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比批評更重要 第4章 有一種智慧叫包容 (4)
    女兒十分的迷惑,她無從得知母親究竟是如何未卜先知的:難道母親去看過她?於是她開口問道:「媽,你怎麼會知道?」母親歎了口氣,對她說道:「你的父親也是獨子,由於我和你奶奶之間的關係不好,就導致了我和你父親之間的感情出現了裂縫,到他去世,我也沒有原諒他。一個和自己的親生母親也無法溝通的人,我不知道他如何去處理自己、妻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我當時竭力反對你和他交往的原因。」

    「媽,我想和他離婚,好不好?」女兒說。

    母親一言不發,只是從果盤裡揀了一個一個橘子,遞到她手裡。她看著女兒剝下橘皮扔在一邊,緩緩說道:「我們總是只想著吃掉那金燦燦的橘瓣,可是卻忘了橘皮和橘瓣是連在一起的一個整體。不管你是否樂意,橘瓣離了橘皮就不能成為完整的橘子。就像婚姻,你不單單是與自己喜歡的人結婚,還要與他身後的整個家庭、背景結婚。你不僅要愛你愛的人,還要愛與他關聯的所有親朋好友。因為他不是純屬於你一個人的,他還有父母與朋友。婚姻的良好與否往往不是取決於婚前愛情的濃烈度,而是以你與他的家人相處的情況為標準。」母親說完,意味深長的拍拍女兒的手,「如果你還愛著他,那就回去,學會好好的與他的家人相處,學會包容與忍耐。」

    這位母親用樸實的話語教會我們,在生活中要擁有一顆包容、忍讓的心。假若凡事都能以寬廣的心胸來面對,能夠以忍讓的態度來包容別人的失誤,原諒別人的過錯,改正自己的錯誤,生活就會更加輕鬆,更加完美……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講的是一個紳士過橋的故事:

    一個紳士在過橋的時候碰到了很多人。第一次,他碰到了一個孕婦,於是就很禮貌的轉過身回到橋頭,讓孕婦先過了橋。孕婦過去之後,紳士又重新上了橋。當他走到橋中央的時候,又遇到一位挑著柴的樵夫,紳士一看情況,二話沒說,又轉回橋頭讓樵夫先過了橋。這時候,他已經不敢輕易上橋了,而是等獨木橋上的人都過盡了之後,才匆匆的上了橋。眼看馬上就要走到對面橋頭了,迎面卻趕來一位推著獨輪車的農夫。紳士不甘心了,於是他脫下帽子向農夫致敬:「親愛的農夫,您看我已經到了橋頭了,能不能退一下,讓我先過去呢?」誰知那個農夫不領情,把眼一瞪,說道:「你沒看見我推著車,急著去趕集麼?」兩句話不投機,二人就爭執了起來。

    這時,河面上飄來了一隻船,船上站著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船剛走到橋下,兩人就不約而同的請老和尚給他們評理。和尚雙手合十,念了句:「阿彌陀佛。」然後看了看農夫,問道:「你真的很急麼?」農夫答道:「我當然很急,晚了就怕趕不上集市了。不然也不會跟他急啊。」老和尚笑了:「你既然急著去趕集,為什麼不趕快給他讓路呢?你只要退那麼幾步,紳士就很快的過去了,他一過去,你不是也就可以早點過橋了麼?」農夫一言不發。紳士以為老和尚幫著他說話,心中十分的得意,面上不由得笑了開來。

    誰知道,老和尚轉頭又問紳士:「你憑什麼讓農夫讓路給你呢?就是因為你快要到橋頭了麼?」紳士急著爭辯道:「我已經給很多人讓過路了,如果再繼續給農夫讓路的話,我就過不了橋了。」

    「那麼你現在過去了麼?」老和尚反問紳士,「既然你已經給那麼多人讓過道了,再讓農夫一次,為什麼就不行呢?你讓了他,就算一時過不了橋,最起碼也會保持你的紳士風度,又何樂而不為呢?」紳士聽了老和尚的話之後滿面通紅。

    是啊,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不能一味的謙讓別人,喪失自己既得的利益;但是,更不能一味的爭。有時候,在與人相處中退的一小步,不但會幫助別人,同時也是給自己開闢了一條道路,甚至,退一小步就會帶來一大步的發展。

    我們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忍讓、退避並不是懦弱的表現,給別人讓路就是給自己讓路。假如在遇到爭執的時候,雙方都堅持己見,沒有絲毫的退讓,結果就只能僵持下去,最終不僅耽誤了雙方之間的時間,還有可能耽誤他人的時間,更有許多時候,會使雙方的感情受到傷害,從此分道揚鑣。就比如說,在職場上,如果同事之間明爭暗鬥耍手段的話,最終就一定會落得個兩敗俱傷;而假如兩個人或者兩個小團體同心協力,工作就會完成的極為出色,老闆的嘉獎自然不會再是空談。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對別人好,別人卻絲毫不領情。其實對別人的仁慈永遠不是徒勞無功的,即使當時接受者無動於衷,至少施予者也可以受益。假如我們能夠勇敢地去愛,堅強的去包容,容忍的去相處,大度的為別人的快樂而高興,明智的理解身邊的微小幸福和溫暖,我們就一定能取得別人所不能取得的成就。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可能遇到一些突如其來的狀況,它可能是來自某人的莫名其妙的指責,也可能是一種他人平白無故的批評;它可能來自親朋好友的誤會,也可能是來自某些有心人的陰謀和唆使。而在這種情況下,假如我們不能正確的處理的話,就會把一切搞得一團亂,甚至會「好事變壞事」。而「忍讓」這樣一種包容的智慧,則有助於我們解決在現實中遇到的各種類似問題與困難。我們總是有機會與各種人打交道,因此,只有能夠正確的包容各種人,各種看法和行為,時時保持一種容忍的態度,就能夠得到一個很好的交際關係圈。

    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一個人只有善於容忍各種各樣的狀況,才能得到許多良好的幫助,吸收各種信息。有時候你會發現,容忍別人給你帶來的好處,往往會出乎你的意料。俗話說,忍,就是心字頭上一把刀。忍,其實就是包容、忍讓的意思,就是對人對事在行為上、語言上的忍讓。在常人的眼裡,或許忍讓是個貶義詞,常常與受委屈、老實、吃虧、窩囊聯繫在一起。而事實上,品味出「忍讓」二字真諦的人往往是具有良好修養的成功者,容忍別人,能夠使這些人不管在什麼場合,或是強大於自己的人面前表現出一種過人的風度。

    有句至理名言就是:「忍不是弱者,讓不是輸家。」自古以來,忍讓就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弱者和輸家。在錯綜複雜的競爭環境中,弱必定勝不了強,以大欺小也是常見的現象,而失敗的一方只好讓步認輸。因此,人們習慣上往往會認為忍的一方就是弱者,就是輸家,其實不然。有很多人在競爭或糾紛中,看似成功戰勝了對方,其實他在人格上,在未來的發展上已經輸給了別人。

    在交通業界比較出名的公交總經理潘德昌先生,在其幾十年的風雨打拼中,悟出了一個道理:凡是一個較為成功的領導者,都要具備能容人、能忍人的氣度和謙讓的精神,具備坦然豁達的心理素質。用「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樣一句話來形容那些能忍能讓、有志向、有氣魄、有遠見的人是再形象不過了。

    古往今,凡能成大事者皆須經得起忍、讓的考驗。忍,不是示弱的表現,而是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在失落中休養生息,在逆境中積蓄力量以圖東山再起;讓,就是退一步而進兩步,不輕易認輸,最終失而復得,發展壯大,達到目的。

    忍讓,是人在逆境中,為了達到成功,而採取的一種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的逆向思維策略。它可能會使一個人暫時的處在劣勢之中,雖然會有委曲求全的時候,但卻並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忍辱負重,以尋求東山再起的時機。忍讓充分體現了一個人在處事中所表現出來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智慧才華和深謀遠慮,以及一種靈活的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忍讓不是懦弱,不是無能,而恰恰是一種自信、大智若愚的表現。自古「兩虎相爭,必有一傷」,以藺相如後來「位在廉頗之右」的官職,不見得就鬥不過廉頗,但是他以大仁大義的品德對廉頗處處忍讓,才最終造就了「將相和」局面,為趙國的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完全可以把包容理解成忍讓,容忍別人的過失,在爭執不休的時候讓步。

    忍讓,是一種崇高的人生修養。一個人假如擁有忍讓的智慧,就能夠在面對榮辱的時候寵辱不驚,心靜如水。忍讓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氣度,就像一泓清泉能夠澆熄那哀怨、嫉妒的火光。忍讓,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能夠化干戈為玉帛,化衝突為祥和。忍讓也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假如別人不小心衝撞了你,內心必然會感到不安,這時候如果能夠以忍待人,自然會得到他人的感激與擁戴,而不分青紅皂白的計較,則會讓倆人間的嫌隙越來越深。

    忍讓,是一種大智大勇的謀略,擁有忍讓智慧的人往往不計較一時的高低和眼前的小利益,而是放眼全局,胸懷未來;忍讓,是一種無私寬容的美德,擁有忍讓美德的人,就擁有寬廣的胸懷和無私的心靈,這樣的人懂得去容納人,感化人,團結人。

    擁有忍讓智慧的人一定是具有深厚涵養的人。忍讓是一種善待別人、善待自己、善待生活的境界,它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帶給人心靈的寧靜昇華與恬淡享受。擁有忍讓的智慧,就擁有了一塊敲開良好人際關係大門的試金石,不但能夠改善自己與社會的關係,還能使自己的內心得到慰藉。我們沒有必要總是和別人斤斤計較,爭強鬥狠,只要給別人一條路,我們自己的路也自然順暢許多。

    寬容是一種崇高的境界

    一個在生活中能夠真正迎接和承受各種人生際遇的人,絕對不會是什麼平庸之輩,他可能會有憂鬱的時候,但靈魂絕對不會被惱人的黑雲永遠覆蓋;他也許會為了成功而興奮,但絕對不會在得意中迷失了自我。這種人通常都擁有大度的氣量,不但能包容敵人的過錯,原諒朋友的失誤,還能承受住自己得到的任何打擊。

    青蛙坐井觀天,結果封閉了自己的視線,如果我們也像它一樣,必然會故步自封,沒有任何發展。而一旦我們擁有並且放大了承受的胸懷,就一定會發現眼前是一個全新而又閃亮的世界。能夠勇敢地去包容、去承受的人,其人生路上的步伐往往會顯得非常沉穩,他們的世界也往往是寬廣、闊大、迷人的。

    作為人類,我們本質上的沉重感主要來自內心的責任感、期望值和各種壓力。而放大能夠承受、包容的胸懷,是我們在生活中所必須要學會和擁有的一種方式和需要。生活給予了我們許多東西,或美好的,或不幸的,或快樂的,或悲慘的……因此生活在社會中的我們就必須要有所包容,包容那些需要我們來承受的東西,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

    面對這千姿百態的生活,我們需要有一種承受的氣度和包容的境界。承受是一種始終清醒的看待生命的理念,是一種對生活的坦然接納;包容則是一種關乎前途發展的自我蓄積,是一種為實現自我而收斂的一種藏拙。

    印度有一個師傅收了個徒弟,然而由於那個徒弟慧根尚淺,總是抱怨這、抱怨那,師傅感到很厭煩。於是一天早上他就派徒弟去食品店裡取一些食鹽回來。徒弟很不情願,雖然納悶,但他還是去了。當這位徒弟把鹽取回來之後,師傅就讓他把鹽倒進水杯裡喝下去,並問他喝了之後感覺如何。

    徒弟喝下去不到一秒鐘,就全吐了出來,嚷道:「鹹死了,鹹死了。」

    師傅笑了,讓徒弟帶著一些鹽去湖邊,徒弟很迷惑的跟著去了。

    他們一路上什麼也沒有說,默默地走到了湖邊。

    到湖邊之後,師傅讓徒弟把鹽撒進湖水裡,然後讓他喝點湖水,徒弟照著師傅說的做了,師傅問道:「現在你喝到的水是什麼味道的?」

    徒弟很高興的說:「很清涼、甘甜,很好喝呢。」

    師傅又問道:「那你嘗到鹹味了麼?」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