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包拯的身世,歷史演義裡面常常戲說其從小無父無母,是嫂子含辛茹苦將其撫養成人的。而真實的情況是:包拯有兩個哥哥,但都年幼夭折了,因此,他是沒有嫂子的;而且他的父親包令儀和母親張氏都活了很大歲數,直到包拯29歲中進士,老兩口還都硬朗著呢。
包拯是位大器晚成的官員,直到30歲才開始做官。在前十幾年的時間裡,包拯一直擔任地方官,歷任建昌、天長縣令、端州知州;到他44歲時才奉詔回朝,在御史中丞王拱辰的舉薦下,擔任了監察御史一職。
「新官上任三把火」。在擔任監察御史期間,包拯幹了件頗有影響的大事,就是偵破了平民冷清冒充皇子的重大案件。
宋仁宗後宮裡妃嬪如雲,除了妃嬪外,他還臨幸宮女無數。據說他每臨幸一位宮女,就賜予其一個龍鳳刺繡抱肚作為憑證。而大臣們認為他這樣做會縱慾過度,會勞神傷體,幾次建議他將眾多宮女遣放民間。於是,在大臣的建議下,宋仁宗便遣放了很多宮女回歸民間。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首都開封城裡有個叫冷清的年輕人,自稱皇子。很快街談巷議,風言風語傳遍全城。當時開封府的知事錢明逸下令將冷清抓來,但搞不清冷清到底是不是皇子,因此只好上奏宋仁宗。
宋仁宗自己也搞不清究竟是否和冷清的母親發生過關係。如果冷清是自己的孩子,倒也是一件幸事,如果不是,事情也就嚴重多了。此時,他也沒了主意。錢明逸沒有辦法去查清楚,尤其是吃不準宋仁宗的態度。好在冷清被關押幾天後,就顯露出精神不太正常的樣子,講話顛三倒四,行為怪異。於是錢明逸判處此案為「瘋人無狀」,擾亂視聽,將冷清發配到汝州編管。
到此,事情還沒有結束。開封府的推官韓繹越級上奏朝廷,認為錢明逸處置方法不當,容易誤導民眾。在輿論的壓力下,宋仁宗將案件交付朝議。最後,重任落在了包拯和趙概兩人身上。包拯親自審訊冷清,並且廣泛開展調查,終於搞清了事實。其母王氏確實是宮裡放出去的宮女,也確實被宋仁宗賜予過龍鳳抱肚。不過王氏嫁人後生過一個女兒,之後才生了冷清,因此完全可以排除冷清與皇室有任何血緣關係。
查明真相後,包拯請求宋仁宗立即將冷清斬首示眾。宋仁宗猶豫不決,在包拯的強烈要求下,宋仁宗終於批准對這個政治詐騙犯執行死刑。
其後幾年,包拯又任過河北都轉運使、瀛洲、廬州、池州、知州等重要職務。嘉祐元年(1056年),包拯被提拔為江寧知府。四個月後,又調任開封府尹。
電視劇《包青天》代表了大部分的歷史演義和民間傳說,正如這部電視劇的歌詞所說,「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豪傑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但史實卻是與此相左的。
包拯在開封只干了15個月,沒有判過非常精彩的案件,而且其身邊也從沒有王朝和馬漢、張龍和趙虎這樣的人物;相反,上任之初,不少人還處處找他的麻煩。《卻掃編》就有這樣的記載:包拯剛上任,府衙的府吏們想給這個新上任的官員點教訓,於是他們抱著一大沓新舊相雜的文書向包拯「匯報」。包拯心裡明白,命人把府門關上,聽他們挨個兒神侃,憑著他的為官經驗,找這些馬仔的破綻一點也不難。一天下來,被他「峻責」了幾十個猾吏,剩下的全都老實了,此後府裡的辦事效率成倍提高,「吏莫敢弄以事」。
在開封府的這一年多時間裡,包拯將主要精力花在了整肅吏治和打擊豪強上了。《宋史·包拯傳》說其「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最難受的是那些平日橫行霸道的宗室、外戚、達官顯貴及其子弟。此後他又當過三司使,64歲時,因突發心腦血管病,死在樞密副使任上。
在短短的三十多年為官經歷中,包拯深受平民百姓的愛戴,其美名影響千世,總結出來,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敢於諫言,敢拿皇帝身邊的人開刀。
據《宋史·包拯傳》記載,包拯為人「性峭直」、「務敦厚」,「與人不苟合,不偽辭色悅人」。這種秉性就決定了包拯敢於直諫,甚至不屑冒犯皇帝。當時賣官之風盛行,且很多奸吏積極在皇宮裡尋找靠山,比如有了后妃這層關係,奸吏們可以加官晉爵,犯了罪也可以得到赦免。身為諫台的包拯,對這種內外勾結、貽誤朝政的不法行為深惡痛絕。他多次上奏仁宗,在奏折中直指這一流弊「妨公害政,無甚於此」,明確要求皇帝「降旨止絕」。
和歷史上許多皇帝一樣,宋仁宗也常常會按照「枕邊風」的風向來決定人事任免。他在眾多的妃子中最寵愛張貴妃,於是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一路飆升,擔任過幾次地方大員,很快升任為相當於財政部長的「三司使」,同時還兼了幾個有俸祿的官銜,在北宋的外戚任命史上創下了絕無僅有的記錄。事實上,此人既無德又無才,卻僅憑裙帶關係身居要職。他擔任主管財稅的官員後,百姓負擔的苛捐雜稅日漸沉重,但國庫反而虧空。
包拯聞之,立即上書彈劾:「三司使是國家財政要職,而張堯佐系平庸之輩,實難勝此重任。更何況他是以外戚受寵而躋身顯位,這樣會在朝廷埋下外戚篡權的禍根。」宋仁宗自知理虧,於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表面上罷免了張的三司使之職,但又在當天改授他為宣徽南院史、淮康節度使、景靈宮牧、郡牧制置使四職。張堯佐身兼四職,位高權更大,朝臣自然更加不滿,於是包拯再次面諫仁宗,但仁宗再也不肯讓步。忿激之下,包拯竟越階趨前,怒責皇帝此舉是「失道敗德」,因為詞烈語激,連唾沫星子都濺到仁宗的臉上。
這場彈劾成了一場持久戰,張堯佐的官職也隨「戰事」而沉浮不定,直到張堯佐生病去世才告終。而包拯在這次「彈劾戰爭」中的表現更引起了宋仁宗的注意。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包拯三彈張堯佐」。鐵面無私的「包黑子」作為正義的代表,其「舉劾不避乎權勢,犯顏不畏乎逆鱗」的大無畏精神,由此可見一斑。而且包拯的執法如山,還充分體現在一追到底、除惡務盡上,很有點「追窮寇」的風采。
第二,能夠體察民情,為民申冤。
包拯之所以被稱為「包青天」是因為其一生中很長時間都在擔任掌有實際辦案權的要員。在為官過程中為百姓審清很多冤案,討回很多公道。在其擔任開封府府尹的過程中,由於開封府是當時京師所在地,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眾多,而且這些人依靠宋仁宗這個後台,更是無法無天。包拯走馬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改革不合理的訴訟程序。原來百姓申訴,須把狀紙先遞交給門牌司,有人就從中勒索錢財,營私舞弊。包拯上任後取消了這一程序,衙門大開,使百姓能直接向他遞交狀紙辨明曲直。這樣,有理無錢的黎民百姓就能申冤雪恨了。
包拯不苟言笑,執法嚴明,心中始終裝著老百姓。當時,流經開封的惠民河暴漲,洪水淹沒了大批民房。包拯親自前往災區視察,他發現民房被淹主要是因為許多達官貴人在河邊建有私家花園,樓台、亭閣、水榭觸目皆是,導致河道變窄,水流不暢,最後氾濫成災。於是包拯命人強行將這些私家花園拆除,而且把這些人的名單一一上報朝廷,追究其罪或撤銷其官職。
第三,為官清廉,兩袖清風。
包拯為官30多年,官位級別下至知縣,上至副宰相。但包拯嚴於律己,清廉正直,十分注意砥礪名節。《孝肅遺事》中說道:端州盛產用頗有盛名的端溪石精研而成的硯台。在宋代,端硯更加名貴,已成為朝廷貢品。歷任知州都要在完成貢品定額外再強令硯工生產出比定額多數十倍的端硯,或貪污勒索,中飽私囊;或用以贈送朝中權貴,博取仕進。包拯擔任端州知州時,鐵面無私,沒有貪污一塊端硯,深受百姓愛戴。包公離任後,當地硯工精製一方好硯要贈送給他,被他婉言謝絕。包拯知端州一年之久,本人又酷愛書法,至歲滿離任時卻「不持一硯歸」。
包拯一生反腐倡廉,對貪污可謂深惡痛絕。他曾給仁宗上過一道《乞不用贓吏》的奏疏。他在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史書就記載,包拯到了晚年,「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
包拯晚年又得一子,名包綬。包拯病危時,考慮到自己為官一生清白,對後代要有個交代,就給家人留下遺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包拯還再三要求後人將這條遺訓刻在石上,豎砌在堂屋東壁,「以昭後世」。後來,他的兒子包綬雖官至潭州通判,系正六品,但在任上因病去世時,竟「身無餘錢」,清貧廉潔一如其父。
從包拯的經歷來看,人想做一個清官,並不像做科學家那樣需要有天賦。但古往今來,相比於多如牛毛的貪官,清官還真是少得可憐。如此看來,在功名利祿面前,想做個清官還是很需要毅力的。
中國歷史上唯一修成金婚的皇后
古代最危險的職業是什麼?有人認為最危險的莫過於當士兵或當將軍,「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發生戰事時,士兵和將軍們的頭都是架在刀刃上的;也有人認為,最危險的莫過於做土匪了,打家劫舍,隨時都可能喪命。其實,嚴格地說,做皇后這個職業是最危險的——身為國母,她侍奉的不是別人,而是君臨天下、金口玉言的皇帝。等級森嚴的政治制度賦予皇帝太多的特權,他可以隨時隨地砍別人的頭,也可以讓嚴酷的刑罰制度額外開恩。在古代,男人娶個三妻四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更何況皇帝是一國之君,擁有後宮佳麗無數。而皇帝的喜怒哀樂,也就直接決定著他身邊每一個人的命運。所以,對於皇后來說,她們的職業可謂如履薄冰。
歷史上,康熙皇帝的在位時間最長,但他的四個皇后都很「短命」,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孝誠仁皇后相對最長,有8年8個月。而孝恭仁皇后、孝昭仁皇后都只當了半年,最不幸的孝懿仁皇后,只當了十幾個小時而已。
孝誠仁皇后是康熙帝的第一個皇后,她與康熙帝的婚姻純屬政治婚姻。因為康熙剛即位的時候,鰲拜專權,他的祖母為了抑制鰲拜,為康熙帝挑選了首輔索尼的孫女為皇后。幸運的是,兩個人結婚以後感情很好。不過,孝誠仁皇后在生第二個皇子時,難產而死,死的時候才22歲。
做個很形象的比喻,如果說皇帝的職業是終身制(事實上歷代皇帝多是如此),那皇后就是聘用制的。所以,她們的壓力可想而知,面對好色的皇帝,她們不僅要和天下所有的女人競爭,還要時刻應付著反覆無常的丈夫。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而她們只能逆來順受,任人擺佈。歷史上當然也有皇后將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的,慈禧就是個例子,但這種情況太少見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無數有名和無名的皇后,但像慈禧這樣的女人有幾個呢?
因此,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長時間在位的皇帝很多,但穩固地坐在皇后位置上的女人卻寥寥無幾。不過,也有特殊的例子,這個女人不僅穩固地抓住了皇帝的心,還和皇帝一起度過了50多年,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他們浪漫地度過了金婚。這個皇后,就是宋高宗趙構的皇后吳氏。
吳氏出生於1114年,名叫芍芬,她是宋高宗趙構的第二位皇后。吳氏和趙構的姻緣充滿了離奇的色彩。按常理說,他們一個南一個北,本是八竿子也打不著的關係,但是金兵的入侵和北宋王朝的滅亡,卻成全了吳氏和趙構的美好姻緣。
1126年,當宋金聯軍剛剛滅掉遼國,野心勃勃的金王朝就迫不及待地發動了對其昔日盟友北宋的進攻,兵鋒直指北宋都城開封。此時,趙構還是個親王,是當朝皇帝宋欽宗的弟弟。
金兵入侵之後,趙構奉命到金國求和。當時,趙構已經娶了邢秉懿做老婆了,同時還娶了兩個妾。在趙構出使金國的時候,吳氏僅僅12歲。
接受命令以後,趙構便準備出使金國。而金國早有亡宋的野心,趙構出使金國,注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當時,趙構只有19歲,沒有發現金國的真正野心,執意要去。有個叫宗澤的下屬對趙構說:「金朝要你去議和,這是騙人的把戲,他們早就有亡我的野心了,現在大軍壓境,求和根本沒用,你這不是自投羅網嗎?」
在宗澤的勸說下,趙構動搖了原來的念頭——金國的野心人人皆知,我去了還有活路嗎?只會成為他們要挾宋朝的工具。因此,趙構半路上停了下來,沒有去金國,也沒有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