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氣候可能只是全球氣候變冷趨勢的開端而已。未來可能持續20至30年之久,全球將經歷一個寒冷的冰河世紀。
當人類正不斷往大氣中注入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時,地球這個行星本身可能正進入一次劇烈無比的冰川期中。溫室效應將與地球冰川期激烈碰撞。
1.100年後,出門靠「走」,治安靠「狗」的陰影?
「好好享受你的生活吧,如果你夠幸運的話,這種生活還能持續20年,2038年之後,一切就不堪設想了。」2008年4月,英國著名的環境學家,被譽為世界環境科學宗師的詹姆斯·洛夫洛克教授在英國《衛報》中做出這樣的預測。這位氣候科學家堅信地球的大災難必將出現,他認為《京都議定書》是個碳減排的笑話。洛夫洛克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了轟動科學界的「蓋婭學說」,認為地球擁有一個全球規模的自我調節系統,可以使環境適應生命的生存,成為繼達爾文之後首位對地球生態提出全新觀點的科學家。
隨著時間的推進,以及氣候變化成為全球最熱的話題,科學家們也越來越發現全球各個圈層的複雜性和互相作用,詹姆斯·洛夫洛克所提出的「蓋亞假說」正在逐步地被接受。他認為災難在某天會突然降臨,導致地球大部分人口的死亡。他堅信,蓋亞和人類社會都會面臨崩潰。洛夫洛克認為,氣候會進入一個全新的被破壞的熱系統中,一旦那天到來,任何行為都是為時已晚。面對正在發生的情況,人類的反應很遲鈍。
2010年,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發佈的第四份全球氣候評估報告,在北極,因為冰層與冰層之間距離變得太長,北極熊已經沒有體力游得那麼遠,於是它們開始被淹死在海中。研究人員已經觀測到,格陵蘭島冰蓋的融化速度已經明顯上升,其流失的水量相當於美國科羅拉多河流量的6倍。
洪災的增加並不意味水資源的充裕,相反,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緊缺的狀況。科學家指出,強降雨天氣的增加並不意味著更多的淡水資源,隨著全球變暖加劇,在極端風暴天氣的間歇,會出現更長時間的乾旱。報告也就此指出,到本世紀末,遭遇乾旱氣候的地區將比現在增加30%。
在21世紀內,全球海水將繼續酸化,其pH值可能降低0.14到0.35個單位。除了改變氣球氣候,溫室氣體排放同樣對海洋環境帶來了巨大影響——海洋酸化。科學家發現,自1750年工業革命時期開始,海洋已經吸收了大約一半人類活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約5萬億噸。這暫時幫助減緩了全球變暖,否則如果這些二氧化碳均保留在大氣之中的話,氣候變暖將會比現在快得多。但是也讓海洋付出沉重的代價。
詹姆斯·洛夫洛克在《蓋婭的復仇》一書中曾預測了地球100後的場景:人類各種活動和化石燃料燃燒已經釋放了5000億噸的含碳氣體,這已經接近了「古新世—始新世熱極限事件」發生的條件。人類將再也無法像100年前一樣享有一個鬱鬱蔥蔥的世界。最危險的就是人類的文明,人們今天仍然在視而不見地「加熱」地球……如果情況持續下去,地球將失去數以億計的生命。
在洛夫洛克100年後的預測場景中,地球被視為一個「超級有機體」,不論二氧化碳濃度對全球氣溫的升高發揮多大影響——地球陸地表面都將會變成沙漠或灌木叢生的地帶,或許只有北極圈和格陵蘭島才能成為「幾近消失文明的未來中心」。
如果幸運的話,一個幾億人的文明有可能在這一地區存活下來,因為「西伯利亞的苔原地帶和加拿大北部還處於海平面之上,這個地區的植被也將非常茂盛,而面積增大的北冰洋將會有大量的水藻繁殖,各種魚類也將把這裡當作繁殖的樂園。
全球最後一次「熱浪」發生在大約55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也稱「古新世-始新世熱極限事件」。那時,世界氣溫過高已經持續數百萬年,到達了一個臨界點。
「古新世-始新世熱極限事件」是由突然釋放出來的3000億至3萬億噸的化石碳氣體引發的,最終的結果是始新世早期的氣溫要高於我們今天的氣溫,當時兩極地區沒有冰層覆蓋,氣溫比正常情況升高了6℃,而且這段時期足足持續了2000年。
在這2000年裡,地球低緯度和中緯度地區很多地方一片荒蕪:在陸地上,到處都是沙漠;在海洋中,臨近海平面的海水上層也很少有海洋生物活動,因為一旦海平面的溫度超過20℃,海洋生物就會大大減少。只有在接近兩極地區的高緯度地帶氣溫適宜的地方才有陸地生物和海洋生物的繁衍。
2010年6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微生物學著名教授弗蘭克·芬納在接受澳大利亞《先驅太陽報》和《澳大利亞人》採訪預言:「聽起來可能有點不可思議,但人類可能在100年內滅絕,不僅我們的子孫,包括其他動物也會滅絕。」他補充道,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情況,這是人口大爆炸、無節制的浪費和全球變暖惹的禍。
弗蘭克教授在全世界消滅天花病毒的戰役中起過主導作用,1980年他在世界衛生大會上宣佈成功撲滅天花,這至今仍是世界衛生組織最大成就之一。他說,人類目前已經進入工業化革命後的「人類世」,「人類世」概念的最初提出者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羅·克魯岑,弗蘭克教授認為,在過去一個世紀裡,城市化的速度增加了10倍,更可怕的是,幾代人正把幾百萬年形成的化石燃料消耗殆盡。原始人類歷史證明,當時的人們不懂科學,也不製造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不導致全球變暖,他們可以存活4萬至5萬年之久,然而現在的人類卻不行。他最後表示,儘管有人想為環境做些什麼,但出於利益的考慮,所有努力都被無限推延了。
2.全球大遷徙,陸地沉沒
2010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依據全球變暖數據預測,到2100年,全球氣溫最低升高1.8℃,最高昇高4.8℃。
2010年,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地球懸念》一書中指出,以4℃為界,如果氣溫上升4℃以上,科學家預測的前景讓人不寒而慄:北部冰山大塊融化,墨西哥灣暖流就會停止移動,會使歐洲的冬天像西伯利亞一樣寒冷,而世界其他地區則是酷暑難耐。更為糟糕的是,據法國和英國一些研究機構分析,在氣溫超過一定溫度以後,大洋和森林作為碳井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就會消失,反而變成釋放二氧化碳的碳源。
南極西部冰蓋雖然如今仍是冰天雪地,但裸露的土地已經大片出現。
2009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學家傑裡·米特羅維察在英國《新科學家》網站發表報告預測,如果全球暖化按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南極西部冰蓋有可能在未來數十年或數百年間全部崩塌。並首先會把美國首都華盛頓淹沒,除了因為它正身處一個低窪、沼澤地帶外,更因為南極大冰原融化的水,原來會集中湧向北美和印度洋,造成全球部分沿海地區的海平面上升6至7米,這是傑裡·米特羅維察負責的研究組所有成員通過對南極冰蓋融化情況進行計算機實驗時發現的。
這一連串連鎖反應的最終受害者將是北美洲和印度半島。北美大陸和印度洋將經受最大的海平面改變的衝擊——據估計,美國東岸的海平面將上升一至二米。華盛頓特區正好坐落在該地區正中,這意味著華盛頓特區海平面上升可能高達6.3米。大水也有可能把整個南佛羅里達州及路易斯安那州南部淹沒。包括加州在內的北美洲西岸、歐洲和印度洋一帶的沿岸地區的水淹程度也可能超出原先預期。
南極西部冰蓋在大半個南極洲的海拔1800米處聳立。它含冰220萬立方公里,和格陵蘭冰蓋的含冰量相若。在地球的數十萬以至數千萬年歷史中,極地冰蓋經歷了一個又一個擴大和減退的週期。南極大冰原融化的水,並非均勻地分散到世界各地海洋中,而是會集中在北美和印度洋周圍。而美國東岸可能在一次海水膨脹中首當其衝。
如此大量的水若重新分佈,甚至有可能改變地球旋轉的軸心。2010年,蘇言在《上海沉沒》一書中指出,據中國國家海洋局發佈的《2009年中國海平面公報》。海平面上升1米,中國1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會被淹;中國海洋專家周康成直指北緯30至50度地區極易受颱風、風暴潮侵襲……這一北緯20至50度的危險地帶,恰好包括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黃河三角洲。
2010年,美國航空航天局前科學家、著名冰川學家羅伯特·賓德謝德勒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中預測,到2100年,北極無冰和海岸線變樣都會發生,本世紀可能會升高一米。海洋裡的巨大熱量正在使冰蓋消融。根據目前的趨勢,人類將無法逃避「未來水世界」的現實。羅伯特·賓德謝德勒指出,根據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估算,全球約有2億人居住在高出目前海平面不到一米的地區,其中包括全球十座最大城市中的8座。他們將不得不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