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1998年11月,馬化騰和張志東等5人湊齊了50萬元人民幣,註冊了深圳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過了一陣子,幾個人又湊了另外50萬元,把公司的註冊資本補到100萬元,正式開始了他們的創業之路。
騰訊的幾個創始人都曾在深圳電信、網絡界有多年的從業經驗,可以說是深圳第一批從事互聯網工作的人,這無疑在技術和業務層面為公司提供很多幫助。「創業不是說著玩的事,騰訊也並非一帆風順。一開始,我們的服務器都無處托管,創建一家公司可比寫軟件複雜多了。」回顧創業初期的艱苦,馬化騰依舊記憶猶新。
馬化騰對如何將尋呼與網絡聯繫起來發展業務其實早有自己的想法,但當時關於是否上馬ICQ項目,騰訊的股東們的確存在過激烈的爭論。「最後,對網絡技術發展方向的認同感使大家求同存異,我們開始對ICQ技術傾注偏愛。」
ICQ是一種基於internet的即時通信工具,集尋呼、聊天、電子郵件和文件傳輸多種功能於一身。當用戶將ICQ安裝在個人電腦上,它就會嵌入Window系統,成為桌面上的圖標,用戶每次打開計算機,它就是一個固定設備。互聯網用戶可借此知道朋友是否在上網並可進行直接交流。騰訊的創始人們都意識到了用戶對中文環境ICQ服務有極大的需求,於是自主開發了基於internet的網上中文ICQ服務——OICQ,並成為全國在線人數最多的中文ICQ服務商。後來由於OICQ遭到美國在線公司投訴,指責其侵犯了ICQ的知識產權,2000年4月,騰訊公司將原來註冊的「OICQ.com」域名更改為「tencent.com」,並將OICQ通訊軟件改為後來人盡皆知的騰訊QQ。
在新興互聯網市場中淘金,是一項艱苦的工作。QQ的推出並沒有直接為馬化騰帶來經濟效益。當時,這家十幾個人的小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為深圳電信、深圳聯通和一些尋呼台做項目,QQ只是公司的副產品。整個公司經常為了一個項目傾巢而出,還要時刻避免露出馬腳。為了給客戶留下很有實力的印象,那時馬化騰的名片上從來不印「總經理」的字樣,而只帶「工程師」的頭銜——在深圳,像騰訊這樣的公司有上百家,馬化騰當時的期望,只是公司能生存下來。
跟其他剛開始創業的互聯網公司一樣,資金和技術是騰訊最大的問題。「先是缺資金,資金有了軟件又跟不上。」當時馬化騰對QQ的市場潛力沒有足夠的認識,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把它放到互聯網上供用戶免費使用。但連他本人也沒有料到,10個月後,這個不被人看好的QQ竟然發展了上百萬用戶。
隨著註冊人數的瘋長,騰訊不得不拚命擴充服務器,而那時一兩千元的服務器托管費對公司而言都是巨大的負擔,沒有錢買服務器,騰訊不得不用近似卑鄙的手段去偷人家的空間和帶寬。「我們只能到處去蹭人家的服務器用,最開始只是一台普通PC機,放到具有寬帶條件的機房裡面,然後把程序偷偷放到別人的服務器裡面運行。」
在苦苦支撐又難以為繼的局面下,馬化騰動了賣掉QQ的念頭。
「那時候覺得養不起就賣掉吧。」提起當時情形,馬化騰很慶幸地笑了,「但是在賣QQ時我們碰到了麻煩。我跟許多ICP(內容提供商)談,他們都要求獨家買斷。」這讓本想靠QQ軟件多賣幾家公司賺錢的馬化騰非常猶豫。當時騰訊曾與深圳電信數據局談判,對方準備出60萬元,馬化騰堅持要賣100萬元,始終談不攏,只好告吹;後來騰訊的高層又找過中華網、新浪,同樣是100萬的價格,可是,中華、新浪的高管層都拒絕了。
軟件賣不掉,但用戶增長卻很快,運營QQ所需的投入越來越大,馬化騰只好四處去籌錢。找銀行,銀行說沒聽說過憑「註冊用戶數量」可以辦抵押貸款的;與國內投資商談,對方關心的大多是騰訊有多少台電腦和其他固定資產。好在1999年下半年,從美國到中國,互聯網市場的繁榮點燃了投資商的熱情。受昔日老友丁磊海外融資的啟發,馬化騰拿著改了6個版本、20多頁的商業計劃書開始在高交會上碰碰運氣。那時騰訊的估價不過1100萬美元,但即便如此,一些風險投資商依然認為馬化騰提出的融資要求太高,風險太大而不敢投。最後他們終於碰到了IDG和盈科數碼。
「當時我問馬化騰,你的公司憑什麼值這麼多錢?」最早向騰訊投資的IDG合夥人之一林棟樑後來回憶說,「馬化騰就說以色列的ICQ有多少用戶?他們賣了幾千萬美元,我的OICQ有多少用戶?所以我就值這麼多錢。」這種看上去多少有點「蠻不講理」的邏輯最終幫助馬化騰從IDG和高盛手裡拿到了融資。
「他們給了QQ400萬美元,分別占公司20%的股份。QQ發展到1萬用戶時,這筆錢還沒用完。」有了這筆資金,公司買了20萬兆的IBM服務器。「當時放在桌上,心裡別提有多美了。」馬化騰回憶當時情景,依舊喜不自禁。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騰訊迅速地擁有了逼近億級的互聯網註冊用戶量,但馬化騰卻苦於沒有收費的渠道。2000年底中國移動推出「中國科研能力的迅速攀升已經成為了國際新聞的頭版頭條!
用了三十年的時間,中國從19世紀中期跨越到了21世紀。在1900年,中國還沒有現代科技。在當時,全國知道微積分的中國人還不到十個。
在21世紀初,中國已經在高端技術研發領域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技術有60%接近世界水平
例如以下幾項技術:核能、高能物理、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等。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央政府在科技研發方面的撥款在不斷增加。
2003年和2005年的載人航天飛行項目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取得巨大進展。根據中國的探月計劃,預計將在2020年之前取得月球表面樣本。
2005年,中國投入研發的費用占GDP的1.3%,到2020年,預計將增長到2.5%;GDP增長的60%將來自於科技發展。
創新能力、基礎科學的發展以及尖端技術的研發,所有這些都將加固中國的國際地位,並將其推向世界之巔。
如今,中國在許多科技領域已經達到了先進水平。某些領域甚至已經接近或者達到世界水平。根據國家事務委員會2006年2月9日發佈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計劃」(2006—2020),在未來15年裡要著重發展16個關鍵項目。
這些標桿項目覆蓋多個戰略領域,如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還包括能源、自然資源、環境和人類健康、噴氣式客機、載人航天、探月等需要迫切行動的領域,同樣還有諸如抗蟲棉、矮稈小麥、超級水稻等農業科研項目。
就長期而言,2006—2020年的計劃旨在提高創新能力,以促進科技應用、加強國家安全以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中國政府將加強基礎研究,以更好地與世界研究水平接軌。
中國的目標是,通過科技進步貢獻GDP增長中的60%,同時將依賴國外技術所貢獻的GDP增長控制在30%以內。
在上海有超過1000個研發中心。近67萬人在這裡從事科技工作。
其研究成果進展迅速,有許多科技成果在這裡誕生。這裡的學術交流也非常活躍。
2006年,上海研發基金達到30億歐元,佔上海GDP的2.5%。這些研究收穫了1953項成果。上海有60所高等院校,共計50萬名學生在校。
目前,中國有3500萬名科研技術人員,數量居世界第一。
在這些科研技術人員中,有80%的研究員年齡在45歲以下。他們是中國科技發展的中堅力量。
二十二 空間探索的星光大道
到2020年,中國將推出自己的載人空間站。從1993年起,美國、歐盟成員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和巴西已經建立國際空間站,步入到探索外太空的行列中來。
我將向你展示一條「星光大道」……今後的20年裡,中國將繼續堅信一條屢試不爽的真理:萬事靠自己!
地球上的人類越來越依賴空間、衛星、通訊、遠距離探測、軍事等等。沒有這些尖端技術,就不會有衛星導航,不會有天氣預報,不會有全球定位系統,不會有衛星電視,也不會有對我們的星球更深入細緻的研究。
如今,如果沒有衛星,在生態、農業、科學、戰略、軍事等領域的諸多計劃和項目將被淘汰或遭受質疑,因此,它們對許多國家而言非常重要。
事實上,衛星的軍事和商業用途非常廣泛:衛星拍照、雷達和光學觀測地球、收聽和錄製廣播通訊數據等。衛星數目是如此眾多,以至於我們已經開始談論太空污染問題了。
2007年,歐盟官員正在實施伽利略計劃,目的是擺脫對美國GPS軍事系統的依賴。該系統可供平民免費使用,但功能受到限制,不能提供軍事情報,而且不夠精確。
就其本身而言,中國正繼續其遠程導航試驗計劃,推出了Compass/Beidou-2版本,並且在2010—2012年間,預計要發射35顆衛星。
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早已認識到導彈和太空行動的戰略意義。然而卻是由蘇聯和美國在1957年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當時,中國接受了蘇聯的援助,但自此以後,中國成功開發出了自己的技術。
1970年,中國的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號」發射成功。在航空航天領域,昨日的領導者(蘇聯和美國)或者如今的新秀(中國)都面臨著其他國家的競爭。
加入到這場空間爭奪戰之中的國家包括:法國、日本、印度、加拿大、韓國、朝鮮等等,還沒有算上數目眾多的合作計劃。中國僅僅花了幾年的時間就躋身航天大國之列!在成功實現載人航天飛行計劃之後,中國無疑已成為「空間戰」舞台上的重要角色。2005年10月12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神舟六號」宇宙飛船,上載兩名宇航員:費俊龍和聶海勝。
從地球到月球,再到火星
中國預計要在2020年實施登月計劃,作為其進軍火星的第一步。
現在,中國是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的第三個獨立完成載人航天飛行、掌握了人造衛星發射技術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五個有能力自主完成設計、製造和發射衛星的國家。
中國在2007年10月23日成功發射了第一個探月衛星,命名為嫦娥,發射地點在四川省西昌發射基地。這一持續一年的探月計劃已花費了1.29億歐元。其他一些亞洲國家,如日本和印度等國也在從事征服月球的計劃。
這一切僅僅是中國月球勘探計劃的第一階段。第二個計劃是要在月球表面實現「月球勘探車」的軟著陸。
第三階段應該是發送和回收第二輛載有月球土壤和岩石的勘探車,以就這些珍貴的樣本進行科學研究。探月衛星將拍攝月球的三維圖像,以備在月球表面安設科學基礎設施。月球探測是中國在太空旅行的第一步。
除了探索火星的計劃以外,中國對周邊的小行星以及星際空間也很感興趣。
中國希望加入參與建設國際空間站的另外16個國家的行列。但是,中國並不一定想要與其他國家進行征服月球的比賽,儘管中國表示它希望與世界各國分享其實驗結果。
如果計劃成功,不但可以樹立中國人的良好聲譽,還可以鞏固中國的國際地位,同時也能提高人們對宇宙的認識。然而,對於其他更雄心勃勃的項目而言,中國並不排斥國際合作,特別是與俄羅斯聯邦和其他新興的航天大國的合作。
儘管預算比美國人低,然而結果似乎有力地證明了中國的實力——無論是在民用方面還是軍事方面,中國已經擁有了導航衛星、氣象衛星、遠程通信衛星和地球觀測衛星等。
有威懾力的高端技術
如今,中國發射的運載火箭能夠摧毀任何一種衛星。
中國還要通過摧毀衛星來展示其實力。於是,在2007年1月,中國發射了一顆彈道導彈,摧毀了一顆已報廢的氣象衛星。
即使未來不會發生星球大戰,這一戰略舉措也使中國有機會來測試其反衛星武器,這令美國很擔憂。在太空武器競爭中,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這次探險中,中國有許多長期的挑戰:建立空間站、送中國的宇航員進入太空、在短短幾年內帶回月球樣品、執行首次火星載人航天任務等。
成功完成一項太空計劃,是在向世界展現其「具有高附加價值」的技術,同時也給本國的大學和科研水平加分,告訴世界這裡有偉大的計劃和訓練有素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