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為例,1970年,日本的GDP為2068億美元,1980年為10279億美元,到了1990年為30222億美元,2000年為47661億美元;2005年為46638億美元。自1970年至2000年30年間,日本GDP翻了23倍,幾乎每年增長80%;而從2001至2005年5年間,儘管日本搭上了中國經濟快車,每年經濟增長了2%,但是以美元計算,日本GDP的絕對值以美元計算居然減少了1000億美元。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一切都是匯率惹的禍。1995年時,日元兌美元最高曾經達到過78︰1。後來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的破裂,日元兌美元逐漸回跌到115-118︰1,開始穩定下來。
陳光炎提到,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作為新的債權人,中國被迫進行國際貸款,因此積累了大量的美元和歐元外匯儲備,這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外匯風險。對一個擁有中國這樣巨大國土和巨額外匯儲備的經濟體來講,以世界最大借款國的貨幣作為存儲本國財富的載體是缺乏長期戰略意義的。作為一個迅速崛起的債權國,中國需要最小化自己面對的匯率風險,並通過對外借出本國貨幣來提升自身的金融中心地位。這正如英國在大不列顛和平時期以英鎊放貸並把倫敦作為全球經濟中心進行推廣;相同的歷史也在美國統治下的和平時期重複,美國以美元放貸而紐約也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下一個世界金融強國,將是中國。
陳光炎指出,長期來看,在人民幣成為真正的國際貨幣之前,中國政府必須至少解決好三個問題:完善匯率市場機制、擴寬並深化國內資本市場、實現人民幣資本賬戶可兌換,例如:直接投資、國際貸款和組合投資。
4.貨幣氾濫,新匯率大戰
2009年末,英國路透社公佈了33名分析師簽署的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民幣兌美元匯價被低估了20%。中國逐漸放開人民幣匯率的舉措,意味著人民幣的自由兌換或到2020年方能實現,這亦是中國希望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日期。
1993年6月,人民幣兌美元的黑市匯率是11.7元兌1美元,2010年10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中間價約為6.69兌1美元。根據哈羅德·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理論(HBS效應),人民幣上升了很多,反映著十多年間中國的生產力急升。
2010年10月,英國渣打銀行發表報告預測,亞洲將面臨新一輪資金流入,資產價格上升的風險增加。根據中國央行2010年8月公佈數據,2010年,中國整體外匯金融資產的異常變化,明顯超出外匯儲備部分的外匯金融資產,存在著大量「來路不明」的「熱錢」,這顯示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誘惑下,「熱錢」大規模流入中國。
2010年,全球經濟學界「先知」,曾在2006年準確預測美國次貸危機及2008年投行傾覆的美國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努裡埃爾·魯比尼預測,美國通過印刷貨幣來使債務縮水,由此所引起的通脹也將稀釋美國公共和私人債務。預計美元未來2年或3年兌亞洲國家貨幣和巴西等大宗商品生產國貨幣將下跌15%至20%,「因為長時間內大宗商品價格將維持高位」。這一趨勢在未來幾年仍有可能持續。美元的衰落將會是一個漸近的過程,美國很可能追隨英國的軌跡,霸主地位和貨幣在未來幾十年裡緩緩逝去。歷史上,貨幣發行都或多或少地以金和銀為基礎,而這種關係在20世紀70年代被徹底割裂。當今的國際貨幣體系所依賴的不是黃金,而是一種法定貨幣,它本身沒有任何內在價值,既沒有貴金屬的支持,也不能以任何形式固定其價值。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某種程度上,今天美元的作用和先前黃金的作用一樣。正如幾個世紀前的國王和銀行家,打開自己的金庫,發現那些堆積如山的硬幣已經化為灰塵。今天美元的崩潰只是這個古老故事的現代版本。
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的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2009年,在倫敦召開的G20全球金融峰會上。美國政府問責局前總審計長、美國彼特·皮特森基金會總裁兼CEO大衛·沃爾克估計,如果把美國政府對國民的社保欠賬等所有隱性債務一起統計,2007年美國的實際債務總額高達53萬億美元,這幾乎與全球GDP相當。經濟學家指出,美國金融危機發生後,債權國不能讓美國破產,否則某些債權國自己也會因此破產。換句話說,美元和美國的債務已經綁架了世界。
中國、印度的一些經濟學家表示,美國用自己幾乎無成本印製的美元來換取國外廉價的原材料等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製成品,或者併購國外的戰略性企業。預計金融危機後的五年內,美元仍將製造危機前的資金泡沫,並導致大宗商品、黃金和石油價格暴漲。全球流動性過剩將造成三種情況,一是資產價格上升,泡沫形成;二是CPI上升,通貨膨脹;三是二者兼而有之。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將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描述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產美元能夠購買的商品,而美國則負責生產美元,利用其核心貨幣提供國的地位,以印刷品的價格換取資本。在美國通過大量印刷貨幣來使債務縮水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爭相印刷貨幣,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入房地產、農產品等各類市場,並推高價格。2010年10月,據《經濟觀察報》報道,中國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副院長陳東琪提到,中國經濟平均增長率達到9.9%,最近十年增長更快。為了支撐中國經濟增長,中國貨幣管理機構釋放大量貨幣,證券機構國泰君安的研究數據顯示,從2000年8月,貨幣管理機構廣義貨幣發放量12.8萬億,到2010年8月68.7萬億,年均增長18%。
增加貨幣並不沒有同比例的流入到居民口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白重恩分析,居民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占比減少,錢大量地流入政府口袋。有了大量財力支持,政府支出自然有保障,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中國政府迅速推出了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2009年,中國銀行業發放貸款總額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9.59萬億元,這些資金推動中國經濟迅速走出低谷,但埋下了流動性氾濫的隱患。企業,也從社會財富分配拿到更多的份額,從1996年到2005年,企業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從17.8%上升到24.6%。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指出,傳統的實體經濟要麼是產能過剩,要麼利潤微薄,要麼是壟斷,社會資本沒有辦法介入,要麼門檻非常高,留給社會資本願意投資的空間就很少。
實體經濟的尷尬處境導致了資本大量流入房地產等領域。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指出,那些具有資產性質的實物都成為了資金的棲息之地,這類資產必須要有核心特徵,一是長期儲存並且是有用;二是供應量不會隨著價格的上升而大幅度的增長。
澳新銀行經濟學專家劉利剛認為,美元氾濫催生了嚴重的貨幣危機,美元很可能會成為全球套利交易的新主角。因為,不管對保守型的養老基金還是激進型的對沖基金來講,借入低息美元並投入高息貨幣(人民幣)或風險投資,都是一個極富吸引力的投資策略。此前,日元套利交易的成功示範,意味著會有更多的投機資金跟風加入到美元套利交易中。包括國際原油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強,都將導致中國面臨較為嚴峻的輸入型通脹壓力。同時,國內農產品價格的顯著上漲,將進一步推高食品價格,從而加大通脹壓力。未來,由於農產品價格的連續上漲引發市場擔心未來物價將繼續走高,下游相關行業商品也將可能面臨「水漲船高」的價格上漲行情。
華爾街資深「預言家」彼得·希夫在《美元大崩潰》一書中提到,隨著金本位的佈雷頓森林體繫在上世紀70年代的瓦解,紙幣美元偷梁換柱,基本充當了世界貨幣的角色。目前是出口的順差越大,引進的美元投資越多,雖然獲得的美元紙幣越豐,但是風險也越大。
美元不僅早就與含金量脫節,而且在赤字財政、赤字貿易,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等的常年影響下,美元的理論購買力已經遠遠的低於了它的表象價值。
2009年,世界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在出席「亞洲金融論壇」時語出驚人,他預測美元未來將大幅貶值,並將失去作為世界外匯儲備貨幣的地位,2030年中國二十年後人民幣會成為世界外匯儲備貨幣,當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時,建議港元與美元脫鉤。羅傑斯指出,由於美國過度借貸消費,造成經濟泡沫,目前正經歷痛苦的去槓桿化過程。美國共有十多萬億美元欠債,成為全球最大負債經濟體系,外債以每十二至十五個月增加一萬億美元的速度上升,而美國政府不斷印鈔,令美元匯價持續貶值,預期美元將會持續弱勢。
【本章專家】
羅伯特·福格爾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石原享一日本神戶大學教授
薛瑞福美國亞太事務專家、前副助理國務卿
約翰·奈斯比特美國著名未來學家
馬丁·雅克英國著名學者
喬治·弗裡德曼美國智庫STARTFOR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