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青史贈劉向,此日蒼生屬謝安。
經國儲胥群莫測,宅心冰雪物難干。
昌黎徒費千書紙,故悵修門未識韓。
翁文灝據其原韻,也作詩與其唱和:立志非徒在作官,願供駑力列朝鸞。
曾勤學術廿年事,期獲邦家百載安。
決計犧身終不惜,宅心如水豈能幹。
欲求宏效臻旦夕,法治於今憶讀韓。
從這首詩裡,我們可以清晰地讀到翁文灝的家國情懷。然而,事實並未如翁文灝所一廂情願的那樣。可以說,1935年翁文灝出任行政院秘書長,是實際參加蔣介石政權的開始,不過翁文灝還是沒有就此丟下學術。他到南京後,立刻就把地質調查所也遷到南京。一晃七年過去了,翁文灝再也不必站在躺著吸大煙的老闆面前籌款建房了。現在是以國家的名義蓋的地質所,他自己則仍住在地質調查所內,以所為家,照常照料該所工作。
翁文灝是帶著他的理想情操入閣的,一方面,他請了《獨立評論》的主要撰稿人、清華大學教授吳景超出任了他的高級秘書;另一方面,他又延請了另一位清華大學的教授蔣廷黻出任了行政院的政務處長。當時以翁文灝為首的這批在政府中從政的學者,被人統稱為「學者從政派」。
母親,你只要想一想「學者從政派」這五個字,你就可以想像社會對他們的半首肯半嘲諷的態度了。這樣一批學者文人一入政府,立刻就陷入了官僚體制下的巨大國家機器之中。行政院每天要接受文件900餘件,發文500件,翁文灝就這樣埋入了文山會海之中。被翁文灝形容為「瓷器店中的猛牛」的蔣廷黻,給胡適報告翁文灝的執政情況時說:你知道各部部長對詠霓兄的信仰甚大,他不大說話,說則有相當效果。於無形之中,他的用處很大。……他於政治很像他辦地質調查所,於不露聲色中,先責己後責人,準備費十年、二十年的功夫,在艱難困苦之中求成績。所以他不願大刀闊斧干。然而現在的局面,不大幹不能成功,小干是無濟於事的。
「猛牛」蔣廷黻代表的正是那個時代的主導情緒。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不願意再耐心等待下去了,翁文灝進入的是一個處在驚心動魄的時代中的內閣,國家臨難,危如累卵,翁文灝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最擔心的就是薄冰上砸下一塊巨石。但最不願意看到的偏讓他趕上了,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一二九學生運動,以最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爆發。1935年12月9日,北平數千名學生,為救亡圖存,發起了學生運動。翁文灝的次女燕娟投身其中,在與當局抗爭中,竟然被軍警打斷了好幾根肋骨,還是靠了老朋友胡適的搭救才送進了醫院。
家國就此在政治上分裂,而此時的翁文灝根本顧不上愛女安危,他正忙著要去平息這場學生運動。這頭自己的女兒被打得住院,那頭,他還得代表蔣介石出面跟學生代表談判,無非是表達抗日決心,希望學生繼續安心讀書。與此同時,一個不祥的消息從湖南衡陽傳來——他的莫逆之交丁文江,因煤氣中毒病危。他立刻稟報蔣介石並得到同意,乘坐蔣介石的專機趕到湖南。回想一年半前的1934年2月,當翁文灝遭遇車禍九死一生之際,是丁文江陪床始終,將其在死亡線上搶救過來,而此番丁文江陷入生命絕境,他翁文灝卻因為12、9運動如火如荼,他這個行政院秘書長不能不在一線滅火,痛心疾首之後還不得不離開他生命垂危的最好的摯友,趕回南京。不料數日之後,噩耗傳來,丁文江與世長辭,年僅48歲。
丁文江是翁文灝人生第一知已,他們在地質學領域的貢獻可謂昆仲,而在政治上他們的立場又是頗為一致的。丁文江曾經與蔡元培等人為建立中國社會的「好人政府」而實踐努力,最後以夢想的破滅而告終。翁文灝較之於丁文江,更具有艱忍不拔的政務能力。這兩個莫逆之交,關於中國的未來,有過許多美好的設計,誰也不曾想到,在人生的中途,兩人就這樣人天永隔了。
丁文江指定翁文灝為遺囑執行人之一。1936年5月4日,翁文灝趕赴長沙岳麓山,為這位中國現代地質科學的拓荒者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半年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樁重大的事件爆發,西安事變爆發,翁文灝的政治伯樂蔣介石被張學良扣壓了起來。事變之後,翁文灝前往寧波老家探望蔣介石,他那些勵精圖治的政治主張,亦在家鄉美好的田園景色中一一向蔣介石稟報。
翁文灝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曾經有過數度去寧波老家看望蔣介石的「殊榮」,我想,他們應該真的算是有鄉誼的吧。然而,這和翁文灝與丁文江這樣的友誼有著本質上多麼巨大的差異。蔣介石是絕不會真正依靠這些中國知識分子力量的,權力才是一切的中心。翁文灝以為他的藍圖從此會徐徐打開,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在那些政壇巨頭的鉤心鬥角中,一切都付之東流。
翁文灝第一次感到他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南轅北轍。1937年,他出使歐洲,在漫漫海路上,他反思兩年來他的執政生涯,前途茫茫,如何走向?他給他的好朋友胡適寫了一信,初顯退意,結果被他的老朋友一頓教育,說他如中世紀修士般嚴厲,又事必躬親,這是不可取的,要他繼續幹下去。
此番出使中,他竟然還在希特勒的鷹巢裡見到了這位法西斯元首。他也出訪了蘇聯。最後得出的執政主張則是:中國當折衷取勝,以國防意義為中心,由政府多負責任,促進國營事業,奠其基本,管制民營事業以正其取向,方可殊途同歸,速增國家實力。對於民生主要事業亦宜統籌管制,分配合理,市場不致紊亂。蓋民生之利,必賴有這種國力以為保護,中國為復興計,勢非於最短期間認真建設不可,自須以政府為中心,捨短從長,領導前進。
這是他日後主持經濟部的基本思想。
翁文灝懂政治嗎?他不是不懂政治,但那是他所理解的政治。政者,正也,他是願意成為有抱負的政治家的,但一個受過嚴格儒家學說教育和西方科學精神醺陶的學者,在骨子裡容不下政客小人,從這個角度上說,翁文灝又是不懂中國政治的。二千年封建統治,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現實,一介清明書生,你要到哪裡才能夠找到「政者正也」的執政空間!1939年,他寫下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痛哭》,我們可以想見翁文灝內心的煎熬已經到了何種地步。詩曰:涕流太息賈長沙,此恨於今更有加。
天子多才重貴戚,王公有意植私家。
……
這個私家,翁文灝是有所指的,在國民黨政府中,翁文灝最無法忍受的就是蔣介石的連襟孔祥熙。翁文灝與這個「私家」怎麼也搞不到一塊兒去,又不屑與這些皇親國戚一爭高下,這讓他進入了兩難境遇。和他們去鬥,無疑就是跳進陰溝和他們抱成一團翻滾,最後搞得自己也漆黑一團;不和他們鬥,這些人就往你身上潑髒水,照樣蘸得你穢氣一身。翁文灝只好用傳統士大夫的修身養性來慰藉自己,並一再向蔣介石提出辭職。
讓翁文灝最為痛心的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山頂洞人頭蓋骨」的失蹤。「北京人」頭蓋骨化石自裴文中等科學家在周口店發現之後,便交由美國人控制的北平協和醫學院負責保管。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時任國民黨政府經濟部長翁文灝從重慶給在北平負責「北京人」頭蓋骨保管事宜的裴文中寫信,對「北京人」與「山頂洞人」頭蓋骨化石轉移之事做了如下安排:先找美國公使館對「北京人」轉移之事,作個周密的計劃安排,請他們委託有關部門將「北京人」化石標本運到美國,然後再交給國民政府駐美大使胡適先生。待戰爭結束後,務必再將「北京人」化石重新運回中國。
然而,隨著珍珠港事件與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北平,「北京人」在美國人手中從此下落不明瞭。翁文灝作為當年發現山頂洞人頭蓋骨的重要主持人,如今從了政,卻保不住自己發現的國寶,怎能不仰天痛哭!
雖然痛哭,但未曾放下家國之責,痛苦中尤重建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時刻,為了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必須擁有自己的石油。抗戰期間,翁文灝的工作重點是發展資源委員會的國營工礦企業,特別重視能源工業。為解決後方燃料短缺的燃眉之急、他一手抓煤,另一手伸向石油。
1938年國民政府由南京遷往武漢,翁文灝出任經濟部長兼資源委員會主任委員時,決定由資委會前去探勘玉門油礦。資委會經過經濟部把預算送到行政院,再轉到國防最高委員會審議,由錢昌照報告玉門油礦開發計劃經過和預算款項。沒想到首先反對者便是江浙同鄉湖州人氏、當時的教育部長朱家驊。
朱家驊本來倒是留學德國研究地質的,但紙上談兵,並沒有實際做過地質工作,此時因兼管著文化,曾去敦煌考察莫高窟文化古跡,在嘉峪關外路過玉門油礦,順便看了探勘油礦情況,知道一點皮毛,便說:我去過玉門油礦,地方僻遠,戈壁灘上不毛之地,四週一望無際,沒有人煙,開發很難,抗戰期內用不上。現在外匯主要用在抗戰購兵工設備上,不要用在遠水救不了近火的玉門油礦上去嘛。大家聽了認為他是內行人,說話有理。此時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孔祥熙沒有出席,次長徐堪起來附和,陳果夫也反對,錢昌照再說也無用,翁文灝見此形勢,一言不發。最終無結果散會。
翁文灝是不會就此放下這樣重大的經國要事的,他有他的打算。會後他要孫越崎陪著他去見他們倆人都特別討厭的孔祥熙,1938年孔祥熙從行政院副院長升為行政院長,同時繼續擔任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總裁的要職,成為領導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行政和經濟事務的最高長官。向他說點好話,只要孔同意,其他的人就好辦了。清高的大學者跑到「私家」那裡,放下身段,互相配合,一通高帽子戴下來,保證三年以內汽油可供西北公路局和後勤司令部之用,院長如能同意,將對抗戰勝利立下不朽之功,等等等等……
一通「麻油」澆下,孔祥熙聽了自己將有「不朽之功」非常高興,拉著孫越崎的手連連點頭,這就算答應了。回走的路上,孫越崎對翁文灝說:向孔祥熙說好話,心裡真難受。翁文灝笑說:我們是為公又不是為私,大事成功了,有什麼可難受?有錢了,趕快派人去買機器吧。
事情就這樣做起來了,書生不是為五斗米折的腰,是為中華民族的國難而低下高貴頭顱的,值得。看來評價翁文灝是個只會做事不懂政治的人未必正確,在玉門油礦的問題上,翁文灝就是一個懂「政治」的人。
1942年底,玉門油礦已年產汽油180萬加侖及其他煤油、柴油等油料,供應一部分抗戰後方軍用交通及民用等需要,同時也培養了中國第一代油礦技術和管理員工,成為中國開發石油工業的搖籃。
在翁文灝主持和推動下,抗戰時期特別是抗戰前期,西部後方工業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態勢,各省經濟獲得了重大發展。以數量計,到1944年,後方四川、湖南、廣西、雲南、貴州、陝西及甘肅七省工廠數量,已佔大後方工廠總數的88.63%,占實繳資本總數的93.52%,占幣值資本總數的91.92%,占工人總數的85.61%。
在翁文灝的主持下,抗戰時期西部現代工業獲得了迅速發展,原本落後的西部省份獲得重大發展,中國工業化畸形分佈狀態有所改變,西部原本薄弱的重工業取得巨大進步,民營工業得到相當發展,國營工業所佔比重迅速上升。
家國之事實為堪憂。翁文灝家庭,與中華民族的諸多家庭一樣,在此共赴國難之際,做出了自己最大的犧牲。
1936年翁文灝從政之後,曾在南京築小舍,全家遷入新居。此時的長子翁心源,正在湖南參加粵漢鐵路建設,而他的次子翁心翰,則在杭州筧橋接受軍事飛行訓練。抗戰之後,舉家入川,居於重慶,新居在沙坪壩,取名「蕉園」。他淡泊寧靜,精忠報國,八個子女中,最看重的是唯一的軍人、次子翁心翰。
翁心翰字鳳書,1917年12月29日出生在北京。他從小由祖父母帶大,備受寵愛,性情格外活潑開朗好動。學習成績優異,且有很強的正義感。1935年,他報名參加北平黃寺駐軍關麟征部舉辦的高中學生暑期軍訓,誰知軍訓剛開始不久,就因日方的威脅抗議而被迫中止,參加軍訓的青年學生無不感到奇恥大辱,悲憤萬分。正是在那個時候,翁心翰對天起誓,一定要洗滌這一恥辱。他立志投筆從戎,以身保國,不久便瞞著最疼愛他的祖父報名投考南京中央軍官學校,以空軍入伍生從戎,被錄取為空軍軍官學校第八期學員。
愛子的壯舉使翁文灝無比欣慰,當時的翁文灝正由歐洲返國,想起身列戎行、即將駕機迎寇的愛子,在飛機上口占一詩,寄贈心翰,勉其英勇殺敵,報效國家,詩曰:飄然一葉入雲霄,壯志英懷儕輩超。
報國心忠追往哲,獻身志切在今朝。
千尋奮擊空中鬥,百世長垂勳績昭。
殲滅匈奴當日願,家風賴汝霍驃驍。
在這首詩裡,翁文灝再次論及了家國之間的關係,認為兒子心瀚要發揚廣大翁家的家風,就要以「匈奴不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為榜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