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自製或寬容是理性能力的完善」是說自製、寬容是實現道德理想的必要而重要的心理素質。能自制、寬容的人就是「心理素質好」的人,無論貧富貴賤、榮辱毀譽都能自持,理智地、自覺地把握道德情感,選擇自己的道德行為,主宰自己的命運。相反,「心理素質差」的人,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道德情感,性情隨意,情緒起伏,喜怒哀樂,溢於言表。
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出現什麼問題,包括到了被人當面辱罵、吐唾沫的難堪境地,都能夠找到心理平衡的理由。人所以把握不住自己的道德情感,是因為心理失去平衡,產生傾斜,越想越窩囊,所以才無法忍耐,不能自制。當你找到平衡的理由,心理就能嚥下那口窩囊氣,只要控制住一時行動,寬恕人家的過錯,事情就有解決的辦法。
6、讓屈辱通過寬容化為動力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如果把每一次遭遇的不如意,當成更大的利益的種子,埋入內心充滿潛能的沃土裡,那麼,成功將指日可待。
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提到,他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是起因於一家餐廳裡所發生的一件小事。
根據亨利.福特的描述,在他還是一個修車工人的時候,有一次剛領了薪水,興致勃勃地到一家他一直十分嚮往的高級餐廳吃飯。然而,年輕的亨利·福特在餐廳裡呆坐了差不多15分鐘,居然沒有一個服務生過來招呼他。
最後,還是餐廳中的一個服務生看到亨利·福特獨自一人坐了那麼久,才勉強走到桌邊,問他是不是要點菜。
亨利·福特連忙點頭說是,只見服務生不耐煩地將菜單粗魯地丟到了他面前。亨利·福特打開菜單才剛看了幾行,就聽耳邊傳來服務生輕蔑的語氣:「菜單不用看得太詳細,你只適合看右邊的部分(意指價格),左邊的部分(意指菜名),你就不必費神去看了!」
亨利·福特驚愕地抬起頭來,目光正好看到服務生臉上滿是不屑的表情,當下使得亨利·福特非常的生氣,惱怒之餘,他不由自主的便想點最貴的大餐。但轉念之間,他又想起口袋中那一點點可憐微薄的薪水,不得已,咬了咬牙,亨利·福特只點了一隻漢堡。
服務生從鼻孔中「哼」了一聲,傲慢地收回亨利·福特手中的菜單,雖然沒有再說話,但臉上的表情卻很清楚地讓亨利·福特明白:「我就知道,你這窮小子,也只不過吃得起漢堡罷了!」
在服務生離去之後,亨利·福特並沒有因為花錢受氣而繼續惱恨不休。他反倒冷靜下來,仔細思考,為什麼自己總是只能點自己吃得起的食物,而不能點自己真正想吃的大餐。
亨利·福特當下立志,要成為社會中頂尖的人物。從此之後,他開始朝夢想前進,由一個平凡的修車工人,逐步成為美國叱吒風雲的汽車大王。
英國大詩人拜倫的第一本詩集《懶散的時光》在倫敦出版後,很快銷售一空,人們讚歎不已。但不久,蘇格蘭最大的民權黨的機關雜誌《愛丁堡評論》,登出了一篇具有人身攻擊的惡毒的匿名文章。
文章一開頭就斷言:「這位年輕男爵的詩才,可以說是屬於那種既不配說是天使的,也不是俗人的一類。……那排好的腳、算好音節的玩意兒,並不會構成整個詩的藝術。但我們也似乎應該接受下來,因為這本詩集是我們永遠可以看到的最後一本了。」
拜倫讀後,當即氣昏過去。一個客人剛巧在他讀後進來,看到他頹喪的樣子,問他是不是剛剛進行了一場決鬥。
當晚,拜倫一連喝了三瓶紅葡萄酒,想把積在心頭的火壓下去。怎樣才能回答這卑鄙的挑釁呢?他的第一個念頭,是想寫一篇回敬他的敵人的措辭尖銳的諷刺詩,以解心頭之恨。可後來轉念一想,覺得還是應對這種攻擊置之不理,再下決心去寫一本真正優美的詩集,因為這才是最厲害的抗爭!
7、不受別人的影響,尋找適合自己的路
如果你能確定自己是正確的,就要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不要猶豫不決,也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約翰·萊特福特不僅是個博士,而且還當過英國劍橋大學的副校長。在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這部名著前夕,他鄭重地指出:「天與地,在公元前4000年10月23日上午9點誕生。」狄奧尼西斯·拉多納博士生於1793年,曾任倫敦大學天文學教授。他的高見是:「在鐵軌上高速旅行根本不可能,乘客將不能呼吸,甚至將窒息而死。」1786年,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初演,落幕後,拿波裡國王費迪南德四世坦率地發表了感想:「莫扎特,你這個作品太吵了,音符用得太多了。」
國王不懂音樂,我們可以不必苛責,但是美國波士頓的音樂評論家菲力普·海爾也於1873年表示:「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樂要是不設法刪減,早晚會被淘汰。」樂評家也不懂音樂,但是音樂家自己就懂音樂嗎?柴可夫斯基1886年10月9日在他的日記裡說:「我演奏了勃拉姆斯的作品,這傢伙毫無天分,眼看這樣平凡的自大狂被人尊為天才,真教我忍無可忍。」有趣的是,樂評家亞歷山大·魯布早在1881年就已事先替勃拉姆斯報了仇,他在雜誌上撰文表示:「柴可夫斯基一定和貝多芬一樣聾了,他運氣真好,可以不必聽自己的作品。」1962年,還未成名的披頭士合唱團向英國威克唱片公司毛遂自薦,但是被拒絕了,公司負責人的看法是:「我不喜歡這群人的音樂,吉他合奏已經太落伍了。」
你聽說過艾倫斯特·馬哈嗎?他曾任維也納大學物理學教授,生於1838年,卒於1916年。他說:「我不承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正如我不承認原子的存在。」愛因斯坦對以上批評並不在意,因為早在他十歲在慕尼黑念小學的時候,任課老師就對他說:「你以後不會有出息。」
嚴格來說,遭人反對、小看不是壞事,這可以提醒我們不斷進步,可是,人身攻擊就令人難以忍受了。法國小說家莫泊桑曾被人批評為:「這個作家的愚蠢在他眼睛裡表露無遺。那雙眼珠,有一半陷入上眼皮,如在看天,又像狗在小便。他注視你時,你會覺得為了那愚蠢與無知打他一百記耳光仍然吃虧。」
就算西方文學的大宗師莎士比亞,也有陰溝裡翻船的時候。以日記文學聞名的法國作家雷納爾,1896年在日記中說:「第一,我未必瞭解莎士比亞;第二,我未必喜歡莎士比亞;第三,莎士比亞總是令我厭煩。」1906年,他又在日記中說:「只有討厭完美的老人,才會喜歡莎士比亞。」
這位雷納爾先生愛說俏皮話,1906年他在日記中說:「你問我對尼采有何看法?我認為他的名字裡贅字太多。」連名字都有毛病,文章如何自不待言。英國作家王爾德,也以似通不通的修辭技巧為把柄批評蕭伯納說:「他沒有敵人,但是他的朋友都深深地恨他。」思想家盧梭54歲那年,即1766年,被人諷刺為:「盧稜有一點像哲學家,正如猴子有點像人類。」
這些被批評、譏諷的人士和他們的作品後來都被證明是多麼的偉大。如果他們當時被批評和嘲笑所打倒,那麼這個世界的損失將是無比慘重的。他們沒有這樣做,因為他們堅信自己、堅信自己的成就,並且勇往直前地做下去了。
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遭受到被迫退學的命運。
發表《進化論》的達爾文當年決定放棄行醫時,遭受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只管打獵、捉狗捉耗子的。」另外,達爾文在自傳上透露:「小時候,所有的老師和長輩都認為我資質平庸,我與聰明是沾不上邊的。」
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技術並不高明,他寧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的改善,他的老師說他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
《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老師認為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
歌劇演員卡羅素美妙的歌聲享譽全球,但當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當工程師,而他的老師則說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羅丹的父親曾感歎自己有個白癡兒子。在眾人眼中:他曾是個前途無「亮」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3次還考不進去。他的張帆曾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戴維·克羅克特有一句很簡單的座右銘:「確定你是對的,然後勇往直前。」每一個人,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英雄人物,都有遭人批評的時刻。事實上,越成功的人受到的批評就越多。只有那些什麼都不做的人,才能免遭別人的批評。真正的勇氣就是秉持自己的信念,不管別人怎麼說。
每個人生而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長處,因此每個人應在年輕時,設法找到自己的優點,並且把它充分地發揮出來。猶太法典說:「如果你不做自己,那麼要叫誰來做你呢?」我們不可能成為別人,因為我們早已經是自己了。我們更不可能成為別人的複製品,跟所複製的對象一樣好。因為別人正是在發揮他自己的優點,才能夠有那樣的成績,而我們怎麼會剛好也具備了像他一樣的優點呢?正如魚無法模仿鳥去學飛一樣,魚只能利用自己的長處,往游泳方面去發揮。
如果強迫自己去做那些不適合自己的、模仿別人的事情,就無法從內心深處投入足夠的興趣和激情,在這樣的狀態下,就算盡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也往往會事與願違,同時還會讓別人覺得自己缺乏誠意。
想取得成功,就要「做最好的自己」。換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充實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終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做一個快樂的、永遠追逐興趣並能發掘出自身潛能的人。
深入思考下去就不難發現,財富、名利等外在指標往往是社會整體意識強加給個人的鏡子、標尺和參照物。大多數追求外在名利的人其實都是在竭盡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忽視了自己的特點、潛能和興趣,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著「東施效顰」的鬧劇。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人迫於家長或社會的壓力,將考試成績、財富、名利當做自己終生奮鬥的方向,那麼,他所從事的多半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他把這件事做好並因此而獲得成績、財富、名利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相反,那些追逐自己的興趣、愛好,善於發現並發掘自身潛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財富和名利的眷顧,因為他們所從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所以他們更加有動力、有激情將事情做到完美的狀態——即便他們不能從這件事中獲取財富和名利,也會得到終身的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