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錄清楚表明,宋太祖雖然沒有將繼承人公開表明,但是他對弟弟趙光義的重用和兩位皇子的非核心化使得趙光義在權力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我們暫且不管「金匱之盟」的真偽,如果宋太祖的確有心傳位於皇子德昭或德芳,那麼他為什麼又讓皇弟趙光義大權在握,從而讓其對自己的兒子構成極大的威脅呢?
有人解釋說,宋太祖覺得自己身強力壯,還沒有將繼承人問題提上議事日程,他還沒有刻意地栽培某個人選。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古代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0歲左右,男子超過35歲即可自稱「老夫」。宋太祖已經近50歲的高齡了,應該考慮自己的接班人問題了。更何況歷朝歷代的皇帝一登基就冊立太子的先例多的是,趙匡胤不能不有所準備。
那麼,筆者的解釋就是:趙匡胤的確是有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的念頭的。
二燭影斧聲,千古之謎
讓事情複雜化的是,976年,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死去,趙光義以非正常的方式登上了皇帝寶座,這就使得原本就充滿疑惑,並帶有攻擊性的猜測和評論愈演愈烈。
宋太祖的死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正史中沒有趙匡胤患病的記載,他的死因成了歷史上的一宗懸案。《宋史·太祖本紀》的記載極為簡單,開寶九年冬,「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宋史·太宗本紀》的記載也同樣只有一句話:「開寶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趙匡胤是怎麼死的?趙光義是如何登基的?這些關鍵內容都沒有交代清楚,實在令人費解。
這就為野史提供了想像的空間。關於這次權力交接的最詳細和最權威的記載是《宋史紀事本末》中的內容: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召晉王光義,屬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而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遽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翻譯過來就是:10月19日夜裡,開封城大雪飛揚。趙匡胤派人召晉王趙光義入宮。趙光義入宮後,宋太祖屏退左右,與弟弟酌酒對飲,托付自己的身後事。宮女和宦官們都被趕得遠遠的,不知道兄弟兩人在談些什麼,只看到房間裡燭影搖晃,趙光義多次離席,像是在躲避什麼。又看到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大聲對趙光義喊:「好為之,好為之」。不久,趙匡胤就死了。宋皇后看到晉王趙光義在宮中,非常吃驚,對小叔子說:「現在我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給你了。」書中用的是「官家」二字,官家一般是政府和皇帝的代稱。這個稱謂出自皇后的口中,象徵著宋皇后當時就以皇帝之禮對待趙光義了。趙光義則對嫂子說:「我們共保富貴,嫂子不要害怕。」
後人用一個成語來概括當夜的情景:燭影斧聲。
《湘山野錄》的記載與上面的故事大致相同。書中說:
召開封府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食訖,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數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寄無所聞,太祖已崩矣。
這第二個故事開頭哥哥召弟弟稟退左右對飲的情節都是相同的。宮女和宦官們遠遠地看到,燭影中的趙光義似乎在躲避什麼。兩人吃完飯後,已經是三更天了。當時宮中的積雪已經有數寸深,趙匡胤拿著柱斧去戳雪,還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當夜,趙光義就留宿在宮中。趙匡胤則回宮休息,鼾聲大作。到五更的時候,伺候的人聽不到聲響了,進去一看,才發現宋太祖趙匡胤已經死去。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十七記載的第三個故事比前兩個故事都要複雜,也更具有可信度。它說皇帝是四更天在萬歲殿死去的,當時宋皇后馬上派王繼恩出宮去召小皇子、貴州防禦使趙德芳進宮。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決策,趙德芳當時既沒有成年,也不是宋皇后的兒子。
王繼恩傾向於趙光義,認為宋太祖平日裡就想傳位於晉王趙光義,因此他出宮不去找趙德芳,而是直接前往開封府見趙光義。
在趙光義門口,王繼恩見到了搶先一步到達的趙光義部下、左押衙程德玄。
王繼恩就問程德玄:「這深更半夜的,你來找晉王幹什麼?」
程德玄回答說:「我住在信陵坊。今天夜裡多次聽到門外有人呼喊:『晉王召見。』我出去一看,卻沒有人。這樣的奇怪情況出現了三次。我怕晉王出了什麼事情,就匆忙趕來了。」
王繼恩覺得這是天意,於是就將宮中皇帝去世,皇后令他召見趙德芳的情況告訴了程德玄。兩人一起叩門入見趙光義,都建議趙光義立即入宮。
趙光義聽到變故也大吃一驚,猶豫不行。他回答說:「我要和家人商量一下。」
誰知他進入房間後長久沒出來。王繼恩在外面高聲催促說:「事情拖延下去,就會被他人得手了。」趙光義這才下定決心入宮奪權。
當時天降大雪,王、程二人就陪著趙光義在雪中步行到宮殿。到達後,王繼恩讓趙光義先在直廬等著:「晉王請在此休息一下,繼恩先入內打探一下情況。」程德玄說:「都到了這一步,我們直接進去,還等待什麼?」三個人這才一起入宮,直到皇帝寢殿。
宋皇后聽說王繼恩回來了,還問他說:「趙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回答說:「晉王到了。」
之後的情節就和前兩個故事一樣了。宋皇后經過短暫的吃驚後,以「官家」稱呼趙光義說:「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趙光義回答說:「共保富貴,無憂也。」
宋代的《燼餘錄》記載了一個八卦故事。它說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乘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之機調戲花蕊夫人,驚醒了趙匡胤,並用玉斧砍他,但力不從心,砍了地。於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趙匡胤,逃回府中。《涑水紀聞》則記述了一個與《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十七記載幾乎相同的故事,王繼恩在這場變故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趙光義是從家裡被接進宮中的,宋皇后被迫承認了既成現實。
在這麼多版本的故事中,不管趙光義是如何奪取帝位的,有一點是所有的故事都認同的。那就是宋太祖趙匡胤是自己死的,不是趙光義殺死的。儘管之後有人懷疑宋太祖可能是被謀殺的,而兇手極可能就是親弟弟趙光義。忙亂的人影,怪異的斧聲,以及太祖含義模糊的「好為之」的高叫聲都令人懷疑。依皇宮的醫療條件,一般的疾病不會使太祖突然喪命,即使是疑難病症,有高明的御醫,靈丹妙藥,太祖也不至於一夜赴黃泉。如果太祖已病入膏肓,就該臥榻靜靜休養,侍從悉心照料,為什麼還能夜宣趙光義?因此就有後人懷疑,那天深夜發生了一場早有預謀的宮廷政變。
近年有些中外史學研究者提出,認為宋太祖是病死的,主要是根據宋史中太祖、太宗兩紀的有關字句,還有《續湘山野錄》裡太祖病重的記載。日本學者荒木敏一在《宋太祖酒癖考》一文中認為,趙匡胤素嗜酒,可能是得了高血壓、腦溢血之類的急病搶救不及,才一命嗚呼的。劉洪濤先生對此也持相應觀點,他認為,「既然宴會在宮內,太宗是倉促應召,宴席左右不曾離人,太祖入睡時無異狀,又有侍寢守護,說是受了太宗謀害,就不可思議了。趙匡胤的死因是遺傳性家族病,即是由於躁狂憂鬱病癒後,又患了腦動脈破裂(腦溢血)症」。所以他的死亡「實是病死,不足為怪。所謂『燭謎』的玄虛只是那些性耽疑古的歷史學家的猜測而已」。
在其中幾個故事版本中,王繼恩和程德玄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他們幫助似乎準備不足的趙光義奪取了帝位。後人懷疑趙光義即位合法性的第二個疑點就是王、程兩個人與趙光義的關係。王繼恩極可能是趙光義平時籠絡並安插在宮中的親信,而程德玄極可能是事先得到消息匆忙趕到晉王府謀劃奪位的親信。他們兩個人在那個關鍵的夜晚,都事先做好了準備。針對這樣的質疑,我們退一步來考慮。即使王、程兩個人是趙光義的親信,這也沒有什麼可以疑惑的。古代的重臣和皇族,誰身邊沒有幾個親信?京師中各個重要人物的親信相互交織,上下活動,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它是政治鬥爭的需要,是個人自保和發展的需要,早已經是朝廷中見怪不怪的事情了。第二,王、程二人在關鍵時刻為趙光義出謀劃策無可厚非,這也是真實的政治鬥爭。他們事先知曉情況,事情發生時鼎力相助,這都不能用來批評趙光義在耍陰謀。
也就是說,在976年那個大雪紛飛的夜晚,是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趙光義是奪位的。
三至親之死和趙光義的責任
對趙光義即位之謎最強有力的批評證據產生於趙光義即位之後。趙光義在即位之後對弟弟和侄子們的處理,給人以巨大的疑惑,從而也影響了自己的權力正當性。
趙光義即位後,弟弟趙廷美(趙匡美改名為趙廷美)被任命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為齊王。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被任命為永興軍節度使兼侍中,封為武功郡王;趙德芳被任命為山南西道節度使、興元尹、同平章事。按照兄終弟及的繼承方案和「金匱之盟」的制度設計,趙廷美和趙德昭分別是皇位的第一和第二繼承人。趙光義即位後也曾下詔齊王趙廷美和武功郡王趙德昭朝會的時候排位在宰相之上。但不久,叔侄三個人或罷或流,一一死去,在人們腦海中留下深深的問號。
先說趙德昭。趙德昭在很多演義小說和民間傳說中以「八王爺」,或者「八賢王」的名號出現(也有人認為「八王爺」或者「八賢王」是趙德芳或者趙光義的第八個兒子趙元伊)。據說趙光義即位後,以哥哥趙匡胤一系的子孫為「八王」,享受特權。這些特權包括世襲王位、免死、免君臣之禮、責打皇帝及後宮的過錯等等。在傳說中,前後幾位八王就是依靠這樣的特權在朝野上演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劇目。那麼史實上的趙德昭在叔叔即位後命運如何呢?
趙光義即位的時候趙德昭已近三十歲,被封為武功郡王,依然享受皇子的待遇。趙光義即位的第三年二月,趙德昭娶了太子太傅王溥的女兒,並在當年的冬天加授檢校太尉的官職。
趙光義即位後就征討北漢,進攻幽州的契丹人,顯示出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慾望。但是在即位後的第四年,趙光義征討幽州大敗,幾乎是隻身逃脫。有一段時間裡,大軍和後方與趙光義失去了聯絡,軍隊不知道皇帝在什麼地方,以至於晚上不能安營。這時候有幾個好事的人計劃擁戴趙德昭稱帝,來穩定混亂的局面。計劃還沒開展,趙光義從前線逃回來了,知道這個計劃後,嘴上雖然沒說什麼,但是心裡很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