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22章 .李鴻章,一個人與一個國家的戰爭 (1)
    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每次御前會議,天皇和大臣都是全身黑色著裝。海軍軍官也是類似這樣的著裝,軍帽、軍服、軍褲、短髮所體現出追趕列強的精神,早已把清帝國遠遠的甩在後面。早在甲午戰爭前,日本就非常具有遠見地建立了自己的戰略情報系統。他們構建起數量龐大的秘密諜報網絡,這些類似戰略情報間諜穿梭於的清朝的各大城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村鎮。這一切使得日本在與清朝的競爭中處於明顯的優勢。

    晚清時代,與李鴻章處在同一時代的還有德國首相奧托·馮·俾斯麥,作為普魯士德國最著名的政治家,他是自上而下統一德國(剔除奧地利)的代表人物。在俾斯麥時代,德國開始崛起。德國的崛起一靠軍事崛起,二靠教育崛起。俾斯麥曾在一次演講中指出,「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這句話也是這一時代通行的外交邏輯。

    1894年,是中國近代史拐點的前夜,朝鮮半島神秘而不平靜,種種跡像已預示著一場激變即將發生。在外部世界正經歷著一場歷史大變局的同時,朝鮮王室正經歷著一場宮廷內鬥,這場內鬥的主角是閔茲映,即朝鮮的「明成皇后」。

    1392年,朝鮮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李氏朝鮮建立,在1910年被日本吞併前,傳王27代,有國519年。也許是「氣脈」已盡,李朝晚期王室虛弱到「無後」的地步。豐壤趙氏戚族勢力與王族旁支興宣君李是應合謀,把興宣君的次子12歲的李熙扶上王位,這是李朝第26代王高宗。而興宣君即是「大院君」。為了確保權位,防止外戚弄權,高宗15歲時,大院君有意為他選了一位出身於敗落家庭、家族人丁稀疏的閔氏集團的女孩閔茲映為妃,閔妃的城府與心計一點也不亞於大院君。她很快便拉攏了一派力量同其展開角逐,最終,大院君的十年政權被這位23歲的閔妃顛覆。

    閔妃即是後來的「明成皇后」,閔妃集團效仿中國清朝的「洋務運動」也進行改革,對內按照清朝總理衙門的模式設立了統理機務衙門,對外分別派使團赴中國和日本訪問和學習。並於1881年組建新式軍隊——別技軍。

    1882年被朝鮮史稱為「異象」之年,這年朝鮮大旱,宮中不斷出現鬧鬼的「事件」,京城內人心惶惶,由於閔妃集團縮減舊式軍隊規模,將京軍五營軍縮編為武衛營和壯御營,超過半數的舊式軍人被迫返家無事可做。1882年7月23日,舊軍發動壬午兵變。亂軍進攻王宮,數大臣被殺,掌握國家實權的閔妃化裝逃往京外。而在動亂中高宗國王驚慌失措,後來閔妃依照祖制請求宗主國清王朝出兵護衛,清廷派吳長慶帶兵入朝,袁世凱出兵平亂,與閔妃一同將「大院君」誘捕,押到天津,囚禁於保定,後由於清朝念「大院君」是國王生父,三年後放還。

    1884年,在日本的唆使下,朝鮮維新黨金玉均起而叛亂攻擊皇宮奪權,再次被中國軍隊平亂。日本大失所望。開始10年的秣馬厲兵,企圖打敗中國。1894年,朝鮮東學黨於金羅道起兵叛變,朝鮮國王再求助於清朝。東學黨聽說清軍已至,不戰而逃。但日軍突然衝入王宮,將國王李熙囚禁起來,建立起了「大院君」傀儡政府,開始了滅亡朝鮮之路。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黃海海域,偷襲清軍運兵船,甲午中日戰爭就此爆發。

    甲午中日戰爭包括陸戰和海戰,陸戰主要有平壤之戰和遼東之戰。海戰主要為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威海衛之戰實際上是海陸都有。而甲午戰爭海戰的慘敗源於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的戰敗。

    ??

    黃海海戰發生於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聯合艦隊終於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挑起—場激烈的海戰,這是甲午戰爭中繼豐島海戰後第二次海戰,也是中日雙方海軍一次主力決戰。這場戰役發生於鴨綠江口大東溝(現遼寧省東港市)附近海面。9月15日上午,北洋艦隊的主力,在丁汝昌率領下到達大連灣,護送4000餘名入朝援軍到朝鮮。返航後在大東溝遭遇日軍阻截,戰鬥由此爆發。[12]

    在開戰時,北洋水師是10艘軍艦35139噸,日本日本海軍則是其全都精華,12艘計39491噸。北洋艦隊兩艘最大的鐵甲艦定遠、鎮遠是亞洲第一流的鐵甲艦。其中「定遠」、「鎮遠」、「濟遠」、「經遠」、「來遠」為德國製造,「致遠」、「靖遠」為英國製造。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兩軍最大的區別是火力系統,北洋艦隊在大口徑火炮方面佔優勢,但射速較低。日本聯合艦隊150以上火炮34門,中口徑速射炮74門,中口徑炮14門,小口徑速射炮151門,魚雷管35具。大部分軍艦服役都在1890年以後。一遊編隊航速18.5節。北洋艦隊150以上火炮55門,中口徑速射炮3門,中口徑炮20門,小口徑速射炮141門,魚雷管44具。1890年以後新建的只有一艘廣東水師支援來的「廣丙」,艦型混亂,速率不一。據英國海軍年鑒統計,當時速射炮的發射速度是原後裝炮的3至6倍,由此計算,日本艦隊的火力高於北洋艦隊。

    在鐵甲艦時代,海戰中的陣型非常重要,兩支艦隊交戰、或兩艘軍艦交戰,最有利和最不利的戰位分別可以用英文字母「T」來表示,處於「T」字一橫戰位的是最為有利的位置,其特點是以最大受彈面積為代價,換取最大限度地發揮整個艦隊的火力;而處於「T」字一豎戰位的則最為不利,其特點是以最大限度放棄火力為代價,來換取最小的受彈面積。所以,在海戰中,交戰雙方如果火力相當的話,任何一方都會極力避免處於、或接近於「T」字一豎的戰位。例如日俄大海戰中主將東鄉平八郎大將為了搶佔「T」字橫頭對艦攻擊的有利陣位,不惜消耗重大傷亡代價做了個「敵前大回頭」動作。同時,在變幻莫測的海戰中,除了雙方實力及戰術的因素外,一隻艦隊的成敗常常要受運氣的影響。有時候,做得好還不如運氣好,如一陣大霧將雙方艦隊遮住,或者結局就可能改變。由於當時艦上沒有有效的火力操控系統,戰艦上面幾個艦炮,同時對準一個方向去打,也需要非常複雜的一個傳令過程。

    黃海海戰之初,北洋艦隊決定以「夾縫雁行陣」對陣、並且取「艦艏對敵」陣式時,北洋艦隊每一艘軍艦都會與成縱列隊形在陣前通過的大部分日本軍艦形成一次「T」字形對抗,這樣一來,北洋艦隊的戰艦在每一次對抗時都會處於絕對不利的「T」字一豎的戰位,日方戰艦則處於最為有利的「T」字一橫的戰位。北洋戰艦有最小受彈面積的好處,但是其火力的發揮也降到最低限度(射速極慢更使尾炮置於無用武之地)。日方戰艦雖有暴露最大受彈面積之弊端,但是北洋戰艦火力已降至最低程度,無法利用日方戰艦暴露出的最大受彈面積給予其致命打擊,相反,日方戰艦卻可以毫無顧慮地發揮出其最大的火力優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