代替政治賬……」
在無比荒唐的1958年,無論是全民殺麻雀還是全民煉鋼,都還不是荒唐的全部。當工業領域自亂陣腳、忙成一團的時候,在廣袤的中國農村,5億中國農民正在干三件事情:大煉鋼鐵、「放糧食衛星」和抱著免費吃飯的幻想集體邁進人民公社。
大煉鋼鐵的景象,在前面已經描述過了,大江南北豎起了上百萬個小高爐,人們把山上的樹都砍光,把家裡的鐵鍋砸爛了扔進火爐裡,晝夜奔忙,然後在歡呼聲中,煉出一爐爐沒有任何用處的「海綿鐵」。
「放衛星」則是提高糧食產量的一個新發明。在大躍進的氛圍中,糧食和棉花指標也當然水漲船高。1957年,糧食產量為3700億斤,棉花3280萬擔,一開始,1958年的糧食指標初定為3920億斤,棉花3500萬擔,當鋼鐵指標翻番之後,糧食指標也馬上漲到8000億斤,棉花則竄上6700萬擔,都比上一年增了一倍多。
如果說,1070萬噸鋼指標還可以通過全民總動員的辦法勉強「完成」——儘管煉出來的是廢鋼,至少還有東西堆在那裡,那麼,糧食指標就只能靠作假來「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