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70章 附錄 (7)
    在如何處理這個「戰敗國」問題上,在歐洲延續幾千年的仇恨和猜忌,主宰著懲罰德國的行動。這時的歐洲人普遍把賠償「更多地看作是一種報復行為,而不是正義行為」。在這種極端的民族報復情緒的刺激下,《凡爾賽和約》使德國不僅被強迫認罪,獨自承擔戰爭責任,還喪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100%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礦和50%的鋼鐵工業。除承擔戰爭責任外,德國還需賠償2260億金馬克的黃金(1921年賠償金額降為1320億馬克),相當於9.6萬噸黃金,直至2010年10月3日這筆賬才賠完,歷時92年。當時,經濟學家凱恩斯表示,賠款要求遠遠大於德國的承受能力,要麼餓死德國人民。「凡爾賽和約」成為德國挑起戰爭的導火索。

    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兩次大戰間由和平向戰爭過渡的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次世界經濟危機空前嚴重,在長達4年的危機中,各國不以世界經濟的整體安全為首要目標,而是從狹隘的國家利益出發,各自採取了損人利己、過河拆橋、以圖自保的經濟政策。

    在經濟危機中,國家間對市場的爭奪,使各國分裂對立程度加深,出現了以某國為核心的集團化對抗。在金融領域,英國、美國、日本等國紛紛宣佈本國放棄「金本位」,在貿易戰中通過降價用「廉價」商品對別國進行「傾銷」。彼此金融聯繫密切的國家,也如法炮製地組成諸如英鎊、美元集團、日元集團等相互對立、封閉的貨幣集團。類似做法,使經濟嚴重惡化,最終導致國家集團對抗局面的形成。

    世界經濟危機對德國打擊沉重。危機高峰時的1932年一年中,德國工業產量比1929年下降將近一半。危機期間,德國出現大批流民階層,失業者淪落街頭,用廢舊物品搭成住房,而國家統治階層在面臨經濟崩潰時,實行徵收新稅、削減工資、削減救濟金和養老金等手法,試圖把危機轉嫁到底層的身上,致使社會矛盾激化。在經濟危機襲擊下,法西斯黨的影響迅速增長,最終使希特勒上台成為可能,並將德國帶向一條戰爭不歸路。

    [16]東日本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宮城縣東北部發生裡氏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至2012年初,日本統計死亡及失蹤人數已在2萬人以上。另外數10萬人被迫過著避難生活。由仙台至東京,長達2000多公里的沿岸城鎮陷入末日景象。美國地球物理學者稱,引發致海嘯的強震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地球都沿其軸心發生了震盪,該強震已永久性地改變了日本版圖。

    東日本地震也誘發日本的「遷都論」,眾多學者專家力促日本遷都大阪等地,以分散風險,令日本首都的政治、經濟地位得以保存。早在2005年,美國前國家科學院院長布魯斯·阿伯茨博士在接受《時代週刊》記者採訪時曾指出:經過了2004年末的印尼大地震,亞洲·太平洋板塊正在變得越發脆弱,地震和海嘯也將越發活躍。尤其是亞洲東部的日本列島已經處在了一個隨時可能塌陷的「漏斗」之上。世界上最深的海溝是馬裡亞那海溝,平均深度8000米,距離日本列島最近處不過200公里,由於受到亞洲大陸板塊的推壓和太平洋板塊後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向東北方向,即太平洋-日本列島一線擴張。這次大地震後,科學家觀測到海溝又進一步加快了東擴的步伐。處在太平洋和亞洲兩大板塊交界的日本列島無疑已經身處在這個世界上最深的漏斗的邊緣!

    日本還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密集的地方之一,颱風、地震、海嘯、火山爆發以及洪水暴雪極其頻繁。在日本列島周圍,每天3級以上的地震就有四次,國內共有活火山83座,占世界活火山總數的1/10,有1/4的國土被火山噴出物覆蓋著。日本的歷史,事實上也是一部地震史,自古以來,日本人就流傳著「日本島沉沒」、「日本人沉溺太平洋」等雖不同的版本的預言,日本俗話所說的四件最可怕的東西「地震」居首。日本每年平均有感地震1000次,僅東京的有感地震年均約40次。世界上裡氏6級及以上的地震約20%都發生在日本,日本人每天都處在朝不保夕的狀態。例如1707年發生的約8.4級的寶永地震,600公里的範圍的土地都在搖晃。地震帶來的海嘯襲擊日本太平洋沿岸,海浪吞噬了大約2萬戶人家。這次地震使地下有岩漿的地殼被壓縮和能量積蓄,導致一個月後富士山火山爆發。

    1923年9月的關東大地震,給日本帶來的衝擊不僅是物質上的,更是心靈上的。該地震達7.9級,發生在日本首都所在地東京,死亡和失蹤人口約14萬人,受災人口340萬人,這種全民族的不安全感令這個民族愈發的焦躁,並在不到十年間,走上了一條戰爭的不歸路。回顧歷史,日本人的悲哀就在於它擁有大國的人口和充當大國的強烈民族意志,但沒有大國的領土。與中國遼闊的腹地相比,日本則幾乎沒有腹地可言。

    日本的情況與英國很相似。但是英國通過「地理發現」,通過一批探險家把多餘的人口移民到了廣闊的澳大利亞、美國和加拿大等地。但在歷史上日本人卻在人地矛盾尖銳,地震威脅,能源緊張的狀況下選擇了侵略這條路。

    [17]日本的軍事實力,2012年3月,當朝鮮宣佈將擇機發射「光明星3號」衛星時。朝鮮這一決定被美、日、韓等國稱為「嚴重挑釁」。日本外務大臣玄葉光一郎即發出警告,如朝鮮衛星朝日本方向飛來的話,日本將啟用導彈攔截系統對朝鮮的火箭實施擊落。日本首相野田佳彥也要求自衛隊積極做好準備,「迎擊」朝鮮用火箭發射的衛星。

    日本二戰期間的軍閥企業在美軍佔領時期遭到了重創。此後由於戰敗國的地位以及和平憲法的存在,限制了日本國防工業的規模及發展,日本採取「寓軍於民」的方式,用另一種方式發展軍事工業。日本國防訂單由防衛省承包給日本大型承包商完成。目前在日本,與防衛省交易的大大小小武器製造商有1500家左右,另有900多個銷售公司。日本軍方採取派遣退役軍官進駐生產軍工的企業方式來加強與承包商的聯繫。雖然沒有獨立的官方軍工企業,日本的一些世界級大公司幾乎都從事有關的軍品科研生產,如三菱重工、三菱電機、川崎重工、東芝、三井造船、住友重工等。

    早在1980年代,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就斷言,日本不可能從美國核戰略的前沿基地脫身,所以他一直試圖用文學來打破日本政府和國民曖昧的核態度,激活日本民眾對核的恐怖想像。1990年代,大江健三郎在小說《治療塔》及其續編《治療塔行星》中就曾預言了在國家在局部戰爭中使用小型核武器、由於核電老化各地頻發核洩漏事件,這兩部小說在今天看來別具深意。

    ???雖然日本在二戰後被美國強行指定的和平憲法中明確規定,不允許研究包括核武器在內的攻擊性武器,但日本卻在不斷增加核原料儲量,日本鈽(可作為核燃料和核武器的裂變劑)儲量在2007年,其存量已經達到45噸,為世界第一儲鈽大國。在全球230噸民用鈽中,它就佔了五分之一。2008年,日本從哈薩克斯坦進口鈾礦石的總量約為1500噸,成為哈薩克斯坦最大的鈾資源進口國。已有大量鈾儲備的日本為什麼還要儲備能生產核武器的鈽呢?按照日本的說法是擔心鈾資源用完才儲備鈽,但是這種說法普遍受到了質疑。目前日本擁有的鈽可以製造5000枚當年投在長崎市的那種原子彈。據專家預測,日本的鈽庫存到2020年將達到145噸,超過美國核武庫中的鈽數量。現在的日本的核實力已隱藏起來,外界很少有人知道。但日本在野的自由黨黨魁小澤一郎曾公開指出,日本製造核武器其實非常簡單,核電廠裡有足夠的鈽,足以製造三四千個核彈頭。

    為了應對戰爭時經濟運行,日本建立了規模巨大的民用和戰略能源儲備。至2011年,其戰略石油儲備達到160天以上。而2011年底中國石油儲備能力僅達到40天。在軍事技術領域,美國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技術「補償」,日本公司正是通過這種「補償」,從美國購入了大量的軍事技術儲備。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的防務承包商可以許可證生產和合作生產的方式生產了29套美國重要的武器系統,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都多。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實力,實際遠遠超出了它表面規模,例如按日本法律規定,日本的海上的自衛隊只能擁有16艘的常規動力潛艇,日本現役的潛艇只有16艘,但實際上,日本長期採取每年退役一艘舊艇、服役一艘新艇的編制策略,即是說每艘實際使用壽命在40年左右的潛艇,其退役潛艇平均艇齡不足7.5年,退役後不拆解,裝入洞庫封存。因此,日本潛艇力量遠大於表面力量,一旦認為自己需要,馬上就可以讓預備役的潛艇起死回生,組織一支龐大的潛艇部隊。

    科技對於軍事上的意義不言而喻。過去,蘇聯潛艇一直噪聲級別較高,美國潛艇的聲吶設備在很遠處就可以發現目標。但是,80年代有一次卻非但沒有發現,並且差一點與蘇聯潛艇相撞,使美國朝野大為震動。後查明,是日本東芝公司,違反了當時「巴黎統籌」禁令,將高精密度數控機床賣給了蘇聯,使蘇聯潛艇的水輪機葉片精度大增,噪音隨之大降。這就是著名的「東芝事件」。由此,日本的潛艇技術可見一般!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潛艇,多由三菱重工及川崎重工位於神戶的造船廠建造。日本「親潮」級潛艇,水下排水量達到3000噸,潛艇外型為最先進的加長水滴型,流體動力性能良好,採用了最新的隱形措施。最大下潛深度達到500米左右,而當前世界上絕大多數潛艇最大下潛深度只有300米左右。而「蒼龍」級潛艇屬於全球噸位最大的常規潛艇,水下排水量達4100噸,並加裝了AIP系統,可在水下潛航3到4周,噪聲控制在100分貝以內,僅比世界最先進的美國「海狼」級略高。

    同時,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反潛能力僅次於美國,其反潛作戰武器主要是美國性能先進的洛克希德公司P一3C反潛巡邏機,日本還自行研發SH一60J反潛直升機,該機除反潛外還具有反艦導彈、中繼制導等功能。

    二戰後,日本不斷的逐步修改其「和平憲法」,日本對「和平憲法」的違背乃至最終拋棄,將為日本明目張膽地走向軍事大國掃清障礙。例如,2002年日本政府通過的與「有事法制」相關的三個法案,其核心內容是,在認定發生「武力攻擊事態」的情況下,日本首相可以不經過日本國會直接調派部隊採取軍事行動。這一標誌著日本全面超越了憲法對其軍事發展、特別是行使武力的限制,徹底推翻了憲法第九條的「不戰條款」,使憲法成為一個擺設。

    日本對憲法的一次次逐步修改促使日本軍事戰略發生了根本變化,簡言之,就是武器裝備不僅僅限於本土防禦,而是加速實現大型化和遠程化。

    日本將常規軍事力量發展到除美國之外無任何一國可比的地步,其能力遠遠超出「自衛」的範疇。就連美國戰略預測公司也對日本的舉動表示擔憂,它說,如果日本重新成為軍事強國,將給亞太地區帶來更多的對抗,而不是減少對抗。並稱:「隨著日本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安全事務並組建起一支更咄咄逼人的海上力量,美國可能也會同日本在彼此對立的安全利益上發生衝突。」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日本的軍事技術已經嶄露頭角。當時,美國的報紙就曾指出,如果沒有日本的電子產品,美國的精確制導武器就無法實施精確打擊。據稱,美國的激光制導武器中,70%的電子產品是日本生產的。從戰鬥機到軍艦,美國尖端武器電子裝置中所使用的陶瓷部件,95%是日本製造的。外國軍事技術專家認為,在半導體領域,日本至少領先美國5年。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