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行前,傑西說:「教堂禮拜結束後,我會再來看你,到時候,我將會發現,你比現在好得多了。」那天下午,傑西又去拜訪。湯姆先生面帶微笑迎接傑西。他說傑西早上一離開之後,他太太就把他和兒子們叫進房裡,說道:「傑西博士說,我不會死;我將會康復,我現在精神真的好多了。」
最後,湯姆太太完全康復了。這就是自信的力量.這就是自信創造的奇跡。每個人必須篤信自己是有用之材,否則,枉在世上活一遭,難以成大事。
天下沒有克服不了的障礙,只要你有雄心,深信生命中的每件事情都能刺激你實現目標。讓我們自己為自己加油吧!
學會控制,忍耐成事
善於經商的猶太人指出,做生意更需要耐心,要能夠不厭其煩的忍耐到底,否則就無法成功。企業領導層尤其更需要有強烈的忍耐精神才對。
(4)能夠看出並且把握有助於達成目標的機會。(4)
如何培養自制力,克服寂寞,獲得成功?無非是要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朝著目標奮進。行為學家在分析了世界精英成功的因素之後,告訴了我們在自製問題上可以採取幾種科學的培養方法:
1.控制自己的思想
沒有意識作為先導,人就不可能有具體的行為。控制思想,就要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能要什麼,這是認識的問題。然後再弄清楚,怎樣拒絕不能做的事,強制自己專做該做的事,這是方法的問題。最後再掂量一下,自己做了會如何,不做又該如何,這是由控制思想向控制行為過渡的問題。
2.制定目標
目標是思想的核心,更是行動的指南,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人不可能無為而治。做事都要有一定目的,做事都要有計劃,不能東一下西一下,無頭無序。
目標可以幫助你做很多事。你想成功?你想取得什麼樣的成功?你想怎樣達到成功的目的?你的長期計劃是什麼?中期計劃是什麼?短期目標是什麼?如何去修正休的目標?拿這一系列問題問自己,心中自會明亮許多。
需要強調的是,制定好目標也是取得成功的一種重要方法。只有目標與毅力、意志、方法,就如同渡河,只想到達對岸,而沒有船一樣。要想控制目標,就要制訂目標。目標有長期的、中期的,也要有短期的。像我們買衣服一樣,買皮衣時,要考慮到這皮衣要能穿三五年;買襪子時,只須想著能穿三五個月即可;可買鞋子時,要想著這鞋得穿一兩年。不同的衣服,穿著年度不同,就要在價格、質量等方面做不同的考慮。
3.控制時間
人生活在空間和時間中,空間容納人,時間改變人。很多人事情做不好,就是沒利用好時間。猶太人最早領悟時間的價值,「勿浪費時間」,「時間也是商品」,是猶太人的生意經之一。在他們看來,時間和商品一樣,是賺錢的資本,可以產生利潤。而操縱時間是門大學問。在國外,專門有向人們提供時間安排的時間管理專家,他的工作就是把你計劃要做的事,結合你的個人情況,做一個統籌的安排。
這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一般的人往往不但不明白自己要做哪些事,還不明白什麼時候,用多長時間來做件事。而且更難的是如何將那麼多事和有限的時間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事情做好了,時間也沒白白浪費。
4.控制自己的關係群
關係群就是與你保持一定聯繫與友情的關係的人群。猶太人認為一個人不可能與他遇到的每個人都建立較為親密的關係,你必然有所選擇;同時一個人也不需要從太多的人那兒學到一定限度或者說一定範圍的東西,所以,他必須有所選擇。
選擇一定的關係群做什麼?與他們溝通、交流,向他們學習,與他們休戚與共,與他們一同成長。人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接觸的人對你的影響非常大,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你會吸納什麼樣的知識和概念,在頭腦中構建起什麼樣的理念,這些會極大影響一個人的處世態度與行事方式。
一個人的成功往往離不開機遇,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那麼,你所接觸的人群就是給你提供成功機遇頻率最高的人群。相互之間瞭解了,在做事上也靠近了,於是便有了合作的意向和行動的意向。他人的這些意向在你身上付諸實施,就等於機遇降臨到了你的頭上。
信念戰勝寂寞,便可創造奇跡
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痛苦,有的來自肉體,有的潛伏在心靈深處,只有在精神上屹立、思想上超脫,才可能從絕境中求得一線生機。一個能夠在一切事情與他相背時仍然選擇堅強的人,必定是一枚非凡的種子,因為這堅強包含著非同一般的因素,它是普通人無法做到的。
張海迪5歲時被醫院確診為患有脊髓血管瘤,父母不忍心看著年幼的孩子就這樣倒下去、成為殘疾人,他們千辛萬苦背著張海迪走南闖北,訪遍天下名醫。醫院裡的大夫都非常可憐這個聰慧伶俐、才智過人的孩子,只要有一線希望,他們也想盡最大的努力。
在北京,醫生想給張海迪做脊椎穿刺手術;但見她嫩骨頭嫩肉的,又怕她承受不了那份痛苦。把長長的針頭刺進骨髓,其痛苦之狀是可想而知的,意志薄弱的成年人也忍受不住,何況一個嬌嬌嫩嫩、彈指可破的孩子!
面對大夫的猶豫不決和父母的舉棋不定,張海迪卻張著小嘴堅定地說:「阿姨、叔叔,不要緊,扎針我不怕,挨刀我也不怕,您把我的病治好吧,長大了,我要當舞蹈演員,當運動員……」見小姑娘這般剛強,在場的人,鼻子都酸酸的。多好的孩子呵,多麼剛強的姑娘呵!
脊椎穿刺手術開始了。細細的長長的針,穿過張海迪的皮膚直刺她的脊髓。針尖每前進一分,張海迪的身子都要像觸電似的猛地抽搐一下。蛇咬蠍螫般地痛啊,扯肝掏膽般地痛啊,張海迪咬著嘴唇,額頭上滾著豆粒般的汗珠。大夫的手顫抖著,進針的速度慢了。張海迪卻喊著:「阿姨,您扎呀!您扎!您扎呀!」站在一邊的媽媽毛骨悚然,針紮在女兒身上,卻似穿著她的脊髓,她不忍看這情景,慌忙跑到門外,獨自壓抑著痛苦的嗚咽。「媽媽,您別哭,我不痛,一點也不痛。」小海迪勉強咧開嘴微笑了一下。見此情景,媽媽用袖口抹抹發紅的眼睛,臉上也不自然地露出了笑容。少年時代無數次治療的嘗試,儘管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張海迪的病痛,但在戰勝一次次折磨的過程中,張海迪學會了在病痛來臨的時候選擇堅強,這已成為她人生的寶貴財富。當你嘗試著選擇堅強、面對光明,陰影就會逐漸離你而去。一個在身處困境時仍能夠從能做到的事情出發、保持良好精神狀態的人,比那些一遇到挫折就灰心喪氣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張海迪知道自己的身體條件是無法與別人相比的,又加上經常身受病痛的折磨,從時間上來說也無法保證,因此要想有一番作為,使自己的人生變得充實、豐富,就必須利用一切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堅持不懈地挖掘其他人不具備的成功因素。在某一點上的不足,並不等於自己一無是處。只要你能夠緊緊地抓住一點,就可能以點偕面、以面促點地獲得總體突破的機會。正處於求知高峰期的張海迪從妹妹那兒得知,在樓梯洞子裡堆滿了大量的抄家抄來的書籍時,不由地怦然心動。
一天,妹妹小雪從學校回來了,張海迪喊住了她:「妹妹,幫姐姐個忙,到樓底下給我『偷』本小說來。」妹妹一聽犯難了:「爸爸、媽媽平時不是說過,不准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嘛!」「我們『偷』的不是書,『偷』的是知識,看完了,咱再悄悄送回去!」「怎麼『偷』呢?外面可有人看著吶!」海迪用手捅了一下妹妹的腦門:「你真是個死心眼,過來,我有錦囊妙計!」小雪連忙俯身過來,張海迪在她的耳邊嘀嘀咕咕說了一大通,把小雪給說樂了。
小雪拔腿來到院子裡,開始若無其事地踢毽子。毽子在她的擺弄下左右盤旋、上下翻飛,值班的叔叔看得目瞪口呆,一個勁地喝彩。放書的那間房的窗戶玻璃早就被打光了,踢著踢著,毽子忽然像長了眼睛似的,「嗖」地一下子飛進屋裡去了。
「叔叔,毽子飛到裡面去了,我爬窗進去揀回來吧!」「行!去吧!揀到快爬出來,別在裡面亂翻,裡面都是些烏七八糟的東西,看了會髒眼睛的!」「嗯。」小雪敏捷地爬進屋,她顧不得找毽子,先拿了兩本書,塞進褲腰裡,然後才拿起毽子,從容地從窗戶爬出來。
小雪剛到家,張海迪就急不可待地叫妹妹從褲腰裡抽出書,她接過來一看,一本是《林海雪原》一本是《苦菜花》以後,小雪又「出擊」數次,為姐姐「偷」來了各種各樣的書,有文藝的,有科學的,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
重病纏身的張海迪根本就沒有條件像正常人一樣跨進學校的大門,但她對知識的渴求、書籍的熱愛使她卻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裡。逐漸彌補了未能上學的劣勢。她的努力完全是發自內心的,是一種自覺自願的行動,它的力量不知要比被動式的讀書、求知大多少倍,這也是張海迪能夠獲得許多正常人也難企及的成就的重要原因。
挫折是每個人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個人的生活目標越高,就越容易受挫折。挫折對弱者來說是人生的重大危機,而對強者來說則是獲得新生的絕好機會,他們會要求自己戰勝挫折,把自己鍛煉得更加成熟和堅強。如果說生命是一把披荊斬棘的「刀」,那麼挫折就是一塊不可缺少的「砥石」。為了使青春的「刀」更鋒利些,有志者應該勇敢地面對挫折的磨煉。
全家人從農村返回莘縣縣城後,張海迪最想要的就是工作,她盼望能早日成為自食其力的人,但由於身體條件所限,張海迪一直待業在家。她曾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寫信,請求他們關心一下殘疾人的生活與工作,可是一封封信都像泥牛入海,一點音訊也沒有。張海迪的情緒已經跌入了谷底,特別是當她無意間發現了自己的病歷卡,「脊椎胸五節,髓液變性,神經阻斷,手術無效」赫然映入眼簾時,正被失業所困擾的張海迪甚至萌發了輕生的念頭。
後來在家人的幫助下,張海迪的情緒逐漸穩定了下來。她首先分析了問題的根源:自己絕望的念頭是在空虛、閒散、無所事事的情況下產生的。過去在尚樓,怎麼會覺得生活是那樣充實呢?那時,我的下肢不也是癱瘓的嗎?眼下,自己的大腦和雙手依然健在,自己有什麼理由,因軀體的局部殘廢而毀掉健全的另一部分呢?她在心中暗暗地發誓:「病魔把我變成了殘廢,我偏不屈服,乾脆就和病魔作對。」
張海迪仔細回顧了在尚樓行醫的經歷,可以說是熱情多於科學。對不少病症的發病原因不甚明瞭,治好病帶有偶然性,治不好囿於盲目性。
她不滿足於對確定的病症僅限於針灸治療,她要下決心學習診斷和藥物學。於是,她開始閱讀大量的醫學專著,她先後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內科學》、《外科學總論》、《實用兒科學》和《臨床醫藥手冊》等幾十種醫學書籍。
為了獲得實踐經驗,張海迪開始解剖動物,做各種生理實驗。看見媽媽買回的豬內臟,張海迪就找來了爸爸的刮臉刀片,一點一點、一絲一絲地切著,研究心、脾、肺、腎的結構,分析胃、膽、腸、胰之間的聯繫。有好幾回,經張海迪之手的豬內臟,都被弄得稀爛一堆,像切碎的肉餡一樣。為了弄明白動物肌體的功能,她解剖過活家兔;為了弄清動物的神經效應,她讓朋友們捉些滑溜溜的活青蛙作標本。家裡每次殺雞、宰鵝她都不放過機會,親自用刀解剖。弄得桌上、床上、身上、手上,到處都是血跡點點。
知識給張海迪插上了翅膀,她在攀登醫學高峰的道路上一點點地前進著,張海迪也從失業的絕望中重新站了起來。不久,「張氏醫寓」的牌子正式在莘城掛了起來,張海迪那小小的臥室,既是診斷室,又是治療室,一間10來平方米的房子,常常被擠得水洩不通。
面對挫折、困境,特別是精神上的寂寞,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失望,對生活失去信心,甚至會產生絕望的念頭,一但我們戰勝挫折、寂寞,設法將自己從落魄中拯救出來,我們就成為強者,創造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