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奢侈品——從最小的品牌到最知名品牌都已入駐中國,其中大品牌更為常見。國內市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展現出中國經濟的騰飛(現在和未來至少30年)。
沃爾沃(Volvo)、寶馬(BMW)、奧迪(Audi)和其他品牌的車子已經取代了舊的交通工具。交通幹線和城市中最安靜的道路兩旁都是迪奧(Dior)、古馳(Guicci)和各大銀行的商標,取代了舊時的棚子。
不管是在走動著還是停下腳步,保時捷(Porsche)、蘭博基尼(Lamborghini)、阿斯頓·馬丁(AstonMartin)、路易威登(LouisVuitton)、普拉達(Prada)和其國際品牌的櫥窗隨處可見。人們已經對這個富足又現代化的新世界習以為常了。
千禧年之前,中國人更多的是用一種虛榮和功利主義的眼光看待奢侈品。之後,隨著中產階級收入劇增和由此帶來的消費持續快速發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法國精品行業聯合會(ComiteColbert)經研究給中國的奢侈品提出的概念是:價值大,價格高,貴族品牌。
我覺得中國的奢侈品牌反映了新的生活藝術,把創造性、講究、樂趣、教育和歷史都聯繫在一起。奢侈品行業在中國發展得很好。許多著名成衣品牌在中國發展,這裡的奢侈品市場為它們提供了無限的前景。奢侈品建立在社會學差異、地域差異和類別差異的基礎上。
我們注意到中國擁有具有國際標準的教育程度高的有產階級群體。這一群體中高收入的年輕人與上一輩截然不同,他們在18到30歲之間,他們是消費者!這一趨勢不斷發展,奢侈大行其道,成為很多中國人的追求和需求,很多有收入的更年輕的人也在其中,他們喜歡品牌服裝、奢侈首飾等。
21世紀,中國的奢侈品世紀
在中國的奢侈品牌有:
2000年:范思哲(Versace)和江詩丹頓(VacheronConstantin)來到中國;
2001年:蒂芙尼(Tiffany)第一家店開張;
2004年:喬治?阿瑪尼(GlorgioArmani)首次到訪中國;
2004年:卡地亞(Cartier)在上海舉辦展會;
2005年:百達翡麗(PatekPhilippe)和華倫天奴(Valentino)第一家店開張;
2005年:普拉達(Prada)在上海舉辦展會
2006年:勞力士(Rolex)入駐北京
2007年:芬迪(Fendi)在長城舉辦時裝會
2008—2011年:世界所有的知名品牌都已入駐中國
中國所有城市裡的世界奢侈品牌越來越多:阿爾弗雷德登喜路(AlfredDunhill)、古馳(Gucci)、路易威登(LuoisVuitton)、克裡司汀迪奧(ChristianDior)、傑尼亞(Zegna)、愛馬仕(Hermes)等等。中國人在彌補失去的時間。對這個國家來說奢侈品成為了新的愛好。
擁有一輛有型的汽車或漂亮的奢侈品是社會發展的標誌。高級奢侈品牌滲透到各個領域:化妝品、美容護理、時尚首飾、新款iPhone、品牌手錶、酒、魅力汽車。
至於中國人最喜歡的品牌,人們在調查中得到的答案多種多樣,比如:迪奧(Dior)、香奈兒(Chanel)、路易威登(LouisVuitton)、蒂芙尼(Tiffany)、古馳(Gucci)、蘭蔻(Lac?me)、嬌韻詩(Clarins)、雅詩蘭黛(EsteeLquder)、倩碧(Clinique)、奧迪(Audi)、奔馳(Mercedes-Benz)、寶馬(BMW)、賓利(Bentley)、卡迪拉克(Cadillac)、江詩丹頓(VacheronConstantin)、浪琴(Longines)、卡地亞(Cartier)、皮亞傑(Piager)、百達翡麗(PatekPhilippe)、勞力士(Rolex)等等。
考慮到這個國家的財政力量,驚人的經濟騰飛速度和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天聯廣告集團(BBDO)認為,中國將成為奢侈品牌新的樂土。中國大陸會成為頂級奢侈品牌的市場!
47%的中國人認為他們的財政狀況比一年前好,他們懷著前所未有生活激情和對財富的渴望,就像做著美國夢,覺得人人都有機會。另外,調查還顯示,中國前景看好,67%的中國人認為他們的購買力在未來的一年中會更高。
新的社會階層很喜歡買昂貴的奢侈品,他們添置精緻的住房,購買汽車、旅遊,這在以前根本無法實現。
在這些新的消費者中,我們當然應該對百萬富翁加以區分,他們大多在房地產或其他行業中發了財,身家超過十億甚至上百億歐元……
中國強大起來,國強民富,億萬富翁湧現。除了精英階層,富裕階層和中產階級不斷發展壯大,財富日漸增長。中國窮人越來越少了。
外企來到富足的中國,說服中國人投資,跨越國界去消費。最大的行業沙龍、國際賽事和博覽會在紛紛在北京、上海和廣州舉辦。
今天我們在中國能夠買到一切:國際集團的股份、股票、直升機、私人飛機、外國土地、加利福尼亞的別墅、倫敦的住所、城堡、法國葡萄種植園、巴黎特色旅館……
高速的發展短期內不會停滯……2010年,2500萬中國消費者能夠負擔奢侈品消費。除了追求奢侈品、財富、道德、快樂和責任,中國人想要彌補失去的時間!
威登(Vuiton)在中國市場的營業額總營業額的17%。2010年勞斯萊斯鬼怪(Rolls-RoycePhantom)的銷售量增加了60%!專家預計,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四大奢侈品消費市場。這是自然,而且之後中國人一定是世界第一奢侈品消費者。
當然,中國仍然存在很大的收入差距,很多人還在為達到中等生活水平而奮鬥。但越來越多的人購買力越來越高,中國人在逐漸向小康生活邁進。
十一 中國與西方:兩個世界
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本兵法書出自中國軍事家孫子,比我們《戰爭的藝術》早了五個世紀。此後,在亞洲和西方同一主題的著作不斷湧現。據這些作品反映,中國統治者遵循代代相傳的價值觀,依據他們的知識、文化和國家力量來治理國家、指揮攻守。企業、社會集團、家庭、朋友都遵循這些價值觀。有些人受教育、周圍環境或自身經歷影響,有著獨特的準則、態度和行為,他們也同樣遵循這些價值觀。
西方長期以來一直忽略亞洲大陸包括中國,對那裡的風俗習慣知之甚少。因此,在幾千年裡,中國自己的思維方式、觀念和集體主義精神——區別於我們的個人主義精神——不斷得到鞏固。
不同的風俗習慣
想瞭解中國,要先閉上眼睛,忘記自己的價值觀,向中國文化敞開胸襟,以便更好地瞭解它們。對其他與自己國家有著不同思維的民族也是一樣。
當前,經濟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各個國家與地區之間的貿易往來日漸頻繁,新通訊技術迅猛發展。在此影響下,東西方打破了往日的種種隔閡,增進了相互理解。然而,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思想原則和戰略立場一直以來從未統一。這是因為,試圖理解對方並不意味著依附、追隨,或者是採納他們的觀點,而是允許他們有自己的觀點,允許他們的觀點與我們的不同。
中國人不能很好地理解西方人,西方人也無法很好地理解中國人。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存在著差異。儘管當前國際商務貿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雙方在交流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誤會、不理解、認知不足和判斷失誤的現象。
從總體上看,「亞洲-中國」文化和「西方-歐洲」文化就像兩輛在十字路口相遇的車。誰都不想與對方交鋒,卻都對自己的價值觀、信仰、法律和思想堅信不疑。21世紀將因此迎來一個真正的挑戰:相互對立——像過去一樣——或是審視對方,相互交流。
所以,當中國談論「和諧社會」藍圖或其他一些只在他們的語言和價值觀中存在的字眼時,西方人很難相信這些論斷的依據,很難理解他們所謂的目的,於是通常把這些話歸為無聊的閒話或是布道。
同樣,中國人一直以來都先入為主地認為西方世界較為理想化,在此影響下,他們也就難以效仿西方更為直接、更為切實、更為積極的觀念。法國的羅曼蒂克隨即成為了一種被中國人讚賞的魅力。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和中國人都有東西要學。我們要完善對亞洲、對中國的認識,更好的理解他們的價值觀:這不僅僅是欣賞他們的飲食、他們的建築、他們的經濟進步、他們的努力、他們的歷史和文化……
我們需要試著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哲學思想、他們戰略的內在意義、他們的階級觀念、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以及中國的思想、中國形象的文字、中國人的思維、中國複雜的社會、文化和地域。
基本原則
中國思想的基本價值標準主要有:集體主義、自立自強、腳踏實地、務求實效、矢志不渝、堅強勇敢、靈活機動、謙和尊重、與時俱進、與日俱增的自信心,以親友為基礎建立的小圈子、金錢觀、成功觀,以及其他在社會生活中潛在的價值標準。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描述一些更加特別的方面,比如中國「不要丟臉」或者「不要給別人丟臉」這樣的概念。中國還有很多的特別之處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總之,像對待世界其他國家一樣,如果想更好地理解中國、與中國進行貿易活動,我們首先要學會從自己的思維模式中脫離出來,即便僅僅是短暫的獨立,都會有助於我們處理好東西方二元性的問題。
十二 中國也在遷移企業
為了更好更快的發展,中國在近幾十年來調動了全部的資金,並大量運用其豐富廉價的勞動力。國家亟待振興!
西方企業借此機會進入中國,獲得了巨額利潤。但是在遷離本土的同時,他們摧毀了其原本所在的整條產業鏈,並不可避免的給本國帶來了失業。
當然,還不只是這些。在移資建廠的那段時間裡,西方企業本身也承擔著風險,投入了資金。幸運的是,如今發展中國家和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西方國家終於得到了回報。
在這個過程中,國際企業發現,最近幾十年裡,亞洲同其他曾被殖民地化的國家或後殖民主義國家一樣,具有很多優勢:
勞動力豐富,社會法規少,請願活動難以形成,工資水平極低,近乎徹底的靈活性,沒有工作時間上限,可以強迫工人在本國僱員永遠不會接受的艱苦條件下生活……除了有嚴重社會動亂或是再次爆發革命的風險!
工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就這樣一直在國際企業的壓迫下,辛勤工作著,省吃儉用,然後,完全獨立自主地規劃出他們自己的經濟建設藍圖,這才有了今天舉世矚目的長足進步與發展。
然而,在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後,中國並沒有在前進的道路上停滯不前,因為對於一個人口超過十三億的國家來說,其他領域的重大變革也已經或即將到來。如果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那麼在所有領域,中國都將成為世界典範。
中國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結構建設上,同時將收益再次投入到資本中以促進經濟發展。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擺脫恥辱(貧窮、內戰、日本入侵、分裂等等),組織人民,復興國家,確保國家的自主,展示中國的進步以及綜合國力。中國人民取得的成就是顯著的,然而在1970—1990年,利潤再分配卻更偏向於企業所有者而並非人民大眾。
時代正在為中國而改變
隨著改革在全國範圍內的開展,一項新政策開始實施。該政策旨在削減不平等、讓全國人民分享經濟增長的勝利成果:教育,退休,工資,工作時長,休假,社會保障,最低養老保障,等等。中國政府一直表示,現階段,中國處在社會主義的過渡階段。
富裕的省份加入到國家建設之中。一些城市的年經濟增長率甚至超過了20%!在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工資增長了,通貨膨脹也增長了。的確,中國的工資水平並不算高,但是50%、70%,甚至是100%的工資漲幅一點都不罕見。
大量的中國人參加了工作,因而他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得以提高。如果打聽到滿意的旅遊信息,他們可以毫不猶豫拿起背包踏上旅途。他們也能夠接受競爭,不會為頻繁跳槽而感到遲疑。中國的領導幹部和工程師月收入可超過1000歐元,相對於西方或是歐洲的高生活成本,這筆收入在中國非常可觀。在西方,工資正趨於下降,而在亞洲,工資卻正在上升。
此外,中西部農村地區的發展,雖然距離實現目標還相差甚遠,但是進展十分順利。很多尚未致富、有微薄積蓄,或是對自身現狀不滿意的中國人回到了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