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登明大使笑笑說:「看來翁大使近日喝茅台又有新記錄?」翁大使笑笑說:「近些日子在中國喝茅台酒的紀錄確實又有新突破,如果沒有記錯的話上次我們見面是13杯,後來增加到了18杯。」他說的這種杯子是裝20餘杯即是一瓶茅台酒的大杯。關登明大使說:「翁大使海量!」翁大使一時沒有明白關登明大使的意思愣了。關登明大使解釋說:「海量在中國就是形容特別能喝酒的意思,拿喝酒的量來和大海做比喻。」翁先生哈哈大笑道:「中國的茅台酒有魅力,語言也很有魅力,海量,又學了一個中國特色詞。」接著他解釋說,他喝酒的進步是在中國長期鍛煉的結果,在北京常跟朋友們一起喝茅台,確實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通過茅台,他結識了不少中國朋友。?從1975年6月9日中菲兩國建交,到1995年10月剛好20週年。宴會上雙方很愉快地回顧了建交20年來友好關係取得的進步,以及建交後面臨的一些問題。 席間一位平時並不沾酒的菲方女外交官端起桌上放的茅台酒,輕輕地放到鼻子邊聞了聞,一股濃烈的酒香撲鼻而去,她吃驚地說:「好香的中國茅台,這樣濃香的酒度數高不高啊?」翁大使笑笑說:「你也想來一杯嗎?」接著他說:「我在中國學了一套測試酒的好方法,今天就當面和大家試試。」說著他叫服務員拿來一個煙灰缸。服務員拿來煙灰缸後,翁大使打開茅台酒,輕輕地往煙灰缸裡倒了一些,然後不慌不忙拿起桌子上放著的打火機把酒點燃。只見煙灰缸內剛剛倒進去的酒燃燒起了藍色的火焰。女外交官驚奇地做了一個豎肩的姿勢問道:「這麼高的度數,都能點著火了,你們喝下去能受得了嗎?」翁大使說:「凡從事促進發展中菲友誼都需要有茅台這般火一樣的熱情!」一句話話逗得在坐的大家哈哈笑了起來。翁大使接著說,菲方領導人都很喜歡茅台,他們通過茅台瞭解中國。無酒不成席,中國的酒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關登明大使說:「翁大使不僅酒量見長,對於中國知識也見長,快成一個地道的中國通了。」翁大使笑了。那次翁大使一共喝了23杯酒,又創下了喝茅台的新紀錄。臨別他說:「茅台是好酒,茅台傳友情,我真誠地希望和祝福,茅台幫助中國走向世界!」
茅台不了情??
趙清川
千百年來,茅台,不僅僅以其風格最為完美的醬香之型、晶透之體、馨香馥郁、持久留香的外在之形、口味幽雅細膩和酒體豐滿醇厚的內在之美,成為了中國酒類中的佼佼者,更以其神秘悠遠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與人文價值,贏得了歷代文人墨客、帝王將相乃至庶民百姓的深切鍾愛。毫不誇張地說,茅台酒的每一個細小「側面」都有著豐富的人文歷史故事。茅台,猶如中國發給世界的一張飄香的名片,具象的茅台酒和抽像的「人文」,在以醉人的芳香讓世界瞭解自己的同時,也將中華酒文化的魅力和韻味淋漓盡致地展示給了世界,讓世界瞭解了中國、瞭解了中國文化。而建國以來,在無數次重大的外事活動中,茅台酒更是被當作國禮,宴請並贈送給外國領導人,喝茅台增進彼此間的瞭解和友誼,是新中國賦予國酒茅台的另一項更為豐富的歷史內涵。
關於國酒茅台新時期新的歷史內涵,還有幾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更能真實地說明世界各國人民對國酒茅台悠悠的不了之情。
1987年夏,中國駐約旦使館臨時代辦時延春接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駐約旦辦事處主任的電話,說巴解組織執委會委員阿布·傑哈德正在約旦,想於當晚到中國大使館與之見面。時延春當即表示歡迎,並邀請阿布·傑哈德等人共進晚餐。
那天晚上,宴會用酒專門用了中國的國酒茅台。大家邊喝茅台邊吃飯邊談。幾杯茅台下肚,大家興致很高,阿布·傑哈德介紹了中東形勢、巴勒斯坦問題的最新發展和巴解組織的一些考慮。他熱情讚揚巴解組織與中國之間的關係,誠懇感謝中國人民對巴勒斯坦解放事業的支持。說著說著,他端起一杯茅台一飲而盡,並詳細敘說了他多次訪華的情景。
原來早在1964年,阿布·傑哈德與阿拉法特主席首次訪華,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會見了他們,當時宴請他們的用酒就是茅台。那是他在北京第一次喝到茅台酒,並對這世間美味一見鍾情,讚不絕口。周總理見阿布·傑哈德對茅台如此鍾愛,在他們訪問結束回國的時候,周恩來總理贈送他們5件茅台酒。當時的中國,正是三年自然災害後最困難的時期,茅台酒之稀缺可想而知,而總理的慷慨和善解人意令阿布·傑哈德對中國及中國人民的胸懷有了更深的瞭解,在隨後兩國的國際交往中阿布·傑哈德做出了許多艱苦卓絕的貢獻,為兩國人民之間的深厚友誼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一直以來,中國人民始終如一地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鬥爭,周恩來總理更是多次提醒阿拉法特主席和阿布·傑哈德他們要注意鬥爭策略。在這次酒會上,阿布·傑哈德說,那是他在北京第一次喝到茅台酒,後來他在北京和中國駐外使館經常見到中國朋友,也常常為此喝到茅台酒。和中國朋友品美酒、敘友情是他生活中最快樂的事情之一。
1987年是巴勒斯坦人民鬥爭非常重要的一年,阿布·傑哈德作為巴解組織負責軍事工作的領導人,工作非常忙碌,但他始終沒有忘記中國茅台和中國朋友,他曾在電話中告訴時延春,希望下次見面時,大家一起為巴勒斯坦人民的鬥爭勝利而喝茅台。時延春非常爽快地答應了阿布·傑哈德的請求。
1987年底,巴勒斯坦被佔領土爆發了大規模人民武裝起義,阿布·傑哈德是這次起義的策劃者和組織者,在他和巴勒斯坦其他國家領導人的領導下,巴勒斯坦人民終於趕走了侵略者,實現了領土的完整和國家人民的獨立自由,但是,也因此給阿布·傑哈德本人帶來了殺身之禍。
1988年4月16日,在經過多次密謀之後,以色列政府終於在巴勒斯坦本土殘忍地殺害了他們的政治對手阿布·傑哈德,為他們再次佔領巴勒斯坦除去了一個非常強硬的對手。
阿布·傑哈德被害的噩耗傳到中國,許多和阿布·傑哈德有過接觸的中國領導人紛紛表示憤慨和惋惜,時延春更是對此事扼腕歎息,在盛讚阿布·傑哈德為維護世界和平所作出極大貢獻的同時,更為不能再和阿布·傑哈德一起為巴勒斯坦人民的鬥爭勝利而痛喝茅台感到由衷的遺憾。
末代皇帝與外賓共飲茅台
歐陽卓智
國慶。國宴。
金秋十月的北京,人民大會堂莊嚴威儀,輝煌壯麗。宴會大廳賓客融融,歡聲笑語。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節,國務院在這裡特別設宴,宴請外國貴賓和多方友人,喜祝國慶。
就在這時,大廳門前,工作人員引領著一位瘦高個子,帶副眼鏡,衣著樸素的客人走了進來,四周立刻一陣騷動,人們好奇地向他行注目禮並竊竊私語。
快看快看,這就是皇帝!
啊?皇帝?是大清皇帝溥儀?
的確是大清朝的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可是這個人身上哪兒有一點人們印象中至高無上、至尊至貴、黃袍頂戴的大清皇帝的影子啊?
而此刻,溥儀也從人們的眼光和表情中感覺到一種不尋常的東西,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
就在昨天,撫順戰犯管理所的所長通知他說,國務院請他參加今年國慶節的國宴,要他準備啟程。他一下有點發懵,真不敢相信。
這樣的禮遇,難道他真的是三生有幸?
多少年了啊,他就是一直在不敢相信中度過的。
從三歲被抱進皇宮,登極繼位,過著「唯我獨尊」的帝王生活,造就了他「與凡人殊」的「天性」。以為這個天下永遠都是大清帝國的。熟料先有辛亥革命攪了他的局,民國十三年被民國軍驅逐出紫禁城;後來到天津原是為了出國,卻又在各派遺老、各種主意之間搖擺了七年;接下來又潛往東北,受日本人指使,要復辟帝制,上演了一出名揚海外的傀儡戲。那時,他把日本帝國主義的力量看得強大無比,不可動搖。大清帝國、北洋政府和國民黨的中華民國都夠不上。當日本戰敗,他不敢相信自己所有的幻想都破滅了。他成了戰犯,以為自己即刻就死……
而今,當他來到別離了三十多年的故鄉——祖國的首都北京,邁進人民大會堂,他更不敢相信,以為自己正在做著白日大夢。然而,千真萬確,曾經朝思暮想的,只經十個月就完成了的巨大工程——人民大會堂,他是親眼看見了並且已經坐在這裡了。和他同桌的是幾位外賓,外賓非常熱烈和好奇,為見到了曾經的皇帝、說一口流利英文的皇帝而歡欣,同時疑惑重重,問這問那。溥儀不由得想起自己少年時期的老師莊士敦,也想起他在撫順時,經常有外國記者訪問他並給他寫信,最近還有個法國的斯梯林·溫德爾寫過一篇《監牢裡的中國皇帝》,述說他孩童時期穿著珍貴的衣裳,現在卻穿著破舊的棉衣……還寄了一張報道他悲慘命運的照片要他簽字。可惜寄得太晚了,「皇帝」已經通過學習勞動和感同身受,對新中國的政府有了自己的認識和見解,拒絕在此照片上簽字。現在,面對外國人不停地詢問和打探他有點激動,他曾經的絕望、曾經的猜疑、曾經的對抗和現在的覺悟,豈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他笑道,你們別急,我正在寫我的書,一切都會昭然於世的。
正在這時,服務員陸續給每桌送上來酒水飲料和菜餚,溥儀連忙以東道主的身份,微笑著站起來對同桌的外賓說,來來來,我給你們介紹中國最好的WINE!他拿起一瓶中國茅台,外賓一時有些露怯,白酒?辣嗎?苦嗎?你從前在皇宮裡喝過?
溥儀哈哈笑起來,說,當然喝過。這酒產在中國的貴州,年年給皇宮進貢。雖然是烈性酒,但是味道醇香。這是使漢武帝「甘美之」的枸醬酒呢,盛名於世。
漢武帝?外賓來了勁,面前活生生立著個清朝皇帝,又有漢朝皇帝喝酒的故事可聽,都興高采烈地豎起了耳朵。少年時就擅長惡作劇的溥儀,這時賣了個關子,只道,先喝先喝,喝完了聽我下回分解。
外賓喜形於色,一一舉杯,一仰脖子,一口乾。
好喝嗎?
啊——好!清涼,爽口。
還有呢?
有勁,有勁道啊!這就是那個在1915年榮獲萬國博覽會金獎的酒嗎?
溥儀又笑了,對外賓說,聞聞酒杯,你們聞聞,空杯都留香啊。這是我們國之瑰寶,繼承了古代釀造工藝的精華,埋在地窖好些年頭才起出來的珍品啊!
好好!外賓興奮起來,連連和溥儀碰杯。
溥儀喝到興頭,眼睛濕潤了。他環顧四周的人們,想起他已經參觀了的新中國的建設,真是日新月異。陡然感到了他和他的皇族從前「走馬放鷹,提籠逛街」游手好閒的生活的沒有意義,要做一個正常人,過正常人生活的願望是這樣強烈地佔據了他的心。一種從未有過的自信的力量油然而升。
服務員又一次在他的酒杯裡斟滿茅台,他舉起酒杯,對外賓說,來,乾杯!為我的祖國,為國慶乾杯!
大家紛紛舉杯,異口同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乾杯!
歡迎你——索爾茲伯裡
岳勇
在講這個故事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介紹一下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哈里森·索爾茲伯裡。
哈里森·索爾茲伯裡,美國著名作家和記者,曾任《紐約時報》副總編輯。在他漫長的記者和創作生涯中,曾為反映現代戰爭而付出巨大精力,他的許多報道和作品早已譽滿美國,蜚聲世界文壇。1938年,他在美國出版了《紅星照耀中國》一書,該書被譯成中文即《西行漫記》。就是這本書,使整整一代中國人首次讀到了長征的英雄事跡。
為了寫作《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1984年,已是76歲高齡且患有心臟病的索爾茲伯裡專程來到中國,在他72歲的妻子夏洛特的陪伴下,沿著當年紅軍長征的路線,進行了實地採訪。他以紅軍般的勇敢和堅毅,不顧年邁有病,懷揣心臟起博器,帶著打字機,爬雪山,過草地,穿激流,登險峰,中途戰勝病痛折磨,堅持越過了千山萬水,穿過七八個省份,歷時74天,終於從江西到達了陝北,完成了他自己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尋訪。沿途他考察體驗了自然界的複雜地理環境和多變的氣象,向老紅軍、老船工、老牧民們瞭解歷史和現狀,瞭解民俗風情,遍覓革命遺跡,博采軼聞軼事。
就是在這次「長征」的過程中,索爾茲伯裡聽到了一個紅軍與茅台酒的故事。故事說的是1935年3月,紅軍攻佔茅台。為了保護聞名遐邇的茅台酒生產作坊不受損失,軍委政治部分別在茅台鎮上生產茅台酒最多的成義、榮和、恆興三家酒坊門口貼上佈告:「民族工商業應鼓勵發展,屬於我軍保護範圍。私營企業釀製的茅台老酒,酒好質佳,一舉奪得國際巴拿馬大賽金獎,為國人爭光,我軍只能在酒廠公買公賣,對酒灶、酒窖、酒罈、酒甑、酒瓶等一切設備,均應加以保護,不得損壞,望我軍全體將士切切遵照。」