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9月2日,日本以簽署投降書的形式確認接受了《雅爾塔協議》和《波茨坦宣言》提出的條件。後者明確規定,日本不再對齒舞、色丹、國後、擇捉及附近更小島嶼擁有主權。整個千島群島,都劃歸蘇聯。9月3日,「北方四島」作為整個千島群島的一部分被蘇聯佔領。1946年2月22,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以主席團的命令將「北方四島」正式併入其版圖。1947年至1948年間,「北方四島」上的1.7萬日本居民悉數被遣回日本。
1955年日本在日蘇復交談判中首次提出領土問題,要求蘇聯歸還齒舞、色丹兩島。接著,日本政府於1956年2月11日公開發表了對南千島的國後、擇捉兩島的正式見解,認為:「一、在《舊金山和約》中,對千島群島的範圍沒有明確的規定,南千島的國後,擇捉兩島長期是日本的領土,因而要求蘇聯歸還是理所當然的。二、……蘇聯把一直視為日本固有領土的南千島當作自己的領土,是日本國民所不能同意的。政府聲明,無論如何也要通過日蘇交涉歸還南千島。」
1956年10月19日,《蘇日聯合宣言》正式發表,其中第九條中規定:「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滿足日本國的要求,並考慮到日本國的利益,同意把齒舞群島和色丹島移交還給日本國。但經諒解,這些島嶼要在日本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締結和平條約後,再實際移交給日本國。」這就等於蘇聯承認佔領了日本領土,而且還同意適時交給日本國。日本和蘇聯的聯合宣言雖然未能使日本事實上收回上述兩島,卻大大激發了日本國民對收回「北方四島」的訴求。
1957年6月18日,赫魯曉夫在會見日本《朝日新聞》編輯部主任廣岡和男並回答他的問題時表示,如果美國把沖繩歸還日本,那他就可以在蘇日締結和平條約前,把齒舞、色丹歸還日本。但是,由於美國因素的影響,蘇日關係進展緩慢,1960年1月19日,美日在華盛頓簽署了《美日共同合作和安全條約》。蘇聯對這一針對它的軍事同盟極為不滿,作為對抗措施之一,蘇聯在「北方四島」問題上對日採取強硬立場。
1961年9月25日,赫魯曉夫在致當時的日本首相池田勇人的信中,撤銷了關於歸還齒舞、色丹兩島的承諾,對「北方四島」問題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信中說:「日本方面所重新提出的領土問題,早已為一系列國際協定所解決……怎麼能夠提出並非屬於日本的領土歸還給日本呢?」
進入上世紀70年代,遠東形勢發生巨大變化,中蘇對立,中美建交,蘇聯增強了在遠東的軍事部署,擴大了在「北方四島」上的駐軍規模,修建了海空基地,在日本附近頻繁地舉行軍事演習。在這種形勢下,讓蘇聯交還「北方四島」的希望逐漸破滅,日蘇在「北方四島」問題上又回到了原先的起點。
1991年,蘇聯解體,「北方四島」歸屬俄羅斯版圖。因為國力大衰,俄羅斯在其推行的「重返歐洲」的西向戰略受挫之後,開始重視東方外交,積極主動謀求改善俄日關係。此背景下,日本政府感到有機可乘,將「北方四島」問題提上兩國關係的議事日程,並積極推動葉利欽總統訪日,意圖通過開展首腦外交加快解決日俄領土之爭。1993年10月,葉利欽對日本進行了正式訪問。訪問期間雙方共同發表了《東京宣言》,在北方領土問題上雙方確認:莫斯科承認俄日間存在領土問題;領土問題就是指「北方四島」:作為蘇聯的法律繼承人,俄羅斯表示要遵守蘇聯所簽訂的一切協定。
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在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俄羅斯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針對俄羅斯急切想取得日本經濟援助的強烈願望,日本頻頻揮動「經濟合作」牌,誘俄在領土問題上作出新的讓步。在日本「金元外交」的攻勢下,1998年,俄方同日本交換了解決領土問題締結和平條約的初步方案。
日本的方案是,在日俄和平條約中明文規定,在國後、擇捉之間最終劃定兩國邊界線,在商定的歸還日期以前,日本承認俄擁有施政權,繼續維持四島現狀。俄羅斯方案是,在2000年前制定並簽署日俄和平條約,在條約中載明繼續探討雙方可以接受的解決邊界問題的方案,同時繼續就締結在上述島嶼之間劃定邊界的條約進行談判。
這兩個方案雖然在內容上相去甚遠,雙方均表示難以接受對方的提議,但這一進展卻表明雙方關於領土問題的談判已越過要不要歸還四島的爭論,而進入如何歸還四島的階段。
2000年1月,普京當選為俄羅斯總統。2001年3月,森喜朗向普京提議,解決「北方四島」可以分兩步走,先交還齒舞、色月兩島。但森喜朗的建議一經宣佈,立即招來日本國內的批評和質疑。此後一段時間內,雙方逐漸陷入僵局。
2004年9月,普京總統曾在政府會議上表示,俄方可以根據1956年蘇聯與日本的「聯合宣言」,將齒舞群島和色丹島歸還給日本。11月,日本外務大臣町村信孝表示,普京的話是蘇聯時代的東西,沒什麼新意,沒有必要作出反應。町村信孝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日方認為俄羅斯在解決「北方四島」問題上的立場倒退回了蘇聯時期,日本幾十年的外交努力可能化為烏有。
同一時期,小泉純一郎在東京向記者發表談話時稱,日本不會接受俄羅斯只歸還「北方四島」中兩個島的領土解決方案。如果不明確「北方四島」的歸屬問題,就不會與俄羅斯簽署和平條約,日本的這一方針不會改變。隨後,普京明確表示,俄羅斯不準備與日本就結束佔領「北方四島」問題進行談判。他說:「這四個島嶼在俄羅斯的主權範圍內,已為國際法所確定。這是二戰的結果,我們不準備將此付諸談判。」
在小泉執政的六年間,日本對俄採取的是「不接觸」政策,日俄關係出現了大倒退。
2006年8月3日,俄羅斯政府通過了《2007年至2015年千島群島社會經濟發展》的聯邦專項計劃,未來9年內俄政府將撥款179億盧布用於開發千島群島(包括南千島群島)。
時至今日,日本與俄羅斯有關「北方四島」的爭端,仍在「零公里」處沒有起步。明顯處於劣勢的日本,與「北方四島」漸行漸遠。
自1945年以來,每到2月7日「北方領土日」,日本各家電視台都會大量播放要求返還「北方四島」的各種宣傳,眾多民眾走上街道集會,要求政府去索還北方領土,國家和政黨領導人也會發表相應的慷慨激昂的演講。60年來,日本一直在任命「北方四島」的市長和警長,儘管這些官員事實上從未上過一天班。最靠近「北方四島」的日本邊界城市根室市,市政大樓上用俄語寫著「北方領土是日本領土」的標語,幾公里外的瞭望塔樓上掛著「前面還是日本」的俄語牌子,市內所有的標語、招牌,包括街道指示,都有俄語內容,當地官員、商人基本上都會說俄語,學校裡的孩子也在學習俄語。據當地政府官員表示,讓中小學生學習俄語的主要目的是「讓日本人和俄羅斯人在千島群島和睦共處」,一旦返還北方領土,便於管理。
當前,俄羅斯由於受到歐洲的壓力無暇東顧,俄太平洋艦隊水面艦艇嚴重老舊,實力明顯衰弱,現在已經沒有能力遂行大規模戰略任務。現在俄羅斯的北方艦隊在北冰洋被美國、加拿大和挪威等北約成員國圍住;黑海艦隊被控制著達達尼爾海峽的土耳其轄制;在波羅的海,俄軍艦隊也被瑞典、丹麥、德國等國包圍,稱得上是「舉步維艱」。俄羅斯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只部署在兩個地方,一個是以摩爾曼斯克為基地的北方艦隊,另一個就是鄂霍次克海。因為戰略導彈核潛艇對水深有極高的要求,鄂霍次克海平均水深在800米以上,最深處能夠達到1600米,這裡非常適合俄羅斯彈道導彈核潛艇游弋。
截止2012年初,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共有49艘水面艦艇和22艘潛艇。大部分水面艦隻處於維修或退役狀態,只有約20艘在出航,真正具備實際戰備水平的戰艦數量更少。自蘇聯解體以來,太平洋艦隊沒有得到一艘新型大型水面戰艦。相比之下,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的技術狀況要好些。22艘潛艇中有6艘正在大修。作為太平洋艦隊的主要攻擊力量,所有核潛艇,包括彈道導彈核潛艇全部駐泊在距離勘察加地區彼得羅巴甫羅夫斯克市25公里處的維柳欽斯克市(北約稱為「蜂巢」)。如果與日本、美國發生衝突,俄太平洋艦隊很容易受到封鎖,變成日本海艦隊,其活動範圍很難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相比較被地理分割為難以相顧的四大塊(北方、波羅的海、黑海、太平洋)的俄羅斯海軍,日本具有明顯優勢。
[4]「福摩薩」,台灣的別稱,有殖民色彩,中國內地及香港等一般不用。從15世紀末開始,歐洲列強勢力紛紛由大西洋向印度洋和太平洋擴張。1497年,一支葡萄牙殖民遠征隊就越過印度洋向太平洋進軍。1509年佔領了馬六甲。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遭遇風暴,要求上岸晾曬貨物,乘機佔據了澳門。明嘉靖二十三年即1544年,葡萄牙一支殖民船隊途經台灣,遠遠望見島上山川雄秀,草木蔥蘢,不由發出Formosa的感慨,意為「美麗之島」。
[5]朝韓「海戰」,在「延坪海戰」前,朝韓還發生過三次規模較大的「海戰」。最近一次發生在2009年11月10日。當時韓國軍艦在大青島海域向越過「北方界線」的朝鮮艦艇開火,朝方艦艇在受損後返回。韓國聯合參謀本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朝方軍人有1人死亡3人受傷。韓國將這次交火稱為「大青海戰」。
「大青海戰」前,韓朝雙方還進行過兩次「延坪海戰」。1999年6月15日,朝鮮警備艇越過延坪島附近的「北方界線」,韓國艦艇展開「衝撞式推擠作戰」,在衝突14分鐘後擊沉朝鮮1艘魚雷艇,擊退4艘警備艇。第二次「延坪海戰」發生在韓日世界盃第三名爭奪戰的當天,即2002年6月29日。韓國方面稱,當天兩艘朝鮮警備艇越過「北方界線」,突襲緊急出動的韓方海軍快艇「獵鷹357」號,雙方交戰25分鐘,韓軍有4人死亡、1人失蹤、19人受傷,快艇也被擊沉;朝軍也有13人死亡、25人受傷,朝鮮警備艇的艦橋和艦炮嚴重受損。
[6]《雅爾塔協定》,雅爾塔會議是一次秘密首腦會議。是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個大國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間在黑海北部的克裡木半島雅爾塔皇宮內舉行的關於制定二戰後世界新秩序各幾個列強利益分配問題的關鍵性會議。這次會議甚至決定了直到今天許多國家的命運與方向。參加這次會議的包括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美國)、溫斯頓·丘吉爾(英國)和斯大林(蘇聯)。
在《雅爾塔協定》下,德國被分裂,以避免勢力擴張,德國軍隊被解散,並不准再擁有軍隊。美英蘇都認為這是「今後和平和安全的必要條件」。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內蘇聯向日本宣戰。其報酬是蘇聯獲得庫頁島、千島群島,同時,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維護蘇俄在大連的優先權益,並使該港國際化;恢復旅順港口俄國海軍基地的租借權;中蘇設立公司共同經營合辦中長鐵路、南滿鐵路,並保障蘇俄的優先利益等。這次會議也被許多人稱為列強私下劃分勢力範圍的會議,會議使蘇聯得以控制中歐,東歐以及亞洲許多國家,同時,美國總統羅斯福以及英國首相丘吉爾都沒依照當時被佔領的國家之期望,要求戰後被蘇聯「解放」的國家交由聯合國代管。會中部分內容侵犯中國權利甚大,而會前其他國家並不知情。由於美國和蘇聯勢均力敵,美國為爭取蘇聯參加太平洋對日作戰,討好蘇聯以保得自身太平,強行把中國的國土分割開來,這一做法又被稱作「遠東慕尼黑陰謀」。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國與蘇聯於1950年2月14日簽訂的條約,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0年。這個條約是以1945年8月中華民國政府代表王世傑和蘇聯政府在莫斯科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為基礎草擬的。60年代起,中蘇兩國關係惡化,該條約名存實亡。期滿後沒有再延長。
二戰後期,斯大林確定了戰後蘇聯在遠東的兩個戰略目標:把外蒙古從中國的版圖中獨立出來,形成一道所謂「防火牆」;恢復沙俄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以確保蘇聯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蘇聯的這一要求通過1945年2月8日斯大林與羅斯福會晤以及雅爾塔協定得到了美國方面的保證。為了迫使中國政府接受蘇聯的條件,美國和蘇聯兩面夾擊,軟硬兼施。在蘇聯軍隊大舉進入中國東北之後,蔣介石被迫同意簽訂了城下之盟即《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之後,為在冷戰與美國對抗,斯大林需要新中國加盟蘇聯的東方集團,借中國來打擊美國的勢力;而這時,中國與美國等國正處於對立狀態,急需得到蘇聯的援助,既而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確立了中蘇同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