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北上廣—廣東太競爭 第24章  「有鞋挽屐走」(3)
    令人嚮往的珠三角

    (1)珠海

    如果選擇乘船去珠海,過了伶仃洋,就會看到香爐灣上一尊8米多高手持明珠的「珠海漁女」雕像。這座雕像蘊藏著「珠海」的故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美麗的仙女,被美麗的香爐灣風光迷住了,並與當地一位樸實憨厚的打漁青年相愛了。於是她扮成漁女下凡到人間,以100多顆明珠作為定情物送給漁郎。這時,突然風雨大作,從海底鑽出一群妖魔鬼怪,殺死了漁郎。仙女奮勇迎敵,力戰群魔,終寡不敵眾,以身殉情,手中的明珠散落在海中,便成為今天伶仃洋至珠江口外海上100多個島嶼。

    美麗的故事伴隨迷人的風光,塑造了浪漫的海濱之城——珠海。

    第五章「冇鞋挽屐走」(3)(2)

    作為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個重要城市,珠海自然成為中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雖然,在五個經濟特區中,珠海總會被拿來與深圳做比較:在過去30年裡,珠海的GDP增加了210倍,但在珠三角市中卻處於墊底的位置。目前,珠海全市的GDP也不到深圳的1/8。但是,珠海的城市化發展卻實現了「城市化、工業化和生態環境的兼容」。

    2010年8月25日,在「珠海經濟特區建立30週年理論探討會」上,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韓康在痛斥城市化弊端時就肯定了珠海的城市化路徑,他說,「城市到處都是高樓大廈,都是大馬路大廣場大綠地,什麼CBD什麼總部經濟區,不少城市都要搞什麼現代國際一流的大都市,城市化同質現象嚴重,甚至一些有特色的歷史名城,都被以現代化名義破壞掉了。珠海不是做了理論的論證、模擬的論證,而是給我們做了一個樣板,一個很好的案例。這個樣板表明,不一定非得對生態環境進行逆治,是可以進行順治的。」

    儘管,前30年經濟發展遭遇尷尬、壓力、波折,珠海還是將它的「特」予以繼承和發展,即「決定以工業為主,兼營農業、旅遊業、房地產等,綜合發展。而且要求,工業發展要吸收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而且無污染的項目,嚴格把關。」

    當年,因為這條路徑「曲高和寡」還有其他複雜的因素,才使得珠海一直「默默無聞」。但是,這條路也為珠海保留了宜居的青山綠水,在這樣的環境裡,珠海正在醞釀30而立的新起步,重新「上天入海」。

    「上天」,即推進中航通飛項目,全面加快航空產業園的建設。「入海」就是在珠海西南部的高欄港,投資443億元建設產能千萬噸級的中船海洋工程即修造船基地、中海油南海天然氣陸上終端項目以及總投資25億元的玉柴發動機。這態勢正是為了達到珠海的新目標,「珠海將成為廣東乃至全國重要的新興裝備製造業基地。」

    同時,有數據顯示,珠海2009年和2010年正在或將投資3169億元搞好基礎性「十大重點工程」建設,這一數字超過了改革開放30年珠海全市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總和。廣珠鐵路、沿海高速公路、港珠澳大橋、廣珠輕軌等曾經困擾珠海的地理與交通問題都被重新提上議程尋求突破。而由於有重大項目「上天入海」等引領,5年後珠海的GDP可達2500億元,比現在增長一倍。(《易闊財經》)以此「達到2020年基本建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實現在珠三角地區人均首位、生態一流、文化繁榮、法治優良、社會公平的發展目標,成為廣東發展新的增長極、科學發展的排頭兵;到2040年,把珠海建設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城市、旅遊城市、創新城市和港口城市,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之城,成為活力實力魅力兼備的理想之城,以生態文明新特區的面貌引領特區發展潮流。」珠海市委書記甘霖接受《南方日報》採訪時所言。

    在戰略目標之下,2010年10月1日起,珠海經濟特區也第四次擴容正式擴大至全市。在這樣的城市架構空間裡,珠海將升級為「一條主軸(情侶路-珠海大道)、兩大板塊(東部、西部)、三區一城(香洲核心城區+橫琴新區+西部中心城區=新的主城區)、若干組團(與產業園區向配套的城鎮組團)」的城市新格局。

    珠海,生機勃勃,在三十而立之年打算邁開騰飛之腳步。

    而且,最可貴的是這個城市的發展與城裡的人們是密切相關的。正如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韓慶祥所言:「最值得我們思考和總結的,就是珠海所走過的路,是適度超前發展之路,是低代價的科學發展之路,是珠海人幸福指數不斷提高之路。這種發展之路,體現了珠海經濟特區的『特』與『新』。」還有,著名城市經營策劃人王志綱所說,「當一個地方烏煙瘴氣之後,有錢的人就會把自己的臥室和客廳搬到珠海這樣山清水秀的地方。

    所以,當珠海經濟再次騰飛,前三十年所保留的優美自然環境將成為它重要的王牌,也會是追求「工作與生活並重」的人的首選。

    (2)東莞

    東莞,是廣東的歷史文化名城。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建郡,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和改革開放的先行地。當年,著名的「虎門銷煙」就發生在東莞。

    東莞地理位置優越,北距廣州59公里,東南距深圳99公里,距香港140公里。

    正是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過去三十年,東莞也製造出了一條令人矚目的「東莞模式」:港台資本、設備(附著一些工業技術)+東莞土地、廠房+中國內地農民工+香港(後來還包括深圳)進出口通道+歐美日市場(現在是全球市場)。核心就是承接香港、台灣的產業轉移,為歐美企業做貼牌。這種模式在順境下獲得了快速發展,並且,逐步形成了電子、機械、服裝、玩具、傢俱、制鞋等八大支柱產業。

    在人們的印象中,東莞得益於這條經濟模式而成為了廣東「四小虎」。然而,這條模式在過去30年裡也遭受了巨大的挑戰。作為製造業名城,東莞不得不在30年的時間裡逐步改變傳統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社會的雙轉型。

    從東莞的產業佈局看來,「電子信息產業」成為其突破口。賽迪顧問總裁李峻博士說,「電子信息產業對工業有著巨大的帶動作用,其轉型成敗對於東莞產業走向至關重要。」李峻也分析出,「東莞信息產業的升級將主要遵循兩個方向:一是由產業中下游向產業上游延伸。例如,由重點發展電子加工類產業,轉向力推IC設計等上游產業;二是,積極發展新型產業。」

    在這樣的「綱領」下,松山湖工業區也就成了東莞產業升級的「試驗田」。

    松山湖工業區自開發建設以來已取得卓著成效。2002年被國家科技部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4年被國家信息產業部授予「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稱號,2007年被國家科技部列入「部省市共建國家火炬創新創業園試點計劃」,2007被中國國際跨國公司研究會、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為「跨國公司最佳投資的開發區」。而松山湖創業園2005年被團中央授予「中國青年留學人員創業基地」稱號,2007年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

    截至2010年9月,松山湖已經引進了以華為、宇龍通訊、生益科技、易事特、新能源、漫步者等為代表的高科技先進製造業項目,以及以東莞中子科學中心、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廣東華南工業設計院、法國全國皮革與鞋類質量檢測中心、中鼎檢測、志鴻科技等為代表的高技術服務業項目。不僅如此,松山湖產業園還積極培育戰略型的新興產業,例如,引導世界第二大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生產商——東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電動汽車,扶持全球第四大UPS電源製造商——廣東易事特電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傳統電源的基礎上進軍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產業……

    通過松山湖高新產業園區的拉動,東莞試圖將「東莞製造」的品牌叫的更響。同時,為了信息化產業升級提供人才資源儲備,松山湖也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例如,「凡是享受東莞市政府優惠補貼的高科技人才,松山湖開發區還將給予一倍的獎勵和優惠。」

    在經濟上找到「起飛點」時,東莞也在謀求「莞人」生活質量的提高。

    東莞一直深諳「路通才能財通」之道,所以,城市交通建設也一直是東莞的重頭戲。2008年,東莞的公路密度就已經達到162.3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的1.6倍,而目前已經基本實現10分鐘上高(快)速路、市內半小時生活圈。

    在打工仔、「新莞人」居多的東莞,子女教育問題也成為重要的社會議題。2009年《東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暫行辦法》,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公辦學校學位,按照新莞人父母的積分情況,從高到低安排其人子女入讀,並提供與戶籍生同等待遇的完全免費義務教育。2009年共有46.9萬新莞人子女在莞接受義務教育,佔全市中小學學生的總數67.6%,其中有12.3萬在公辦中小學就讀。全年市鎮兩級財政共為新莞人子女就讀投入10億元,並取消義務教育公辦學校非本市戶籍借讀生書雜費,免收2.3億元。

    在社會保障機制下,推動農居民與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發展,從2010年起市鎮村三級逐步投入43.4億元,使59萬名原農居民參保人員穩步提高保障水平,享受職保養老待遇。

    )

    東莞在危機下的轉型得到了相應的「回報」,《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最具競爭力城市排名,東莞升至第15位,在人才本體、主要產業本體、創新環境、社會環境方面的競爭力,東莞均居前十,特別是主要產業本體高居第二。在生活環境的一些子項目上,東莞表現也非常搶眼,其中居住條件居全國第一,出行設施居第五、保健娛樂居第三。

    一位專家更是評價東莞「相比北京、深圳、廣州等城市,東莞的房價相對還是比較便宜的。東莞的出租屋很多,容易租到價廉物美的房子,另外,政府今年來也建設了大量保障性住房,居住條件是不是第一不敢說,但處在全國前列我覺得還是比較客觀的。」

    東莞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下乘勢而上,在轉型中發展會無可限量。

    (3)佛山

    提到佛山,自然讓人聯想到武術之鄉,這裡確實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曾經出過黃飛鴻、葉問這樣歷史名人。

    然而,如今的佛山卻不再是那個簡稱「禪」的小地方,2002年時,在囊括了面積為1150平方公里的南海以及順德、三水、高明三市後,挾一市五區的大佛山實現了「城市合併」,一躍成為廣東第三大城市。

    選擇佛山作為區劃調整的對象可謂是一次歷史的機遇。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宏觀處副處長陳傑認為,「珠江口東西兩邊各有4座城市,但東岸的發展遠遠快過西岸。在珠江口東岸,經過10多年的發展,人口密度已經非常高,產業結構已從當初的初級加工為主變為以高科技產業為主,開始進入追求經濟發展質量的階段。而西岸人口密度還不高,無論是產業佈局還是資源整合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必須快速進入做大經濟發展總量的階段,這就需要有一個輻射能力較強的中心城市來帶動西部的發展。而在西部的4座城市裡,佛山的經濟實力最強大,基礎最好。」

    在這段論述裡,佛山的優勢呼之欲出,首先,區位優勢——佛山與廣州地緣相連、歷史相承,同處最具經濟實力與發展活力的珠三角經濟區中部,所以,兩者正共同構建「廣佛經濟圈」;另外,佛山在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建立了一整套適應市場發展的機制,它是最先進行國企改革的城市,民營經濟佔了80%以上。

    2007年時,佛山的經濟增速達到19.3%,超過海南、貴州、西藏、甘肅、青海、寧夏等省區,在全國城市經濟排名中位列第11名,穩居廣東第三。2008年底,佛山甚至躍居廣東GDP3000億城市俱樂部的四名成員之一(其他三名包括:廣州、深圳、東莞)。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2008年3月25日發佈的《2007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佛山在全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位列第九,一舉超過高雄、澳門、新竹、基隆。截至2010年,佛山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1萬美元,意味著進入後工業化時期的佛山產業結構進入從低端向高端轉變的階段。

    在「廣東現代產業500強」項目中,佛山入圍的企業就佔據了60個,其中近9成都是民企,像美的、格蘭仕、科達機電、昭信、國星光電、陳村花卉世界……這些佛山曾經的製造業大戶,正踩著新興產業經濟的節拍,在國內外產業格局變革中,從完成原始積累,到感知新興產業發展趨勢,並且從高端環節切入產業高點,從而為企業未來的發展贏得主動權。

    轉型,成了佛山本土企業的共識。企業的轉型折射的是佛山本土企業商業思維的變遷,從製造為主向微笑曲線的兩端蔓延,或進入新興的領域,完成企業華麗轉身而繼續引領行業發展方向,完成自身財富的積聚,也促使「佛山製造」向「佛山創造」乃至「佛山服務」的提升。(《南方日報》)

    「區劃調整前,佛山轄區內有各類園區近90個,經過整合,現在佛山的7大重點工業園區、26個專業鎮及若干個專業市場形成了新的發展合力,家電、陶瓷、紡織、光機電一體化、汽配、金屬材料加工等產業有力地支撐著佛山經濟的快速發展。」佛山市外經貿局局長羅悅棠對《中國經濟週刊》說。

    一方面,佛山經濟在衝刺,另一面,廣佛經濟圈的融合也在不斷加速。

    2010年11月3日,廣州西朗至佛山魁奇路的首條佛山地鐵即將試運營,這也將成為我國首條全地下的城際地鐵。廣佛地鐵西起佛山魁奇路,東至廣州,全長32.2公里,共設21座車站。11月起開通的是首通段西朗至魁奇路,共14個站點。從西朗至佛山魁奇路全程只需40分鐘,其中,西朗至佛山祖廟只要半小時。這意味著廣佛已經基本形成了半小時時空圈。票價方面,繼續沿用廣州地鐵的按里程收費模式,從西朗至魁奇路全程6元,從西朗至祖廟票價4元。(《新快報》)

    對於佛山而言,如果在利用其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製造產業之上,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將會是一個「朝陽之地」。同樣,轉型也意味著有更多的選擇,對於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求職者而言,佛山無疑是最好的「後方根據地」。

    (4)江門

    江門是廣東省中南部的一個地級市,地處珠江三角洲西部。約形成於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江門市現轄蓬江、江海、新會三區及台山、開平、鶴山、恩平四個縣級市,轄區範圍俗稱「五邑」。江門五邑是全國著名僑鄉,僑鄉文化獨具魅力,有「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2002年江門榮膺「國家園林城市」。

    在江門新會區生長著一片榕樹林,上萬株樹鬚根盤結,枝繁葉茂,是當地的著名景觀。這片面積有15畝的榕樹林,是由一棵榕樹在幾百年間通過主幹生發的氣根落地扎根繁衍形成。

    目前,江門的經濟結構調整與和老榕樹的生長就頗為相似,即一方面依托老樹不斷生發新的枝條,培育新興產業,另一方面穩固主幹的根基,做大主導產業,形成了「榕樹效應」。(《經濟日報》)

    截止2009年,江門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3000億元,金屬製品、化纖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超400億元,擁有15個國家級產業基地,14個中國名牌和13個中國馳名商標,10多個產品的產銷規模位居全國第一。

    在這些產業集群中,不少在國內外市場具有相當影響力,以摩托車產業為例,江門市擁有16家整車生產企業和300多家零部件生產企業,2009年摩托車整車產量達到414.16萬輛,約佔全省產量的一半,全國產量的1/6,摩托車整車出口量佔全國的比重達11%,已成為全國矚目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基地和成長最快、最具影響力的摩托車板塊。同時,江門生產的中高檔五金衛浴產品,六成以上出口,內銷部分的市場佔有率則高達50%。不斷壯大的產業集群,構成了江門市「經濟榕樹」的主幹,為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但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就會不斷的要求企業創新,要求產業結構的創新與調整。

    2010年10月9日,廣東省委省政府發佈的《廣東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總體規劃》,其中,江門被明確要求打造成為先進製造業重點發展區,發展軌道交通設備、汽配、船舶配套等先進製造業和以旅遊、物流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培育發展綠色光源產業。

    綠色(半導體)光源(LED)產業將是江門近年著重培育的一棵「新樹」,而此LED產業基地也會使得江門成為「中國光谷」。

    目前江門市現有LED生產應用企業100多家,相關聯企業1000多家,近三年產值年均增速超過30%,2009年全市綠色(半導體)光源產值100多億元,約占廣東全省的1/6。並且,江門市計劃用5-6年的時間,投入人民幣20億元,把LED產業建設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力爭到2015年實現500億產業規模,成為國內重要的LED產業研發、檢測、生產基地。(《中國新聞網》)

    除了核電、風電、太陽能光伏等新能源項目外,江門還試圖以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銀洲湖紙業基地為基礎,升級培育新的產業集群;通過廣東省清潔能源(核電)裝備產業園、軌道交通裝備製造項目等一批大型裝備製造項目打造以交通運輸設備和清潔能源裝備為重點的裝備製造業;加上發展現代服務業形成金融服務業、物流業、旅遊業「三箭齊發」的新局面。

    江門,雖然在珠三角中顯得很不起眼,卻也找到了未來經濟的新的增長點,算是中小型城市中較為有潛力的一個。對於珠三角的就業者而言,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5)惠州

    惠州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端。陸地面積1.12萬平方千米,占珠三角經濟區面積的1/4。海域面積4520平方千米,海岸線長223.6千米,是廣東省的海洋大市之一。惠州市南臨南海大亞灣,與深圳、香港毗鄰,是中國大陸除深圳外距離香港最近的城市,也是著名僑鄉。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惠州由一個農業邊陲小城發展成為現代工業化的新興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08年惠州市宏觀經濟數據GDP達到1280億元,比上年增長11.5%,跨入全國一類重點城市行列。目前,惠州日益成為華南地區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城市之一。

    在廣州和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掀起「逃離」情緒之時,惠州市委書記黃業斌就在與網友交流時高調表態:惠州敞開心懷,歡迎一線白領來惠州發展。

    惠州到底有怎樣的優勢,才敢大聲發出這樣的邀請?

    首先,基於珠三角城市本身的轉型——「化九為三」: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順德、珠海、惠州、肇慶九個珠三角城市整合成為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以點帶面推動珠三角一體化。惠州加快了深莞惠交通一體化、年票制、惠州機場復航等交通建設,力圖實現珠江東岸一小時生活圈的目標。從2010年底開始初步建成「五橫四縱三支」的高速公路網,到2020年,惠州將初步建立適度超前和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東江時報》)2009年,東莞與惠州已經開通了2條跨市公交線路,而惠州計劃是開通3條莞惠,5條深惠共8條跨市線路。也就是說,惠州與深圳、東莞三城之間的空間距離將會不斷縮小,並且日趨同城化。

    其次,由於深莞惠三市的產業結構差異大,所以,產業合作的互補性強。「深莞兩市經濟比較發達,面臨著產業升級壓力大、產業轉移任務重等問題。惠州有交通、產業、資源、環境、成本等優勢,是承接深莞產業轉移,特別是電子信息產業轉移的首選地」,惠州市常務副市長黃仕芳說,惠州將重點承接包括電子信息業、珠寶業、新型材料行業、服裝業等產業的轉移。(《經濟觀察報》)

    深圳著名的汽車品牌比亞迪自2006年開始,就已經逐漸投資惠州。當年,比亞迪向惠州大亞灣產業園投入60億經營手機零部件、充電電池、汽車零部件三大領域,而惠州的這個研發基地是比亞迪深圳、西安、上海、北京等9大生產研發基地之一。比亞迪總裁王傳福認為,「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鄰近深圳總部的生產基地,產品也需要大量出口。大亞灣擁有深水良港,交通便捷。綜合多種因素,我們認為惠州大亞灣是比亞迪新生產基地的最佳選擇。」(《深圳商報》)事實上,除了吸引比亞迪之外,其他汽車零部件業也在不斷扎堆大亞灣,包括東風本田、東風易進等多家企業進駐。惠州再不斷承接深莞的產業轉移時,將會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與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且,惠州的經濟壓力也不如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大,畢業於廣州華立科技職業學院的鄒順平在畢業後首選惠州作為他的就業城市,他給出的理由就是:「目前深圳、廣州等這些地方的工資並不比惠州高多少,很多時候一些企業開出的工資水平跟惠州差不多,但深圳、廣州的消費水平相對高,而且還需要解決住房等問題,對於剛出來工作的我來說,有一定的壓力。」

    但是,惠州卻滿足了職場新人「宜居宜業」的要求。2009年4月,當廣州房價低迷時還保持均價2萬元/平方米左右時,那時的惠州市場不乏4000元/平方米的一手房;2010年,當廣州房價居高不下時,惠州市區的房價也不過是5500元/平方米。想要在廣州、深圳買到萬元以下的房子,基本上都要到很遠的郊區,比如廣州的蘿崗、從化,或深圳的關外龍崗一帶。居住在這些區域,前往市區上班,最少車程也在1個小時左右。反觀惠州,雖然城市範圍也在不斷擴張,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區仍然處在一小時車程之內。無論是從江北去到南部新城抑或從陳江去到水口。在這個範圍內,居住的選擇多樣,高中低檔產品都有。

    就算是選擇郊區的低價樓盤,比如水口或者陳江,房價只有3000多元,居住於此,前往市區上班公交車半小時左右都可以到達。隨著大開發商的進駐,惠州的房產開發越來越密集,購房者的置業選擇也越來越多。相比廣深房價遠遠超過收入水平,在惠州還可以選到一些符合自己經濟水平的中低端產品。就像畢業於名牌理工大學的阿誠,在廣州時懷才不遇,到惠州後將其掌握的一門節能技術「推銷」給一民企,卻獲得了高廣州兩倍的薪酬,而他還在廣州市郊買了一套房子,因為東郊與惠州的交通十分方便,一條高速公路即到,所以,阿誠還用多餘的錢購置了一台十萬左右的車,他算過賬,就算把發改委的油價上漲令都算上,他的交通費還是遠遠追不上大城市的房價暴漲率。(《羊城晚報》)

    惠州,對於深圳、廣州工作疲憊的人們而言,無疑是一處有潛力的生活城市。

    結語

    關於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的去留,《新週刊》已於2010年4月《給我生活,地方隨便》的主題報道中闡述了放棄北上廣的N個理由,文章發問:「你屬於哪座城?你的青春要在哪裡度過?大都市閃閃發光,機會多,壓力大,不一定為你而備。你在大都市奮鬥,突圍。你懷抱夢想而來,陷於庸常之中。你成為蟻族,成為房奴而不得。你在職場勞心勞力,有工作,卻沒有生活。你與疾病、壞感情、高房價狹路相逢。你時常迷失自我。你與自己期許的生活,很遠。要生活,還是要大都市?」,文裡也闡述了個中緣由:「一線城市是現貨,二線城市是期貨;一線城市有優越感,二線城市有歸屬感;一線城市勝在GDP,二線城市勝在CPI;一線城市適合小眾者,二線城市適合生活家;一線城市是『飄之城』,二線城市是『一生之城』。世界這麼大,心安即是家。」

    30年來,廣州、深圳的經濟發展已經面臨瓶頸,城中「不合時宜」的產業與企業也紛紛撤離。對於個體而言,不妨重新審視到底這座城適不適合自己。儘管在「被逆城市化」的路上有怨言與不甘,但是,換一個城市,或許,人生會有另一種風景。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