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24章 .佔據一方,「隱性版圖」之戰 (1)
    1895年,是歷史中平淡而又普通的一年。對於清帝國來說,卻是生死存亡的一年。1895年,距1912年清帝國的滅亡只有7年時間,在1900年至1912年間,清朝始終沒有有效解決國家的生存矛盾問題。《馬關條約》簽署後,消息傳到北京後,對於一些受過教育的公眾來說,它的刺激在比以前所有對外戰爭的失敗都要巨大,曾經的小國日本,一代人之後,就無情地擊倒清帝國,這一事件徹底衝垮了中國人信念上的任何優越感,並直接導致清帝國的滅亡。在這種信念的落差中,中國的儒家文化也被認為是失敗的文化。

    猶太人喬治·馬嘎爾尼是英國著名政治家、皇家大臣,馬嘎爾尼在兩百多年前曾這樣評價中國:「中華帝國就是一艘破舊而瘋狂的軍艦。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幸而接連有幾位能幹而謹慎的船長,才能使它繼續漂浮在水面上。她僅憑巨大的外觀就足以震懾鄰國。但是,只要碰巧由一位不稱職的人來掌舵,這艘船的紀律和安全就將蕩然無存。她可能不會馬上沉沒。她可能會像一艘失事船那樣在海上漂浮一段時間,然後衝向海岸,撞得粉身碎骨。她絕不可能在原來的基礎上被重建。」

    《馬關條約》簽訂後,臉上纏著繃帶回國的李鴻章並未受到迎接,李鴻章發現,他已成了舉國的「公敵」和「國賊」。朝廷罵他辦事不力,同僚說他喪權辱國,百姓傳聞他拿了日本人的銀子,文人們更是鋪天蓋地地指罵。要求處死李鴻章的奏折堆滿了光緒皇帝的案頭,李鴻章也因此而從「坐鎮北洋,遙執朝廷」的位置上掉下來,賦閒在北京東安門外的賢良寺中,每每「中夜以思,愧悚交集」。

    《條約》簽訂後,李鴻章立即遊走歐洲各國公使館,表示如果各國政府肯出兵威懾幫助清帝國收回遼東半島,軍費由清帝國方面負責。各國列強沒有理由再凍結清帝國的軍火,於是紛紛命各自海關放行,搭載著大量武器裝備和彈藥的軍火船迅速駛離各國海關踏上回國之路。其中購自美國和法國的軍火速度最快,分別從馬尼拉和法屬越南出發,很快便運抵至天津大沽口。同時,全國各地勤王部隊陸續進抵山海關、錦州、奉天一線,對外宣傳是整編全國陸軍,進行陸軍改革。德國、法國、俄國三國已經正式抱團照會日本,公開提出遼東主權問題。俄國公使庫曼已經先後照會英、法、美、德、意、奧、比、葡、荷等國,就遼東半島割讓問題影響清帝國首都安全,進而影響各國在華利益為由發出抗議。

    ???由於俄國拉攏了法國和德國,三國抱團後其強大的力量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抗衡他們。英國雖然拒絕,但是選擇了中立,因為英國實在不敢同時得罪三國。

    ??這樣一來,俄國取得了國際列強們的支持和默許,聯合法國和德國一起向日本外務省提出備忘錄。意思是日本如不歸還遼東半島,即三國將於其開戰。德國公使海靖還在宣讀備忘錄後,又發表了一段威脅性的談話,說「同三國開戰,對日本國乃是毫無希望之事。故認為貴國對此事件並非不能讓步。」法國公使則稱「日本海軍覆滅,法國遠東艦隊和俄國艦隊可輕易在東京灣登陸。顧日本國沒有拒絕讓步的能力!」

    ????最後,三國要求日本歸還遼東予中國,並限定十五日之內答覆,無疑是最後通牒。

    同時,俄國命令停泊在日本各港口過冬的軍艦,在二十四小時內做好隨時起錨的準備。其遠東艦隊在東海黃海和日本海游弋示威;同時俄國調東西伯利亞的兩萬兵力集中海參崴待命,並實行「臨時地區戒嚴令」。法國和德國的部分軍艦也到朝鮮海峽附近。德國、法國、俄國三國對日本劍拔弩張,大有戰爭一觸即發之勢。

    ????這一行動給了日本政府很大震動,它試圖求援於英國,組織成聯盟,但英國見德國、法國、俄國三國勢力強大,因此不敢應戰,所以不予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看到自己也無力再戰,軍事上又絕非三國再加上清王朝對手。如不接受「勸告」,就有可能落得遼東半島既不能保,日本佔領朝鮮一事也將泡湯,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

    ?1895年10月19日,日本與三國達成協議:日本保留朝鮮歸還遼東予中國,而清廷要付出三千萬兩白銀作為賠償。11月16日,清廷贖回了遼東。

    日本是剛剛崛起的新帝國,卻遭到如此屈辱。街頭民眾開始狂熱地戰爭叫囂,他們只知道自己是天皇子民,國家勝利了,自己也勝利了,哪怕所得賠款又重新投入戰爭、發展戰爭。由此,日本根本無視對別國的傷害。這種自私、狹隘、不分是非的民族主義,縱容了日本走上戰爭掠奪之路。

    1904年,日本重整旗鼓,偷襲俄國在旅順的海軍,引發日俄戰爭。

    大連旅順口,獨特的依山傍海的自然地理。其地岬分開黃海與東海從而盡收地緣之利,旅順又是天然的良港,與膠東半島與朝鮮半島及俄羅斯遠東咫尺之遙,如果環旅順遊歷半圈,印象最深的,除了大海,可能就是大炮了,各種口徑的炮停放在渤海灣的岸邊,作為一種警示。一百年多前在這裡發生的日俄戰爭是近代亞洲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日本由此跨進列強國家行業,在亞洲居於支配地位,並使其國內的戰爭勢力更加猖獗。

    俄羅斯,溯源至700年前,還為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汗以伏爾加河下游的薩萊為都建金帳汗國統治,稱莫斯科公國,崛起之初面積不過數百平方公里。蒙古人的長期統治也給俄羅斯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歐洲國家至今還稱俄羅斯人是「成吉思汗的子孫」。歐洲有句俗語即「剝開一個俄羅斯人,就會看見一個韃靼蒙古人」。俄羅斯人剽悍尚武的民風就是深受蒙古的影響,直到19世紀西方國家還畏懼地將俄羅斯稱為「白色蒙古」。蒙古人對於俄羅斯民族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以至於形成了這樣的觀點:俄羅斯人是西方的東方人,是東方的西方人。最終成吉思汗的很多子民也被俄羅斯消化了,俄羅斯卻因遊牧民族的「輸血」因之更強悍。

    在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所劃分的21個成熟的文明單元中,俄羅斯文明類型非常特殊。從地緣角度考慮,俄羅斯是地跨歐亞兩洲,對東西方文化兼收並蓄的文化形態。其次,俄羅斯東正教雖然源自拜占庭,但是拜占庭東正教與俄羅斯東正教是獨立分開的,也就說明了俄羅斯東正教的特殊性。

    俄羅斯至彼得一世登基之時,還是一個農奴制國家,實力遠落後於清王朝。是什麼讓它在幾百年的時間內,發展成為「歐洲的憲兵」,世界最穩定的帝國,而清王朝卻最終落後的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俄羅斯不惜代價實行改革,進行「歐化」,向西方列強學習,並且還向列強挑戰,即掂著刀向別人學習,奠定了俄羅斯文化的基礎。彼得大帝曾微服去歐洲學習一年,在歐洲的一個鋼鐵廠甚至像普通工人一樣做工,用掙來的八塊錢買了一雙新鞋子。「歐化」改革觸犯一些守舊的上層人物的利益,受到皇太子阿列克塞等貴族的阻撓,彼得大帝實施血腥鎮壓,將其兒子及大批貴族處死,馬克思指出,「他用野蠻制服了俄羅斯的野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