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人類喜歡與否,未來必定會有人在某處設計出改良品種的人類。人類會在此後的一個百年內,利用基因科技改良現有人種……
未來的富人將借助先進的技術重塑身體,繼而與普通老百姓分開,進化為一個新的種族。
1.「代際合同」猜想
21世紀之初,享譽世界的英國物理學大師斯蒂芬·霍金在印度孟買對三千餘名聽眾發表演說時預言,不管人類喜歡與否,未來必定會有人在某處設計出改良品種的人類。人類會在此後的一個百年內,利用基因科技改良現有人種。霍金作為具備宏闊視野的科技大師,曾經提到人類應通過基因技術修改和完善自身的DNA,從而確保對飛速發展的計算機的智力優勢,以遏止可能出現的智能機器「統治世界」的局面出現。他表示,鑒於計算機的發展速度是如此迅速,「其性能每月就會進步一倍」,而相反,人類的智能發展卻越來越緩慢,所以人類必須改變自身DNA的結構,否則就有被計算機超越的危險。「計算機智能將最終發展到取代人類成為世界統治者的危險性是現實存在的。」
雖然黑猩猩和人類的進化史大約有99.5%是共同的,但人類的大多數思想家把黑猩猩視為畸形異狀、與人類毫不相干的怪物,而把人類自己看成是上升為萬物之主的階梯。對一個進化論者來說,情況絕非如此。認為某一物種比另一物種高尚是毫無客觀依據的。不論是黑猩猩和人類,還是蜥蜴和真菌,他們都是經過長達約三十億年之久的所謂自然選擇這一過程進化而來。
關於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神聖性、生命的尊嚴等等問題,不同背景的人觀點各不相同,而人造生命將顛覆所有這一切。1953年,英國劍橋大學兩位年輕生物學家吉米·華生和弗朗西斯·科裡克發現蘊藏在生物體內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具有複製信息的能力,從而揭開了生命的秘密。為此,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獎。
基因作為DNA分子上的片段,控制著蛋白質的合成,它起到一種遺傳學「身份證」的作用。遺傳工程(亦稱基因工程)學就是根據生物的遺傳特性,用類似工程設計的方法,人為地用一種生物細胞中的某些基因去替換另一種生物的基因,實現基因的轉移或重新組合,從而改變生物的性狀和功能,定向地培育出新的生物品種。
對於人類生命的定義,科學家各有不同的解釋,但他們一致認為,生命至少應該具備三個特徵:承載容器、新陳代謝和複製繁殖能力。一個容器,像細胞的細胞膜;新陳代謝把基本的營養物質轉化成細胞成分;基因能夠傳給後代或隨環境變化的複製細胞的化學指令。
西方社會學家用「代際合同」這個概念來描述一個社會中幾代人之間關於權利與義務的習慣性規則。代際合同在不同的歷史語境和地理環境中表現出不同的內容:古羅馬的「父權傳統」給予作為家主的父親對子女的人身和財產完全的控制權;當前西方社會則習慣於在子女達到法定年齡後即實現其對父母的完全人格與財產獨立;而在中國,則仍然在社會風俗中保留著父母對成年子女一定的控制權。代際合同沒有法律效力,但是它卻在現實生活中最有效地形成了不同代際的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
「定制生命」對當下的「代際合同」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我們有沒有權利使用自然選擇之外的手段剝奪那些可能帶有疾病基因的胚胎成長為人的機會,原因則僅僅是他們患病的幾率較高於那些基因「純淨」的胚胎?這個問題又一次拷問了人權領域一個糾結已久的命題:人有沒有生存的自由?他人在什麼條件下能夠合法地剝奪他人的生命?
「定制生命」的出現對人類的倫理規範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試想一下,如果基因甄選技術被允許廣泛應用,那麼「甄選權」以什麼為標準呢?如果是因為那些被拋棄的胚胎含有致病基因,如果發病會給社會造成負擔,那是不是說明人的生命本身已經不是最值得珍視的財富,要重新淪為希特勒式所謂的「人種工具」意義呢?
2.人類出現新種族
200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保羅·薩福預言,隨著基因工程和機器人工程學的迅猛發展,未來的富人將借助先進的技術重塑身體,繼而與普通老百姓分開,進化為一個新的種族。
薩福預測稱,唯有超級富翁才能享受到上述由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果;照此趨勢發展下去,富人和尋常老百姓之間將產生不可跨越的鴻溝,富人將最終進化為一支與現代人類完全不同的種族。
西方一些科學家也曾提出智商遺傳決定人種社會差異的觀點。美國研究人員曾試圖以此解釋美國社會中存在的群體差異。他們提出,來自遺傳的智商已經越來越成為成功的關鍵,它決定著社會種族差異。
但林克萊特說,這種「同樣胡言亂語」的觀點早已被新西蘭政治學家弗林以實際調查結果推翻。弗林發現,全球範圍內人類平均智商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平均每10年提高3點,而且幾乎不論哪一階級、種族和社會階層,使用什麼智商測試方法,結果均是如此。
但林克萊特也指出,英國大城市出現無緣享受社會財富和資源的階層卻是事實。他說,一些大城市出現了連續幾代人長期失業,造成的社會裂痕相當深,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根除。
在格拉斯哥和利物浦,當地最糟糕的健康狀況、最嚴重的犯罪率都集中在貧困階層,而且他們似乎已經被社會邊緣化。格拉斯哥經常進入歐洲的癌症和心臟病高發病率黑名單,當地的青少年犯罪也屬英國最嚴重。利物浦約60%的地區被列入英國最貧困的地區。當地政府長達數十年的扶貧努力對於許多貧困群體來說效果似乎不明顯。
3.未來「倫理地圖」
2009年1月9日,英國首名經基因篩選的嬰兒在倫敦降生,英國媒體稱她為「無癌嬰兒」。這種檢驗方式稱「植入前基因診斷」,通常是先用「試管受孕」形成胚胎,然後檢驗胚胎的基因,再選擇不具有特定基因的胚胎植入母體。倫敦大學學院附屬醫院去年為夫婦兩人檢測了11個胚胎,證實其中5個不含可致乳腺癌的BRCA1基因。醫生將其中兩個植入孩子母親的子宮內,最後有一個發育成嬰兒。
當然,這種服務不可能是平民父母們所能奢望的,高額費用必將成為富人所壟斷的特權,一些富人將率先對未出世的嬰兒的基因進行甄選。
從基因診斷方面考慮,當人們掌握了生命密碼之後,「隱私」這一概念將重新定義。目前的保險公司在接受投保時,要求申請人必須做體檢,未來是不是要求看到申請人的基因圖?而一旦有了基因圖,知道了「命中注定」的事情,保險行業還有沒有必要存在公司老闆在挑選僱員的時候,會不會存在「基因歧視」?為了得到更優秀的下一代,可能會有更多的墮胎事件,以篩選掉我們認為不夠好的嬰兒?按照不完善的道德標準,斯蒂芬·霍金這樣的天才很可能不會出生。
基因技術壟斷會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美國文特爾研究所於2009年10月份向美國專利局提出擁有他實驗室造出來的人造生物專利的申請。美國文特爾研究所搶灘「造物市場」的舉動引起了生物行業的擔憂,加拿大生物倫理學組織譴責這種行為是「企圖在社會上實施一項異常的新技術而不說明它的全部影響」。該組織研究人員吉姆·托馬斯說,這種壟斷行為施放了一個信號,合成工業和合成生命形式私有化這樣的高端商業競爭已經開始;文特爾公司正在變成合成生物界的「微軟」。同時,該團體的38個組織聯合號召多個國家的專利局從安全方面著想,抵制文特爾的專利申請。
「定制生命」的出現,靠的是飛速發展的遺傳基因技術。從未來的發展看,人類可以任意設計「品牌嬰兒」:可兼顧到高智商、最健康與相貌最佳的理想標誌。當然,「設計嬰兒」也可以設計帶某種缺陷的孩子。既然有人能要求「健全」嬰兒,「殘缺」嬰兒的設計要求似乎也合情合理。從技術的發展看,人類無法阻止「設計嬰兒」的出現,但從人類的角度看,「設計嬰兒」的醫學實踐,有可能把人類生命推向「商業化」:嬰兒如同超市貨架上琳琅滿目的商品,價格有高有低,任你挑選。所以,如何高度規範「設計嬰兒」,將是這項技術今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